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专题三角函数(全)(DOC 39页).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考一轮复习专题三角函数(全)(DOC 39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一轮复习专题三角函数全DOC 39页 高考 一轮 复习 专题 三角函数 DOC 39
- 资源描述:
-
1、高考一轮复习专题三角函数第1讲任意角、弧度制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基础梳理1任意角(1)角的概念的推广按旋转方向不同分为正角、负角、零角按终边位置不同分为象限角和轴线角(2)终边相同的角终边与角相同的角可写成k360(kZ)(3)弧度制1弧度的角:把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规定:正角的弧度数为正数,负角的弧度数为负数,零角的弧度数为零,|,l是以角作为圆心角时所对圆弧的长,r为半径用“弧度”做单位来度量角的制度叫做弧度制,比值与所取的r的大小无关,仅与角的大小有关弧度与角度的换算:3602弧度;180弧度弧长公式:l|r,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lr|r2.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设
2、是一个任意角,角的终边上任意一点P(x,y),它与原点的距离为r(r0),那么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分别是:sin ,cos ,tan ,它们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3三角函数线设角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始边与x轴非负半轴重合,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点P,过P作PM垂直于x轴于M,则点M是点P在x轴上的正射影由三角函数的定义知,点P的坐标为(cos_,sin_),即P(cos_,sin_),其中cos OM,sin MP,单位圆与x轴的正半轴交于点A,单位圆在A点的切线与的终边或其反向延长线相交于点T,则tan AT.我们把有向线段OM、MP、AT叫做的余弦线、正弦线、正切线三角函数线有向
3、线段MP为正弦线有向线段OM为余弦线有向线段AT为正切线一条规律三角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规律概括为:一全正、二正弦、三正切、四余弦(2) 终边落在x轴上的角的集合|k,kZ;终边落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终边落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可以表示为.两个技巧(1)在利用三角函数定义时,点P可取终边上任一点,如有可能则取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OP|r一定是正值(2)在解简单的三角不等式时,利用单位圆及三角函数线是一个小技巧三个注意(1)注意易混概念的区别:第一象限角、锐角、小于90的角是概念不同的三类角,第一类是象限角,第二类、第三类是区间角(2)角度制与弧度制可利用180 rad进行互化,在同一个式子中,
4、采用的度量制度必须一致,不可混用(3)注意熟记0360间特殊角的弧度表示,以方便解题双基自测1(人教A版教材习题改编)下列与的终边相同的角的表达式是()A2k45(kZ) Bk360(kZ)Ck360315(kZ) Dk(kZ)2若k18045(kZ),则在()A第一或第三象限 B第一或第二象限C第二或第四象限 D第三或第四象限3若sin 0且tan 0,则是()A第一象限角 B第二象限角C第三象限角 D第四象限角4已知角的终边过点(1,2),则cos 的值为()A B. C D5(2011江西)已知角的顶点为坐标原点,始边为x轴非负半轴,若P(4,y)是角终边上一点,且sin ,则y_.考向
5、一角的集合表示及象限角的判定【例1】(1)写出终边在直线yx上的角的集合;(2)若角的终边与角的终边相同,求在0,2)内终边与角的终边相同的角;(3)已知角是第二象限角,试确定2、所在的象限【训练1】角与角的终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则()AB180Ck360(kZ)Dk360180(kZ)考向二三角函数的定义【例2】已知角的终边经过点P(,m)(m0)且sin m,试判断角所在的象限,并求cos 和tan 的值【训练2】(2011课标全国)已知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在直线y2x上,则cos 2()A B C. D.考向三弧度制的应用【例3】已知半径为10的圆O中,弦AB
6、的长为10.(1)求弦AB所对的圆心角的大小;(2)求所在的扇形的弧长l及弧所在的弓形的面积S.【训练3】已知扇形周长为40,当它的半径和圆心角取何值时,才使扇形面积最大?考向四三角函数线及其应用【例4】在单位圆中画出适合下列条件的角的终边的范围并由此写出角的集合:(1)sin ;(2)cos .【训练4】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y; (2)ylg(34sin2x)解(1)2cos x10,cos x.重点突破如何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求三角函数值【问题研究】三角函数的定义:设是任意角,其终边上任一点P(不与原点重合)的坐标为(x,y),它到原点的距离是r(r0),则sin 、cos 、tan
7、分别是的正弦、余弦、正切,它们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这样的函数称为三角函数,这里x,y的符号由终边所在象限确定,r的符号始终为正,应用定义法解题时,要注意符号,防止出现错误三角函数的定义在解决问题中应用广泛,并且有时可以简化解题过程【解决方案】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求三角函数值时,首先要根据定义正确地求得x,y,r的值;然后对于含参数问题要注意分类讨论【示例】(本题满分12分)(2011龙岩月考)已知角终边经过点P(x,)(x0),且cos x,求sin 、tan 的值【试一试】已知角的终边在直线3x4y0上,求sin cos tan .第2讲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与诱导公式基
8、础梳理1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1)平方关系:sin2cos21;(2)商数关系:tan .2诱导公式公式一:sin(2k)sin,cos(2k)cos,其中kZ.公式二:sin()sin,cos()cos,tan()tan .公式三:sin()sin,cos()cos.公式四:sin()sin ,cos()cos.公式五:sincos,cossin .公式六:sincos,cossin.诱导公式可概括为k的各三角函数值的化简公式记忆规律是: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其中的奇、偶是指的奇数倍和偶数倍,变与不变是指函数名称的变化若是奇数倍,则函数名称变为相应的余名函数;若是偶数倍,则函数名称不变,符
9、号看象限是指把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作为结果的符号一个口诀诱导公式的记忆口诀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三种方法在求值与化简时,常用方法有:(1)弦切互化法:主要利用公式tan 化成正、余弦(2)和积转换法:利用(sin cos )212sin cos 的关系进行变形、转化(3)巧用“1”的变换:1sin2cos2cos2(1tan2)tan.三个防范(1)利用诱导公式进行化简求值时,先利用公式化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为锐角三角函数,其步骤:去负脱周化锐特别注意函数名称和符号的确定(2)在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时,若开方,要特别注意判断符号(3)注意求值与化简后的结果一般要尽可能有理化、整式化双
10、基自测1(人教A版教材习题改编)已知sin(),则cos 的值为( ) A B. C. D2(2012杭州调研)点A(sin 2 011,cos 2 011)在直角坐标平面上位于(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3已知cos ,(0,),则tan 的值等于( ) A. B. C D4cossin的值是( ) A. B C0 D.5已知是第二象限角,tan ,则cos _.考向一 利用诱导公式化简、求值【例1】已知,求【训练1】已知角终边上一点P(4,3),则的值为_考向二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的应用【例2】(2011长沙调研)已知tan 2.求:(1);(2)4sin23sin c
11、os 5cos2.【训练2】已知5.则sin2sin cos _.考向三 三角形中的诱导公式【例3】在ABC中,sin Acos A,cos Acos(B),求ABC的三个内角【训练3】若将例3的已知条件“sin Acos A”改为“sin(2A)sin(B)”其余条件不变,求ABC的三个内角重点突破忽视题设的隐含条件致误【问题诊断】涉及到角的终边、函数符号和同角函数关系问题时,应深挖隐含条件,处理好开方、平方关系,避免出现增解与漏解的错误.,【防范措施】一要考虑题设中的角的范围;二要考虑题设中的隐含条件【示例】若sin,cos是关于x的方程5x2xa0(a是常数)的两根,(0,),求cos
12、2的值【试一试】已知sincos,(0,),求tan. 第3讲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基础梳理1“五点法”描图(1)ysin x的图象在0,2上的五个关键点的坐标为(0,0),(,0),(2,0)(2)ycos x的图象在0,2上的五个关键点的坐标为(0,1),(,1),(2,1)2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函数性质 ysin xycos xytan x定义域RRx|xk,kZ图象值域1,11,1R对称性对称轴:xk(kZ)对称中心:(k,0)(kZ)对称轴:xk(kZ)对称中心:无对称轴对称中心:(kZ)周期22单调性单调增区间(kZ);单调减区间(kZ)单调增区间2k,2k(kZ);单调减区间2
13、k,2k(kZ)单调增区间(kZ)奇偶性奇偶奇两条性质(1)周期性函数yAsin(x)和yAcos(x)的最小正周期为,ytan(x)的最小正周期为.(2)奇偶性三角函数中奇函数一般可化为yAsin x或yAtan x,而偶函数一般可化为yAcos xb的形式三种方法求三角函数值域(最值)的方法:(1)利用sin x、cos x的有界性;(2)形式复杂的函数应化为yAsin(x)k的形式逐步分析x的范围,根据正弦函数单调性写出函数的值域;(3)换元法:把sin x或cos x看作一个整体,可化为求函数在区间上的值域(最值)问题双基自测1(人教A版教材习题改编)函数ycos,xR( )A是奇函数
14、B是偶函数C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D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2函数ytan的定义域为( )A. B.C.D.3(2011全国新课标)设函数f(x)sin(x)cos(x)()的最小正周期为,且f(x)f(x),则( )Af(x)在单调递减Bf(x)在单调递减Cf(x)在单调递增Df(x)在单调递增4ysin的图象的一个对称中心是( )A(,0) B.C.D.5(2011合肥三模)函数f(x)cos的最小正周期为_ 考向一 三角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例1】(1)求函数ylg sin 2x的定义域(2) 求函数ycos2xsinx()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训练1】(1)求函数y的定义域(2)已知函数f(x
15、)cos2sinsin,求函数f(x)在区间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考向二 三角函数的奇偶性与周期性【例2】(2011大同模拟)函数y2cos21是( )A 最小正周期为的奇函数 B最小正周期为的偶函数C最小正周期为的奇函数 D最小正周期为的偶函数【训练2】已知函数f(x)(sin xcos x)sin x,xR,则f(x)的最小正周期是_考向三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例3】已知f(x)sinxsin,x0,求f(x)的单调递增区间【训练3】函数f(x)sin的单调减区间为_考向四 三角函数的对称性【例4】(1)函数ycos图象的对称轴方程可能是( )Ax Bx Cx Dx【训练4】(1)函数y2sin
16、(3x)()的一条对称轴为x,则_.(2)函数ycos(3x)的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形则_. 重点突破利用三角函数的性质求解参数问题含有参数的三角函数问题,一般属于逆向型思维问题,难度相对较大一些正确利用三角函数的性质解答此类问题,是以熟练掌握三角函数的各条性质为前提的,解答时通常将方程的思想与待定系数法相结合下面就利用三角函数性质求解参数问题进行策略性的分类解析一、根据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求解参数【示例】(2011镇江三校模拟)已知函数f(x)sin(0)的单调递增区间为(kZ),单调递减区间为(kZ),则的值为_二、根据三角函数的奇偶性求解参数【示例】 (2011泉州模拟)已知f(x)co
17、s(x)sin(x)为偶函数,则可以取的一个值为( )A. B. C D根据三角函数的周期性求解参数【示例】 (2011合肥模拟)若函数ysinxsin(0)的最小正周期为,则_.根据三角函数的最值求参数【示例】 (2011洛阳模拟)若函数f(x)asinxbcosx在x处有最小值2,则常数a、b的值是( )Aa1,b Ba1,bCa,b1 Da,b1第4讲正弦型函数yAsin(x)的图象及应用基础梳理1用五点法画yAsin(x)一个周期内的简图时,要找五个特征点如下表所示xx02yAsin(x)0A0A02函数ysin x的图象变换得到yAsin(x)的图象的步骤3图象的对称性函数yAsin
18、(x)(A0,0)的图象是轴对称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具体如下:(1)函数yAsin(x)的图象关于直线xxk(其中 xkk,kZ)成轴对称图形(2)函数yAsin(x)的图象关于点(xk,0)(其中xkk,kZ)成中心对称图形一种方法在由图象求三角函数解析式时,若最大值为M,最小值为m,则A,k,由周期T确定,即由T求出,由特殊点确定一个区别由ysin x的图象变换到yAsin (x)的图象,两种变换的区别:先相位变换再周期变换(伸缩变换),平移的量是|个单位;而先周期变换(伸缩变换)再相位变换,平移的量是(0)个单位原因在于相位变换和周期变换都是针对x而言,即x本身加减多少值,而不是依赖于x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