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海南省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议论文阅读15篇(含答案)(DOC 37页).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696356
  • 上传时间:2023-05-04
  • 格式:DOC
  • 页数:65
  • 大小:81.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海南省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议论文阅读15篇(含答案)(DOC 37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含答案 海南省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议论文阅读15篇【含答案】DOC 37页 海南省 中考 语文 阅读 专项 训练 议论文 15 答案 DOC 37 下载 _各科综合资料_初中
    资源描述:

    1、议论文阅读(15篇)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1分)成大事当养静气刘绪斌“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以通俗之语把自然之美和童真童趣刻画得活灵活现,不著一“静”字,而境界全出。文静,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为美;心静,不单在经历,尤在觉悟透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莫不是广阔心胸的外在写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莫不是静夜游子的心灵呼唤?“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莫不是青山绿水的诗意寄情?浩如烟海的中华诗词,随手可及充满静美的细腻文字、传神之笔,因为静的心态、美的意境,早已融进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从哲学意

    2、义上讲,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自有其力量之美,而静,则是一种精神之美、觉悟之美、灵动之美。智慧无言,静,其实正是不经雕琢、不加刻意的恬淡境界。静之大美,缓若春风拂面,轻松怡然,又如空谷幽兰,轻灵恬淡,又像天人共语,化冥顽而向圆通。静,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灵状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陷于名缰利锁,何得心灵的自如?“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背负外物重负,怎会有真实的自我?在静的世界里,开展叩问心灵的对话,青涩消褪,迷茫渐远,推开尘世间的权利情色、世故圆滑,复归生命的本原。静能涵养简约心态,美便升腾在胸间。静,一种厚积薄发的精神气度。身心之静,不同于孤

    3、独和寂寞。孤独与寂寞,是对自我处境的艰难咀嚼,如鲠在喉,如石压胸,有一种吐纳不出、吞咽不进的味道;身心之静,则是一种个体的内省和审视,若倒啖甘蔗,若曲径通幽,显示出内敛精神和进取气度。身心之静如射手屏气,若奔者躬身,时机既到,则毅然勇进气势如虹。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以龙之变化喻世间英雄:“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这种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的气魄,正是静之深藏、静之积蓄的结果。静,不单是自然之美的精致呈现,更是内心修为的优雅展示。诸葛亮在诫子书有

    4、句名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翁同龢在一副对联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有静气、守静心,为的是恢复心灵的清明。平心静气、心平气和,方能临大事而不乱,处危机而不惊,专注于探究本质、解析机理,从而抽丝剥茧寻找本质,让问题迎刃而解。所谓“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静,如此之美,如此难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2. 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3. 本文从哪几个方面阐明了“静”的内涵?(3分)4. 文章第段中加点的“这个道理”具体指代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一、1.(2

    5、分)成大事当养静气。 2. (3分)道理论证,通过诸葛亮和翁同龢的名言,有力地论证了静是内心修为的优雅展示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说服力和权威性。3. (3分)静,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灵状态;静,一种厚积薄发的精神气度;静,不单是自然之美的精致呈现,更是内心修为的优雅展示。4. (3分)“这个道理”指的是“平心静气、心平气和,方能临大事而不乱,处危机而不惊,专注于探究本质、解析机理,从而抽丝剥茧寻找本质,让问题迎刃而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1分)机会的把握张勇 唐代诗人孟浩然40多岁时,到京师游历,他曾在太学作诗,满座宾客都感慨佩服,无人能及。一次,大诗人王维邀请他到内署,外头

    6、忽报唐玄宗到了。对于孟浩然来说,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想不到,他却惊慌地躲到床底下。王维实话实说,唐玄宗大喜道:“我听说过这个人,但从来没见过,他为什么要害怕得躲起来呢?”下令叫孟浩然出来见面。没想到,孟浩然仍然没有好好把握这次机会,反而作诗激怒了唐玄宗。此后,孟浩然被放还,而且一生未受重用。 好花盛开,就该尽先采摘,切莫待美景难再。 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就用了非常简练的词汇,记录了子贡经商的成功之道,说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意思是说子贡这个人特别会做买卖,善于在货物和钱财之间互相转换。其实,商人的活动无非就是买进卖出,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东西,司马迁用的词叫作

    7、“与时”,就是指特别会抓住时机,这才是真正的制胜之道。 其实,时机是商业世界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最难把握的东西。但是,子贡非常聪明,连孔子都佩服得不得了。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子贡易择立众。意思是说子贡每次猜什么事,总是能猜准了。这说明他博学而识之,广见而多记。 许多人不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缺乏行动力,凡事拖延,犹豫观望,总是要看到别人成功了他再去做,可是,他没有看到世界上许多事业的发展规律都是这样的:别人把握机会成功了,观望的人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机会来的时候往往像闪电一样短促。雷军虽然在1988年就参与创办了“金山软件”,但还是在互联网大潮到来之时,尝到了落后的滋味。也就在那个时候,雷

    8、军想通了一个问题:想要成功,就要顺势而为。他认定移动互联网是未来,所以,想要赢在未来十年,就要在这上面下功夫。谈起自己对“顺势而为”的感触,雷军说:“把握战略点,把握时机,要远远超过战术。” 思路决定出路,机会决定未来。机会从不对某一个人格外青睐,也不会对谁格外吝啬,人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它到来之前,去努力做好准备。(选自河北日报)1. 从论证思路来看,第段有什么作用?(2分) 2. 从结构上看,文章第段有何作用?请加以分析。(3分) 3. 文章第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4分) 4. 文章通过论说“机会的把握”,阐明了什么道理?(2分) 二、1.(2分)本段从反面举例,论证了机会决定

    9、前途,与后文写了子贡经商的成功之道形成对比,进一步证明了观点,增强了说服力。2. (3分)第段照应了文章标题“机会的把握”,同时承接了上文孟浩然没有把握好机会的事例,引出了下文内容。3. (4分)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把握时机的重要性。4. (2分)思路决定出路,机会决定未来。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1分)读书养颜鲁先圣曾国藩官做得很大,但是他最看重的不是官位,而是学问。有一年,他听说一个侄子纪瑞在全县科举考试中夺得第一名,特别写信祝贺:“我并不希望我家世代富贵,但是希望代代出秀才。所谓秀才,就是读书的种子、世家的招牌、礼仪的旗帜。”曾国藩还就读书说过一句话:“书味深者,面自

    10、粹润。”意思是说,读书体味很深的人,面容自然纯粹、温润。一个深入读书的人,必定心智高度集中,将人间的一切杂事、琐事、烦心事,渐渐抛到身外,久而久之,在心中渐渐养成一股充实、丰沛的浩然之气。 读书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书可以医愚,可以益智,可以养生。看一个人,无须看他做什么,只要看他读什么书就可以了。古代那些精通相术的人,甚至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骨相。自卑的人,因读书而自信;浮躁的人,因读书而宁静;轻浮的人,因读书而深沉;愚鲁的人,因读书而明达。 其实,不论你身处哪里,只要你拿起一本书进行阅读,就走在了心灵修行的路上,何止是曾国藩的面容温润,而是具有了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读书让人渐渐摆脱了“可

    11、憎的面目”,具有了一种冲淡的气质。冲淡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也是人生的情趣;冲和、淡泊,就是冲淡。冲淡和纤秾不同。纤秾是浓彩,冲淡是淡墨。冲淡并非淡而无味,而是冲而不薄,淡而有味。一个冲淡的人,自然拥有了一种气量,这是一个人接受、容忍他人批评的勇气与胸襟。清代学者钱大昕说:“谤之无实者,付之勿辩可矣;谤之有因者,非自修弗能止。”他的意思是,别人诋毁批评你,无中生有,你不需辩解;如果诋毁批评得对,你只有自修改正才能不让别人再批评。说得太好了,这就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气量。只有具备了这种建立在自信基础之上的气量,不断检点自己,才会周身散发出人格的光芒与魅力。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1. 本文的中心论

    12、点是什么?(2分) 2. 第段引用曾国藩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 3. 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 文章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3分) 三、1. (2分)读书可以养颜。2. (3分)曾国藩的“书味深者,面自粹润”一句照应了文章标题“读书养颜”,同时这句话引出下文关于读书重要意义的论述。3. (3分) 道理论证。通过引用清代学者钱大昕的话,充分有力地论证了“一个冲淡的人,自然拥有了一种气量,这是一个人接受、容忍他人批评的勇气与胸襟”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4. (3分)文章开头通过举曾国藩的事例,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论述读书带给人的变化和益处:读书使人面容自然纯粹

    13、、温润,在心中养成一股充实、丰沛的浩然之气;读书可以使人修身养性,超凡脱俗;最后读书使人达到达观的人生境界,拥有自信的气量,再次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1分)善待磨难冬小麦必须在冬季来临之前播种完毕,出土的幼苗需经历一整冬的雪压霜冻,才能在来年扬花吐蕊、结出果实。冬天是冰冷残酷的,但对冬小麦来说,却必须要经历。“没有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其实人生也一样,错过最艰难的那段经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就会浅薄,生命的价值和厚度也会打折扣。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河蚌

    14、忍受了沙粒的磨砺,日积月累孕育出绝美的珍珠;顽铁经受了烈火的锻造,千锤百炼锻造出锋利的宝剑。艰难困苦、挫折失败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考验,最能激发人的潜能、磨砺人的意志。有志之人把它当做垫脚石,踩在脚下继续前行,把它视作磨刀石,磨砺出锐利的刀锋。无志之人把它当做拦路虎,整天担惊受怕徘徊不前,视其为绊脚石,跌倒了就再也爬不起来。人生所能取得的最大成就,不是看顺境中能走多远、能爬多高,而是跌到了人生的最低谷,看能否站得起来。一个能看淡困境的人,必定内心强大;一个能直面失败的人,必定敢作敢为。成功只不过是爬起来的次数比跌倒的次数多一次而已。漫漫人生路,有时像山路一样蜿蜒曲折、荆棘密布;有时像小

    15、溪一样九曲回肠、山石林立;有时又像迷宫一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在世,难免会犯错误、挨批评、走弯路、撞南墙、遇变故、遭打击,但只要胸怀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斗志,保持永不停歇、永不松劲的精神,敢于向自己挑战,敢于向困难叫板,敢于同命运抗争,敢于同失败搏斗,就一定能够到达胜利彼岸。同是一块石头,一半做成了佛像,一半做成了台阶。一天台阶不服气地问佛像:“我们本是一块石头,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却虔诚地朝拜你?”佛像说:“因为你只挨了一刀,而我经历了千刀万剐。”经历是一种财富,吃苦是一种历练,别在最能吃苦的年龄选择了安逸,别在困境面前丧失了前行的斗志。今天的忍辱负重,就是为了明天的扬眉吐气

    16、;今天的摔打磨炼,就是为了明天的凤凰涅槃;今天的坚忍不拔,就是为了明天的破茧成蝶;今天的奋斗拼搏,就是为了明天的灿烂辉煌!(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1. 文章标题是“善待磨难”,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善待磨难”具体指什么。(2分) 2. 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3. 文章第段在结构和内容上起到什么作用?(3分)4.下列的选项中,能够证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2分)( )A.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失败了1000多次最终取得成功。B.俞敏洪为了上北大,历经次高考,终于考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C.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D.塞万提斯一生多灾多难,年轻时左手致残,曾

    17、被海盗俘获,卖到非洲为奴,后又蒙冤入狱,出狱后生活无着落,一家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他就在这样的困境里不断进取,写出了堂吉诃德等有影响的作品。 四、1.(2分)把磨难当成垫脚石、磨刀石;看淡困境,直面磨难;胸怀斗志,忍辱负重,敢于经受摔打,同命运抗争。2. (4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直观、有力地论述了磨难对于有志之人有着重要作用。 3. (3分)结构上:引出下文,吸引读者阅读;内容上:以“冬小麦”的经历写起,得出“没有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的结论,进而由“冬小麦”联系到“人生”,道出了人生最艰难的那段经历的重要性。4. (2分)D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1分)以

    18、读书“索道于世”张维胜读书,能润泽心灵,能提升本领,能纯洁操守。有了书香的浸润,人的精神世界才能丰盈起来。读书之美,美在润泽心灵。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确实,读一部经典好书,就是为灵魂打开一扇窗户。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经典,能让我们与先哲对话,聆听教诲,涵养心灵。如今碎片化阅读渐趋流行,人们一看到大部头的书就头疼,殊不知,“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就我而言,啃下一部厚重的书卷,虽然路程漫漫,却能磨练心性,撇去浮躁,收获宁静。攻克后,掩卷沉思,仍有回甘。读书之获,获在提升本领。如

    19、今,知识的“保鲜期”越来越短。有一条“知识折旧律”说,一年不学习,一个人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致使不少人都有本领恐慌。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人们对手机和搜索引擎的依赖:一旦碰到难题,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打开搜索引擎找答案;而一旦手机电量不足时,又开始到处找插座充电。其实,如果没有足够的积累,即便搜索出来了答案,我们是否有辨别答案真伪的能力呢?要想克服本领恐慌,不读书、不学习,是不行的。书中或许没有解决问题的直接方法,却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而这,恰恰是每一位领导干部都不可或缺的本领。读书之乐,乐在纯洁操守。晚唐诗人杜荀鹤在泾溪中写道:“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

    20、时闻说有沉沦。”这告诫我们,自律是一场终身修行。在我看来,读书正是增强自律的最好方法。“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的怡然自得,“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廉洁意识,这些都是精神生命的营养剂。工作之余,少些觥筹交错,多些手不释卷,于字里行间潜心思考,自我修炼、自我约束、才能不断增强心有所畏、言有所止、行有所戒的定力,在精读、深思、笃行中描摹出人的精神底色。“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能改变人生的终点。”以书为伴,含英咀华,我们才能洗涤心灵、涵养浩然之气,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丰盈起来。(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1、 2. 选文第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3.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论述论点的?(3分)4. 作者在第段开头说“读书之乐,乐在纯洁操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五、1.(2分)读书能使人的精神世界丰盈起来。2. (4分)道理论证,引用莎士比亚和我国经典的名言,有力地论证了读经典书籍可以润泽心灵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3. (3分)从读书能润泽心灵,能提升本领,能纯洁操守三个方面论述论点。4. (2分)能增强自律;能增强定力;能盈润人的精神底色。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1分)心定而后方能静丁雅诵“总是忍不住去点开手机,怎么让人专心工作!”“想安静地看一会书,总是被

    22、人微信骚扰!”“真的好想静静!”与身边的年轻人接触,常常听到有人这样抱怨。的确,如今的世界有些喧嚣嘈杂,各种信息一股脑儿地向你涌来,在干扰与诱惑面前,专注地去做一件事似乎变得很难。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难免被外部世界所“绑架”:热门头条要刷、朋友状态要赞静不下心、集中不了注意力,怪谁?是该怪这世界变化太快,还是怪环境太嘈杂?外界的影响诚然不能否认,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有这样一则故事:两个僧人看见“风吹幡动”,于是开始争论到底是什么在动,一个僧人说是“风动”,一个僧人说是“幡动”。六祖禅师慧能听后说道:“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如此解释虽有些唯心,但也大抵揭示出躁动的本源。

    23、在纷纷扰扰之中,真想“静静”,关键在于增强自身的定力。什么是定力?郑板桥的竹石有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只要持心正、定力足,就能不随物流、不为境转,岿然不动。要想有定力,胸中必要有志向。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如果心中缺少大志向,那剩下的就只能是小情绪,外面的点点滴滴都会成为干扰源。比如,有些大学生翘课、挂科,打游戏,问原因,他没觉得是自己没目标、没动力,反倒是怪宿舍没氛围、被室友带坏了。有这种想法的年轻人,应学学毛泽东。毛泽东为了培养随时随地都能专心读书的能力,特地到人来人往的城门口读书,时而

    24、朗读、时而默念,旁若无人。当然,保持定力不等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年轻人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自然很有必要,但我们强调静下心来,主要是因为接收的信息太多且鱼龙混杂。如果你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好奇要看一下,那么结果往往只能是什么也不记得,不妨适当开启一下“屏蔽功能”:把自己暂时与外界隔离开来,让内心静下来,调整好状态再出发。“非宁静无以致远”,世界愈是熙熙攘攘,心静才愈能彰显力量。所以,别再焦躁着怒吼“我想静静”,多向自己的内心寻求定力,才能真正地强大起来。(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2. 第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3

    25、. 下列选项中,能够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2分)A.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D.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4. 文章最后一段说“别再焦躁着怒吼“我想静静”,多向自己的内心寻求定力,才能真正地强大起来”。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3分)六、1.(2分)心定而后方能静。2. (4分)举例论证,举僧人争论是“风动”还是“幡动”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静不下心归根结底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说服力。3. (2分)A 4. (3分)真想“静静”,关键在于增强自身的定力。胸中必要有志向,把自己暂时

    26、与外界隔离开来,让内心静下来,调整好状态再出发。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1分)礼的精神内核是“敬”刘梦溪人们常说,一个人要有礼貌。礼貌的意义有多大呢?这要看礼貌关涉的对象、影响的范围。个人与个人之间,礼貌与否的直接影响仅限于彼此之间,但间接影响却不限于彼此之间,因为每个人背后都有家庭和社会网络。因此,个人之间的不礼貌,看似得罪一个人,实际上得罪了一批人。礼貌与否不是由对错决定的,不能因为自己是对的就可以没有礼貌。相反,虽然自己是错的,由于讲究礼貌,却可以使过失的损失面减小。所谓“得罪”了人,有时候是因为对错问题,但更多时候是由于礼貌不周或者失礼。比如,某一场合,多人在座,迟来的一位

    27、一边致歉,一边将带来的小礼品分送给各位,其他人都拿到了,只有一位没拿到。分送小礼品者如不作出解释,就是失礼。所谓宁可漏一村、不可漏一人,一人向隅、举座寡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失礼后果的大小轻重与失礼的对象和场合有关。在上述分送礼品“漏一人”的例子中,如果所漏者是一位豪爽豁达之人,很可能哈哈一笑而过。所以俗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但如果是重要场合,比如典礼,比如祭祀,比如国家间的外交活动,礼仪的周到或欠缺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历史上因礼仪不周而引起大的争端,也是常有的事。礼貌和礼仪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因为礼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敬”字。孔子说:“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就是说,在

    28、礼仪的场合,如果没有庄敬存在,就不值得一看了。子夏也说:“敬而无失。”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类社会中的礼仪、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貌,都体现一个“敬”字。“敬”的取义,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更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问题是,你有尊严,别人也有尊严。所以只有维护别人的尊严,别人才能维护你的尊严。国家、社会的大礼仪有传统的规制,循之可也。所以尔雅解释“训”字为“穆穆、肃肃,敬也”,还是一个“敬”字。礼貌是个人修养,接人待物,随顺自然,无不成礼。但世间的事总是错综复杂的,应对突发情况,同样不要忘了“敬之终吉”“敬而无失”。这就是司马迁在礼书中说的“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

    29、。这深刻揭示了和谐安定和“恭敬辞让”之间的关系。(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结合第段内容,指出本段中加点的“这个道理”一词指代的具体内容。(2分) 2. 选文第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有哪些?(2分)3. 第段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3分)4. 选文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七、1.(2分)指所谓“得罪”了人,有时候是因为对错问题,但更多时候是由于礼貌不周或者失礼。 2. (2分)结构上:运用设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承接上文对礼貌和礼仪重要性的论述,引出下文对“礼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敬字”的论述。3. (3分)首先提出“失礼后果的大小轻重与失礼的对象和场合有关”的

    30、观点;接着以上文分送礼品“漏一人”的例子,论证礼貌在非正式场合的重要性;最后论证在重要场合礼貌和礼仪的重要性。4. (4分)道理论证,本段连用三个道理论据,使原文体现出一种礼敬精神的传承的同时,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礼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敬字”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1分)获得快乐,需要一点智慧胡安运比赛没获奖,意大利人却能够狂欢、祝贺;获得了第三名,中国队员面露不快。这鲜明的对比,怎能不让人唏嘘感怀?个中原因令人深思:国人的“第一”情结,国人的功利心态,像一把无情的扫帚,几乎将人生的快乐清扫得干干净净了。 看来,获得快乐,真的需要一点智慧。 得奖固然

    31、可喜,而享受比赛过程的快乐,更不可或缺。比赛是这样,学习、生活也是如此。如果你太看重第一,太过于功利化,凡事都要名列前茅,什么都要金奖、银奖,那么,在人生路上,你将始终背着沉重的十字架,不仅步履维艰而且可能苦不堪言。 所以,快乐的人生,一定是悦纳自我、挥洒自如的人生。就像意大利人那样,大家尽心尽力没有差错,人人表现出色,人生便可无悔矣,于是,便能够开怀大笑,便有理由狂欢、祝贺。所以,真正的快乐必然在功利之外;太多的欲望,有时可能就是精神的枷锁。 看我们的教育,似乎也走向了极端。举国上下,成才教育大行其道;大江南北,成功学长盛不衰。学生、家长甚至学校,把成功定义为考高分上名校获大奖。而“成人”的

    32、教育却被淡化了,快乐的教育被忽视了。 整个社会几乎都把目光盯在高考上,都把心思用在六月的冲刺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壮观景象,像好莱坞大片一样,每年都隆重上演。金榜题名,则皆大欢喜;万一名落孙山,就可能成了难与人言的灾难。状元,自古以来就令人艳羡,无论在哪里都受到追捧。而很少有人心怀悲悯地问一声:你们的人生快乐吗? 获得快乐,其实需要一点智慧:减少一点欲望,减少一点苛求,不走极端,不求完美,尽力就好。因为人的能力有大小,人的水平有高低,不必拿第一来压自己,不用拿别人来逼自己,不要用名次来恼自己。站在人生的舞台上,无论是旦末,还是净丑,尽心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心满意足了。是鲤鱼,就在自己的清流里尽情遨

    33、游;是雄鹰,就在自己的蓝天里任性飞翔;是骏马,就在自己的草原上自由驰骋。人生就是一场场马拉松比赛,你争得了第一,你享受了鲜花与喝彩,但也无需趾高气扬春风得意;他落在人后,他折戟沉沙,也不必因此就一蹶不振痛不欲生。享受了奔跑的过程,锻炼了坚强的意志,认识了参与的价值,这就是莫大的收获。生命的快乐与魅力,不就是一次次勇敢的参与,一次次无悔的进取吗?做事尽心,则人生无悔;工作尽力,则事业无憾。 就像刘翔那样,获得冠军则享受鲜花和掌声;比赛失利也无怨无悔,不言放弃,一直坚持走好自己的路。既能安享成功的喜悦,又能承受失利的考验,这是做人的风度。 若是得亦忧,失亦忧,老是给自己一个难以企及的标准,老是把自

    34、己放在与人竞争的关系上,患得患失,忧心忡忡,痛哭流涕,那么,人生何时而乐? 得之,不狂,失之,不悲;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在竞争中共生,在共生中获得快乐。 可见,获得快乐,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学问,其实它是一种很简单的智慧:不求完美,不苛责自己,不管结果如何,“尽吾志者,可以无悔矣”。(选自思维与智慧下半月,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2.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3.“比赛是这样,学习、生活也是如此。”“这样”“如此”均指的是什么?(2分)4.第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4分)八、1.(2分)获得快乐,需要一点

    35、智慧。2. (3分)结构上: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内容上:用意大利人和国人获奖后的表现作对比,使论点更有针对性,且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3.(2分)指享受比赛、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快乐是不可或缺的。4.(4分)举例论证,举我国教育高度注重成才和成功的例子,从反面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我国“成人”的教育被淡化,快乐的教育被忽视,我国教育似乎走向了极端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九、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1分)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迎亲的车队,一群人围在接新娘的头车前急得团团转。上前一看,一个轮胎瘪了。新娘马上就要下楼,宝马失前蹄,要误大事。正当大人束手无

    36、策时,一个孩子上前说:“没事,你使劲用脚踹它。”司机半信半疑,大家顾不了许多,一顿乱脚。奇迹出现了,轮胎渐渐饱满。人们齐问:“这是怎么回事?”孩子慢慢道来:“这款车的车胎被扎后有自充气功能,只要用脚踹踹就行,还可延长行驶很多公里,确保你能开到维修地点。”“你怎么知道的?”“家里有汽车族杂志,没事闲看来的。”这便是阅读的作用。阅读让你长知识,让你聪明。要问我们为什么阅读,其实还不如先问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吃饭。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不吃饭不能长身体,会肉体死亡;不阅读不会有思想,要精神死亡。正如营养不良,会造成身体发育的缺陷:面黄肌瘦、腿细脖长、鸡胸龟背等等;不读书也会造成精神方面的缺陷,如自私、

    37、狭隘、浮躁、虚荣等等。有什么样的阅读,就有什么样的收获。它决定着人的知识、思想、审美、情趣,这是从人自我丰富的一面来说的。如果你不只为“美食”,又从阅读而进入了创造,比如写作,就更知阅读的重要了。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写诗也会“偷”;背得美文200篇,不会作文也会搬。偷什么?从经典中偷来火种,点亮自己;搬什么?搬来救兵,充实自己的文章。古人有集句写诗之法,全用别人旧句。那是一种在阅读基础上的积木式训练。作文虽不能全篇积句,但借词、借句、借典、借气、借方法,还是需要的。这一切都要通过阅读来解决。当然这只是以写作为例,三百六十行,不管干哪一行都得先从阅读入手。因为阅读是启蒙,是积累,是钥匙,是开关

    38、。那个十多岁男孩如果对汽车一直阅读研究下去,也许会成为汽车发明家,正如伽利略、达尔文、歌德小时候就开始了对物理、生物、文学的阅读。忽然想到一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克服军营的枯燥冷寂,提高士气,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战争打赢了,这些图书功劳不小。一个战士,配发枪支、罐头的同时还配发图书,这再次说明,不管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岁月,精神与物质同样不能少。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为了健康那一半的生命。(作者:梁衡本文有改动)1. 文章开篇讲了一个生活中真实的事例,用意何在?(3分) 2. 第段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试作简要分析。(3分)3. 本文第段从哪些方面论述了阅读的重

    39、要作用?(3分)4. 结尾画线句中的“那一半的生命”指什么?(2分)九、1.(3分)用一个孩子运用阅读所获知识,解决生活中大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强调了阅读与生活的重要关系,引起读者对所论述问题的重视。2.(3分)拿吃饭和读书进行类比,人不吃饭肉体会死亡;不读书精神会死亡。从而论证读书对人而言,与吃饭同等重要。3.(3分)(1)阅读有助于提升读者的写作水平。(2)阅读是一个行业入门的必然途径。4.(2分)精神生命(或精神生活)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1分)在“诗和远方”中涵养文脉陈凌没有华美的舞台,没有绚丽的灯光,只是一尺方桌、一位读者、几封书信,却如涓涓山泉,沁人心脾,在荧屏内外,收

    40、获掌声无数。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持续霸屏朋友圈。“有多久时间,没有提起笔来好好写一封信了?”节目甚至不断激发起观众提笔写信的冲动。引发共鸣的,何止是见字如面。同样被誉为“综艺清流”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也以高而不冷的文化格调、温暖厚重的人文情怀,接连赢得超高口碑,捕获了一批又一批的“自来水”。典雅文化与大众娱乐的碰撞,不仅让观众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诗和远方,更是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传统的文化形式,何以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即便历经岁月冲刷,却依旧能散发光泽、触动人心?见字如面,睹物相思。有人说,感情波动不分孰优孰劣,再笨拙的一支笔,即使写出内心万一,也足够

    41、令人感动。确实,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最能打动人的无疑是那份最纯粹的情感。就拿写信来说,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诚。而字迹又往往能印刻下书写人的性情,古人甚至有“尺牍书疏,千里面目”的说法,见信如晤,读信之人见字便能捕捉对方写信时的表情。字如其人,不加掩饰地将自己完整地展现在对方面前,正是这种纯粹和真诚,更令人神往。如果说,信件是人们内心的琴弦,那么,声音就是撩动琴弦的拨片。正如朗读者的主持人董卿所言,“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当普通夫妇念起朱生豪的情诗,“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爱”,我们很难说

    42、不感动于斯;当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说到动情处,感慨“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我们心中也很难不起敬意。“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如一股清风唤醒了大众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这样的评价,也足以道出这几档文化节目受观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在于怀旧,而在于真情实感。饱含书卷气,是这几档综艺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素养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曾经有人问道,“为什么要学习古代诗词?”一个得到最多人点赞的答案是这样回答的:举个例子,当看到天边飞鸟,你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哎呀,好多鸟。”当你失恋时,你低

    43、吟浅唱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不是千万遍地悲喊:“蓝瘦,香菇!”更重要的是,随气质改变的,还有人的精神生命。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散发恒久魅力,就在于它能滋养心灵,扩展精神疆域,是我们抵抗庸俗的利器。而这,恐怕正是“综艺清流”走红的另一个原因。很难说,这几档节目受到热捧,就意味着综艺节目的格局就此改变。但这至少证明,诗和远方并非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更非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只不过,传承文脉也需要大众传播的载体。(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 第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3. 文章第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

    44、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4. 作者认为“综艺清流”类节目走红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十、1.(2分)在“诗和远方”中涵养文脉。2.(2分)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对信件是人们内心的琴弦的论证,自然引出下文对声音就是撩动琴弦的拨片的论述。3.(3分)示例一:比喻论证。 把“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比喻成“一股清风唤醒了大众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使论证生动形象,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示例二:举例论证。 列举96岁高龄翻译家许渊冲的事例,使说理更具体,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4.(4分)不在于怀旧,而在于真情实感;它能滋

    45、养心灵,扩展精神疆域,是我们抵抗庸俗的利器。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1分)读书应是一种沉静的坚守高昌 4月23日已过去了,“世界读书日”唤起的全民阅读热潮,依然令人感动着。“世界读书日”相关活动的初衷,以及取得的成效,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过,读书毕竟不是一日之功,更应该是一种恒久的坚持和沉静的坚守。读书需要思考一个“静”字。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诗中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诗里提到的,就是一种远离喧嚣和忍受孤独的读书方式。实际上,真正的读书生活,除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切磋,更需要静下心来,耐得寂寞,需要艰苦的跋涉和曲折的

    46、探索。读书要守心以纯,要珍惜时光,而最重要的是只有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才能获得丰稔的收获。读书需要思考一个“活”字。李白在嘲鲁儒中说:“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诗人对那些夸夸其谈而没有真才实学的“鲁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这些人谈起五经头头是道,问起经世济民之策却茫然无知。他们拿腔拿调,架子十足,却死于章句,不知时变。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观点,则更加值得那些“鲁叟”们深思。他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写给小儿子的一首绝句,朴素亲切,满含哲理,尤其是诗中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至今犹有现实意义。读书需要思考一

    47、个“高”字。书中的鲲鹏志向、报国情怀、浩然正气、丹心赤胆,对我们的精神是一种砥砺提升,对我们的心灵是一种洗涤净化,对我们的情操是一种美好陶冶一位名叫李时可的诗人写的一首舟中夜闻读书中说:“临谿一舍竹疏疏,舟过时闻夜读书。姓字是谁何必问,定应不是俗人居。”诗的意思是说在临近小溪岸边看见一间农舍隐在朦胧的竹林里,乘船走过的时候不时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诗人说不用打听这是谁的家,通过那琅琅的夜读声,就能猜到这里肯定不是一个鄙俗的人居住的地方。诗人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情节,巧妙地说明了读书使人志存高远、超凡脱俗的道理。读书使人内心清明、目光澄澈、骨骼清奇、脊梁挺直,从中可以识别得失成败,可以感受廉耻是非,可以升华情志操守,也可以友朋孝亲睦邻。读书需要思考一个“勤”字。唐代诗人杜荀鹤说:“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宋代诗人朱熹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些恳切真挚的声声教诲,都是劝人加紧学习,勤奋精进,不能放松自我,懈怠光阴。但今天的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海南省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议论文阅读15篇(含答案)(DOC 37页).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69635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