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DOC 22页).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654692
  • 上传时间:2023-04-29
  • 格式:DOC
  • 页数:22
  • 大小:105.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DOC 22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DOC 22页 历史 学业 水平 考试 知识点 整理 DOC 22
    资源描述:

    1、实用标准文档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 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 特点:传贤到传子;公天下到家天下。(2) 王位世袭制:父子相传、兄终弟及。2.分封制 (1)目的:维护周王室的统治。 (2)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古帝王后代。 (3)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4)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5)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扩大统治区域。诸侯享有相当大独立权,易导致分裂割据。32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财产继承上的矛盾。(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2、。(3)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的创立: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制: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太尉(全国军务)(3)郡县制的推行: 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命。3、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2)有利于封建经济

    3、文化的发展,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 中央集权发展 (1)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地方王国势力。(2)北宋:兵权收归中央,抽编禁军;行政权上,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牵制;财政权上,设转运使,地方赋税主要由中央掌控。 意义: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3) 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行省制): A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相权。B 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C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

    4、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 君主专制加强 (1)唐朝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下设六部)。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2)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相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3)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职权与唐朝的尚书省和宋朝的中书门下相同)3选官制:(1)汉代察举制;(2)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隋炀帝时期形成,唐朝

    5、:武则天首创弄举和殿试。作用是打破特权垄断、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1)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2)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内阁的票拟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2、清朝设置军机处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军国机要;

    6、康熙时设南书房形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局面。(2)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最初目的:办理西北军务。 特点:有官无吏、机构简单、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 意义: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3、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特点:相权不断被削弱及至废除,皇权不断加强;中央集权日益加强。4、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把君主专

    7、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 (1)建立条件:分为政治、经济、地理和思想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公民条件:祖籍本邦;拥有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成年男子。(2) 梭伦改革(公元前六世纪初) 内容:按财产划分居民为四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可入选;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务奴隶制。 梭伦改革意义: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3) 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六世纪末)内容: 划定10个地区部落;设立五百人议事会;成立十将军委员会;陶片放逐法。 克里斯提尼改革意义: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4)伯利克里

    8、改革:公元前5世纪古雅典民主政治黄金时代(鼎盛) 官职向男性公民开放;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为公民担任公职和参政发工资,发观剧津贴(5) 实质: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有民主权利;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当家作主(少数人的民主)。(6) 影响:2罗马法 (1)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标志: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五世纪中期)审判量刑有法可依,平民利益得到一定保护;保留一些野蛮习惯法,本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2)分类:公民法和万民法公民法: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的法律。 万民法:(公元3世纪时,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区别不复存在),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所有自由民的法律

    9、(国际法)。(3)罗马法作用:欧洲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缓和社会矛盾,维系帝国的统治。 为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奠定基础,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武器。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1、英国君主立宪制(1)过程: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实施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权力;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 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益。(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世纪20年代,第一任首相是沃尔波尔) 内阁与首相关系: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在政治上与首相共进退。内阁与议会关系:内

    10、阁实际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不信任案,内阁应辞职,或者首相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首相: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掌握行政权,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实际掌握国家大权。2美国联邦制-1787年宪法:(1)背景:独立战争后的邦联无力稳定社会秩序,也无法维护国家利益;资产阶级领导人深受共和思想影响。(2)内容: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有一定自治权。意义是既能维护国家统一,又能发挥地方积极性。(3)实行三权分立:国会(参议院众议院)掌握立法权;总统(元首、军、政首脑)掌握行政权,选民间接选举产生,4年一届;联邦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2/3多数再

    11、次通过即为有效;总统有权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但须参议院批准。(4)评价: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体现一定民主精神;存在不足(允许奴隶制、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1)内容:立法权属于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议案;总统由参、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掌握行政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总统命令须经部长副署。 (2)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基础。4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宪法) (1)内容: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解散议会;宰相主持

    12、内阁,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各邦代表组成)和帝国议会(民选产生)组成;实行联邦制。 (2)评价: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专制主义色彩浓厚;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第四单元 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潮流(第10、12课 )1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史实战争时间侵略国结果影响鸦片战争1840-1842英国签订 南京条约 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俄美英法天津条约英法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主义社会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日本马关条约半殖民半封建进一步加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英美俄日法德意奥1901年辛丑条约彻底沦为半殖民半封建

    13、主义社会2南京条约(1)主要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协定关税。1843年在南京条约附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地居留等特权。(2)影响: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3天津条约

    14、:外国公使进京;十口通商;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军舰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北京条约: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俄国在此其间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起来。4马关条约 (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免收内地税。(2)影响:反映帝国主义时代瓜分世界、资本输出的侵略特点;加重人民负担、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程

    15、度大加深。(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清军刘永福、秀才姜绍祖、义军首领徐骧英勇抗敌5辛丑条约 (1)内容: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位居六部之上。(2)影响:使馆界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1

    16、太平天国运动原因:自然灾害;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空前激化。2过程:1851年广西桂平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1856年上半年经北伐西征后进入全盛时期;1856年秋天京事变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陷落运动失败。运动后期提拔领导人有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3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1)内容: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平均分配产品的圣库制度。(2)评价:太平天国运动革命纲领;反映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是几千年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绝对平均主义根本无法实现。 4资政新篇(1859年) (1)内容:学习西方,以法治国,公众选举官吏;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 (2)资政新篇评价

    17、:是先进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或方案)。未能实行。5特点:承担起反侵略反封建革命任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第13课 辛亥革命1过程:1894年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成立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覆灭;1912年3月袁世凯窃权。2中国同盟会:1905年、孙中山、日本东京。创办机关报民报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3 中华

    18、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春) (1)内容:主权在民、民族平等、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总理可驳回总统意见,总统命令须由总理副署。 (2)意义:这是中国近代史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4.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辛亥革命意义: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 五四运动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

    19、外交的失败(导火线)(2)过程: 6月5日以后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3)评价: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中国共产党的“一大” (1)条件: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2)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浙江嘉兴南湖游船。 (3)主要内容: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党成立后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

    20、工人运动。3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1)标志:实现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破裂标志:1927年七一五事变全面破裂。(2) 北伐战争(1926-1927年)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成果:1927年初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迁都武汉 。 北伐战争(1926-1927年)作用: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1 南昌起义(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 (2)意义: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2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

    21、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军到达井冈山,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4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5 红军长征 (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过程: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3) 遵义会议(1935年1月):内容: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

    22、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第16课 抗日战争1 过程:两个阶段分为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条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三个战场为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国外战场。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成为日本法西斯侵华的开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1937年8月起淞沪会战;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百团大战;1942年与1

    23、945年初两次远征缅甸;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结束。2 日本侵华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和731生化部队 (3)胜利原因(1)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胜利根本原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第17课 解放战争1 内战与和平的斗争 (1)1945年8月到10月国共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确立和平建国方针。(2)1946年初,重庆政治协商会议。2 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

    24、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春起,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3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4战略决战:1948年秋到1949年初,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5渡江战役:1949年4月北平和谈破裂,发动渡江战役;4月23日,占领南京,标志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6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结束百年屈辱史;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士气。第7课 工业革命1英国率先兴起工业革命条件:政治前提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与发展;殖民地提供巨额财富(资本)和广阔海外市场(市场);圈地运动(自由劳动力)

    25、;手工工场积累生产经验技术(技术)。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1)工业革命的开始哈格里夫斯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3)19世纪40年代机器制造业兴起,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标志英国工业革命完成。 向欧美扩展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成为主要组织形式;农业比重减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2)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3)列强加紧扩张,自由主义盛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4)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

    26、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5)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1 主要成就:(1)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19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电动机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9世纪七八十年代;19世纪80年代发明汽车和20世纪初发明飞机。 (3)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钢材取代木材和铁。2影响: (1)诞生一批新兴工业(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工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重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主导)。 (2)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

    27、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3)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3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1)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首先兴起,主要成就也由英国取得,发明成就主要来自生产经验积累;第二次工业革命从多个国家同时兴起,美国和德国成就突出,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2)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3)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4)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

    28、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4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或初步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5课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1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2)内容:前期打着“自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后期打着“求富”旗号,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70年代中期起筹划海防,建成北

    29、洋、南洋、福建海军;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3)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4)意义:引进近代科技,培养人才,客观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定抵制作用,促进中国自然经济瓦解。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60年代 (1)产生的原磨坊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2)标志:官僚、地主和商人创办近代企业(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4)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初步发展

    30、:(1)原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2)表现:由沿海向内地扩展;(3)意义: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短暂春天(1915-1921) (1)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实业救国思潮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 (3)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3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第二个黄金时代)(2)

    31、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日益萎缩。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4 陷入绝境(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2)原因: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5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文科班用)(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

    32、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1952年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合理调整工商业,促进民族工业发展)2一五计划(1953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与飞机制造厂;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3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33、起来。4中共八大(1)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成功探索。 (2)主要内容: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 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6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文化大革命中,1971-1973年间周恩来调整恢复经济;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回升。第1

    34、2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1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 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新中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2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农民有使用权;克服分配中平均主义弊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村民委员会、发展乡镇企业。(2)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5、;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南方谈话与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标志。 (2)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确立。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岛。(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 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

    36、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2 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3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15、16课 物质习俗变迁1 近代社会生活 (1)鸦片战争前多沿袭传统,鸦片战争后中西混合。出现中西合璧的服饰(中山装)和住宅。 (2)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发具有反清革命色彩;辛亥革命后大城市的旧习俗逐渐被废除,在农村传统习俗仍旧沿袭。2新中国新风尚 (1)2

    37、0世纪50-70年代主流风尚是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票证时代);(2)新时期主流风尚是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 (3)1987年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1995年启动“安居工程”。3铁路: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 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4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汽车与油料几乎全赖进口。5水运与航空: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在中国水运业垄断局面,推动中国水运近代化进程;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

    38、中国民航拉开序幕。6 电讯业务 (1) 成就:18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1882年上海招商局开通第一部电话;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到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2)意义:信息传递更快捷和简便,深刻改变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7大众传媒报刊影视互联网概况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2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舆论宣传、娱乐、传播信息等功能1. 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

    39、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2.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3. 1935年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是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影片。4.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1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称为“第四媒介”。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费用低廉;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

    40、:贫富差距扩大;股票投机活动;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烘托市场虚假繁荣;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2特点:来势猛;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3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锐减;失业剧增;农产品价格下跌。4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第18课 罗斯福新政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经济危机更加恶化;1

    4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2新政的内容:整顿、复兴和改革(1)整顿银行与金融体系:恢复银行;美元贬值;管制证券业。(2)复兴工业:公平竞争规则;规定工资标准、工作日时数;调整企业关系与劳资关系。(3)调整农业政策:补贴农民;调整农产品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4)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与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3罗斯福新政的意义:使美国经济走出低谷;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5新政的实质: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深

    42、刻改造。第19课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1)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资本主义黄金时代。(2)70年代初经济滞胀,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出将政府干预和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2 建立福利国家 (1)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社会服务。(维护资本主义制度)(2)特点:法律制度化;覆盖面广;日渐完备。 (3)评价:穷人受惠多,稳定社会秩序;加重政府财政负担,降低劳动者积极性。 (4)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涨”,80年代后,减少政府公共开支,缩小福

    43、利国家规模。3第三产业兴起与新经济出现 (1)第三产业:原因是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公众生活水平提高与消费需求多样化;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部门;意义:提高经济竞争力;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经济产生质的变化。(2)新经济(20世纪90年代首先在美国出现) 内涵: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出现原因: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革命推动。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 内容:余粮收集制;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普遍义务劳动制。

    44、 (2)评价:集中有限人力物力财力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取得国内战争胜利;不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2新经济政策 (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办小企业,政府无力开发矿藏以租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配给制。 (3)意义: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恢复;稳定政治形势,找到一条正确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4)特点: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斯大林模式” (1)1924列宁逝世后,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1922年苏联成立。

    45、 (2)表现:优先发展重工业;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农业集体化。(3)成果:1937年实现农业集体化;1937年实现工业化,工业生产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4)评价 积极:开辟了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推动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轻工业落后,人民生活提高缓慢;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1 赫鲁晓夫改革(19541964年) 改革重点放在农业上(1) 内容: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上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2)结果: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一定成果;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以失败告终。2勃列日涅夫(19641982) 改革重点放在工业上(1)内容: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扩大国企经营自主权;以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管理;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相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DOC 22页).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65469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