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新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14《山水画的意境》示范课教学设计.docx

  • 上传人(卖家):阳光灿烂杨老师
  • 文档编号:5680889
  • 上传时间:2023-05-02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1.64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14《山水画的意境》示范课教学设计.docx》由用户(阳光灿烂杨老师)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山水画的意境 新部编版 九年级 语文 14 山水画 意境 示范 教学 设计 下载 _九年级下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14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论证方法,体会本文说理语言的艺术。3.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4.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 2.教学难点: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2.把握文章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

    2、解作者观点。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议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请同学们观看下面三幅画(出示课件1、2、3)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这三幅画的意境吗?下面请你们跟随我一起走进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的意境去体会。 教师板书课题:14 山水画的意境(出示课件4)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预设:(出示课件6)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以山水画艺术成就最高,开创中国山水画黑、满、重、亮的新画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

    3、究院院长。 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2)写作背景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预设:(出示课件7)1954年,已成为美院教授的李可染,为求创新,镌“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长途写生,历时三月余。1956年,他再次长途写生,历时八个月,行程数万里,作画近二百幅,探索以西方的观察方法,运用中国传统工具创作山水画。历尽艰辛,终有所成,本文就是他对自己的探索之路所做的总结。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8、9)(2)析一析多音字。(出示课件10)(3)解一解词语。 (

    4、出示课件11)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对比两幅图片,说说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12)1.通过对比图片,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意境”。(出示课件13)(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学生2:写景就是写情。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哪些观点?(出示课件14)(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学生2: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再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证明前面提出的观点的,运用了哪些手法,结合具

    5、体内容进行分析。(出示课件15)语句出示1:(出示课件16)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写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学生: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教师:同学们,说一说: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大篇幅地分析诗歌的意境?(出示课件17)(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

    6、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界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地体会到诗人深厚的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教师追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17) 学生: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过的诗歌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语句出示2:(出示课件18)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教师:同学们分析语句

    7、,看看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举例论证。学生2: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说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语句出示3:(出示课件19)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教师:同学们,分析语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出示课件19)(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举例论证。学生2:本句列举中

    8、国画家观察松树没有特定的时间的事例,论证了“中国画不强调光,而是注重表现事物的精神品质”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语句出示4:(出示课件20)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教师:同学们,分析语句,看看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属举例论证。学生2:“凡数万本,始得其真”,属引用论证。学生3:列举荆浩的事例,并引用他的话,论证了中国画更注重表现客观对象的精神实质,而这需要长期的观察;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语句出示5:(出示课件21) 像五代画

    9、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教师:同学们,分析语句,看看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学生2:正面列举荆浩的事例和反面列举一位作者的事例,通过对比,论证了只有长期观察,把握事物的精神实质,才能创造意境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教师:同学们说一说:第5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出示课件22)(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语句出示: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

    10、、真挚的思想感情。学生:第5段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教师追问: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学生:引起读者的思考,点明意境的获得所需的条件,引出下文“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教师:同学们,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文中是怎么说的?找出相关语句,大声朗读。(出示课件23)语句出示:(出示课件24)肯定的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教师:意境与意匠是什么关系? (出示课件25)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学生:意境和意匠是

    11、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有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教师:同学们,齐声朗读最后一段,谈谈本段引用杜甫的名言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26)(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引用杜甫的两句话,充当道理论据,论述了意匠在诗歌、绘画中的重要作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举例论证的方法,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2.借鉴文章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掌握了相关的论

    12、证方法,梳理了文章的结构。这节课我们把上节课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训练中。(出示课件27)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1.作者最后强调有意境还要有意匠,但是对于意匠,作者却没有详细论述。你能从熟悉的诗句中,找出有“意匠”的例子并试着分析一下吗?(出示课件28)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预设: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师讲解:(出示课件29) 咏柳一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比喻,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机,青翠袅娜;后两句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作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出来,独具匠心,充分地表达了春天来临、生机萌发时诗人的惊喜之情。2.请你结合第

    13、7自然段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出示课件30)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学生: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教师补充: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3.李可染的画作万山红遍,结合背景运用本文学到的知识欣赏一下这幅山水画。(出示课件31)教师点拨:(出示课件3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

    14、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学生1:“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学生2:“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教师补充:(出示课件33)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

    15、表现秋色的方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三、课堂小结1.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文的主题。(出示课件34)(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本文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述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并且论述了获得意境的途径是深刻认识对象,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35)(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预设1:中国山水画家所追求的,是一种比如实描绘自然界的林木山川更加深远、更加诱人的景,这就是意境。预设2:要创作出情

    16、景交融、意趣高雅、引人入胜、意境深远的山水画作品,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景”“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借助特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形式。3.我们一起明晰本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预设1:论证思路清晰。(出示课件36)作者首先指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然后指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接着围绕写情与写景,从长期观察、深刻认识对象和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来论述如何获得意境;最后强调意境和意匠相结合,才能打动人心。预设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出示课件37)作者为了论述古诗中往往有很好的意境,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合的观点,举出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例子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事例,充分地论证了

    17、寓情于景,写景就是写情的观点。文章中多处运用举例论证,如为了说明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作者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来论证。此外,作者还多处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如将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画松与一位画家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画进行对比,阐明了长期观察对创造意境的意义,令人信服。4.板书设计。(出示课件38)四、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39-41)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五、知识迁移,拓展延伸阅读颜景龙的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回答下列问题。(出示课件42-48)六、课后巩固,布置作业(出示课件49)运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赏

    18、析一首你喜欢的古诗,或者赏析一幅山水画的意境。【教学反思】本文的教学设计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引导学生认识并体悟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理论。针对深奥难懂的绘画知识和文中涉及的核心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提问探究环节,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概念。在论证方法的学习中,利用本文大量举例的特点,详细分析了例证法的作用与用法,便于学生在写作中将例证法运用得恰到好处。“导入”引用了绘画作品,让学生赏析其意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课外延伸中让学生欣赏画作,将所学的方法运用于审美实践。【预习作业】1.利用工具书疏通无言之美的重点生字词,为学习本课做准备。2.预习无言之美,把握本文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3.预习无言之美,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14《山水画的意境》示范课教学设计.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680889.html
    阳光灿烂杨老师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