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教育学A知识点梳理(重点版)(DOC 24页).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652504
  • 上传时间:2023-04-29
  • 格式:DOC
  • 页数:25
  • 大小:8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育学A知识点梳理(重点版)(DOC 24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教育学A知识点梳理重点版DOC 24页 教育学 知识点 梳理 重点 DOC 24
    资源描述:

    1、教育学A章节知识点梳理注意:1.本部分知识点梳理主要涉及多选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单选题知识点见教材勾画和补充部分。 2.粗体字加下划线为名词解释。绪 论1、教育学: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事实:具有广阔的含义。教育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说明教育学是 存在现实之中的客观存在物,是可感知、可人事的事物。教育事实是正在从事的教育实践。教育问题:当教育问题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被教育工作者议论、评说,进行回答、解释我并解决矛盾和疑难时,教育问题才是教育科学的开端。2、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3、教育情境:是由外

    2、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简答题:1、情境教育学的主要构成纬度:是由情境线索、理论线索和技术操作线索三个纬度构成。2、教育情境的介入对教育学研究产生的影响:(1)深化理论学习(2)典型示范引导(3)逼真模拟练习(4)知识转化技能(5)理论联系实际3、情境化的教育学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1)加强了教材的教学法功能(2)帮助任课教师克服缺少中学教育经验的局限(3)引起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型的变化(4)引导教学内容的更新第一章 教师认识教育第一节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属性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属性教育应该干什么 教育的目的、目标教育能够干什么教育的功能教育实际干了什么教育的效应(教育

    3、的功能结果)一、教育的定义:(一)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质的规定性:1.一种社会现象2.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3.培养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要素:教育系统:1.成分上分: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制度、教育方法 2.层次上分: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一)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教师:活动的主体,社会的代表)、受教育者(学生: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学习的主体,其积极的活动是良好教育效果的必要条件)、教育影响(分解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和教育环境) 教育

    4、者: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以教育为目的吧受教育者作为对象,以其自身的活动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变化。他把教育的影响作为手段,用它来吧自己的活动传导到教育对象上去。受教育者:是教育教育实践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和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教育影响是教师主观目的和学生客观发展规律的结合和统一。(二)教育要素的关系: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三)教育的发展:线索:远古教育(原始社会教育)古代教育(农业时代社会=封建社会教育)现代教育(包

    5、括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教育)各个时代教育的特点:1、远古教育: 非独立性;贫乏性;无阶级性;2、古代教育:教育有了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 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 教育有了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3、现代教育:包括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教育,商品经济的普遍发展和社会大机器生产是其产生的条件。 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特点:发展性、生产性、商品性、科学 性、民主性;第二节 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定义与结构(一)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第一部分是对培养何

    6、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第二部分是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二、我国教育目的的性质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二)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德育放在第一位);(三)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三、教育的目标层次: 教育目的(国家层面)教育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层面)课程目标(课程层面)单元目标 (一)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的总目标。(二)教育目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三)课程目标:依据教育目标制定的各种教学、

    7、教育活动的课程标准,体现在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德、智、体等教育大纲中。(四)单元目标:即一个教学单元或一项教育活动的教育目标,这是依据学校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由教师制定,并可进一步分解,具体编制为课时目标或某一次教育活动的目标。 教育目的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得以实现。四、教育目标的分类认知领域、能力领域和情意领域五、全面发展教育(一)体育: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二)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三)德育: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

    8、义品德的教育;(四)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五)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第三节 教育能够干什么教育的功能一、教育的个体功能(一)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物质前提、现实可能)、环境(外部客观条件)、教育(对人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动力)l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可能性,但不决定发展l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制约作用:“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l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影响全面、系统、深刻l 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动力:如兴趣、爱好促进学习(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1、教育要适

    9、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最近发展区)3、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方面不平衡;不同阶段不平衡)4、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三)教育个体功能的概念与内容1、促进个体的社会化(1)个体社会化的定义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2) 个体社会化得内容: 政治社会化(通过教材和教师) 道德社会化(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 性别角色社会化2、促进个体的个性化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制约”和“促进”表明教育和社会之

    10、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教育同人口的关系:1、教育同人口数量的关系:(1)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结构;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2)教育同人口质量的关系: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教育能够对青少年进行培养;教育还具有调整社会人才构成与流动的功能。(二)教育同物质生产的关系:1、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1)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2)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须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

    11、三)教育同社会政治的关系:1、政治对教育的作用:(1)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现控制;(2)政治通过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实现对教育的影响;(3)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三个手段是法律;(4)政治还可以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施加影响2、教育对政治的作用:(1)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造成舆论;(2)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阶级或阶层的选拔;(4)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四)教育同社会文化的关系:1、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用:(1)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2)促进了学校与社会联系;(3)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

    12、式影响人们的身心各方面发展;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作用:(1)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必不可少的手段;(2)对文化的普及;(3)具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五)教育同科学技术的关系: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1)可能影响;(2)可能影响转化为现实影响;2、教育对科技的作用:(1)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向科学提出在教育应用上技术化的要求。第四节 教育实际干了什么教育效应一、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一)片面追求升学率;(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二、现代教育的特点: 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三、传统教育的

    13、特点: 优点:注重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强调教师的作用;教育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倡班级授课;注意观察、实验等 缺点:u 培养目标上,重视知识,忽视能力u 教学内容上,重视知识的纵向联系 ,忽视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u 教学方法上,注入式,满堂灌u 教学形式上,单一化、模式化,忽视因材施教和课外渠道u 师生关系上,重视教师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第二章 教师了解自己 教师:受社会委托,灾教育机构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的专门人员。 教师职业情感人格品质的基本内核是“促进”。第一节 塑造自己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促进的教育态度:四类:理解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的期待。一、

    14、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简答:师生交往中,教师应该怎样做?)(一) 理解学生:心胸豁达、敏感性、移情作用、客观性(二) 与学生和谐相处:真诚、非权势、积极相待、交往技能(三)积极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其举动变得敏感而有节制(四)教育的期待: 教育期待:教师对学生发展的热切盼望,是教师职业情感中的重要部分。 教师的期望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学习潜力的推测;二是对品德发展的推测二、教师的智能结构(一)教师的知识结构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二)教师的能力结构1.教育预见能力2.教育传导能力3.教育过程控制能力v 对自己的控制v 对学生

    15、的控制v 对情境的控制第二节 进入教师角色教师行为规范与模式教师的角色:一、教师的教员角色(最基本的角色)教书匠教员角色是教师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角色,它因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处于核心地位。其角色功能主要是以教材为宗旨,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和评定学业。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业务能力。二、教师的领导者角色班头、孩子王三、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解决学生的人生方向问题、思想灌输和改造)四、教师的心理医生的角色五、教师的青少年朋友的角色六、教师的父母角色七、教师的榜样角色为人师表教师的表率角色主要表现在:言行一致八、教师作为“被攻击对象”的角色“出气筒”九、教师的研究者角色 教育研究是教师的教

    16、育素养转化为教育效果的中介和桥梁。十、学校管理者角色教师角色冲突: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 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 2.社会本文高于个人本位 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教育正人必先正己第三节 适应特殊劳动教师劳动的特点(8条)一、特殊的复杂性;(原因)(一)劳动对象具有复杂性:学生个体有差异性(二)劳动任务具有复杂性:教书和育人(三)劳动方式具有复杂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二、强烈的示范性;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三、独特的创造性;(一)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二)对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内容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三)对教材内容的加工处理(四)教师的教育机智:

    17、随机应变四、显著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五、空间的广泛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六、劳动量的隐含性;七、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八、劳动的协作性:与学生、家长、老师、学校协作第三章 透视教育对象(学生)第一节 学生是怎样的人学生的本质属性(四个方面)一、学生是人:(一)学生是一个能动体;(二)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三)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二)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三)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三、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生理和心理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间接经验为主)(二

    18、)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三)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五、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六、学生的社会地位:(一)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二)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生存权、受教育权、受教育权、安全的权力)第二节 学生有哪些不同学生的多重特性一、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初中阶段是指1215岁,又称学龄中期,少年期和青春发育期、危险期、激变期(一)生理上的激变期(二)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前者仍起重要作用(三)情绪激动易变二、初中学生气质差异与教育(一)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

    19、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二)教师对不同气质类型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四)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点和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三、性格差异与教育(一)性格有好坏之分(二)不良性格是可以矫正的 洛克曼 性格矫正(三)良好性格 可以自我塑造的四、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一)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二)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三)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四)自我探索中的迷惑;(五)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第三节 学生是合作者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对教育(二)师生关系是衡量

    20、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对师生本身(三)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学校一、师生关系的表现(一)工作关系(为完成一定教育任务而产生)(二)人际关系(指向满足人的交往需要)(三)组织关系(四)心理关系1、认知关系2、情感关系: 学生对教师积极情感的教育意义:v 形成教育过程中的良好心境,激发积极的认知,意志活动,有利于完成学习任务v 形成对教师的信赖v 产生与教师交往的意愿行动,获得更多知识 师生之间情感关系的特征:社会性、普遍性、稳定性(五)非正式关系二、师生关系的构建(一)师生关系的类型:对立型、依赖型、放任型、民主型(二)民主型师生关系的构建:1、师生相互态度方面:教师对学生

    21、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2、师生感情关系方面: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3、师生在课堂合作状态方面:师生之间呈现积极的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4、效果方面:教学效果良好。(三)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对教师来说)n 了解和研究学生n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n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n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n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三、教师的人格特征理论加拿大学者 柏恩 PAC理论: P父母态 A成人态 C儿童态P态人格结构:往往有明显的权威感和优越感,通常行为表现为统

    22、治人、训斥人以及权威式的色彩。A态人格结构:具有客观和理智的特征,体现健康成熟的成人人格。C态人格结构:服从和任人摆第四章 瞭望教育环境 第一节 好的学校能够出更多的好学生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一、校园文化(一)亚当斯最早运用 现代实验方法研究教室内沟通(二)校风:一个学校社会气氛,也是校内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势力 校风以学风和教风为中心,培养良好的校风,关键在于领导的作风。二、课堂内环境三、微观环境的影响(一)同伴影响(二)花盆效应:是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条件上有明显的人为性,是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的教育生态系统。(三)教师的期待效应教育期待,是指教师对学生发展的热切盼

    23、望,是教师职业情感中最重要的部分。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如何发挥教师期待的积极影响?v 了解每个学生,发现优点,予以积极期望。v 反省自身:对待每个学生是否公正?言行是否伤害学生?v 理解学生:设身处地,才能看到学生得到优点。第二节 首席教师家庭教育的影响首席地位的教育影响是:家庭教育一、家庭教育的功能(一)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二)家庭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重要作用;(三)家庭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方面起重要作用;(四)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也具独特作用;(五)家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等方面,也有着它不可替代的影

    24、响。二、家庭教育的特点(一)家庭教育影响具有先主性; 家庭教育影响具有先主性;指家庭教育影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先入为主的定势作用。(二)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三)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四)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五)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三、家庭因素对教育的影响1.家长职业类别2.家长文化程度3.家庭经济状况4.家庭结构完整性5.家庭的气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四、良好家庭教育的条件(一)父母的表率作用;(二)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三)父母的文化修养;(四)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第三节 校外之校社区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一、社区教育的功能(一)服务功

    25、能;(二)教育功能;(三)宣传功能;(四)经济功能;(五)协调功能;第四节 新的教育机制-家庭、社会、学校间的结合(构成大教育)一、(如何理解?)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一)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二)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三)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二、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互相访问;通讯联系(传递书信、联系卡、打电话、捎口信、寄送学校出的校刊报刊家庭教育通讯);召开家长会;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其中,家长会是目前我国学校与家长保持联系的重要手段,最常采用的是班级家长会

    26、。三、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式:(一)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期间形成稳定的联系;(二)学校系统与宣传部门建立联系,共同开展一些对学生有益的活动;(三)学校与社会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四)学校与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五)学校有选择的与有关工矿、企业、村镇、部队等建立联系。第五章 课程结构第一节 教与学之间传递着什么 课程内容的组成和类型一、课程的定义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二、课程要素的定义(一)课程要素: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

    27、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要素(二)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要素: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审美经验要素和健身经验要素三、课程的结构(一)工具类学科:语文、数学、外语(二)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选修课: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四、课程的类型(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1)学科课程:称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她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年限。(2)学科课程的发展:世界最早的分科课程是孔子的“六艺”

    28、,西方最早的提出分科课程的是亚里士多德2、活动课程(1)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2)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杜威和克伯屈(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1、显性课程: (1)显性课程:也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简言之,就是学生课堂上要学习的课程 。2、隐性课程: 杰克森1966年提出(1)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的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

    29、响。简言之,就是课堂上不是以教材形式出现的,供学生学习的,但是学生要受到影响的,学校环境的教育和影响。 (2)隐性课程的功能:(1)陶冶;(2)育美;(3)益智、(4)健体3、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关系(1)递进关系;(2)转换关系(3)互补关系三、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一)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和综合化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4、重视个别差异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综合技术教育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加强对国际化的了解与交流。p235(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30、1、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设计和编制结构变化;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第二节 中小学的课程表现形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一、教学计划(一)教学计划的定义: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二)教学计划的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二、教学大纲(一)教学大纲的定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

    31、、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二)教学大纲的内容: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和其他三、教材(一)教材的构成1、教科书:又称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批改、检查评定学生知识的基本材料。 (含: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其他)2、视听教材 教材包含课本和视听教材(二)教材编写的原则1、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2、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与教法要求的统一3、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结合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

    32、的定义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教学设计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单元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媒体的设计。 二、教学设计的要素(一)教学目标我们期待学生学习什么内容? (二)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我们打算如何进行这种学习? (三)教学评价在进行这种学习的时候,我们如何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三、教学设计的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塞纳用三个隐喻说明课程和教学的关系: (一)课程是一栋建筑

    33、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二)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教学是球赛的过程;(三)课程是乐谱,教学则是乐谱的演奏。四、教学设计的特征1 教学计划“开发、传递、评价”系统化。2 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3 教学目标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4 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5 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媒体的选择。6 评价是设计设计过程的一部分。五、教学设计的步骤1 确定教学的具体目标。2 确定学生的起始状态,包括原有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学习动机等3 分析学生的起点状态过度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4 考虑用什么方式方法给学生提供教材,提供学习指导。5 考虑

    34、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6 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价,主要指导测试和评分。 第六章 课堂教学第一节 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定义: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课堂教学是传授学生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一、教育过程的要素(一)提出者:加涅(二)九要素:1、引起学生注意(首要因素)2、提出教学目标3、唤起已有教学经验4、提供教学内容5、指导学生学习6、注意学习表现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二、教学过程的功能(一)传授知识;(二)形成技能;(三)培养智能;(四)发展个性三

    35、、教学过程的规律(一)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二)教与学相互依存的规律(三)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1、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2、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四)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第二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的规范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进行教学必须要遵循的基本要求。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学生的学,贯穿于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学记的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启发诱导“不悱不发、不愤不启”,“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书中记下的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藏息相辅(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预(预防性原则)时(及时性原则)孙(循序渐进原则)摩(观摩性原则)长善救失、因材施教

    36、、不临节而施等 布鲁纳:动机序列结构强化 赞科夫: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了解学习的过程等原则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三、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正确理解书

    37、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v 实物直观:实物、标本、实验v 模拟直观;图片、模型、电视等v 语言直观:讲解、描述等四、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五、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六、巩固性原则(温故而知新)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得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七、启发性原则(苏格拉底 产婆术)启发性原则

    38、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波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启发性原则八、可接受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第三节 教学中问题的处置教学方法、技术与教学策略一、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的定义: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二)教学方法的分类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39、讨论法、读书指导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的知识(2)谈话法:回答法、提问法,师生通过相互提问,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推理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增进记忆的一种方法。(3)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的以获取知识的方法。(4)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和课外阅读材料获取知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2、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实验实习法4、以陶冶为主的方法: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

    40、法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的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方法。5、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方法:发现法发现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 的方法。三、教学方法选择的标准是什么?1、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教师的特点和大纲的规定,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2、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3、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4、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给学生带来了满足感5、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二、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 (一) 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 (1)它能不受

    41、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涉及别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形、声、色、变化和发展,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而不是通过信息的抽象,事物的符号去获取知识。(2)它能提供代替的经验,使抽象概念半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学习变得容易,既容易转向具体实际化,也容易转向抽象概念化(3)能促进学生智能发展过程,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并能更好地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4)能增进教学效率(5)能提高信息的增值率,扩大教学规模。(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基本方法1、课堂播放教学法l 演播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借助电教媒体,演示图像,播放录音,以传递教

    42、学信息。即提示-播放-讨论-小结-作业。l 插播法:在教师讲解时,穿插播放电教教材的有关片段,为讲授提供感性材料或例证,作为抽象概括的基础,并激发学生听讲的积极性。即讲解-播放-讲解-播放-小结。2、远距离播放教学法l 现场直播法l 录像播放法三、教学策略(一)教学策略的定义: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指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教学方法、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二)教学策略的分类:奥苏贝尔提出先行组织者策略,布鲁纳提出概念形成策略,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策略 概念形成策略:呈现实例,确认概念,强化练习,发展思维技巧属于。(三)发展型教学策略1、教学目标应具

    43、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2、多样综合的教学模式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4、承认差异,因材施教5、研究学科特点,把握教学规律融合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 第四节 教学行为的形成课堂管理课堂教学管理:教师在课堂上用以维持学生合宜行为的措施,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综合的一项技术。一、课堂管理的原则(一)了解学生需要(二)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三)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四)建立教师常规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一)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二)学生的定期期望 定型期望:人们对某一种职业或职务类型的人,在行为表现、动机和意向方向的期望。(三)班集体的特点班集体不易过大,一般以30-40人为宜,最多不

    44、超过50人(四)教师的行为方式:强制性因素、亲和性因素、操作性因素 强制性因素:包括使学生产生规范感的规章制度使学生产生尊重感的教师地位,使学生产生敬畏感的奖惩手段;这部分因素靠的是教师职务影响亲和性因素包括使学生产生向往感的教师才能,使学生产生敬爱感的教师人格,这部分因素是就是本身具有的,属于教师个人专业影响,是课堂控制中的一个根本因素。操作性因素:包括教师对课堂活动做出判断的实践经验;实施教育控制的教育机智,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技术性能。三、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一种社会情感气氛,主要指班集体的情绪状态。它影响着群体的集体精神、群体的价值以及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内心世界。(一)良好课堂气氛的标准: 日本冈德雄认为积极的气氛即“支持型”,特征是:自信与信赖;宽容与主动;自发型与多样化。无需担心集体压力与他人眼光,不拘泥于惯例与常规,有创造性地去思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二)中性力量的处理: 中性力量指不增进也不干扰学生学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教育学A知识点梳理(重点版)(DOC 24页).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65250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