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古今中外教育-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文化史专题复习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专题04-古今中外教育-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文化史专题复习课件.pptx》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04 古今中外 教育 2021 届高三 历史 一轮 文化史 复习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
2、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需要的人的活动。古代:学而优则仕古代:学而优则仕近代:培养近代人才,传播西方思想近代:培养近代人才,传播西方思想现代:为人民服务,育人兴邦现代:为人民服务,育人兴邦一一、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1.特征特征我国古代教育我国古代教育(始终保持某种)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始终保持某种)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主要体现为三点:一是教育作为一种政治工具,为政治服主要体现为三点:一是教育作为一种政治工具,为政治服务;二是教育与选拔政治人才紧密结合,教育直接通往政务;二
3、是教育与选拔政治人才紧密结合,教育直接通往政治;三是官学中以吏为师、官师合一。治;三是官学中以吏为师、官师合一。高任连,朱胜基高任连,朱胜基我国古代教育的特征我国古代教育的特征 政治、教育合一政治、教育合一 一一、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1.特征特征 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中古代教育也可以说是伦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中古代教育也可以说是伦 理性理性教育,重视人的教的修养。通观我国古代教育的教育,重视人的教的修养。通观我国古代教育的 内容,多内容,多数是关于伦理道德的,很少关乎生产技术。数是关于伦理道德的,很少关乎生产技术。高任连,朱胜基高任连,朱胜基我国古代教育的特征我国古代教育的特征 重伦理
4、轻技艺重伦理轻技艺 一一、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1.特征特征 按照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的描述,经院式教育关心按照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的描述,经院式教育关心 的是的是知识传统的知识传统的“继承继承”,教师的职责只是照本宣科,并不,教师的职责只是照本宣科,并不 身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原始的科研工作中去。所有的知识都已经临其境地参与到原始的科研工作中去。所有的知识都已经被按部就班地加以系统化。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被按部就班地加以系统化。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 生获取生获取的只是那些中规中矩、传而久之的东西。的只是那些中规中矩、传而久之的东西。高任连,朱胜基高任连,朱胜基我国古代教育的特征我国古代教育的特征
5、经院式教育经院式教育 一一、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1.特征特征 夏商周时期,受教育阶层主要是奴隶夏商周时期,受教育阶层主要是奴隶 主阶级,所谓主阶级,所谓“刑不上大夫,礼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不下庶民”元朝统治者将国人分为四等即蒙古元朝统治者将国人分为四等即蒙古 人、人、色目人、汉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等人在科举考试中的考试题和南人。四等人在科举考试中的考试题 目、答题要求考试结果等方面目、答题要求考试结果等方面的要求各不同的要求各不同自夏商周三代开始,男子便基本垄自夏商周三代开始,男子便基本垄 断了学校、私塾断了学校、私塾等各种官、私教育资源,女子一般只能接等各种官、私教育资源,女子一般
6、只能接 受家庭教育。古代女教允许受家庭教育。古代女教允许女子所掌握的知识,基本停女子所掌握的知识,基本停 留在识字、记数以及浅易经书的启蒙教育留在识字、记数以及浅易经书的启蒙教育水平。水平。高任连,朱胜基高任连,朱胜基我国古代教育的特征我国古代教育的特征 教育权利不平等(阶级、民族、性别)教育权利不平等(阶级、民族、性别)一一、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1.特征特征 官学自夏朝以来就一直存在,它由统治阶级操办,通过培养良民、忠官学自夏朝以来就一直存在,它由统治阶级操办,通过培养良民、忠臣和阶级统治人才,直接为政治服务臣和阶级统治人才,直接为政治服务 私学兴起于春秋,繁荣于战私学兴起于春秋,繁荣于
7、战国,在秦朝时期被禁止,但汉以后得以恢复并一直保留下来。私学相对国,在秦朝时期被禁止,但汉以后得以恢复并一直保留下来。私学相对于官学而言,最大的特点在于于官学而言,最大的特点在于“学在四方学在四方”“”“有教无类有教无类”以及官师分以及官师分离离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是在继承私学传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是在继承私学传统,吸取宗教特别是禅林精舍讲学形式和官学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统,吸取宗教特别是禅林精舍讲学形式和官学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书院兴起于唐繁荣于宋,元朝以后日趋官学化,并最终沦为科举的我国书院兴起于唐繁荣于宋,元朝以后日趋官学化,并最终沦
8、为科举的附庸。附庸。高任连,朱胜基高任连,朱胜基我国古代教育的特征我国古代教育的特征 官私并存,书院林立官私并存,书院林立 一一、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1.特征特征政治、教育合一政治、教育合一重伦理轻技艺(内容)重伦理轻技艺(内容)经院式教育(方法)经院式教育(方法)教育权利不平等(阶级、民族、性别)教育权利不平等(阶级、民族、性别)官私并存,书院林立官私并存,书院林立 一一、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2.科举制度下的教育科举制度下的教育科举战胜荐举,科举战胜荐举,“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战胜战胜“以德取才以德取才”和和“综合衡才综合衡才”很大程度是由很大程度是由“讲人情、重关系讲
9、人情、重关系”的社会文化所致。在此种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文化所致。在此种文化背景下,惟有采用考试公平竞争的手段方可杜绝惟有采用考试公平竞争的手段方可杜绝“人事因缘人事因缘”和和“嘱托之翼嘱托之翼”。19051905年,在欧风美雨坚船利炮的冲击下,科举被废止,然通过公平竞争、年,在欧风美雨坚船利炮的冲击下,科举被废止,然通过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选才方式却体现出超越时代的衡久生命力。择优录取的考试选才方式却体现出超越时代的衡久生命力。欧欧 颖颖教育选拔考试的功能性缺陷及其启思教育选拔考试的功能性缺陷及其启思思考:依据材料,指出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优缺点。思考:依据材料,指出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
10、的优缺点。优点:公平优点:公平公正公正缺点:无查德行之缺点:无查德行之力力一一、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2.科举制度下的教育科举制度下的教育科举兴而读书兴。科举为寒门子弟提供了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开辟了向上流科举兴而读书兴。科举为寒门子弟提供了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开辟了向上流通的渠道。读书人不论其出生如何,在科举中一朝高中便天地为宽,山川变色,通的渠道。读书人不论其出生如何,在科举中一朝高中便天地为宽,山川变色,正所谓是正所谓是“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欧欧 颖颖教育选拔考试的功能性缺陷及其启思教育选拔考试的功能性缺陷及其启思明科举之法兴,而学校之教废矣。国学、府学、县
11、学,徒有学校之明科举之法兴,而学校之教废矣。国学、府学、县学,徒有学校之 名耳。考其名耳。考其学业,科举之法外,无他业也;窥其考虑,学业,科举之法外,无他业也;窥其考虑,求取科名之外,无他志也。求取科名之外,无他志也。清清 汤成烈汤成烈思考:依据材料,指出科举制的影响。思考:依据材料,指出科举制的影响。积极:积极:为为寒门子弟开通了向上流动的渠道,激励了士人读书;寒门子弟开通了向上流动的渠道,激励了士人读书;消极:消极:读书读书只为功名只为功名,教育教育丧失丧失育人功能育人功能一一、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2.科举制度下的教育科举制度下的教育学习内容:儒家经典学习内容:儒家经典培养目标:封建官
12、僚培养目标:封建官僚积极作用:公平公正,利阶级流动积极作用:公平公正,利阶级流动消极消极影响:无考查德行功能;影响:无考查德行功能;教育丧失育人功能教育丧失育人功能二二、中国近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1.表现表现新式学堂创立、发展新式学堂创立、发展开始创立:洋务运动开始创立:洋务运动教学内容:西文、西艺教学内容:西文、西艺培养目标:近代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近代专门人才二二、中国近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1.表现表现留学教育兴起留学教育兴起从从18721872年开始,清政府曾四次派遣留美幼童;年开始,清政府曾四次派遣留美幼童;18751875年开始,曾三次派遣留学生赶欧年开始,曾三次派遣留学生赶欧洲;洲;18
13、94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创巨痛深的清朝政府,把眼光从西欧转向日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创巨痛深的清朝政府,把眼光从西欧转向日本。光绪皇帝发布上谕:本。光绪皇帝发布上谕:“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诚以路近费省,文字相近,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诚以路近费省,文字相近,易于通晓易于通晓”。优先向日本派遣留学人员作为一种政策确立了下来。优先向日本派遣留学人员作为一种政策确立了下来于是留学日本于是留学日本人员激增,人员激增,18991899年有年有200 200 名左右,名左右,19031903年达年达13001300余名,余名,19061906年高潮时人数在万名年高潮时人数在万名 以
14、上。以上。19071907年随着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年随着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宜将庚子赔款宜将庚子赔款 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得遣学生来美留学”。拉开了留美学生派遣的序幕,这是继。拉开了留美学生派遣的序幕,这是继18721872年首批幼童赴美之年首批幼童赴美之后,又一次后,又一次 有计划的、较大规模的留美学生派遣。有计划的、较大规模的留美学生派遣。倪玲玲倪玲玲文化视角下的近代中国教育历史变迁文化视角下的近代中国教育历史变迁二二、中国近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1.表现表现科举制度废除科举制度废除 1905 1905 清廷诏准清廷诏准19061906年起废年起废科举科
15、举从从科举制废除的过程中科举制废除的过程中维新与守旧势力之间的斗争相当激烈,并最终取得了胜维新与守旧势力之间的斗争相当激烈,并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是多方面原因所致,一是清政府为挽救其风雨飘摇的统治,培养维护其统治利,这是多方面原因所致,一是清政府为挽救其风雨飘摇的统治,培养维护其统治的人才的无奈之举的人才的无奈之举二是时间到了二是时间到了2020世纪初,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世纪初,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上新式学堂的人越来越多,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逐年减少,出洋留学这种望变化,上新式学堂的人越来越多,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逐年减少,出洋留学这种望而生畏的事情也成了人们求学的正常途
16、径了。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在民族危机而生畏的事情也成了人们求学的正常途径了。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在民族危机深化和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情况下,废除科举已是众望所归了。深化和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情况下,废除科举已是众望所归了。倪玲玲倪玲玲文化视角下的近代中国教育历史变迁文化视角下的近代中国教育历史变迁依据依据材料指出材料指出,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民族危机、封建统治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观念变化、民族危机、封建统治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观念变化、科举制衰落,新式教育兴起科举制衰落,新式教育兴起二二、中国近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1.表现表现近代学制建立近代学制建立1903
17、1903年即农历癸卯年,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重新年即农历癸卯年,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重新 拟订一系列学堂章程,统称拟订一系列学堂章程,统称为奏定学堂章程,内容包括为奏定学堂章程,内容包括 各级各类学堂章程,师范学堂章程、农工商实业各级各类学堂章程,师范学堂章程、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学堂章程 和各学堂管理条例等,被称为和各学堂管理条例等,被称为“癸卯学制癸卯学制”,这是真正意义,这是真正意义 上的第一个上的第一个近代学制。近代学制。“癸卯癸卯“学制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成功转变,与学制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成功转变,与以儒家为核心的专制统治相表里的中国传统教育宣
18、告解体以儒家为核心的专制统治相表里的中国传统教育宣告解体,中国近代教育的基本,中国近代教育的基本 格局初步形成,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学制改革。格局初步形成,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学制改革。1912 19131912 1913年年“壬子癸丑壬子癸丑”学学制和制和19221922年的年的“壬戌学制壬戌学制”或称或称“六三三学制六三三学制”、“新学制新学制”相继诞生。相继诞生。倪玲玲倪玲玲文化视角下的近代中国教育历史变迁文化视角下的近代中国教育历史变迁二二、中国近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1.表现表现新式学堂创立、发展新式学堂创立、发展留学教育兴起留学教育兴起科举制度废除科举制度废除 (1905 1905 清
19、廷诏准清廷诏准19061906年起废科举)年起废科举)近代学制建立近代学制建立二二、中国近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2.历程历程 1837 1837年,裨治文传教士在年,裨治文传教士在(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中最早对中国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中最早对中国的教育提出质疑,认为中国学堂教授的内容毫无用处,教育提出质疑,认为中国学堂教授的内容毫无用处,“读史不足以读史不足以明世,作诗不足以砺德明世,作诗不足以砺德”林乐知认为林乐知认为“中国开科取士,立意甚中国开科取士,立意甚良,而惟以文章诗帖为专长,其策论则空衍了事也。无殊拘士之手良,而惟以文章诗帖为专长,其策论则空衍了事也。无殊拘士之手足而不能运动,锢士之心思
20、而不能灵活,蔽士之耳目而无所见闻足而不能运动,锢士之心思而不能灵活,蔽士之耳目而无所见闻矣。矣。”陈小刚论近代来华传教土对中国旧教育的陈小刚论近代来华传教土对中国旧教育的“诊断诊断 与与“救治救治”依据材料指出传教士对中国旧式教育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依据材料指出传教士对中国旧式教育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教育内容:陈腐无用教育内容:陈腐无用教育制度:科举制度钳制人才教育制度:科举制度钳制人才二二、中国近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2.历程历程 传教士早期在中国创办的教会大学,除教授西语和宗教课程外,传教士早期在中国创办的教会大学,除教授西语和宗教课程外,还开设西方的科学和医学方面的课程还开设西方
21、的科学和医学方面的课程这些学校已经完全不同这些学校已经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明的儒学私塾,它们逐步成为西方工业文明在华的于中国传统文明的儒学私塾,它们逐步成为西方工业文明在华的传播中心和基地。传播中心和基地。世界文明史世界文明史 依据依据材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指出传教士对中国创办学校的影响传教士对中国创办学校的影响影响:积极:传播先进文明;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中西文化交融影响:积极:传播先进文明;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中西文化交融 消极:文化侵略消极:文化侵略二二、中国近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2.历程历程 1862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年,京
22、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馆A.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B.致力于致力于“变科举变科举”“”“改官制改官制”C.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D.旨在宣传旨在宣传“德先生德先生”“”“赛先生赛先生”C二二、中国近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2.历程历程 从此内讲中国文学,以研经义国闻掌故名物,则为有用之才;外从此内讲中国文学,以研经义国闻掌故名物,则为有用之才;外求各国科学,以研工艺物理政教法律,则为通方之学。求各国科
23、学,以研工艺物理政教法律,则为通方之学。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 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奕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奕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义梁启超变法通义思考:结合材料二归纳维新派教育改革的主要主张。思考:结合材料二归纳维新派教育改革的主要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建立近代学校制度;改革科举制度,建立近代学校制度;将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作为教育内容;将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作为教育内容;以教育
24、改革推进政治改革,以政治改革来保障教育改革。以教育改革推进政治改革,以政治改革来保障教育改革。二二、中国近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2.历程历程1912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9”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
25、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乐、图画、手工等科。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思考:根据材料一概括思考: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并分析其积极作用。变化: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作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二二、中国近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2.历程历程“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包主义,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