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精品)备考2011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 第9单元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国民革命运动 人教版.doc

  • 上传人(卖家):仙人指路
  • 文档编号:5702961
  • 上传时间:2023-05-04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56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精品)备考2011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 第9单元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国民革命运动 人教版.doc》由用户(仙人指路)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精品 【精品】备考2011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 第9单元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国民革命
    资源描述:

    1、 单元总结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革命力量走向联合11919年爆发了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担负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任,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2中共成立以后,集中力量组织、领导了第一次工运高潮,显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教训是必须联合其他革命阶级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3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4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实现了历史上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大革命力量的第一次联合,史称第一次国共合作。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两大特点,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打倒列强,除军阀”就是其革命性的表现。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国

    2、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1927年“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成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二、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曲折前进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和阶级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其准备了组织基础;共产国际的帮助是外部条件。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2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初步解决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标志着中共的建党工作完成。3中共成立后组织和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

    3、动转入低潮,使中共认识到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41923年中共“三大”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正确方针,但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51924年1月,以国民党“一大”为标志,实现了国共合作。619241927年,随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及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分裂,国民革命运动由兴起、到发展,最后失败。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掌握革命领导权和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国民革命的成果因两党合作而取得,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因两党分裂而造成。实践证明:合则利,分则伤;团结就是力量,合作铸造成功。三、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1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它启迪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觉

    4、醒,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而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同时新文化运动阵营也发生分化,资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的区别日渐明显。2马克思主义是中共成立的思想基础,并在中共成立后成为中共的指导思想。3这一时期,中共还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出现了照搬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的现象,其间中共的重大革命活动的成败均与共产国际有关。思想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十月革命的思想来源于俄国的实践,中国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不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必然给中国革命造成重大危害。这一时期和后来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有大量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证明:马

    5、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孙中山的重大革命斗争及伟大精神1孙中山革命实践的三次转变(1)第一次。1894年孙中山满怀报国之志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但遭冷遇。这件事使他认识到用和平方法改造中国已无可能,转而走上革命道路。(2)第二次,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后,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大都遭到失败,使他认识到“南与北(军阀),如一丘之貉。”(3)第三次,在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转而从事政党建设。他深感国民党正在堕落中,需要吸收新鲜血液加以更新。在他寻求新的出路时,接受了苏联和中共的帮助,对国民党进行改组,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6、,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开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新局面,这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2孙中山一生的主要贡献孙中山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2)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对袁世凯及其北洋军阀展开了一系列不妥协的斗争。(3)晚年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毅然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开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新局面。3孙中山的伟大斗争精神孙中山的斗争取得了一系列的伟大成就,为后来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是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关于孙中山的伟大革命斗争精神,江泽

    7、民同志在孙中山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及人民日报社论中谈到:(1)孙中山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权自由、民族幸福,不知疲倦地奋斗了一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正是他一生不断进取的写照,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任何外来威胁,内部分裂和暂时失败,都不能动摇他的革命意志。他所说的“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2)一生追求真理,不断进步,与时俱进,善于从实践中学习,从失败中学习,从不停止探索前进的步伐,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我们要努力学习这种与时俱进的可贵精神。(3)爱国精神,为民族为革命贡献毕生精力。“天下为公”“振兴中华”,

    8、反对一切分裂行为,与北洋军阀卖国作斗争,要学习这种精神,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二、五四运动前后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以五四运动为界可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五四运动以前,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五四运动以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这两个时期的斗争,带有明显的不同特点。1从斗争的阶级力量上看:五四运动以前的革命斗争力量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五四运动以后的斗争力量扩大,参加斗争的阶层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前期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反封建斗争很少得到群众的支持;后期的斗争,有了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2从斗争的目标上看:五四运动以前的斗争,主要是维护辛亥

    9、革命成果的斗争,追求的是形式上的民主共和制度,并没有把推翻军阀统治做为斗争目标,尤其没有把反军阀统治与反帝斗争结合起来。后一时期的斗争则明显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北洋军阀政府,指向了帝国主义。大革命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鲜明地提了出来,反封建与反帝斗争结合起来。3从斗争的结果上看:五四运动以前,资产阶级民主派没有建立起革命武装,依靠一派军阀来打倒另一派军阀,终至失败;大革命时期,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创建了国民革命军,取得了北伐战争的伟大胜利。特别提示北洋军阀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封建势力的代表,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北洋军阀成为五四运动前后民主革命的对象。1919年五四

    10、运动至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历时八年。在此期间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主要包括:(1)社会主义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俄),在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中,不但巩固了政权,而且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19181921年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取得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开始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至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特征的

    1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因此,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2)资本主义国家。一战后初期,帝国主义战胜国为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列强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1919年1月至6月28日召开的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要求收回从前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然而,会议竟决定把德国原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交给日本,由此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6月28日,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这是中国第一次拒绝由世界上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定的和约。 1921年至1922年,美国发起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先后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

    12、条约和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其中,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复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中共对这一国情的正确认识是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原因。3)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进一步激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由此,激起了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其中中国的五四运动影响较大。(4)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共产国际是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是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受它的领导”。帮助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工作。指导和帮助中共实现与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与

    13、共产国际主张“一切工作归国民党”有关。1关于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传统观点认为,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和北洋军阀对内镇压革命、对外投降卖国所造成的民族危机,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而使无产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十月革命的影响;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近年来,有学者以新的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纵深剖析,认为探究起因应从经济因素分析:一战期间,日本乘机扩大对华经济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的激化;北洋军阀对人民的经济压榨,激化了社会矛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以及新的社会力量的不断壮大,改变社会现状的要求强烈。(3)

    14、有人从国际背景着眼,认为朝鲜的“三一”运动,不但促进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意识的觉醒,而且在斗争方式上极大地启迪了中国人民。(4)有的学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认为五四运动前,由于中国是战胜国,故国人对巴黎和会抱有很大的期望,广泛讨论收回主权并形成一个强大的社会舆论,但最终却因为列强的愚弄与破坏而失败,消息传来,人们为之震惊。社会心理学的“挫折攻击”原理得到实现,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形成巨大的反差,激发了广大群众的义愤,进而转化为争取民族、国家利益的行动,从而爆发了五四运动。2五四运动的性质问题五四运动是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关于这个问题,史学界大致

    15、有下列三种看法:第一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说。多数论者认为五四运动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引起的,又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发生的,已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又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利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观察中国命运的开始。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因此可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第二种看法主张五四运动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开始。有人认为,五四运动的发生主要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当时,马克思主义虽已开始传入中国,但尚未成为指导思想;工人运动虽已兴起,但未曾以领导阶级的姿态走

    16、上政治舞台;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虽已出现,但无产阶级领导权尚未实现。所以说,五四运动有着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双重因素。第三种看法认为五四运动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有的论者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征,一是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成为革命主力军,二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五四运动不具备以上两个特征,从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看,中国工人阶级此时还不是一个“自为”的阶级,马克思主义还未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应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3关于五四运动的领导权问题史学界有四种意见:第一种认为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发生于十月革命后的五四运动,已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工人阶级

    17、已达到两百万人,并迅速成熟;“六三”后独立登上政治舞台,担当起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责任。在指导思想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第二种认为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理由是: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发动了五四运动;在干部上和组织上准备了五四运动;李大钊、陈独秀等亲自参加并领导了五四运动。第三种认为是由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领导的。第四种认为运动是自发的,无所谓谁领导;事先没有任何行动计划和准备,无所谓有统一的组织领导。4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对于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国内已形成定论的观点是,它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中国工人运动和

    18、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必要的准备。但近年来又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产生的特点是先成立后“结合”。他们认为,五四时期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工人群众中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由于时间短、活动少,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过程和党员的成分来看,很难说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长期以来,人们都赞同毛泽东关于五四运动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的论断。但近年来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五四运动的发生主要是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关于五四运动的

    19、局限性,主要有如下几种看法。(1)五四运动只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当时中国大多数人对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是抱有希望的,他们只痛恨日本帝国主义,显然五四运动谈不上“彻底”地“反帝”。(2)“彻底反帝”的调子是后来拔高的,在理论上和事实上都是牵强附会的。 (3)五四精英对帝国主义尚无理性认识。运动中并未出现“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为肤浅的“列强”和“强权”。(4)五四运动反日也不够彻底,当时反日的主要手段是抵制日货,而且这种经济制裁只触及商贸,对日本在华的其他利益并未触及,在政治上、军事上基本没有采取坚决而果断的行动,更没有与日断交。5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式问题第一

    20、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对此,学术界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1)基本肯定说。传统观点认为“党内合作”的方式是推动中国革命的最好形式。近年有人强调,“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组织形式,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策略原则,也符合中国各阶层人民共同的革命利益,它是中国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2)基本否定说。持此论者可分为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党内合作”形式是共产国际提议的、孙中山所能接受的唯一方式,并不是经过选择的,因而不能说是最好的。第二种意见指出,“党内合作”方式是共产国际为了维护苏俄利益,重视国民党、忽视共产党的产物,是共产国际强迫中共接受的。第三种观点认为,“党内合作”的方式弊大

    21、于利。(3)毁誉兼有说。持此说者认为党内合作方式有其积极性,但同时又有许多消极作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国共关系的破裂,因此对其评价不宜过高。6关于国民党在一大后的性质问题国民党的一大完成了政治上、组织上的改组任务,对改组后的国民党性质的认识,长期以来都是依据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观点,“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的看法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是具有新民主主义和旧民主主义两种性质的革命联盟。 第二种认为,仍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判断一个政党的性质应该看其成员构成,但更主要的是看其政治纲领和领导阶级。改组后的国民党

    22、政治纲领是新三民主义,仍未超出资产阶级革命所要求的范围;改组后的领导集团,其核心人物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第三种意见较普遍地认为,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四个阶级的联盟。不少人从改组后的国民党的社会成分和 政治纲领方面加以论证。从社会成分看,此时的国民党内有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要求的共产党人,国民党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政党了,而是四个阶级进行民族革命的联盟。从革命纲领看,新三民主义高举反帝反封建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旗帜,体现了广大工农的利益和要求,其性质是新三民主义纲领,已超出了旧民主主义范畴。7关于大革命时期的领导权问题以往的史学著作中,在表述大革命领

    23、导权问题上有三种看法。一种是国民党领导的;另一种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更多的则认为是共产党领导的。“文革”结束后,史学界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新见解。有人认为,从组织上看,资产阶级掌握着党、政、军三方面的组织领导权,所以是资产阶级掌握领导权。对此看法,有人表示异议,认为应从政治角度看,无产阶级领导权表现为共产党倡导反帝反封建的内容上,包括政治领导,也包括组织领导。当时,无产阶级虽未完全掌握革命的组织领导权,但政治领导是根本的,是起主导作用的。此外,无产阶级领导了农民运动,就是部分地掌握了领导权。因此,共产党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领导了大革命。也有人认为,共产党只是部分地掌握了领导权。

    24、其表现是,除部分人担任国民党内和国民政府内职务外,还掌握着小部分军权;还表现为对工农群众的领导。但由于无产阶级没有独立的武装,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占有很大优势,还不能迫使资产阶级置于无产阶级领导之下。中国共产党在政治能力和组织力量上尚不成熟。由于国民党在各方面的优势,中国共产党又处于幼年时期,大革命又是在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的特殊条件下进行的,这样就使大革命的领导权落在资产阶级手里。还有人从领导权转换的角度提出了看法,认为大革命是在中国革命领导权处于新旧交替转换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资产阶级虽在五四运动后失去了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影响,使共产党还不能够单独、完全掌握大革命的领导权。8

    25、关于大革命失败的原因问题长期以来,史学界一直认为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敌我力量过于悬殊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近年来,史学界对大革命失败原因作了深入探讨,主要观点有三种。第一种强调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根据内外因关系,内因是党内机会主义,也是主要原因。而敌人的强大和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失误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第二种不同意以上分析,认为蒋介石和汪精卫叛变革命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事实说明,统一战线的彻底破坏,就是大革命的彻底失败,蒋介石是破坏统一战线的罪魁祸首,这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第三种提出共产国际在指导上的失误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在

    26、中国革命中有许多失误,过低估计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作用,盲目信任蒋介石和汪精卫,放弃了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在阶级关系和革命阶级的分析上,犯了公式化和定型化的错误。而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得以形成并在党中央取得统治地位,就是共产国际失误带来的结果。共产国际在大革命中的失误,不是一般性失误,而是指导方针和政策的失误。此外,有人指出:就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来说,共产国际和陈独秀各有责任,应作具体分析。既不能把陈独秀的错误完全归罪于其本人,也不能完全归罪于共产国际。陈独秀不仅执行了共产国际的指示,也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和理论基础。而共产国际的理论则是要中国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且错误地判断了实现这种道路的历史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精品)备考2011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 第9单元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国民革命运动 人教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70296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