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的复习易错知识点总结(DOC 12页).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三历史的复习易错知识点总结(DOC 12页).docx》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三历史的复习易错知识点总结DOC 12页 历史 复习 知识点 总结 DOC 12
- 资源描述:
-
1、高三历史的复习易错知识点总结 1.分封制与宗法制 【错因】对两者的关系理解不到位,不能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反映的是分封制还是宗法制。 【准确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其家国一体、注重血缘宗族的统治特色。从“国”的角度上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保障。 2.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 【错因】对两个概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二者的异同点。 【准确理解】首先,专制主义侧重于君主权力与宰相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如隋唐以前宰相位高权重,而唐宋以来随着皇权的增强,相权被分割、牵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中央集
2、权侧重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与均衡,一般来讲,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均衡,国家政治状况、社会环境相对较好,当中央权力过大(如北宋),地方则羸弱不堪;当地方权力过大(如唐末),国家则陷于分裂和动荡。 3.郡县制与分封制 【错因】对两个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郡县制代表的是官僚政治,分封制代表的是贵族政治。 【准确理解】郡县制起源于先秦时期,郡和县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而且最初的县的规模可能要大于郡,秦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灭六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行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维系分封制的纽带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而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有利于增强中央集权,维
3、护国家的统一。 汉代沿袭了秦的郡县制和先秦的分封制,推行郡国并行制。但王国问题成为西汉初年影响中央集权和国家稳定的重要隐患,所以在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王国问题,增强了中央集权。汉代以后的一些王朝偶有在个别地区推行分封制。 4.汉代的刺史与宋代的通判 【错因】对二者的地位掌握不准确,不清楚二者与监察对象之间的关系。 【准确理解】汉代的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当时汉朝维护国家统一、注重对地方官员监察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成果。汉代的刺史权力和地位低于郡守,但却代表中央巡查地方,而且直接向皇帝汇报,一定水准上有利于上下贯通、预防和惩治腐败。北宋监察地方
4、的行政官员是通判,其官阶地位低于知州,但却代表中央监察地方,直接对中央负责,所以通判与刺史同样具有“位卑而权重”的特点。 5.唐朝的中书省,元朝的中书省与行中书省 【错因】淆这几个概念。 【准确理解】唐朝中书省是三省六部中掌管草拟政令的机构,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朝中书省是中央行政机构,负责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今冀、晋、鲁等地区)。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是地方行政机构。 6.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错因】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指一半是殖民地社会,一半是封建社会。 【准确理解】半殖民地是部分而不是完全丧失国家主权,半封建是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
5、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从社会发展形态来说,半殖民地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则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半封建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内涵。 7.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错因】不能客观评价这两次农民运动。 【准确理解】这两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中比较典型的农民运动,从阶级斗争史观的角度看,这两场运动地位较高,但从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的角度分析,二者具有很强的阶级局限性,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究其根源在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斗争目标、方式以及指导思想具有典型的小农色彩。但需要注意的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是中国历最早明确提出学习西方、促动中国近代
6、化的纲领、方案;义和团运动的指导思想“扶清灭洋”既带有一定的爱国主义色彩,也带有明显的盲目排外的思想。 8.辛亥革命 【错因】对辛亥革命最后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理解不到位。 【准确理解】从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来看,它*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应该说是取得了胜利。但从最终结果来看,它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9.民国初年民众的思想状况 【错因】认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点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准确理解】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点深入人心主要针对的是城市中的知识分子人群;而广大农村的下层群众仍受封建儒家思想的束缚,所以辛亥革命后展开新文化运动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0.十年
7、对峙时期*的革命道路 【错因】对*探索出准确革命道路后还存有着两种不同道路的斗争缺乏清醒理解,错误地认为*探索出准确革命道路后,*领导人就全部放弃了“城市中心论”。 【准确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先后失败,已经在实践上证明照搬苏联的“城市中心论”是错误的,是与中国的国情不相符的。经过井冈山地区的革命实践,*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准确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但是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并没有马上接受这个准确道路,而是在坚持“城市中心论”,所以1927年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党内都存有着两种不同道路的斗争。 11.*领导下的根据地 【错因】对各时期的根据地的名称记忆不准。 【准确理
8、解】“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控制下的地区。因为这个时期,绝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个时期根据地存有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12.德国议会、法国议会、美国国会、英国议会的结构与权力 【错因】对四国议会的结构与权力掌握不准确。 【准确理解】(1)德国议会由联邦议会
9、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权力大于帝国议会,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2)法国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权力大于众议院;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内阁须经众议院同意。(3)美国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共同行使。(4)英国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议会的主要权力属于下院,上院为司法机关,其对下院通过的立法和预算案只有延搁权。 13.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错因】对二者的关系把握不准确。 【准确理解】(1)“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世界扩张。而“
10、马歇尔计划”比较隐蔽,它着眼于经济,担负着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美国企图通过协助西欧振兴经济、稳定政局,从而稳定资本主义阵营,联合西欧各国一起对抗苏联。美国企图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2)二者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使用。当然,“马歇尔计划”在客观上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14.苏联解体 【错因】认为苏联解体代表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准确理解】苏联解体是各种矛盾和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从历看,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
11、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的结果;从现实来看,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仅仅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模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正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15.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错因】认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 【准确理解】苏联经济的衰退和苏联解体直接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标志;第三世界实力的增强对多极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仅仅两
12、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16.中国与不结盟运动 【错因】认为中国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 【准确理解】不结盟运动是1961年成立的一个相对松散的国际组织,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信守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结盟的外交政策。其成员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中国于1992年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 17.均田制与宋代“不抑兼并” 【错因】对两者实施的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存有理解偏差。 【准确理解】均田制是我国古代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耕作一定年限后归耕种者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这个土地制度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激发小农
13、的生产积极性,缓解因贫富分化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宋代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实施,对宋代社会产生了长远影响。土地的高度集中,造成社会贫富差别拉大,加剧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但它也促动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对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荒地的开垦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18.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错因】把小农经济等同于自然经济。 【准确理解】自然经济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与商品经济相对立,新中国成立以前,在社会经济中长期占主导地位。小农经济是伴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而形成的,是自然经济的一种典型表现形态。 19.古代经济重心南
14、移始于何时 【错因】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 【准确理解】受北方生态环境恶化、战争频繁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出现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发展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缩小了其与北方经济的差别,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因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仍在北方,不要误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开始了南移。 20.工商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错因】不能准确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性关系雇佣关系。 【准确理解】工商业的发展不能等同于资本主义萌芽。因为只有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产生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才可将其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