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DOC 40页).docx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649928
  • 上传时间:2023-04-29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185.13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DOC 40页).docx》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DOC 40页 高中地理 必修 知识点 讲解 整理 DOC 40
    资源描述:

    1、=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如:俄罗斯,德国,日本。原因:生产力水平高,良好的社会福利制度、生育观念转变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二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

    2、亡率下降。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1.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5图1.6)构成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判断方法类型原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均3及型低自然增长率特点传统高出生率,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型高自然增长率现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低,自型低自然增长率然增长率1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地区差异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是根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由传本原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国家政策社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会福利型的过渡阶段

    3、文化观念宗中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已基本教信仰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自然环境=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人口迁移分类特点方向19世纪以集团性、大批的移由于殖民扩张,人口从欧洲迁前民为主往美洲和大洋洲国际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欧洲经济发展快,变为人口人向发达国家;迁入地拉丁美洲人口迁往口迁定居移民减少,短期美国、加拿大和西欧西亚和移流动人口增多北非由于石油开采,招募大批外籍工人20世纪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由东部地区向西北和东北地国内80年代制和严格的户区迁移人

    4、中期前籍管理制度,多是有口迁计划、有组织的人口移迁移,规模小频率低20世纪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由内地向沿海迁移;由农村向80年代使人口迁移以城市、工矿区迁移;中期后自发迁移为主,流量大频率高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出地:有利: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不利:人才和劳动力流失。迁入地:有利:带来大量劳动力,增加了社会活力;不利: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带来压力,并带来社会管理治安上的问题。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主要因素(课本P1011)其他因素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

    5、矿产资源等)战争、宗教、社会变和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革、国家政策2/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的变化。其中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个人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 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课本P12)概念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影响因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正相关);素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反相关)20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6左右。21人口的合

    6、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2人口问题: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解决措施: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补充)城市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形态影响平原地形,用地形限制、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受地形限因素地规整,形态或规划控制制或沿河分布集中城市成都、合肥、重庆(地处长江和嘉兰州、洛阳、西宁、宜昌举例华盛顿陵江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浦东新区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

    7、分区3/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1. 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课本P1920)功能形态特征区位选择原因区商业点状、条状市中心、交通交通便捷、市场区干线两侧、街广阔角路口工业集聚成片城市外缘、交减少对城区的污区通干线两侧染,保护环境;交通便利,降低成本住宅是城市中最广高级城市外缘地势环境优美;文化区泛的土地利用住高的地方,与氛围浓,人口素方式;建筑质量宅区文化区相联系质高上出现高、低级低级内城、工业区便于工人上下住宅区的分化,住附近,与低地、班

    8、;收入低,文高、低级住宅区宅区工业区相联系化教育程度低背向发展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参看课本P22图2.6)典型模式特点同心圆模由5个同心圆组成式扇形模式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多核心模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在远离市中心式的郊区出现新的核心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课本P23图2.7,2.8)主要经济因素地租(地影响: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地租次高的因素租高低决定于交通便捷程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侧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付租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业区4/20高中地理必修二

    9、知识点讲解整理版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其他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和宗教因素历史因素:早期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行政因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规划城市,引导或划定不同的功能区。商业区:位于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工业区:有污染的,位于河流的下游和远离住宅区的下风向住宅区:低级的,位于内城、工业区附近;高级的,位于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环境好住宅区和工业区有防护带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36城市等级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的;一般等级划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37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的三个主要环节:相离的圆形、相切的圆形和嵌套六边形。38城市六边

    10、形服务范围形成的关键因素:距离远近。39高等级城市数目少,距离远,服务范围广;中等级城市数目较多,距离较远,服务范围较广;低等级城市数目较多,距离近,服务范围较小。40德国南部城市的特点:中小城市发达,分布分散且均匀;荷兰圩田居民点的特点:根据人口的需求量布置相应的功能。41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课本P3132图2.16,2.17)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

    11、过程标志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动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力推力会服务短缺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5/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拉力交通便利意义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课本P33图2.19)城市化的特点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慢加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郊区

    12、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2.逆城市化时间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生西欧、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空间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3.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课本P32图2.18)国家特点产生差异的原因发达起步早,目前速度趋缓;城市化资本主义发展早,农业现代化水国家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平高,大批农业劳动者向城市迁市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处于后移期阶段发展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中平较低;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快

    13、,农村劳动力剩余国家相适应,处于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6/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本P3637图2.24)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降低人类活影响动对环境的压力不利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水质、水量,水循环;影响土影响壤质量;影响大气水热状况,2.城市环境问题(课本P37图2.25)类型污染来源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燃烧煤炭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尘;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噪音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固体废弃工业生产、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物污染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课本P38)发

    14、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 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2.农业区位因素(课本P42图3.3)区位因素影响自气候水热条件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分布、耕作制度、生长发育和产量然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因的山地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利于水素土保持土壤不同的土壤适宜不同的农作物生长,如东南丘陵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水源对半干旱、干旱地区的绿洲农业、灌溉农业来说,

    15、是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也是限制因素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7/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交通园艺业、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运输条件,要布局在交运输通便利的地方社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要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会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主因劳动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素力培育良种可以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小麦可在海拔4000科技米种植;双季稻向北推广到江淮平原;农业科技可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玻璃温室、塑料大棚、无土栽培。生活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结构的转变习惯历史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市场需求变

    16、化使城市周围农业生产重点转为乳畜业和园艺业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农业区位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农产品市场范围扩大.因素的变自然因素的改造:玻璃温室、塑料大棚改造温度条件;东化南丘陵、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地形坡度大,修筑梯田改造地形条件;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加强灌溉改造水分条件;三江平原沼泽地过湿,通过挖渠排水改造水分条件;沿海滩涂土壤含盐度高,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排盐,改造土壤。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 农业地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具有相同特征。2.澳大

    17、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课本P4546图3.9)分布区域澳大利亚西南部、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生产、经营小麦牧羊为主;家庭经营方式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自然条件: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降水较多;8/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较好社会经济条件:地广人稀;市场广阔;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交通便利;政策扶持;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课本P4748图3.11)分布亚洲季风区(包括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东南亚、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季风雨林气候,雨热同期;河流中

    18、下游平原、三角洲地形,地因素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灌溉社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口稠密对粮食的需求量大;种植因素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人们喜食稻米生产特点原因发展措施小农经营家庭经营,人多地少适度规模经营单产高,商品精耕细作单产高;人多地控制人口数量,增强商品意识率低少,自给为主机械化和科技人多地少,凭传统经验耕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水平低作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政府大力投资水利工程建设繁概况美国中部平原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主要作物:小麦、玉米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土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壤深厚肥沃;化程度高、商品率高水源充足;气候温经营模式及分布:和,降水丰富

    19、。家庭经营美国、加拿大、澳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地大利亚广人稀;阿根廷、乌克兰、工业发达,提供俄罗斯机械、电力、化肥、农药;国营中国的东北、西北科技水平高;二、商品谷物农业(课本P4950图3.14,3.15)9/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市场广阔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大牧场放牧业(课本P5152图3.16)二、乳畜业(课本P5254图3.20,3.21)生产奶牛对象产品牛奶及其制品分布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主导市场、饲料供应因素布局以生产牛奶为主的乳畜业分布在大城市附近乳制品加原则工业可以分布在离城市较远的地方西欧区位自然因素:气候温凉潮湿,利

    20、于牧草生长;地形平乳畜优势坦,利于饲草和饲料种植业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饮食习惯,市场广阔特点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1.工业生产过程(课本P58图4.1)投入要素自然因素:土地、水源社会因素:劳动力、资金、能源、原料、零部件产出工业产品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区位选择原则从经济效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工业类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型原料导向原料不便长甜菜或甘蔗制糖厂、水产接近原料地分布美国和阿根廷牧牛基础条件大面积干

    21、旱、半干牧业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阿根廷潘帕区自然因素:气斯草原大牧位社会经济因素场放牧业优交通便利(密集的商势品牧牛业)措培育良种牛施饲料2.不同类型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原则(课本P58图4.2)1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型工业途运输或运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输成本较高市场导向产品不便长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接近消费市场型工业途运输或运石油加工厂输成本较高动力导向需消耗的量炼铝厂接近火电厂或水电型工业能源厂劳动力导需投入大量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接近大量廉价劳动向型工业劳动力带、制伞、制鞋力的地方技术导向技术要求高集成电路、卫星、飞机、接近高等教育和科型工业精密仪表技发达的地区

    22、二、工业区位选择(课本P5960)1.工业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区原料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位加强;沿海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对工厂具有很大的吸因素引力。但近年来交通运输对一些发达国家影响逐渐减弱;作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劳动力用变数量的影响减小,其素质的影响力在逐渐加强化的表现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原因2.案例分析钢铁工业区位变化(课本P60图4.5)中鞍钢:接近原料和燃料地,是原料导向型国宝钢:接近市场,交通便利,科技发达,是市场导向型世19世纪:以煤炭资源为主导因素,为燃料导向型界 20世界初

    23、:接近铁矿布局,为原料导向型二战后:在沿海钢铁消费区布局,为市场导向型社会政策:20世纪80年代之前在内地建立的大型企业,在西部地区需求建设的纺织工业中心;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20世纪末西部大开发。 3.社会、环境需求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课本P61图 4.6)11/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乡土情感及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素质:港澳台胞,海外华人华侨回国、回乡投资建厂。工业部门污染类型区位选择原则水泥厂、酿造大气污染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盛行厂风垂直的郊外;或主导风的下风向印染厂、造纸水源污染远离水源地,布局在河流下游环境厂、需求电镀厂、皮革厂化工厂、

    24、炼油大气污染综合以上两条厂水源污染火力发电厂、大气污染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盛行钢铁厂固体废弃物风垂直的郊外;或主导风的下风污染向;远离居民区和农田电子厂、感光无污染,对环环境优美的地方器材厂境要求高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课本P6263)1.工业联系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工厂之间存在产品与原料的联系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或廉价劳动力2.工业集聚:作用集聚位置加强信息交流与协作,降低运量大的工业在港口和铁路枢纽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生附近集聚;耗电量大的工业在大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型水电站或火电站附近集聚。规模效益。共同利用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

    25、投资。3.工业地域工业地域形成原因:工业集聚工业地域按形成分类12/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类型特点自发形成的工业以生产工序的工业联系为基础地域规划建设的工业因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而集聚在一起,存在空间利用上地域的联系,也可能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工业地域按性质分类类型特点举例发育程度低的面积小,发育程糕点厂、糖果厂工业地域度低发育程度高的面积大,发育程钢铁工业鞍山、攀枝花、马鞍山工业地域度高石油化工大庆、克拉玛依机械制造汽车城湖北十堰二、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课本P6364)1.工业分散表现原因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发挥不同厂,与其零部件生产厂可以分散布局。地方的区体

    26、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位优势与电子产品组装厂2.工业地域联系条件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作用促进地域之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流动结果形成跨地区、跨国的网络企业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1.概述(课本P65)著名工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业区中国的辽中南工业区主要特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点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衰落时间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开始衰落13/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 2.鲁尔区(课本P6567图4.9、4.12、4.1

    27、3、)区位优势: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较近(法国洛林铁矿);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2.衰落原因:生产局限于传统工业(生产结构单一);煤炭在世界能源费消构成中的比重下降(原因: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减少);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及其替代品的广泛应用;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新技术革命的冲击。3.综合整治措施调整工业减少煤炭、钢铁企业数量;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结构新建和引入技术水平高的电子、石化、汽车、机械等部门的中小企业。调整工业工业布局向西部、南部拓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布局发展第三发展科技、教育、工业旅游、金融服务业产业优化

    28、环境严格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建立完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植树造林4.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发展条件的对比(课本P6768图4.14)辽中南工业区煤炭、铁矿、石油、海洋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条件市场广阔与鲁尔区的相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同点与鲁尔区的不辽中南工业区水资源不足;鲁尔区铁矿、石油、同点海洋资源短缺二、新兴工业区1.概述(课本P68)著名工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德国南部(慕尼黑)、美国的“硅业区谷”,日本九州岛兴起时间20世纪50年代主要特在发达国家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逐渐形成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课本P69图4.15、4.16)14/

    29、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分布意大利的东北部和中部发展大批廉价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条件涨价;发达的银行信贷系统;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生产以中小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集中了大量同类特点或相关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从事单一的专业化生产;工业大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生产过程分散。萨索发展模式:工业小区洛生产特点:形成了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网络,实现了规模生产发展条件的相同点:大批廉价劳动力;经济高度开放;与温政府的大力支持.州乡发展条件的不同点:意大利有发达的银行信贷系统镇企生产特点的相同点:企业规

    30、模小;以轻工业为主;生产业比高度专业化。较最大的不同之处:意大利工业小区的不同企业密切联系、相互协作,共同形成巨型企业集团;温州乡镇企业之间互不联系,竞争激烈,规模效益大减。3.美国“硅谷”(课本P7172图4.19)区位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地中海气优势候;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斯坦福大学对硅谷崛起了关键作用;市场稳定军事订货是美国硅谷独有的区位优势;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高技从业人员知识、技术水平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术工换代周期短研发费用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业的特点主导以微电子工业为主导,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产业硅谷相同点:紧邻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支持;交通便利15/20

    31、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与中不同点:中关村研发费用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村产品少;尚未形成发达的专业化分工配套体系,市场化比较制度和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1.主要运输方式及特点(课本P78表5.1)运输特点方式铁路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费用较低,受自然运输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适于中途运输。公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运量小成本高,运输适于易死亡、变质的物及鲜货等的短途运输。水路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适于大宗笨重运输货物的长途运输。航空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

    32、方式,运量小运费高,适宜运输数量少贵重或运输急需的货物。管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适宜液体、气体和粉末状固体等运输物质的运输。2. 运输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二、交通运输布局1.交通运输网(课本P7980图5.3)组成交通运输线:铁路、公路、航道交通运输点:港口、车站、航空港形式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交通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层次省级综合运输网、大区级综合运输网、国家级综合运输网2. 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经济、社会、技术、自然3.南昆铁路的建设(课本P8081图5.4)影自然因素: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喀斯特地貌广布)响起限制作用。因社会因素:人口和城市分布

    33、,少数民族聚居16/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素经济因素:贫困人口多,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水平低起决定作用。技术因素:科技含量高起保障作用意使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相结合,对带动沿线经济发展,促进义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1.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课本P82图5.5、5.6)表现举例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株洲沿铁路分布,筑波沿南北向的中扩展,成为聚落的轴路呈带状分布主要发展轴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因铁路兴起的城市:石家庄、郑州空间形态的变化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聚落因京杭大运淤塞,加之海运发展和京空间形态的演变沪铁路的建成,沿运河的扬州、济宁等城市发展缓慢2.对商业网点

    34、分布点的影响(课本P8384图5.8、5.9)影响商业网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少,运输方式单一,点密度商品流通困难,商业网点密度小影响商业网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和市区边点位置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大城市商业网点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以P85案例3为例)3. 集镇是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交通线路的改变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如陕西勉县的长林镇。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课本P90)时期人地关系环境问生产力特点题采集渔猎原始的平衡生物资源生产力水平低,发展缓慢时代关系,既崇拜破环17/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又依赖农业文明与环境对抗环境破坏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耕时代性曾强,人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DOC 40页).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64992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