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10-2011学高一地理 期末复习高频考点总结2 湘教版必修1.doc

  • 上传人(卖家):仙人指路
  • 文档编号:5702946
  • 上传时间:2023-05-04
  • 格式:DOC
  • 页数:11
  • 大小:359.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10-2011学高一地理 期末复习高频考点总结2 湘教版必修1.doc》由用户(仙人指路)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10-2011学高一地理 期末复习高频考点总结2 湘教版必修1 2010 2011 学高一 地理 期末 复习 高频 考点 总结 湘教版 必修
    资源描述:

    1、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高频考点总结高频考点十一:地理环境整体性【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B地理环境各要素不能单独存在和发展C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D地理环境各要素乃至整个环境系统的特征完全一致解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在特征上与总体特征保持一致,但不可能完全保持一致。答案:D【地理环境要素对整体性含义的体现】人们要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A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B水土流失给河流

    2、上、中游带来的危害最大C河流上、中游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大D河流上、中游地区容易发生土壤盐碱化解析:河流上、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会在下游河道淤积,造成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下降,使下游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泥沙淤积又不断抬升下游河床,影响地表水系演化;容易使河流下游地区发生盐渍化。答案:A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有几种地理要素?(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答案:(1)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 (2)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其中一部分被植物体合成有机物,一部分通过叶面蒸腾后到达大气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水汽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表以后

    3、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下渗到地下,重新为生物体吸收利用。(3)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储藏在生物体中,生物体死后有机物被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化学能也以热能形式归还到环境中去。下图为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后回答下列问题。(1)土壤是自然地理圈层互相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图中属于_圈,属于_圈,属于_圈,属于_圈,属于_圈。(2)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_的一面“镜子”。例如,黄土高原土地资源过度开垦,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也是造成_地区洪涝、风沙等灾害的重要原因。(3)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以改变地表_最为突出。人类活动既可以培育出些

    4、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也可能引起土壤退化,如出现_、_、_等。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地区范围较大,涉及陆地和海洋。处于陆地上空,属于大气圈,是指森林,属于生物圈,处于海洋中,属于水圈,处为沉积岩,属于岩石圈,属于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壤圈。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答案:(1)大气生物水岩石土壤(2)整体性黄河中下游(3)生物状况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任选三项)高频考点十二:地理环境差异性【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及特征】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地域分异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纬度地带地域分异是以热量差

    5、异为基础的B干湿度地带地域分异的产生受水分条件的影响比热量小C垂直分异规律的形成主要是不同高度的水分条件不同D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形成受热量条件影响较大解析: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是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干湿度地带分异是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也产生了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垂直地域分异是因在高山地区,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的规律。在陆地环境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因受海陆分布、

    6、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这也正说明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答案:A我国新疆天山和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属于()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现象解析:由于地貌部位和地表物质组成、潜水的埋藏及流动性的影响,再加上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以来利用源自天山、昆仑山等的高山冰雪融水或地下水灌溉的经营活动,使得这里逐渐形成了绿洲。绿洲是由于地下水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及人类活动干预形成的,属于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答案:D华北平原,从滨海到山麓依次为:滨海平原、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各部分的地表组成物质、地表水系、地下水位和矿化度、排水条件、土壤肥力、植被

    7、覆盖和土地利用等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分异属于()A纬度地带分异 B干湿度地带分异C山地垂直分异 D地方性分异解析: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答案:D【自然带分布规律】读某大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中字母ag分别代表不同的自然带类型),回答12题。1图中属于亚热带的自然带类型是()Aa、f Ba、e Cb、e Dc、d解析:本题稍难,考查自然带的分布、成因及判读图表的能力。a为热带荒漠带,b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为温带荒漠带,e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8、f为热带草原带。答案:C2关于图中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fea反映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afg反映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自然带a、d的形成原因相同D自然带a和g的南北延伸与沿岸洋流的影响有关解析:热带荒漠带成因是副热带高压的作用,温带荒漠带的成因是地形的影响;自然带a、g的南北延伸分别与沿岸的秘鲁寒流、巴西暖流有关,所以选项D正确。答案:D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_,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是_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是_气候。(2)图中有两个字母表示的陆地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同,但气候的成因相同,它们是_。(3)从DCBA的更替体现了陆

    9、地自然带的_分异规律,它形成的基础是_。(4)从DEG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的_分异规律,它形成的基础是_。(5)在图中各字母表示的自然带中,南半球缺失的两个自然带的字母是_,原因是什么?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水平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和成因。解题时应根据每个字母代表区域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并联系其气压带和风带、洋流以及气候类型来分析各自然带的名称及成因;通过读图分析各自然带在空间上的联系,归纳各种地域分异规律。答案:(1)C、H温带季风温带海洋性(2)G、H(3)纬度地域热量(4)干湿度(经度)水分(5)A、B南半球相应纬度是海洋,缺少大面积的陆地。【垂直自然带普规律】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

    10、图,读图回答12题。1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的地理纬度可能是()A5N B25NC35N D45N解析:由山麓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可推知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且土壤为红壤,所以应位于我国江南地区。答案:B2该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南坡明显高于北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海拔高度 B水分状况C热量差异 D土壤差异解析:南坡为向阳坡和夏季风的迎风坡,水热条件好于同高度的北坡,其中热量差异为主导因素。答案:C【雪线规律】下列关于雪线变化与气候变化的连线,正确的是()A雪线升高气候变冷B雪线升高气候变湿C雪线升高气候变暖D雪线降低气候变干解析:本题考查对雪线及其变化的理解。 多年积

    11、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限就叫做雪线。雪线的高低变化,主要是在气温和降水的作用下形成的。雪线升高,表示气候变暖,冰雪的消融量增加,多年积雪的体积减小,多年积雪区的面积减少;或者是降水量减少,多年积雪消融后得不到足够的补给。答案:C高频考点十三:聚落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面积达53万平方千米。盆地地形封闭,四周高山环绕,气候特别干旱。盆地中部有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呈串珠状分布在盆地的边缘,从地貌部位来看,大多数位于山前冲积扇、洪积扇的中下部。这些地方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1)在塔里木盆地中,

    12、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路有什么关系?(2)除地形之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有哪些?解析:塔里木盆地自然条件恶劣,本题主要从影响聚落和交通线的自然条件考虑。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人类逐水而居,绿洲大多位于山前冲积平原下部,自然条件好,城市多分布在交通线上,交通便利。答案:(1)城镇多位于绿洲上,绿洲大多数位于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城镇大多位于交通线上。(2)还有河流、气候、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等因素。高频考点十四:交通1.影响现代交通线路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是()A地形因素B气候因素C社会经济因素 D科技因素解析: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由于科学技术的

    13、发展,自然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答案:C2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半环状的环岛铁路,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A地形因素 B河流因素C气候因素 D矿产因素解析:台湾南北走向的山脉不利于建设东西向的铁路。答案:A高频考点十五:全球变暖读下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主要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程度对比表温室气体浓度(mg/m3)年增长率(%)生存期(年)温室效应强度(CO21)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有贡献率(%)1750年1990年CO22803530.550200155氟氯烃00.000852.25010234001500024

    14、CH40.81.720.912171115N2O0.000290.000310.2512027061.表中所列四种温室气体中,CO2对全球气候变暖“贡献”最大,主要原因是()ACO2的年增长率大于其他温室气体BCO2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比其他温室气体短CCO2的温室效应强度比其他温室气体大DCO2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解析: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CO2对全球气候变暖贡献率最大,最主要的原因是CO2浓度大。答案:D2温室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的最主要原因是()A使地面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多B使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加C使太阳活动增强,从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D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

    15、逆辐射增强解析:温室气体具有保温作用,使大气逆辐射增强。答案:D3有利于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合理措施是()A大量进口石油,减少煤炭使用量B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C严格限制钢铁、核工业的发展D禁止乱砍滥伐,积极植树造林解析:我国能源需求量大,二氧化碳排放较多,所以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答案:B高频考点十六: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1.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B地面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C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解析:海洋中的矿产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地面资源包括土

    16、地资源、地表水资源、气候资源、各种生物资源,它们都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一般埋藏在地表以下,不属地面资源。答案:B2矿产资源与土地资源相比,说法正确的是()A前者是非可再生资源,后者是可再生资源B前者分布无规律,后者分布有规律C前者数量无限,后者数量有限D我国矿产资源形势严峻,土地资源极其丰富解析: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都有自身的特点及特殊的规律性,但两者作为自然资源,还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规律。矿产资源按其属性是不可再生资源,它的形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其分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一种类型,又具有自然资源数量有限的特点。根据我国国情,矿产资源又存在形势严峻的问题。土地资源属可再生资

    17、源,它的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数量是有限的。我国土地资源按人口平均,数量有限,加上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因而我国的土地资源不仅不丰富,而且还相当紧缺。答案:A【能源】1.下列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A森林资源 B土地资源C气候资源 D矿产资源解析:自然资源根据其自然属性可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其中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答案:D下列各概念的相互关系,图中大圆、小圆、阴影部分依次代表()A自然资源、能源资源、可再生资源B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能源资源C能源资源、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D能源资源、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解析:明确不同资源概念之间的

    18、关系。自然资源包括能源资源;能源资源既有可再生的,如生物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也有非可再生的,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答案:A读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变化图,回答24题。2关于图中曲线表示能源种类的判断,正确的是()A曲线表示木柴B曲线表示煤炭C曲线表示石油 D曲线表示天然气3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现阶段最有发展前途的能源是天然气B20世纪世界主要能源是石油C目前世界主要能源是石油和煤炭D石油所占比重将呈上升趋势42003年我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36.4%,面临较高风险。从“石油安全”考虑,我国应()减少石油的使用量,增加煤炭的

    19、使用量拓展石油进口渠道,增加石油的战略储备增加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量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增加国内石油开采,满足市场需求立足于本国国情,实行能源结构的多样化A BC D解析:工业革命以前,以生物能利用为主。18世纪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后,煤炭的地位日益上升,20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以煤为主的“煤炭时代”。20世纪60年代初期,石油消费量超过煤炭在世界能源中占优势地位;天然气燃烧发热量高,对环境污染小,发展前景广阔;从“石油安全”考虑,我国应“开源”与“节流”。答案:2.C3.A4.D【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读“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填出图中字母表示的资源类型的名

    20、称。A_, B_,C_。(2)图中资源类型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_。(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能源消费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农业社会时期,_在能源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至20世纪初,世界进入_时代,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世界能源进入_时代,从长远看,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_能源为主的能源多样化阶段。(4)在后工业化阶段,各种_资源的地位迅速上升。而这类资源的_成本较低,产业布局受_的依赖性逐渐减小。答案:(1)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2)矿产资源(3)木柴煤炭石油可再生(4)后天性运输自然资源高频考点十七: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概念与分类】下列有关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

    21、是()A在荒无人烟的地区也会发生自然灾害B人类活动不可能改变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C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和海洋灾害等D自然灾害具有非周期性、单因性、群发性等特征解析:自然事件发生在无人区,就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因而不能称为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孕育和发生涉及多种因素,人类活动可能诱发某些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这些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自然灾害具有周期性、多因性、群发性等特征。答案:C【中国的雨带与洪涝】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既有自然条件因素,又有社会经济因素。上海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又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读“中国东部

    22、雨带示意图”,回答12题。1根据雨带在、地区时间,可以推断,在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上海地区的时间大致是()A46月 B67月 C68月 D58月解析:由图可知,45月份锋面雨在我国华南形成,78月份移至我国的华北、东北地区,因此,雨带移至上海的时间大致是67月。答案:B2如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 C南涝北旱 D南北皆涝解析: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锋面雨带移动与旱涝灾害之间关系的能力。7月以后,由于夏季风异常,锋面雨带仍滞留于区、区,在该区域内控制的时间长,从而出现南方的涝灾,而北方的区,锋面雨未到达,而长时间持续高温,造成北

    23、方的旱灾。答案:C【台风或飓风】下图是每年台风发生次数占全球台风(飓风)总发生次数百分率区域分布图(虚线:海面水温为26.5的等温线,括号内的数值表示受台风(飓风)影响的次数)。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关于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东南沿海全年均受台风袭击,造成的损失很大B当台风中心位于上海东部海域时,上海的风向为西南风C台风形成于赤道附近的高温洋面上,赤道上台风形成的频率也比较大D菲律宾附近的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解析:我国夏秋季节为台风的多发季节;当台风中心位于上海东部海域时,上海位于台风西侧,应吹西北风;赤道附近因地转偏向力过小,不易形成台风;由图可知菲律宾附近的西北太平

    24、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答案:D2关于台风灾害和减灾措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组成B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C对台风的探测主要利用气象卫星,当到达近海时还可用雷达监视其动向D到目前为止人力无法改变台风的大小和方向,所以也无法减轻台风带来的损失解析:虽然人力无法改变台风的大小和方向,但可以提前预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台风带来的损失。答案:D【寒潮】能给我国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的是()A寒潮 B台风C旱灾 D涝灾解析:寒潮是每年秋末、冬季和初春,从蒙古和西伯利亚一带侵入我国的大范围的强冷空气,降温幅度大,影响范围广,且持

    25、续时间长,是一种气象灾害。答案:A【旱灾】2009年2月2日,来自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消息表明,自去年11月份以来,我国15个省市遭遇严重旱情,旱灾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受旱面积之大为历史罕见。截至2月1日,全国作物受旱面积达1.45亿亩,比多年同期均值多4000亩,其中重旱面积达3990万亩,另外有370万人、185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根据上述材料及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次旱灾有何特点?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次干旱灾害严重的省级行政区中,位于华北平原地区的有哪些?(2)图中A省与B省都是我国旱灾出现频率较高的地区,从时间上分,A省的旱灾主要为_,B省的旱灾主要为_,其中B省旱灾

    26、的发生主要与_有关。(3)D省(区)降水比A、C两省都要少得多,但旱灾的出现频率与危害程度却比这两省少得多,其原因是什么?解析:此次旱灾的特点和受旱灾影响严重的省级行政区的分布可根据材料和图分析得出;A省与B省的受灾时间可从我国夏季风的移动特点和雨带位置变化方面来思考;新疆旱灾的出现频率与危害程度都不及河北、湖南两省的原因,可从它们在农业结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来分析。答案:(1)旱灾的分布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2)春旱伏旱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3)D省(区)沙漠面积大,耕地比重小,人口稀少,经济相对落后,干旱对当地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小。【地质灾害】我国是多灾害国家,下列地区中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频发的是()A内蒙古高原 B云贵高原C山东丘陵 D长白山地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地区,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滑坡和泥石流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主要发生在山区,在重力作用下,物质沿一定坡度向下运动。我国西南地区山高坡陡、岩石破碎、暴雨集中,容易造成滑坡和泥石流。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10-2011学高一地理 期末复习高频考点总结2 湘教版必修1.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70294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