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课件第11章 网络谣言及其管理.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课件第11章 网络谣言及其管理.ppt》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媒体概论第二版 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课件第11章 网络谣言及其管理 媒体 概论 第二 课件 11 网络 谣言 及其 管理
- 资源描述:
-
1、第三单元新媒体管理新媒体管理谣言,指的是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对人、对事、对社会事件的一种不确切信息的传播。谣言的功能总是消极的。它可以伤害个人,伤害群体,伤害社会,伤害国家;谣言可以破坏人们之间的团结,削弱彼此之间的信任,造成内耗。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传播变得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谣言的演变谣言的演变新媒体条件下谣言的传播与消解模型新媒体条件下谣言的传播与消解模型第一节 谣言的演变 “谣”在我国开始是指徒歌,所谓“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毛诗故训传),即配上乐曲的韵语是“歌”,而不配乐曲的韵语是“谣”。随后由名词“谣”衍生出动词“造谣”、“传谣”等说法。总体来说此时的“谣”是中性的。经过两千
2、年的演变,谣言几乎等同于“恶意”制造与传播的“谎言”。换言之,现在谣言并没有继承徒歌的意思,只是保留了“造谣、诽谤”之意。1 1、谣言的概念 1.1 1.1 从史学角度从史学角度 德国学者诺伊鲍尔认为,谣言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绝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也不完全是邪恶的化身,而是历史的一部分,并对人类文明的进程施加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谣言首先是人们所描述的那种随历史发展而变化的习俗,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各种现象。另外,谣言还是在某一群体中以听传或类似的交际方式传播的信息。1 1、谣言的概念 1.2 1.2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从社会心理学角度 社会心理学词典中把“谣言”解释为“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故意捏造的、
3、口耳相传的消息。有一部分谣言属于诽谤性质的消息,有一部分属于夸大其词的传闻”。1 1、谣言的概念 1.3 1.3 从社会舆论的角度从社会舆论的角度 国内学者刘建明认为,谣言作为社会舆论出现,是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描述,并带有诽谤的意见指向,因此谣言不是中性的传闻,而是攻击性的负向舆论。2 2、谣言传播形式流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改变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方式,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出现了新的形式。原来建立在人际传播基础上的谣言,其传播形式也随之多变。与之前的网络谣言相比,微博谣言成为时代的“新宠”。总之,搭乘互联网的先进技术和便携式终端的不断更新的快车,谣言与人类进行着“赛跑”。2 2、谣言传播形
4、式流变 2.1 2.1 传统谣言与网络谣言的关系传统谣言与网络谣言的关系 传统谣言与网络谣言是一对相对概念,传统谣传统谣言建立在人际传播的基础上,以口耳相传为其基本言建立在人际传播的基础上,以口耳相传为其基本路径,在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在熟人社会中进行传播。路径,在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在熟人社会中进行传播。有一定的滞后性。2 2、谣言传播形式流变 2.1 2.1 传统谣言与网络谣言的关系传统谣言与网络谣言的关系 网络谣言网络谣言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构建的网络传播,从一个ID用户向另一个或者多个ID用户传递,它摆脱了熟人社会的范围,可以在虚拟社会中跨时空地自由传播。它几乎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在一定时间
5、发生的谣言,全世界都会很快知晓。所以网络谣言又呈现出传播的及时性特征。2 2、谣言传播形式流变 2.2 2.2 微博谣言与网络谣言的异同微博谣言与网络谣言的异同 微博兼具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双重属性。微博是Web2.0的产物,Web2.0时代秉持“去中心化”的理念,强调用户建设、用户参与和用户主导,它从Web1.0时代的被动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的模式。它的标志性应用是博客、维基和论坛。微博是在博客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微博上的谣言也和网络社区上的谣言一样,同属于网络谣言。2 2、谣言传播形式流变 2.3 2.3 手机微博谣言与网络微博谣言手机微博谣言与网络微博谣言 手机微博谣言与网络微
6、博谣言的相同之处:140字的字数限制不能完整提供可验证的情节。手机上的微博谣言与网络中的微博谣言的不同之处:1)基于手机的可移动性,手机上的微博谣言传播更加迅速,扩散速度更快;2)手机微博可以被关注(订阅)和转发,通过手机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播。第二节 新媒体条件下谣言的传播与消解模型奥尔波特模型奥尔波特模型网络谣言传播、扩散及消解模型网络谣言传播、扩散及消解模型1 1、奥尔波特模型 194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谣言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故事的主题必须对传谣者和听谣言有某种重要性;第二,真实的事实必须被某种模糊性掩盖起来。奥尔波特谣言心理学依据谣言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奥尔波特提出了
7、谣言的基本法则(这里“法则”指的是规律):事实的重要性和模糊性与谣言传播有关,其公式为R=ia。其中,R=谣言(rumor),i=重要性(important),a=模糊性(ambiguity)。奥尔波特模型(一)R表示谣言流行的强度和广度;i表示事件对于某一群体人员的重要性;a表示该事件或证据的模糊性。当i与a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谣言方可产生。这说明:事件对于某群体越重要,事件对于某群体越重要,事件的模糊程度越高,则谣言产生的可能事件的模糊程度越高,则谣言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其传播的强度就越高,传播的性就越大,其传播的强度就越高,传播的范围就越广。范围就越广。奥尔波特模型(二)在原有公式的基
8、础上,1953年克罗斯试图通过在公式中加入传播者即人的因素来进一步完善:R=ial/c,这里的c(critical ability)表示的是“人的判断能力”。这个公式表明:谣言的传播同谣言的传播同“人的判断能力人的判断能力”成反比,人的成熟能够成反比,人的成熟能够成功抵挡谣言对个人的影响,甚至阻挡谣成功抵挡谣言对个人的影响,甚至阻挡谣言的进一步扩散。言的进一步扩散。奥尔波特模型的发展(一)虽然克罗斯注意到了人对谣言传播的重要影响,但也无形中为这一公式的成立增加了难度:如何评价人的判断能力如何评价人的判断能力?依靠哪些依靠哪些标准进行确定标准进行确定?众所周知,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影响
9、人判断能力的因素很多,比如人的认识水平、社会背景、社会地位以及受他人影响的程度等,所以人的判断能力的衡量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奥尔波特模型的发展(二)谣言法则可以通过增加信息的不对称性一项加以完善,谣言公式可以补充为:R=iaia。其中,ia指信息的不对称性(information asymmetry),即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性越大,谣言传播越快;反过来,信息不对称性越小,谣言传播越慢,甚至不再传播。奥尔波特模型的发展(三)事件经过:事件经过:当地时间2011年7月23日晚上8时30分05秒,由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D301次列车由后方与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的D31
10、15次列车发生同向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伤。事故发生后,搜救行动是否过早结束、恢复通车是否过急、坠地的后车车头被迅速掩埋、政府控制媒体和司法系统以及越早签订赔偿协议得到越多赔偿等问题使中国铁道部遭到了中国社会各界的质疑。事件分析:事件分析:首先,从事件的重要性来讲,尽管我国高铁事业对经济建设、未来国家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但当高铁出现重大事故时,这种对高铁安全性的质疑以及对车上人员性命安危的担忧自然得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因为它不仅仅关乎着个体生命的存在与安全,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关乎着一个国家对全体公民生命的尊重和保障。事件分析:事件分析:其次,从事件的模糊性来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