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14《山水画的意境》示范课教学设计.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14《山水画的意境》示范课教学设计.docx》由用户(阳光灿烂杨老师)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水画的意境 新部编版 九年级 语文 14 山水画 意境 示范 教学 设计 下载 _九年级下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14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论证方法,体会本文说理语言的艺术。3.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4.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 2.教学难点: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2.把握文章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
2、解作者观点。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议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请同学们观看下面三幅画(出示课件1、2、3)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这三幅画的意境吗?下面请你们跟随我一起走进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的意境去体会。 教师板书课题:14 山水画的意境(出示课件4)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预设:(出示课件6)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以山水画艺术成就最高,开创中国山水画黑、满、重、亮的新画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
3、究院院长。 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2)写作背景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预设:(出示课件7)1954年,已成为美院教授的李可染,为求创新,镌“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长途写生,历时三月余。1956年,他再次长途写生,历时八个月,行程数万里,作画近二百幅,探索以西方的观察方法,运用中国传统工具创作山水画。历尽艰辛,终有所成,本文就是他对自己的探索之路所做的总结。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8、9)(2)析一析多音字。(出示课件10)(3)解一解词语。 (
4、出示课件11)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对比两幅图片,说说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12)1.通过对比图片,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意境”。(出示课件13)(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学生2:写景就是写情。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哪些观点?(出示课件14)(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学生2: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再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证明前面提出的观点的,运用了哪些手法,结合具
5、体内容进行分析。(出示课件15)语句出示1:(出示课件16)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写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学生: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教师:同学们,说一说: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大篇幅地分析诗歌的意境?(出示课件17)(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
6、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界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地体会到诗人深厚的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教师追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17) 学生: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过的诗歌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语句出示2:(出示课件18)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教师:同学们分析语句
7、,看看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举例论证。学生2: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说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语句出示3:(出示课件19)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教师:同学们,分析语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出示课件19)(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举例论证。学生2:本句列举中
8、国画家观察松树没有特定的时间的事例,论证了“中国画不强调光,而是注重表现事物的精神品质”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语句出示4:(出示课件20)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教师:同学们,分析语句,看看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属举例论证。学生2:“凡数万本,始得其真”,属引用论证。学生3:列举荆浩的事例,并引用他的话,论证了中国画更注重表现客观对象的精神实质,而这需要长期的观察;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语句出示5:(出示课件21) 像五代画
9、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教师:同学们,分析语句,看看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学生2:正面列举荆浩的事例和反面列举一位作者的事例,通过对比,论证了只有长期观察,把握事物的精神实质,才能创造意境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教师:同学们说一说:第5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出示课件22)(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语句出示: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