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江苏省2020年合格性考试地理必背知识点(DOC 45页).docx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654747
  • 上传时间:2023-04-29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3.24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江苏省2020年合格性考试地理必背知识点(DOC 45页).docx》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江苏省2020年合格性考试地理必背知识点DOC 45页 江苏省 2020 合格 考试 地理 知识点 DOC 45
    资源描述:

    1、班级姓名学号考点1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天体1概念:宇宙中有多种多样的物质,例如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这些物质统称为天体。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2常见类型(1)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质量庞大,自身能发出光和热,实际处在不断运动之中。(2)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云雾状天体。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3)行星:指自己本身不发光,沿着固定的近圆形轨道围绕恒星运动的球状天体。(4)流星体(5)彗星:绕太阳运行的一种天体,体积大,密度很小,具有云雾状的外表,大部分彗星的运行轨道是扁长的椭圆形,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约为76年。二、天体系统1概念: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

    2、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2级别:总星系(可观测宇宙)三、地球的普通性1结构特征方面:地球在质量、体积方面与其它行星相比,特别是精确地行星相比没有太大的差异,与其它行星相似。2运动特征方面:地球与其它七大行星绕日运动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运动特征。四、地球的特殊性1表现:是目前人类发现的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2存在生命的条件(1)外部条件(2)自身条件主要是指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和液态水的存在。成因为三个“适中”,如下图所示:考点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2太阳的能量来源:核心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能量。3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2)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煤炭和石油,其能量也来自太阳辐射。(3)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因其丰富、廉价、清洁等特性,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二、太阳活动1概念:太阳大气层时常发生的变化。2重要标志:太阳黑子和耀斑。3分布字母ABC名称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黑子耀斑太阳风4.周期:约为11年。5对地球的影响(1)扰动地球大气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影响指南针指示方向的准确性,使信鸽迷路。(3)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4)对天气、气候也

    4、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考点3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1)分类:图中A波表示横波,B波表示纵波。(2)特性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2)界面:C莫霍面:在地下平均约33千米处(大陆部分),A、B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D古登堡面:在地下约2 900千米处,A波完全消失,B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3)圈层:由内向外EF为地核,G为地幔,H为地壳。地壳:莫霍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是一个连续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地幔:介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厚度约2 800千米。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核:

    5、古登堡面以下,厚度约3 400千米。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可分为外核和内核,内核为固态(铁镍物质组成),外核为液态。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2大气圈: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可以避免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削弱紫外线对地球的影响,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3水圈: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4广义的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狭义的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和。生物圈是地球特有的圈层,也是非常活跃的圈层。5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6、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在图中填写地球的圈层。考点4常见的地貌一、流水地貌(主要分布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1)河流侵蚀地貌(2)河流堆积地貌组成部分分布地貌特点图示洪积冲积平原山前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河漫滩平原中下游地势平坦、宽广三角洲河口多呈现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分布二、喀斯特地貌(1)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2)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溶洞、地下河及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3)喀斯特地貌影响: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为居

    7、住、防空、储藏等提供了便利。喀斯特地貌区洞穴系统比较发育,易导致水土流失和地面塌陷,给农业、城市建设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带来不利影响。三、风成地貌(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类型形成过程典型景观景观图地貌特点风蚀地貌风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在风长期吹蚀下,形成的孤立石柱风蚀蘑菇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雅丹地貌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风沙堆积物风积地貌风力吹扬沙尘,当风力减弱或气流受阻时,沙尘便降落到地表,形成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新月形沙丘呈新月形,沙丘的两侧有顺着风向向前伸

    8、出的两个兽角(翼)。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纵向沙垄顺风向,呈互相平行的长条形四、海岸地貌海水以风浪、洋流、潮汐等运动形式,持续在海岸地区进行侵蚀、搬运、沉积而形成的地貌称为海岸地貌。海岸地貌包括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1由岩石构成的海岸,由于不断受海浪的击打和侵蚀,导致岩石破碎,岩壁崩落,最终使海岸后退,形成高耸的海蚀崖、深邃的海蚀洞、造型奇特的海蚀柱等海蚀地貌。2波浪所携带的泥沙、贝壳等物质沉积在近岸的浅水带里,形成沙滩、沙洲、贝壳堤等海积地貌。五、冰川地貌1、冰川:按冰川的形态和规模,主要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上。山岳冰川是发育在高山上的冰

    9、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高海拔地区。2、冰川地貌(1)冰川侵蚀地貌:常见的有冰斗、U形谷、角峰、刃脊、冰蚀湖、峡湾、冰蚀平原等。(2)冰川堆积地貌:冰碛湖等。考点5地球上的大气及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组成与作用大气成分各成分的作用干洁空气N2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含量78%)O2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含量21%)CO2 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O3能够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被称为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固体杂质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运动状况及密度。2分层3与人类的关系(1)A层:与人类关系密

    10、切,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2)B层: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适合航空飞行。(3)C层: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在经过大气层时,部分被大气削弱(吸收、反射和散射),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后,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使大气增温。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2、大气的保温作用:表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意义: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返还给地面,

    11、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考点6热力环流一、大气运动 (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2)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3)意义二、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2)形成过程:A地受热过多,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D地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F地冷却收缩,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三、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1、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2、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3、城市热力环流:四、大气的水平运动1风的形

    12、成过程地表受热不均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作水平运动风2. 风的形成原因3受力分析(北半球近地面)符号F1F2F3类型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与风向相反总是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4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类型受力风向图示(北半球)高空中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考点7水循环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圈的组成及特征(1)组成:由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的水体构成。(2)特征:连续但不规则。2.、水体空间分布3、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源相互补

    13、给。4、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约占淡水储量的1.3%。5、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夏秋多、冬春少。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是华北地区,其次是西北地区。6、我国华北地区缺水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降水较少,时间较短;人为原因: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生产、生活需水量大;水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等。7、水危机:日益严重,其实质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数量(资源型缺水)、质量(水质型缺水)不能与其需求相适应。8、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主要措施:开源:合理开发和抽取地下水;修筑水库,跨流域主,调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植树造林,涵养水源。节流:

    14、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强水资源的管理,防治水污染。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2类型及主要环节循环类型字母主要环节海陆间循环A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下渗、f地下径流海上内循环Ba蒸发、g降水陆地内循环Ch蒸发、植物蒸腾、c降水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发生领域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主要环节及示意图特点最重要的类型,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

    15、间循环的近十倍典例长江流域的水循环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循环未登陆的台风参与的水循环3意义(1)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2)通过吸收、转化和传输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3)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4)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人类活动河流流量和水位变化河流含沙量变化直接影响的环节破坏植被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增加地表径流、下渗植树种草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减少硬化城市路面增加地表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增加下渗铺设渗水砖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平缓减少下渗修建水库对河流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稳减少水库以下

    16、河段河流含沙量地表径流围湖造田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增加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水源区河段流量减少地表径流取用河流水流量减少地表径流取用地下水地下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下径流考点8常见的自然灾害一、洪涝灾害1概念:因连续性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2分布(1)气候: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2)地形: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区。3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17、(3)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4我国洪涝灾害:我国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主要分布在东部季区风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我国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1)自然原因:我国降水集中程度高,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的年际变化大。(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河道、湖泊淤积。二、干旱灾害1概念(1)干旱: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2)旱灾: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时,称为干旱灾害。2频发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3危害:造成农作物的大量减产,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还会引发水资源短缺,易引发

    18、沙尘暴、火灾、虫灾等。4我国: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旱灾最严重。我国西北干旱区发生旱灾的次数较少的原因:干旱区常年干旱,属荒漠景观,几乎很少出现旱灾;半干旱区常常“十年九旱”。所以,不同的区域,旱灾的特点不尽相同。在这里关键是对“灾”字的理解。所谓“灾”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破坏等。而西北地区的受灾体稀少,甚至有的地方基本没有受灾体,无法形成大的破坏,所以干旱不等于旱灾。三、台风灾害1概念: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漩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2频发区:西北太平洋是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3危害:狂风能吹倒房屋、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19、;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等。4我国: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四、寒潮灾害1概念: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2频发区: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3危害:剧烈降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4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五、地震灾害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发生断裂或错位,

    20、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2危害(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间接危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3频发地: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4我国: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主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我国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六、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

    21、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2)多发地:岩体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3)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2泥石流(1)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2)多发地: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区。(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3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西南地区最为多发。考点9人口分布特点一、人口分布1衡量指标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相同的两个地区,人口分布格局却不尽相同。2世界人口分布特点(1)

    22、纬度分布:主要分布在20N60N之间的地区。(2)海陆分布:一半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3)垂直分布:近80%的人口分布在海拔低于500米的平原和丘陵地区。3、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东亚、东南亚及南亚;欧洲西部;北美五大湖及大西洋沿岸3我国人口分布特点(1)特点:地理分布不平衡。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最显著特点)。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2)人口分布地理界线:“胡焕庸线”自黑河至腾冲一线,以东以南,人口稠密;以西

    23、以北,人口稀疏。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最基本因素,其影响逐渐减小。因素表现地形稠密区:海拔1 0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山丘陵区;稀疏区:高山、高原地区气候气温:约8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温带地区;降水:降水较多的地方人口较密集,降水少的地方人口稀少水资源干旱地区的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土壤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农业较发达地区,人口密度较高矿产资源资源开采,形成许多矿业城市2.社会经济因素(1)主要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及政治、文化等。(2)最显著的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3其他因素:包括历史、宗教、习俗等文化因素。政治、文化因

    24、素影响举例政治因素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宗教因素犹太人移居以色列文化习俗美国的唐人街政府政策新疆、黑龙江农垦区的形成历史因素一些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稠密考点10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决定因素: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2世界人口的增长(1)数量变化的总趋势:不断增长。(2)时间差异(3)空间差异特点:地区上是不平衡的。表现: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特点增长缓慢增长很快原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科技发达,生活条件好;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人们的受教育水平高经济落后,生

    25、活质量较差,现代化水平低,需要劳动力多;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受“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影响今后变化趋势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1)构成(如上图):a出生率;b死亡率;斜线部分为自然增长率。(2)类型及特点类型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A(原始型)高高低B(传统型)高低高C(现代型)低低低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1)过程: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逐步过渡。(2)表现差异具体表现时间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型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由

    26、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空间世界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中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3)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相关的人口政策。(4)我国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每年净增人口仍很多的原因:我国人口基数大。3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势头居高不下保持相对稳定,欧洲甚至呈现负增长面临人口问题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014岁儿童人口比重过大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问题的影响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就业困难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接纳来自海外的移民考点11人

    27、口迁移一、人口的迁移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的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3人口迁移的类型(1)国际人口迁移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阶段和特点:阶段19世纪以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方向从欧洲到美洲、大洋洲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到西欧、北美、西亚、北非、大洋洲特点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意义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2)国内人口迁移概念: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

    28、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阶段和特点:a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迁移。b新中国成立以来:时期特点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流量增大,流向发生明显变化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时也会促发人口的迁移。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案例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促使人口迁移到气候适宜地区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许多老人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部和

    29、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土壤及土地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口迁移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肥沃的土地而迁移,同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迁移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畜牧区人们“逐水草而居”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大庆油田的开发等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变化而迫使人们迁移中国汶川新县城的建设2经济因素(1)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举例经济发展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

    30、变也造成大量人口迁移高学历人员到美国工作并定居交通和通信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几百年来,人口迁移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3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举例文化文化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婚姻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迁移起重要作用军嫂随军政治政策国家有关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与流向我国在6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支援边疆省份;我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我国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社会变

    31、革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战争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一战”“二战”及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三、人口迁移的影响(1)对迁入地的影响有利: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和人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不利: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和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压力。(2)对迁出地的影响有利: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利: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考点12人口数量与环

    32、境一、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1)作用及意义: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影响因素:因素相关性影响资源正相关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能够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能够利用的区外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

    33、的首要因素。二、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2当前社会的人口问题(1)主要表现: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老龄化等。(2)影响:引发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考点13城市空间结构一、城市土

    34、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2城市功能区(1)特点: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分布特征住宅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有的城市,随着住宅区的分化还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工业区主要分布在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2)典型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

    35、模式、未来“田园城市”模式。2形成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近地租水平线付租能力功能区区位选择原因字母名称字母名称a商业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率最大,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商业区的影响最大A商业区(地租最高)靠近市中心,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商业付租能力最高b住宅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率较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住宅区的影响较小B住宅区(地租中等)靠近市中心,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c工业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率最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工业区的影响最小C工业区(地租最低)工业生产占地面积较大,地租成本比较高,远离市中心可降低成本交通便捷程度一般来说,穿过的道路越

    36、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离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城市内部地租分布如图所示。市中心处地租最高,沿交通线向外地租逐渐下降,在道路交会处又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中心,随后向外又继续下降。(2)社会因素导致住宅区的分化(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3发展变化(1)城市发展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狭小,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异,功能用地混杂布置。(2)随着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区的工厂企业外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考点14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

    37、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3动力机制含义表现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4.意义(1)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2)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3)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阶段图示城市化特点(水平高低)发展特点分布国家初期阶段A较低发展较慢发展中国家中期阶段B较高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后

    38、期阶段C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发达国家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1)生物多样性减少。(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3)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4)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2合理的城市化(1)影响:改善环境。(2)例证:合理城市化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3过快的城市化(1)影响: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2)例证:过快城市化导致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4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措施(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

    39、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考点15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一、影响建筑景观1、表现:美国大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建筑高度由城市中心向郊区递减;欧洲城市中心多为广场、教堂等建筑,近代高层建筑大都建在城市中心区外围的地区。2、原因:发展历史不同,美国发展历史短。二、影响建筑1、杭州:受“天人合一”思想影响,形成山水城市。2、北京:封建社会为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将皇宫建在市中心,其他建筑物沿城市中轴线排列。3、华盛顿:为体现资产阶级的民主与法制精神,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轴线及其交汇处为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居于高处

    40、。考点16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区位(1)含义(2)区位选择实质: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2农业区位的变化类别具体因素发展变化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科技等发展变化较快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3成因: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三、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2农作物:水稻。3、

    41、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中国4区位条件(1)自然条件(2)社会经济条件4特点(一大一小,一高三低)四、商品谷物农业1概念: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2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3主要分布区(1)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以家庭经营为主。(2)我国东北、西北:一般为国营农场。4区位条件(1)自然条件优越(2)社会经济条件优越5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五、大牧场放牧业1特点:面向市场、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2分布(1)牧牛国家:美国、阿根廷。(2)牧羊国家:澳大利亚、南非。3成因: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这些地区草场广阔,适宜放牧牲畜。4潘帕

    42、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1)区位优势(2)发展措施六、乳畜业1特点: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2生产对象及产品: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3主要分布区: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4西欧乳畜业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1)饲料因素。(2)市场因素。七、混合农业(1)主要类型: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2)特点:面向城市市场。(3)典型地区: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其经营方式是种植小麦和牧羊的混合。(4)分布国土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经营方式种植小麦和牧羊混合经营优点农场已经形成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来安排农业活动;农业

    43、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市场适应性强不利条件水源和灌溉条件解决措施政府实施东水西调,促进农业发展(5)我国农耕区的家禽、家畜饲养仅作为副业,且绝大多数规模小,故不是混合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因地制宜地将甘蔗、果树、桑蚕的生产与养鱼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八、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土地流转、土地承包、农业工厂化、农业与互联网、农业旅游等。考点17工业区位与工业地域一、工业区位因素1工业生产过程(1)投入: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原料、零部件。(2)产出:产品及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土地、水源、原料等。(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政策、运输、动力、劳动力、科技、土地租金等。3工业主导区位因素(1)依据: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2)类型: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工业类型主导区位因素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江苏省2020年合格性考试地理必背知识点(DOC 45页).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65474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