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DOC 40页).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DOC 40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DOC 40页 心理学 必考 知识点 整理 DOC 40
- 资源描述:
-
1、第一章 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5、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6、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立的
2、,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总体。 (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 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 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 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7、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8、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9、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 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环境因素,就
3、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机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等;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 10、人的心理实质: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二)心理学研究任务和意义 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学规律。2、心理学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做斗争;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2)实践意义: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地影响
4、。 (三)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1、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即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又是可以测量的。 发展性原则,应该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系统性原则,即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应该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和相互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教育性原则,研究的选题、使用方法和程序不应该损害被试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2、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2)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
5、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应用实验法进行研究时,应该有三个变量,一是自变量,二是因变量,三是无关变量。实验法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3)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方法。标准化测验指那些经过标准化过程的用来测量个体差异的工具,如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能力测验、人格测验种种。(4)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方式有谈话、问卷、活动产品分析等。(5)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四)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1、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是心
6、理学的第一个理论流派,创始人为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冯特首创了实验内省法。这个理论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继承和发展。 (2)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代表人物有杜威等,强调意识的功能和作用,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3)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研究行为,把刺激反应(S-R)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曾试图引进中间变量,但斯金纳反对任何形式的内因论,拒绝中间变量。认为强化和改变行为的主要动力是有机体操作环境的结果。行为主义完全否定了对人的心理、意识的研究,以行为和生理反应代替心理现象。(4)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惠特海默等,后期
7、的代表任务是勒温,强调心理的整体性。(5)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构造主义、机能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主要重视意识经验的研究,行为主义重视正常行为的分析,而精神分析则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6)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被视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强调人有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的需要。(7)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包括皮亚杰学派,皮亚杰创立了发生认识论,着力探索智慧的性质,认为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 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 (一)神经系统1、神经元(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8、一个典型的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2)突触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的。(3)神经元根据其功能特性,可以分为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4)神经冲动,刺激过程和反映过程2、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1)人的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型神经。 (2)人的大脑的两个半球表面覆盖着面积很大的灰质,称为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器官。(二)反射和反射弧
9、1、反射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式。 2、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一般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3、反射有同时进行的两条渠道: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非特殊通路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来实现的。4、反射弧的环形通路(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1、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是机体的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的联系。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的,它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 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活动,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活动。如食物直接刺激口腔引起的唾液分泌
10、。它的反射弧是一种生来就有的固定的神经联系。2、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它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又可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 3、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4、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形成工具性条件反射又称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高。工具性条件
11、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形式。5、工具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系?共同规律: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发射,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在消退后又都会自然恢复。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工具性条件反射也有泛化和分化。 不同之处: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强化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映有关。反映方式不同。6、联系实际分析强化时程表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他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斯金纳把强化时程表分为5种种:正确的反应每次都予以强化 定比间隔强化 定时间隔强化 不定比间隔强化,它的效果最好。 不定时间隔强化
12、在实际生活中,最经常受到的是既不定时也不定比的间隔强化。例如儿童在日常作业中,做了正确的算术运算,并非每次都受到老师或家长的注意而得到表扬,只是有时获得夸奖。4、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吃梅子)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它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谈梅生津)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所特有的。(四)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1、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由这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抑制过程可以分为非条件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
13、抑制)和条件抑制(又称内抑制,包括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2、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有二:(1)扩散和集中: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或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大脑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止不动的,而是要向临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布,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程度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聚集,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集中。(2)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就是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相互诱导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相反,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第
14、三章 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一、动物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一)动物心理的发生1、反映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后双方留下痕迹的过程。2、感应性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映,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3、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二)动物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是: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 二、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一)人类心理的发生1、人类心理发生的基本条件是:一是劳动,二是语言。2、劳动在人类心理发生中的作用:劳动使人类心理有了产生的必要与可能。3、语言在人类心理发生中的作用:(1)语言产生的条件:语言为劳动所必须;劳动使语言的产生有了可能。(2)语言
15、的作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促使抽象思维的产生;语言使人类克服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促进思维向更加复杂的水平发展。(二)人类心理的发展1、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或种系心理发展和变化过程。狭义的心理发展则指个体(即人)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2、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有 如下含义:在不同发展阶段,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质的特征;心理发展阶段是从低到高,并按一定次序进行的;前一个心理发展阶段都是后一个心理发展阶段 的基础;心理发展过程中相邻两个阶段不能截然划分,而有一定的交叉;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在一定年龄阶段中,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 征。3、心
16、理发展的条件人类心理发展的条件是: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4、心理发展的动力在个体不断的积极活动过程中,环境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个体已有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就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三、人类心理的基本特点人类心理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概括性、目的性(预见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1、概括性:“凡这样必那样”,对客观事物有这样的认识就是概括。2、目的性(预见性):是概括性的必然结果,是“要那样就这样”。目的性是当事物没有出现之前就有所预见,按预见行动。3、主观能动性:就是人能够根据目的和对客观事物
17、规律的认识,使客观事物服务于自己。4、社会制约性:人类的心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的心理,同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的心理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和发展。四、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一)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华生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立场出发,提出了除极少数的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即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在儿童教育方面主张: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2、反对体罚儿童。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4、提出对幼儿养护的要求。5、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二)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特
18、别是其人格的发展,是由原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弗洛伊德以“性”的发展作为划分标准,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口唇期(2)肛门期(3)前生殖期(4)潜伏期(5)生殖器期。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认为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他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解决。(1)学习信任阶段(出生至1岁),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2)成为自主者阶段(13岁),主要矛盾是自主性对羞怯、怀疑。(3)发展主动性阶段(36岁),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感。(4)变得勤奋阶段(612岁),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5)建立个人同
19、一性阶段(1220岁),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承担社会义务阶段(2040岁),主要矛盾是亲密感对孤独感。(7)显示创造力阶段(4060岁),主要矛盾是创造力感对自我专注感。(8)达到完善阶段(60岁以后),主要矛盾是完善对绝望。(三)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1、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练习和习得经验;社会经验;平衡。2、心理发展得动力认为心理发展起源于主体得动作,其本质是主体对客体得适应。这种适应有三种方式。(1)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2)顺应是指改变内部图式,以适应环境现实。(3)平衡是指同化作用服从于客体的性质,是同化于顺应相互
20、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3、心理发展的阶段提出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主要经过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四)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1、社会文化历史学说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而是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其标志有五点: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心理
21、活动的个性化。2、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斯基提出个体心理机能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有三点: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词、符号,使其在低机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是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3、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的: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认为在进行教学是必须注意到儿童有2种 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期”。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 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
22、的差异”。其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大大促进教学对发展的作用。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首先教学主导着或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其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必须将教学建立于正在开始但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即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4、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内 化的最初含义是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维果斯基赋予其新含义: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提出一切高级的心里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 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后经过多次重复、变化才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