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课件第3章 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课件第3章 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ppt》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媒体概论第二版 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课件第3章 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媒体 概论 第二 课件 用户 特征 研究
- 资源描述:
-
1、第一单元新媒体理论基础新媒体理论基础新媒体的互动性使得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十分模糊。通常情况下,新媒体用户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因此,在新媒体研究中,对新媒体用户的研究,尤其是对网民的定量分析,一直是西方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由精英走向大众化由精英走向大众化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 新媒体的特殊性给予了受众新的界定,受众不再仅仅是受众,他们还是能够在互联网上自由地发声的传播者,因此,新媒体时代对受众的分析也有不同的角度和理论。1 1、受众、网络受众和网民受众 受众受众,简单地
2、说,便是接收信息的人。传统上的受众是观众、听众、读者的统称。受众,在传播过程中是信息到达的终点(信宿),此过程可以简要表示为:信息新闻传播者大众传媒受众极少量的信息反馈。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受众中加入了一类新的成员:网络受众。受众的定义在网络上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新媒体中,无论是信息发布者还是受众,他们首先都是网络媒介的共同使用者,有条件的受众,既可以在网上接收信息,也可以发布信息。1 1、受众、网络受众和网民网络受众 所谓网络受众网络受众,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新媒体的信息接收者。这些信息接收者可以是一个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组织、团体或国家。新媒体中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可以在瞬间进行角色转换,这种转换
3、尤其在BBS、电子邮件、网上聊天中表现十分明显。在新媒体的许多情况下,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在动态上难以清晰区分,两者的界限比较模糊。1 1、受众、网络受众和网民网民 “网民网民”泛指上网者,上网者除了通过浏览等方式接收信息外,还经常通过BBS、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方式发布和传播信息,即扮演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角色;只有上网者处在单纯的接收信息的只有上网者处在单纯的接收信息的状态时,我们才能称之为状态时,我们才能称之为“网络受众网络受众”。中国网民数:中国手机用户数:工信部网站国内网民研究概况1 1、受众、网络受众和网民网民和网络受众 网民和网络受众是联系十分紧密的两个概念。网民有时既接收信息又发布
4、信息;从外延上看,网络受众是网民的子集,或者说是其组成部分。在逻辑上,研究网民必然包含了对网络受众的研究。由于客观条件(经济、技术、时间、知识技能等)的限制,至少在目前的大多数情况下,网民依然主要处在信息接收者的位置,即主要以网络受众的身份出现在新媒体中。2 2、新媒体的互动性 大众传播中的反馈几乎都是一种“延迟延迟”行为行为,不能像人际传播中的沟通那样得到及时的回应,而且,就传播资源、传播能力以及传播时间而言,传受双方是不平等的,反馈在大众传播中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与传统媒介最大的不同是,互联网实现了类似于人际交流的双向信息传播模式,即互动性的模式,这是对旧有传播方式的一个革命性的变革。在新媒
5、体中,受众享有了前所未有的参与度,由被动变为主动,随心所欲地从媒体中“拉”出所需信息,也可以参与媒体的传播活动。这样,媒体和受众形成了充分的双向交流充分的双向交流。3 3、新媒体带来受众获取信息的主动性 在新媒体中,受众能够主动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需要的媒介信息,他们积极地使用媒介,而不只是被动地听任媒介的摆布。网上媒体除少数重大新闻事件采取同步传播外,对大多数信息采取异步传播,将各种信息散布在网上,并随时更新,让受众去选择,使受众可以随时在网上按自己喜爱的顺序浏览或下载新闻信息。新媒体改变了受众的地位和角色。有条件的受众不仅将从被动地接收信息变为主动地获取信息,还将进而主动地报道甚至发布信息
6、。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u一是单向的推送式,媒体把经过编排了的信息推送给受众;u二是点对面式,一家媒体向众多受众推送同一种信息。媒体发送信息的特点,决定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u被动的、群体性的被动的、群体性的4 4、新媒体对受众接近权的突破 首倡这一理论的美国学者巴隆(Barron)认为,“为确保大众的言论自由,必须由宪法确认大众接近媒介的权利。”张国良传播学理论 接近权接近权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强调这一概念的意义在于:强调这一概念的意义在于:1)有利于提高传播效率 2)有利于建立健康积极的媒介环境 3)有利于妥善地解决信息源和传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受众接近权的
7、现实困境 1.传统的大众传媒的时间和版面的限制性时间和版面的限制性决定了受众的意见和客观事实不可能全部被反映。2.传统媒介的高度选择性、时间和版面的限制让媒介对信息进行选择媒介对信息进行选择被普遍认可。而媒介出于自身立场和利害关系的考虑,必然在选择时有所偏重和回避,这使受众的意见和客观事实很难获得公平对待。网络对实现受众接近权的积极意义 1.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准入特权。2.网络使个人意见获得有力传播。3.网络使传统媒介的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网络使弱势信息获得被接收和沟通交流的机会。大众传播学中著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时代有望被挑战。通过网络,在大众传播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信息,绕过大
8、众传播的环节有可能在网络中乃至网络外产生一定的影响。5 5、新媒体挑战“沉默的螺旋”理论 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起重要作用的“从众从众心理心理”会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改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从众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认知失调和对孤独的惧怕。从认知失调理论看,群体的压力会让人感到失调,而从众是减少失调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在网络中,网民的身份往往是匿名的网民的身份往往是匿名的,而且多数网民群体并不是稳定的,因此,网民在这样的群体中,如果感到失调,可以通过转换群体的方式来逃离让他感到失调的环境。因此,相对来说,在网络环境中,从众心理发生的机会应当较少。沉默的螺旋 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于1
9、974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大众传播有三个特点:1)报道内容的类似性由此产生共鸣效果;2)同类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和重复性由此产生累积效果;3)信息到达范围的广泛性由此产生遍在效果。这三个特点使大众传媒为公众营造出一个意见气候,而人们由于惧怕社会孤立,会对优势气候采取趋同行动,造成一方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第二节 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由精英走向大众化互联网在发展的初期在很大程度上是“精英”的“专利”。这里所说的“精英”是指受教育程度较高、经济收入较高的年轻的单身男性。但是,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网民已经开始呈现出大众化趋势。1
10、 1、中国网民数量增长分析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发布的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增加5 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PS: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中将“网民”定义为: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中国公民。中国网民呈指数增长中国网民数量呈指数增长的原因 1.中国经济实力增长,上网费用下降。中国民众上网将变得越来越便宜。2.随着产业技术进步和网络运营商的重组及竞争的加剧,网络接入的软硬件环境在不断优化。3G技术的推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