生理学重点总结汇总(DOC 45页).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生理学重点总结汇总(DOC 45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理学重点总结汇总DOC 45页 生理学 重点 总结 汇总 DOC 45
- 资源描述:
-
1、第一章 绪 论一、内环境和稳态1. 内环境: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所处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2. 稳态: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机体通过复制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温度、pH值、渗透压、各种液体成分等)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泛指体内从细胞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在神经和体液等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3. 稳态的生理意义: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细胞的各种代谢活动都是酶促反应,需要内环境有充足的营养、氧和水,以及适宜的温度、离子浓度、渗透压、酸碱度等。细胞膜两侧一定的离子浓度和分布也是可兴奋细胞保持其正常兴奋性和产生生物电的保证。稳态的破坏将影
2、响细胞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导致细胞功能的严重损害,引起疾病,甚至危及生命。二、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通过反射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生理调节的最主要形式。特点是迅速、精确而短暂。反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2.体液调节: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特点是缓慢、弥散、持久。远距分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途径作用于全身各处的靶器官而产生调节作用。旁分泌:细胞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不经血液途径,而是在组织液中扩散,作用于邻
3、旁细胞。自分泌:激素原位作用于产生该激素的细胞,甚至可以不释放,直接在合成激素的细胞内发挥作用。腔分泌:激素直接释放到体内管腔中发挥作用。神经分泌:一些神经元能将其合成的化学物质释放入血,经血液运输至远处,作用于靶细胞,这些物质叫神经激素,神经内分泌细胞将激素释放到血液循环中发挥作用称为神经分泌。神经-体液调节:人体内多数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接受神经的支配,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反射弧的传出部分,这种调节称为神经-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特点是范围和幅度小,不太灵敏。三、体内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4、)1.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原来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如动脉血压的压力感受性发射)调定点:自动控制系统所设定的一个工作点,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只能在这个工作点附近的一个狭小范围内变动。2.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原来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排尿、排便、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3.前馈: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经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如体温的稳定,条件反射)注:反馈具有滞后
5、和波动的特点,前馈则较快速,具有预见性,适应性更大,但有时会发生失误(如条件反射)。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物质的跨膜转运1.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在膜内外电化学势能的驱动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移向低浓度一侧的现象。2.易化扩散: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被动跨膜转运。 被动转运:本身不需要消耗能量,是物质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经通道易化扩散:离子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电压门控通道:由膜电位调控其开放或关闭的离子通道。 化学门控通道:由膜内外化学物质如神经递质或第
6、二信使控制其开闭的离子通道。 机械门控通道:由机械刺激调控其开放或关闭的离子通道。(如听毛细胞上纤毛的摆动产生的力使通道开放) 经载体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经载体介导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被动跨膜转运。3.主动转运: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钠泵的功能(钠-钾泵,Na+-K+-ATP酶:3个Na+出,2个K+入):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形成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生电性,使膜内电位副值增大。 钙
7、泵(排钙到细胞外或内质网、肌质网内,使细胞内低钙)。质子泵(排H+到细胞外或细胞器内,维持细胞液中性)。继发性主动转运:驱动力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4.出胞和入胞:出胞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细菌、细菌碎片等)借助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二、细胞的信号转导1.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路径简单,速度快2.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信号传导慢,扩展的空间范围大,信号级联放大。 G蛋白偶联受体:一种膜受体,本身不具
8、备通道结构,也无酶活性,通过与脂质双层中以及膜内侧存在的包括G蛋白等一系列信号蛋白质分子间的级联式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完成信号跨膜转导,也称促代谢性受体。受体-G蛋白-AC-cAMP-PKA 受体-G蛋白-PLC-IP3-IP3R-Ca2+ DG-PKC3.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酪氨酸激酶受体和酪氨酸激酶结合型受体 鸟苷酸环化酶受体三、细胞的电活动1.静息电位(RP):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在大多数细胞是一种平稳的直流电流。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钠泵的活动造成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静息时膜上的K+通道开放,K+顺浓差外流。随着K+的外流,促使K+外流的动力即K
9、+的浓差在减小,而由外流的K+形成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所构成的阻力则增大。当促使K+外流的动力与阻碍K+外流的阻力相等,即K+的电化学势能为零时,膜内外不再有K+的净移动,电位接近K+平衡电位,为静息电位。影响静息电位水平的因素:细胞外K+浓度的改变(胞外K+浓度,静息电位,去极化)膜对Na+和K+的相对通透性(对Na+通透性,静息电位;对K+通透性,静息电位)钠泵活动的水平(增强则超极化)2.动作电位(AP):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阈上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膜电位迅速倒转和复原,产生一个上升支和一个下降支,是各种可兴奋细胞发生兴奋时所具有的特征性表现。全或无现象:在同一细
10、胞上,刺激强度未达到阈值,动作电位不发生;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播距离而改变的现象。阈值: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在一中等强度数值时,能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阈电位:能使细胞膜上的Na+通道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当细胞受到阈刺激或阈上刺激,膜上的Na+通道被激活,足以抗衡K+外向电流,使膜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并进一步去极化,由于膜Na+电导的电压依赖性,形成Na+电流与膜去极化之间的正反馈,引起Na+ 的再生性内流,使膜迅速去极化到接近Na+平衡电位水平, Na+内流形成的电位差足以对抗Na+由于膜外高浓度而形成的内流趋势,Na
11、+通道失活关闭,Na+内流停止。此时膜电位处于动作电位的峰值,对K+的外向驱动力很强,加上K+通透性开始增加,便产生很强的K+外向电流,使膜迅速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降支,并与升支共同构成尖峰状的峰电位。当复极化到接近K+平衡电位水平,又回到静息状态。局部电流:在动作电位的发生部位,细胞膜外侧的电位较前方静息电位为负,膜内侧相对较正,由于这种电位差存在,在动作电位的发生部位和邻接的静息电位之间产生的电流称为局部电流。动作电位的传导是一个由电紧张电位引起的沿细胞膜不断产生新动作电位的扩布过程。3.局部电位:细胞受到小的刺激所产生的小的电位变化。局部电位的电学特征:幅度与刺激强度相关,不具有全或无
12、特征;形成向周围逐渐衰减的电紧张扩布;没有不应期,可以发生空间和时间的总和。4.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继而表现出某种反应的现象。兴奋性: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无兴奋性;相对不应期,兴奋性逐渐恢复(阈上刺激才行) ;兴奋性的波动,超长期和低常期。四、肌细胞的收缩1.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当神经纤维传来的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时,引起接头前膜去极化和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的瞬间开放, Ca2+借助于膜两侧的电化学驱动力流入神经末梢内,使末梢轴浆内Ca2+浓度升高。Ca2+启动突触囊泡的出胞机制,引起Ach的量子式释放,A
13、ch在接头间隙内扩散到终板膜,与Ach阳离子通道结合并使之激活,通道开放,导致Na+和K+跨膜流动,终板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因为终板膜上没有电压门控Na+通道,不会产生动作电位。具有局部电位特征的终板电位可通过电紧张电位刺激周围具有电压门控Na+通道的肌膜,使之产生动作电位。Ach引起终板电位的同时,被终板膜表面的胆碱酯酶迅速分解,可使终板膜继续接受新的刺激。量子式释放: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量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是以一个突触囊泡所含的神经递质的量为最小单位量,倾囊或成份排出。这个单位量被称为量子,囊泡释放递质分子的这种形式成为量子式释放。2.横纹肌的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
14、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兴奋-收缩偶联的基本过程:肌膜上的动作电位沿肌膜和T管膜传播,同时激活肌膜和T管膜上的L型钙通道;激活的L型钙通道通过变构作用(在骨骼肌)或内流的Ca2+(在心肌)激活连接肌质网上的RYR,RYR是一种Ca2+释放通道,使肌质网内的Ca2+释放入胞质,胞质内Ca2+浓度迅速升高;胞质内Ca2+浓度的升高促使肌钙蛋白C与Ca2+结合并引发肌肉收缩;胞质内Ca2+浓度升高的同时,激活纵行肌质网膜上的钙泵,将胞质中的Ca2+回收入肌质网,遂使胞质中的Ca2+浓度降低,肌肉舒张。3.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初长度)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
15、所承受的负荷。肌肉收缩能力收缩的总和:运动单位数量的总和和频率效应的总和运动单位:一个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轴突分支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大小原则,强直收缩)第三章 血 液一、血液的组成:血细胞+血浆(晶体物质溶液+血浆蛋白)血浆蛋白的功能: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保持部分水于血管中;与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结合,使之不会很快经肾脏排出,维持其在血浆中的半衰期;作为载体运输脂质、离子、维生素、代谢废物以及一些异物(包括药物)等低分子物质;参与血液凝固、抗凝和纤溶等生理过程;抵御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的入侵;营养功能。二、血液的理化特性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16、80%来自Na+和Cl-)胶体渗透压: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75-80%来自白蛋白)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等张溶液: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形成的等渗溶液。血浆渗透压的意义:水和晶体物质可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壁,晶体物质不易通过细胞膜,对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和细胞的正常体积极为重要;血浆蛋白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壁,血浆胶体渗透压对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起重要作用。三、血细胞生理1.红细胞的生理特征: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红细胞叠连:在某些疾病时,红细胞彼此能较快地以凹面相贴。
17、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红细胞的功能: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和CO2,靠血红蛋白来实现;含有多种缓冲对,对血液中的酸碱物质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表面有I型补体的受体,可与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结合,促进巨噬细胞对其吞噬,防止其沉积于组织引起免疫性疾病,具有免疫功能。红细胞生成所需物质:原料是蛋白质和铁,维生素B12和叶酸是必需物质。(维生素B12参与叶酸的转化,内因子防B12破坏、促B12吸收。)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由肾皮质肾小管周围的间质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是机体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物质。组织缺氧可刺激其合成和分泌增多。性激素:雄激素可刺激促红素产生或直
18、接刺激骨髓,促进红细胞生成。雌激素抑制红细胞生成。2.白细胞:中性粒(吞噬);单核-巨噬(吞噬抗感染,诱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嗜酸性粒(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I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嗜碱性粒(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抗凝血、加快脂肪分解、引起I型超敏反应、抗寄生虫免疫应答)淋巴(免疫应答反应过程中起核心作用)3.血小板的功能:有助于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有利于受损血管的修复(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内皮、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在生理性止血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的生理特性:黏附、释放、聚集、收缩、吸附。四、生
19、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1.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管收缩(受损血管局部和附近的小血管收缩,使局部血流减少。若血管破损不大,可封闭破口,制止出血);血小板止血栓形成(血管损伤,内皮下胶原暴露,血小板黏附定位,更多的血小板聚集在已黏附固定在内皮胶原上的血小板上,形成血小板止血栓,初步止血);血液凝固(血管受损启动凝血系统,局部发生血液凝固,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并交织成网,加固止血栓,称二期止血。最后,纤维组织增生,长入凝血块,达到永久性止血。)2.止血三个过程的联系(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血管收缩使血流减
20、慢,血小板黏附容易实现;血小板激活后释放的5-HT、TXA2可促进血管收缩;活化的血小板为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因子的激活提供磷脂表面,吸附多种凝血因子,还可以释放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大大加速凝血过程;血凝过程中产生的凝血酶又可加强血小板的活化;血凝块中血小板的收缩,引起血块回缩,挤出血清,使血凝块变得更加坚实,牢固封住血管破口。3.血液凝固过程: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的激活、纤维蛋白的生成。4.抗凝系统: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正常时作为屏障,避免凝血因子、血小板与内皮下成分接触,避免其活化;有抗凝血和抗血小板作用;能合成、分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和抗凝血酶等抗凝物质;能合成、分泌组织型纤溶
21、酶原激活物,降解纤维蛋白,保障血管畅通)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和单核-巨噬系统的吞噬作用;生理性抗凝物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肝素辅因子)、蛋白质C系统(避免凝血过程扩散,促进纤溶)、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抑制物,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肝素5.纤维蛋白的溶解: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五、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第四章 血液循环一、心脏的泵血功能1.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2.心脏的泵血过程:当心室肌收缩使室内压(Pv)升高超过房内压(Pa)时房室瓣关闭,但低于动脉压(PA)使动脉瓣处于
22、关闭状态,此时心室容积不变室内压迅速增加,这一时期即等容收缩期。随着心室肌进一步收缩,Pv继续升高,超过PA,动脉瓣开放,分别为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在快速射血期内Pv和PA均达到最高值。随后心室肌舒张,Pv下降,动脉瓣关闭;而Pv仍高于Pa致房室瓣关闭,进入等容舒张期,此期心室容积几乎不变而Pv迅速下降。随着心室肌的进一步舒张,Pv继续下降,当Pv低于Pa时房室瓣开放,血液从心房进入心室,分别称为快速充盈期和减慢充盈期。在心室舒张期的最后0.1s,心房开始收缩,进入心房收缩期。Pa升高超过Pv,容积缩小,心室的充盈可再增加10-30。 因此,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室内压变化最快的时期是等容收缩
23、期和等容舒张期;室内压最高与最低的分别为快速射血期和快速充盈期。心室射血的动力是心室肌收缩,而心室充盈是由于心室肌舒张与心房肌收缩。3.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搏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 每搏功:心脏一次收缩射血所做的机械外功。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 每分功:心室完成每分输出量所做的机械外功。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正常值为3-3.5L/(minm2)静息心指数:在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测定的心指数。 心脏的效率:心脏所做的外功占心脏总能量消耗的百分比。4.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