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自然地理学绪论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ziliao2023
  • 文档编号:5669613
  • 上传时间:2023-05-01
  • 格式:PPT
  • 页数:105
  • 大小:12.86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自然地理学绪论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自然地理学 绪论 课件
    资源描述:

    1、 授课人:梁会民 l平时平时10%l期末考试期末考试90%课程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学时课程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学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时数讲课讲课0 0 绪论绪论3 3第一章第一章 行星地球行星地球3 3第二章第二章 地壳及其运动地壳及其运动3 3第三章第三章 气候气候6 6第四章第四章 水文水文3 3第五章第五章 地貌地貌4 4第六章第六章 土壤土壤3 3第七章第七章 生物生物3 3第八章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综合研究4 4合计合计3232l人类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不同的发人类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范围。展阶段有不同的范围。l地理环境:地球表

    2、层这一部分人类环境。所谓地理环境:地球表层这一部分人类环境。所谓地球表层,实际上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地球表层,实际上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l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l(一)地理学(一)地理学l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l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l1 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l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l各洲人口增长不平衡,从各洲的各洲

    3、人口增长不平衡,从各洲的人口增长情况看,非、拉美、亚、人口增长情况看,非、拉美、亚、大洋洲人口增长较快,北美次之,大洋洲人口增长较快,北美次之,欧最慢欧最慢l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速度越速度越来越快来越快l84年年48亿,亿,87年年50亿,亿,90年年53亿,亿,91年年54亿亿,93年年55亿亿,2000年年60亿亿l目前,世界人口总数为目前,世界人口总数为69.09亿,亿,其中只有其中只有12.37亿人生活在较发达地亿人生活在较发达地区区。l2010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预预测,到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1.5亿,比目前增加亿,

    4、比目前增加22.41亿亿,人口过亿,人口过亿的国家将增至的国家将增至17个,印度将取代中个,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l 综合地理学(统一)综合地理学(统一)l2、三层次、三层次综合自然、经济、人文地理学(综合)综合自然、经济、人文地理学(综合)部门地理学(部门)部门地理学(部门)l理论地理学理论地理学3、三重性、三重性应用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l1、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学科。、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学科。l“表层表层”是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是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称为称

    5、为“地理圈地理圈”、“地理壳地理壳”、“景观壳景观壳”或或“地球表层地球表层”。l地球具有圈层构造,外部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地球具有圈层构造,外部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部有地壳、地幔、地核。部有地壳、地幔、地核。l高空和内部的圈层呈独立的环状分布,地球表面附近各高空和内部的圈层呈独立的环状分布,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相互渗透。圈层相互渗透。l地球表层是由大气圈和岩石圈的一部分以及水圈、生物地球表层是由大气圈和岩石圈的一部分以及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并使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地球其他部分的圈和土壤层组成,并使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地球其他部分的结构特性。结构特性。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

    6、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又可分为又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天然环境是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的或轻微影天然环境是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的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原生自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某些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

    7、较少的海域等;人为环境是人为环境是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次生自然环境。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次生自然环境。如如农业、工业、城镇等开发利用地区。农业、工业、城镇等开发利用地区。三种环境在地域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诸方面以及民包括人口、社会、国家诸方面以及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关系,还涉及社会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构关系,还涉及社会上各种人群对周

    8、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和相应的社会行为。经济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态。散逸层,约散逸层,约800km高层大气高层大气热离子层,约热离子层,约80-800km中间层,约中间层,约52-80km大气层大气层臭氧层臭氧层约约12-52km平流层平流层约约10-52km对流层对流层约约0-10km生物圈生物圈集中分布地面上、下集中分布地

    9、面上、下100米范围内米范围内海洋水层海洋水层全铺地球表面平均水层厚度约全铺地球表面平均水层厚度约2.8km地壳地壳平均厚度平均厚度17km,质量,质量2.61022kg,平均密度,平均密度2.8g/cm3地幔地幔平均厚度平均厚度2900km,质量,质量4.01024kg,平均密度,平均密度4.48g/cm3地核地核平均厚度平均厚度3470km,质量,质量1.951024kg,平均密度,平均密度10.7g/cm3l2.2.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l地球系统具有明显的圈层性:地球系统具有明显的圈层性:地球系统结构示意地球系统结构示意l在地球系统中:在地球系统中:l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

    10、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表现为表现为上下成层上下成层的组的组合形式;合形式;l海陆表面附近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表现为石圈(上部)和生物圈表现为相互交织相互交织的组合形的组合形式。式。l这种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具这种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具有独立地理意义的物质体系有独立地理意义的物质体系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l3.3.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l3.1 3.1 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l范围范围:由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由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

    11、圈(上部)和生物圈相互交织组合形成。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相互交织组合形成。l3.2 3.2 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l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是一种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是一种具有一定过渡区间的具有一定过渡区间的渐变界限。渐变界限。l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l(1 1)把自然地理环境的)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划定在一个巨大的界限划定在一个巨大的空间范围空间范围。l侧重在自然地理环境的侧重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外部联系显著减弱之处外部联系显著减弱之处”寻找边寻找边界和确定范围。界和确定范围。l.格里哥里耶夫(格里哥里耶夫(popepope)在)在19331933年提出,地年提出,地

    12、理壳的理壳的下限在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大约下限在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大约100100200200公里的深度,公里的深度,那里那里是构造力停止作用的地方。后来又认为地理壳包括地壳、对流层、是构造力停止作用的地方。后来又认为地理壳包括地壳、对流层、平流层(至臭氧层)、水圈、土壤、植被和动物界。即认为地理平流层(至臭氧层)、水圈、土壤、植被和动物界。即认为地理壳的壳的上限为臭氧层底部上限为臭氧层底部。lC.B.C.B.卡列斯尼克卡列斯尼克19471947年的观点是:地理壳的年的观点是:地理壳的上限为臭氧层的上限为臭氧层的高度,约在海平面以上高度,约在海平面以上25253030公里高度公里高度,因为臭氧层调节

    13、了到达,因为臭氧层调节了到达地表的紫外线,使波长小于地表的紫外线,使波长小于0.290.29微米的紫外线不能到达地表;微米的紫外线不能到达地表;下下限则应为普通震源所在的深度,即在海平面以下限则应为普通震源所在的深度,即在海平面以下1515或或2020公里到公里到4040或或5050公里的地方公里的地方,因为普通震源是引起地表变化的地球内能来源,因为普通震源是引起地表变化的地球内能来源的深度。的深度。l着眼于自然地理环境的着眼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在联系显著减弱之处内在联系显著减弱之处”l .查别林(查别林()在)在19521952年提出,地理壳年提出,地理壳的下限应位于地壳中有生命和液态水分布

    14、的极限,这一深度在的下限应位于地壳中有生命和液态水分布的极限,这一深度在大大陆深约陆深约5 5公里,在海洋深约公里,在海洋深约11111212公里;而上限则为对流层顶公里;而上限则为对流层顶。l19531953年,年,.伊萨钦科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地理壳伊萨钦科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地理壳的的上限在对流层顶(约在地面以上上限在对流层顶(约在地面以上10-1210-12公里处),下限在沉积岩公里处),下限在沉积岩石圈的底界(约在地面以下石圈的底界(约在地面以下5 56 6公里)。公里)。因为对流层和水圈参与因为对流层和水圈参与着太阳所能引起的地理壳的积极的物质循环,沉积岩则是由所有着太阳所

    15、能引起的地理壳的积极的物质循环,沉积岩则是由所有三个无机圈和有机体的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从对流层到沉积岩石三个无机圈和有机体的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从对流层到沉积岩石圈的范围也是生命有机体可能生存的区间,而在这一区间之外,圈的范围也是生命有机体可能生存的区间,而在这一区间之外,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就显著减弱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就显著减弱了。l19621962年,年,.阿尔曼德(阿尔曼德(ApAp)这样认为:地理)这样认为:地理壳的壳的上限为对流层顶;而下限与整个地壳的界限一致,包括了玄上限为对流层顶;而下限与整个地壳的界限一致,包括了玄武岩层。武岩层。其理由是深成岩也参与地理壳的物质循环,而

    16、深处的能其理由是深成岩也参与地理壳的物质循环,而深处的能量转化又决定着构造作用和普通的地震。量转化又决定着构造作用和普通的地震。l原苏联学者中较新近的意见是原苏联学者中较新近的意见是A.E.A.E.科里瓦鲁茨基在科里瓦鲁茨基在19771977年年提出的。他认为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联系中,提出的。他认为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联系中,大气循环是根本的。因此他把大气循环是根本的。因此他把对流层的上限作为地理壳的上限,对流层的上限作为地理壳的上限,而把区域性潜水的不透水层顶部作为下限。而把区域性潜水的不透水层顶部作为下限。l(2 2)把自然地理环境的)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

    17、划定在较小的空间范围。界限划定在较小的空间范围。l以我国地理学者牛文元为代表。以我国地理学者牛文元为代表。l把自然地理环境限于一个较薄的空间内,视之为一个开放把自然地理环境限于一个较薄的空间内,视之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取名性的系统,取名“自然地理面自然地理面”。自然地理面的。自然地理面的上限放在地表上限放在地表向上约向上约5050100100米的近地面边界层,米的近地面边界层,而而下限放在太阳能量影响下限放在太阳能量影响地表的终止线(其深度在陆地下面约地表的终止线(其深度在陆地下面约20203030米,在海洋可达米,在海洋可达100100米的深处)米的深处)。l(3 3)陈传康认为地理学所研究

    18、的)陈传康认为地理学所研究的范围界限不应作硬性规范围界限不应作硬性规定定,硬性规定一个厚度未必都符合客观实际,而应视研究问题,硬性规定一个厚度未必都符合客观实际,而应视研究问题的性质有相应的变化。通常随研究范围的不同,牵涉的厚度也的性质有相应的变化。通常随研究范围的不同,牵涉的厚度也不同。不同。研究小范围的问题,所涉及的厚度就应薄;研究大范围研究小范围的问题,所涉及的厚度就应薄;研究大范围的问题,厚度就应大;全球性的问题,才可能涉及到所谓地理的问题,厚度就应大;全球性的问题,才可能涉及到所谓地理壳的厚度。壳的厚度。l4.4.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l4.1 4.1 自然

    19、地理环境的组成包括:物质组成、能量组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包括:物质组成、能量组成和要素组成。成和要素组成。l(1 1)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l 以宏观的角度可以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成分概以宏观的角度可以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成分概括为下列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括为下列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l 对流圈对流圈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3/4和几乎和几乎全部水汽全部水汽 。它的下界是海陆表面,上界随纬度、季节。它的下界是海陆表面,上界随纬度、季节及其他条件不同而不同。其主要特征:及其他条件不同而不同。其主要特征:l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气温随高度

    20、增加而降低;l 对流运动显著;对流运动显著;l 温度、湿度水平分布不均匀。温度、湿度水平分布不均匀。l 水圈水圈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包括海洋、河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主体是海洋,占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主体是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地球表面积的70.870.8,陆地水仅占地球水圈总水量,陆地水仅占地球水圈总水量的的2.82.8,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占水圈总水量的,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占水圈总水量的0.10.1。l 水的作用:水的作用:l 参与地表物质组成;参与地表物质组成;l 参与地表物质能量转化过程;参与地表物质能量转化过程;l 参与地球上自然地理

    21、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等。参与地球上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等。l沉积岩石圈沉积岩石圈亦称成层岩石圈,地壳(及岩石圈)亦称成层岩石圈,地壳(及岩石圈)的上层,主要由沉积岩构成,包括火成岩和变质岩等岩的上层,主要由沉积岩构成,包括火成岩和变质岩等岩类类 。沉积岩石圈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平均约有。沉积岩石圈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平均约有5 5公里。公里。它的最上面往往覆盖着一层风化壳及土壤(达几十米),它的最上面往往覆盖着一层风化壳及土壤(达几十米),后两者是前者的派生自然体。后两者是前者的派生自然体。沉积岩石圈的作用:沉积岩石圈的作用:l给人类提供基本的社会生产活动场所;给人类提供基本的社会生产活动

    22、场所;l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地质和半地质资源;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地质和半地质资源;l发生的一些现象和过程如地震、火山对人类产生深发生的一些现象和过程如地震、火山对人类产生深刻的影响等。刻的影响等。l生物圈生物圈地表生命有机体及其生活领域的总称,地表生命有机体及其生活领域的总称,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l 地球生物的活动和影响范围虽然包括了对流地球生物的活动和影响范围虽然包括了对流层、水圈和沉积岩石圈,但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无层、水圈和沉积岩石圈,但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无机圈层很薄的接触带中。机圈层很薄的接触带中。l(2 2)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自然

    23、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l 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球内能以及潮汐能等等。地球内能以及潮汐能等等。其中以太阳辐射和地球内其中以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地热能及重力能)为最重要,它们共同支配着自能(地热能及重力能)为最重要,它们共同支配着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物质运动。上述各种能量均来自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物质运动。上述各种能量均来自自然地理环境外部,构成为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外部因然地理环境外部,构成为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外部因素。素。l(3 3)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l 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质、地貌、气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

    24、组成,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候、水文、土壤和生物。l 地貌地貌是固体地壳的表面形态。作为形态,地貌是固体地壳的表面形态。作为形态,地貌与组成它的岩石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两者共同构成为与组成它的岩石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两者共同构成为岩石地貌复合体岩石地貌复合体。地貌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它们地貌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它们蕴含着外力)和岩石圈(蕴含着内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蕴含着外力)和岩石圈(蕴含着内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地貌要素反过来又影响着其他各个要素的发展。但是,地貌要素反过来又影响着其他各个要素的发展。因此,岩石地貌复合体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组成的基本因此,岩石地貌

    25、复合体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组成的基本部分。部分。冰岛和洋底中脊的拉裂(据金性春,冰岛和洋底中脊的拉裂(据金性春,20022002)“中国红石公园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丹霞山地震地貌:山崩、倒石堆、堰塞湖(海子)、堆石坝地震地貌:山崩、倒石堆、堰塞湖(海子)、堆石坝残余等。残余等。火山锥与火山口火山锥与火山口坡地地貌坡地地貌坡地地貌坡地地貌牛轭湖牛轭湖辫流辫流流水地貌流水地貌流水地貌流水地貌扇形三角洲扇形三角洲鸟足状鸟足状三角洲三角洲河流型三角洲河流型三角洲鸟(尖)咀状三角洲鸟(尖)咀状三角洲岛屿形三角洲岛屿形三角洲洪水地貌洪水地貌岩溶地貌岩溶地貌风蚀地貌风蚀地貌风积地貌风积地貌黄土塬黄土塬黄土丘陵

    26、黄土丘陵黄土地貌黄土地貌冰川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冰缘地貌砾石堆积砾石堆积海蚀地貌海蚀地貌海蚀地貌海蚀地貌沙质堆积沙质堆积海岸地貌海岸地貌海岸地貌海岸地貌l 气候气候是长期的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是长期的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它是最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它是最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l 大气蕴含着最终来自太阳的热能,它的物理过大气蕴含着最终来自太阳的热能,它的物理过程首先支配着地表的程首先支配着地表的热量平衡热量平衡,同时支配着海陆间,同时支配着海陆间的的水分循环水分循环,从而影响了,从而影响了生物分布和陆地水文网的生物分布和陆地水文网的分布分布,以及它们的动态。风化壳和土壤覆盖层的形

    27、,以及它们的动态。风化壳和土壤覆盖层的形成,受着大气过程各种作用的影响。大气过程还是成,受着大气过程各种作用的影响。大气过程还是各种地貌的外营力。各种地貌的外营力。l 水文水文也是最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也是最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l水体所起的一种重要的环境作用,在于其水体所起的一种重要的环境作用,在于其潜热潜热特性特性。巨大的水体(如海洋)贮藏着大量的热能。巨大的水体(如海洋)贮藏着大量的热能。水与大气相互联系,决定着自然地理环境中水与大气相互联系,决定着自然地理环境中水热的水热的配置配置。地球重力赋予水一定的功能,使之起着某种。地球重力赋予水一定的功能,使之起着某种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

    28、。水还滋养着整个地球的生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水还滋养着整个地球的生物界,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因此,各种物界,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因此,各种水文过程实水文过程实质成为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相互联系的纽带。质成为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相互联系的纽带。l 土壤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派生的自然体,也既是自然地理环境派生的自然体,也是它的一个组成要素。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存是它的一个组成要素。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存在于地球表层(可称为土壤圈或土被)。它的空间在于地球表层(可称为土壤圈或土被)。它的空间位置正位置正处在四个基本地圈紧密交接的地带处在四个基本地圈紧密交接的地带。在整个。在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中,土壤自然地理

    29、环境中,土壤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枢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枢纽,是联系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键环节。纽,是联系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键环节。l 生物生物是行星地球的特殊物质,作为自然地理环是行星地球的特殊物质,作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它也起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境的组成要素,它也起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首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无机物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质合成有机物质,同时又把所,同时又把所截获的太阳能截获的太阳能转化为转化为化学能而贮藏于有机物质中;化学能而贮藏于有机物质中;通过食物链的联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改造通过食物链的联系

    30、,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改造着周围环境。着周围环境。其作用表现在:改变大气圈、水圈的组成,其作用表现在:改变大气圈、水圈的组成,参与风化作用、土壤形成作用、地貌的改造、岩石和非参与风化作用、土壤形成作用、地貌的改造、岩石和非金属矿产的建造等等;金属矿产的建造等等;人类作为生物的特殊部分,既有自然属性的一面,人类作为生物的特殊部分,既有自然属性的一面,又有社会属性的一面。因此,在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中,又有社会属性的一面。因此,在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中,人类起着十分特殊的作用人类起着十分特殊的作用。l 总之,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总之,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

    31、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每一组成要素都按着自每一组成要素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但是,其中没有一个要素但是,其中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的。换言之,没有一个要素不受其他要素的是孤立的。换言之,没有一个要素不受其他要素的影响和给予其他要素以影响,因此,影响和给予其他要素以影响,因此,各个要素相互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为一个特殊联系、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为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的物质体系。l4.2 4.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 l4.2.

    32、1 4.2.1 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一般特性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一般特性 l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格局。其特成要素之间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格局。其特点有:点有:l(1 1)分层性)分层性l地球的地球的圈层构造特性圈层构造特性规定了自然地理环境结构规定了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分层性。分层性是自然地理环境最普遍的结构特的分层性。分层性是自然地理环境最普遍的结构特性。任何一个自然综合体都必然由不同高度层次的性。任何一个自然综合体都必然由不同高度层次的物质成分所组成。物质成分所组成。l(2 2)交织性)交织性l自然

    33、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组成成分相互重叠、相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组成成分相互重叠、相互渗透,彼此交织为一整体。互渗透,彼此交织为一整体。其中每一个基本组成成其中每一个基本组成成分都以自己的物质加入到所有其他组成成分的组成之分都以自己的物质加入到所有其他组成成分的组成之中。例如,空气除构成大气圈的主体外,还渗入到水中。例如,空气除构成大气圈的主体外,还渗入到水体、土体和生物体中;水圈的水除了组成海洋和陆地体、土体和生物体中;水圈的水除了组成海洋和陆地的江河湖泽等水域外,还渗入到大气、土壤、岩石和的江河湖泽等水域外,还渗入到大气、土壤、岩石和生物体中;岩石圈的成分也渗入到大气、各种水体和生物体中;岩石

    34、圈的成分也渗入到大气、各种水体和生物体中;生物体更是与所有三个无机圈层完全交织生物体中;生物体更是与所有三个无机圈层完全交织在一起。与其他地球圈层比较,这种交织性正是自然在一起。与其他地球圈层比较,这种交织性正是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个性。地理环境结构的个性。l(3 3)集中性)集中性l 海陆表面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直接接海陆表面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直接接触的部分。各种物质成分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在这触的部分。各种物质成分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在这里最为显著,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在这里最为活跃,里最为显著,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在这里最为活跃,一系列派生的自然体也在这里诞生。总之,一系列派生的自然

    35、体也在这里诞生。总之,在海陆在海陆表面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最为集中。沿着这里表面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最为集中。沿着这里到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缘方向,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和到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缘方向,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逐渐分散而减弱现象逐渐分散而减弱。l(4 4)综合性)综合性l综合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的基本特性,其综合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的基本特性,其最鲜明的体现是自然综合体的形成最鲜明的体现是自然综合体的形成。任何自然综合体,。任何自然综合体,其组成成分都不是单方面地起作用,而是相互联系、其组成成分都不是单方面地起作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综合地起作用。在组成上,自然综合体内部相互制

    36、约综合地起作用。在组成上,自然综合体内部没有任何一种组成成分可以认为是主要的和决定性的。没有任何一种组成成分可以认为是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在功能上,自然综合体以一个整体与外界发生联系。在功能上,自然综合体以一个整体与外界发生联系。各种自然地理成分的综合作用在海陆表面最为明显,各种自然地理成分的综合作用在海陆表面最为明显,从这里到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缘方向,这种综合特性不从这里到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缘方向,这种综合特性不断减弱而消失。断减弱而消失。l(5 5)差异性)差异性l自然地理环境各个部分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也自然地理环境各个部分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也就是说,就是说,自然综合体的地域分异显著自然综合体的

    37、地域分异显著。翻越一座高。翻越一座高山或从海岸往内陆跨越一定距离,都可以观察到各山或从海岸往内陆跨越一定距离,都可以观察到各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的差异,更不要说从赤道穿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的差异,更不要说从赤道穿越到极地了。越到极地了。海陆表面(特别是陆地表面)这种地海陆表面(特别是陆地表面)这种地域差异现象尤其鲜明。域差异现象尤其鲜明。从这里到自然地理环境边缘从这里到自然地理环境边缘的方向,地域差异性逐渐减弱。的方向,地域差异性逐渐减弱。l(6 6)多级性)多级性l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实际上是不同层次的自然综合体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实际上是不同层次的自然综合体的有机组合。的有机组合。因此它因此它可划

    38、分为一系列不同等级的结构单可划分为一系列不同等级的结构单位。位。一般认为:最高级的自然综合体即地理圈,包括对一般认为:最高级的自然综合体即地理圈,包括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和生物圈的整体;第二级自然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和生物圈的整体;第二级自然综合体包括大陆和海洋两大部分;第三级自然综合体是综合体包括大陆和海洋两大部分;第三级自然综合体是大陆或海洋的较大范围,包括各大洲和各大洋。其下还大陆或海洋的较大范围,包括各大洲和各大洋。其下还可依次划出各不同的等级。最低级的自然综合体是自然可依次划出各不同的等级。最低级的自然综合体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局部地段,原苏联地理学家称之为地理环境的局部地段,原苏

    39、联地理学家称之为“相相”。各级自然综合体等级越高,其重复性越小,水平范围和各级自然综合体等级越高,其重复性越小,水平范围和垂直厚度也越大;反之,等级越低,重复性越大,水平垂直厚度也越大;反之,等级越低,重复性越大,水平范围和垂直厚度也越小。范围和垂直厚度也越小。l4.2.2 4.2.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l 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l(1 1)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l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时间上稳定的自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时间上稳定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结合方

    40、式)。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结合方式)。l 每一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身是稳定的,它们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演化而被另一其自身是稳定的,它们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演化而被另一种类型的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所替代。这样一种在种类型的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所替代。这样一种在时间上稳定的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必然时间上稳定的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必然表现为一定的结合方式,形成一定的分布格局,也就具表现为一定的结合方式,形成一定的分布格局,也就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有一定的空间结构。l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包括既有联系、又

    41、有区别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即组成结构和地域结构。的两个方面,即组成结构和地域结构。l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l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局。l自然地理环境中各个自然综合体均由各种组成要素自然地理环境中各个自然综合体均由各种组成要素所组成,所组成,各种要素之间均在垂直方向上存在着一定的相各种要素之间均在垂直方向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联系方式互联系方式,如一定区域一定的地质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如一定区域一定的地质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地貌和水文特征,发育一定土壤和生长一定的植被,并地貌和水

    42、文特征,发育一定土壤和生长一定的植被,并形成一定的气候。形成一定的气候。l不同自然综合体,其要素组合不同,组成要素之间不同自然综合体,其要素组合不同,组成要素之间的垂直联系方式不同,从而具有相应不同的组成结构。的垂直联系方式不同,从而具有相应不同的组成结构。组成结构也可称为垂直结构组成结构也可称为垂直结构。l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组成结构的研究,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组成结构的研究,阐明阐明各种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各种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确定该并确定该自然区域的整体属性和综合特征自然区域的整体属性和综合特征。组成组成结构实质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反映。结构实质

    43、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反映。但但另一方面,根据自然区域不同部分组成结构的差另一方面,根据自然区域不同部分组成结构的差异,又可划分出不同个体以及不同类型的各级自异,又可划分出不同个体以及不同类型的各级自然综合体。然综合体。l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结构l 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相互联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系所构成的格局。l 根据组成结构的差异划分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根据组成结构的差异划分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也存在着一定方式的相互联系,并在也存在着一定方式的相互联系,并在水平方向上表现水平方向上表现为一定的分布格局。为一定的分布

    44、格局。因此因此地域结构也可称为水平结构地域结构也可称为水平结构。l 这种分布格局实质上是自然地理环境地或差异的这种分布格局实质上是自然地理环境地或差异的基本反映。基本反映。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或结构进一步反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或结构进一步反映了整个自然地理环境正是由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映了整个自然地理环境正是由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众多的和等级不同的自然综合体所组成的整体。众多的和等级不同的自然综合体所组成的整体。l自然地理环境既有自然地理环境既有同一性的整体一面同一性的整体一面,也有,也有差差异性的个体一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异性的个体一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l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组成结

    45、构侧重反映组成结构侧重反映自然综合体内自然综合体内部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旨在揭示自然地理环境,旨在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的整体性。整体性。但通过不同自然综合体的个体比较又能但通过不同自然综合体的个体比较又能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地域结构侧重反映各自然综合体之间的关系结构侧重反映各自然综合体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旨在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差异性,但通过不同自然综合体间,但通过不同自然综合体间地域联系的分析,又能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联系的分析,又能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l(2 2)自然地

    46、理环境的时间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l 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是指维持着空间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是指维持着空间结构的自然综合体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模式。的自然综合体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模式。l一个空间结构稳定的自然综合体,随着时间的推一个空间结构稳定的自然综合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部各种过程的方向、强度、形式等会发生一系移其内部各种过程的方向、强度、形式等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列变化,如自然现象的日变化、季节变化,等等。如自然现象的日变化、季节变化,等等。这这些变化都不会导致自然综合体的更替,是在现有的空些变化都不会导致自然综合体的更替,是在现有的空间结构中发生的变化间结构中发生的变化。

    47、也就是说,该自然综合体的空。也就是说,该自然综合体的空间结构是保持稳定状态的。因为这种随时间发生的自间结构是保持稳定状态的。因为这种随时间发生的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的变化,是周期性重复出现的或有然地理过程和现象的变化,是周期性重复出现的或有一定的节律性的。一定的节律性的。l总之,总之,时间结构的差异,也是区别不同自然综时间结构的差异,也是区别不同自然综合体的标志之一合体的标志之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还预示。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还预示着:当随时间的变化超越了稳定状态时,自然地理着:当随时间的变化超越了稳定状态时,自然地理环境的原有结构就遭到破环,而重新建立起新的结环境的原有结构就遭到破环,而

    48、重新建立起新的结构状态。这也就是构状态。这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更替自然地理环境的更替。l 6.6.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l自然地理环境在组成上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自然地理环境在组成上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一般可概括为如下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殊性一般可概括为如下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l(l l)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l 以太阳辐射为代表的地球外能,成为自然地理以太阳辐射为代表的地球外能,成为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过程的主要能源。而以地热和重力为代环境中各种过程的主要能源。而以地热和重力为代表的地球内能也进入地球表层。内外两种能量在

    49、自表的地球内能也进入地球表层。内外两种能量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相互叠加、共同作用,支配了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中相互叠加、共同作用,支配了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功能、结构及动态发展。然地理环境的功能、结构及动态发展。l(2 2)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l自然地理环境中三相物质并存,而又以同心圈自然地理环境中三相物质并存,而又以同心圈层分离形成一定界面:在陆地表面是固态圈层和气层分离形成一定界面:在陆地表面是固态圈层和气态圈层的界面,海洋表面是液态圈层与气态圈层的态圈层的界面,海洋表面是液态圈层与气态圈层的界面,海洋底部是液态圈层与固态圈层的界面,海界面,海洋底部是液态圈

    50、层与固态圈层的界面,海洋和陆地边缘部分是特殊的气、液、固三态圈层的洋和陆地边缘部分是特殊的气、液、固三态圈层的界面。在这些界面之间,三相物质既相互分离,又界面。在这些界面之间,三相物质既相互分离,又相互接触渗透,发生着多种形式的物质交换和能量相互接触渗透,发生着多种形式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过程。转化的过程。l(3 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l无生命物质与生命体相互转化是自然地理环无生命物质与生命体相互转化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过程。这种转化过程维持了地表自然界境的特殊过程。这种转化过程维持了地表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的永恒发展。的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的永恒发展。生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自然地理学绪论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66961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