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全(DOC 13页).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全(DOC 13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全DOC 13页 考古学 通论 复习资料 DOC 13
- 资源描述:
-
1、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第一部分 考古学概论 遗迹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通常分为房屋、水井、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主要有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两种基本情况。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判断考古遗存年代
2、的方法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地层学断代的要旨,是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类型学断代的要旨,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个“系列”,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断定绝对年代,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无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则借助于自然科学的
3、方法,如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称为放射性碳素断代;一般适用的年代围是5万年以;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我们将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和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叫做青铜时代。利用航空摄影和航天摄影探寻到的遗迹大体可分为三类:根据土色明暗判别的,如坑穴、壕沟、道路等;斜射阴影显示的,如堤坝、坟丘、城墙等;植物的绿色深浅差异判断,如村落、都市、运河等。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正经补史的目的。第二部分 旧石器时代旧石
4、器时代的砍砸器是一种多用途的工具,被称为“万能手斧”。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包括许多组成部分,而旧石器、古人类和古生物是其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或研究对象。刀耕火种:新石器时代一种原始的种植方式,主要盛行于早期,后世落后民族地区仍有遗留。砍倒烧光,不耕,不翻土播种,撒种或挖穴点种,靠天吃饭。第四纪冰期:旧石器时代(或第四纪),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几次大的周期性的冷热波动,寒冷期气温下降,地球上的大片地区为冰雪所覆盖,形成冰和冰盖;两次冰期之间的温暖期是间冰期,间冰期冰雪(川)融化,形成河流和湖泊,统称为第四纪冰期(川)。古人类进化的几个阶段依次是南方古猿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直立人化石最早于1891年发
5、现于爪洼,可分为早期直立人和晚期直立人两个阶段;直立人头骨平扁,骨壁厚,眉脊粗壮,脑量从早期的800毫升左右增加到晚期的 1200毫升左右;身材明显比南方古猿高大,平均身高为 160 厘米,平均体重据估计约有60千克,肢骨与现代人差别不大;有名的直立人化石,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中国的蓝田人和人、北非的毛里坦人等。山顶洞人发现于上世纪30年代的店龙骨山山顶洞,时代距今1.8万年(旧石器时代晚期);发现头骨、下颌骨等人类化石,体质特征与现代人基本一致,出现穿孔技术、骨针、装饰品,有了有意处理(埋葬)尸体的行为。猿人:在店,距今71-23万年;1929年裴文中先生发现了第一个人头盖骨;1931年至
6、1966年陆续发现有牙齿、肢骨、头骨,属直立人。第三部分 新石器时代文化器是在农业产生以后,为了适应炊煮谷物性食物的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渑池仰韶村得名,分布的中心地区是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距今6100-4400年;以红为主,手制或泥条盘筑,以彩鱼纹盆和尖底瓶为特色;成人二次葬、男女分区葬、儿童瓮棺葬;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器刻符号,母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经大规模发掘的遗址有半坡、北首岭、华县元君庙、临潼寨等;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和器,石器以磨制为主,器主要有泥质红和夹砂红两种,器皆手制,多采用泥条盘筑
7、法;聚落布局一般分为居住区、制区和墓葬区;房屋大多为半地穴式,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大多数都有一个门道,墓葬分为土坑墓和瓮棺葬两种。人面鱼纹彩盆:仰韶文化的典型器之一,成为仰韶文化的代表;盆壁彩绘图案有图案化的鱼纹、鱼纹和圆形人面组成的人面鱼纹图案,对研究原始艺术或极有价值。马家窑文化:分布于黄河上游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50004000);以发达的彩为特色(随葬品中占80%以上);分布自东向西越来越晚;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彩绘符号。彩和彩绘不同,后者战国汉时期尤其是汉代流行。仙人洞遗址位于省万年县,约在公元前12000-9000年;发现早期器和稻属植硅石遗存;早期器制法有泥片贴塑和泥条叠
8、筑两种,烧成温度不高,纹饰有条纹、绳纹和编织纹,也有素面;栽培稻遗存从早到晚的不断增多,表明稻作农业已经有了发展。大汶口文化首先发现于省大汶口遗址,分布于和北(皖北),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63004200年);以红为主,有鬶等型器,出现蛋壳黑制作技术;刻划符号;有枕骨人工变形的拔牙习俗;进入父系社会。墓葬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在中期之前,已经出现了公共墓地,通常能够将墓地分为若干片,每片墓地一般都由若干排墓葬构成。墓葬形制流行长方形竖穴土坑,未成年的小孩墓葬有的还使用瓮棺葬。葬制和葬式始终以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为主,晚期合葬墓极少。随葬品以器石器和骨器为主,并流行手持牙獐或獐牙勾形器的丧葬习俗。
9、墓葬就出现分化现象,此种丧葬制度反映了一定的等级制度。龙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属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黑和蛋壳黑制作技术为特色(蛋壳黑高柄杯),继承了大汶口文化的许多因素(拔牙、枕骨人工变形等);出现挖槽起墙技术;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新石器时代早期:公元前12000-前8000年;发现不多,南方有玉蟾岩、仙人洞、甑皮岩等遗址,北方则有东胡林、转年遗址等;石器仍以打制的为主,磨制很少;开始制作并使用了器,制作粗糙;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已有了初期的栽培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中期:公元前8000-前5000年;黄河流域有磁山文化、裴岗文化、老官台文化、北辛
10、文化等,辽河流域有兴隆洼文化等,长江流域有皂市文化及河姆渡文化等;磨制石器数量与器类显著增加,器数量与器类增加,制作技术明显提高,农业与家畜饲养业已成主要生产活动。晚期:公元前5000-前4000年;各区域基本上已经建立起考古学文化谱系;以磨制石器为主,普遍有了车工具,出现了轮制器,普遍使用窑烧制器,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彩文化与黑文化;农业和家畜饲养业比较发达。我国新石器时代先民居住的半地穴房屋使用的墙是木(竹)骨泥墙,至龙山文化时期出现挖基槽起墙的技术。我国的丝制品技术出现甚早,新时代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多种纺织技术。第四部分 夏商周考古直到战国时期以后,铁器才真正成了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铜贝的
11、出现标志着中国货币开始由实物货币进入到金属铸币的阶段。空首布:铜制铲形币,柄上有銎,故称空首布,是布币中最早的形式,仿照生产工具镈的样式铸造的,主要流行于中原三晋地区,流行的时间为春秋至战国晚期。平首布或从空首布演变而来。春秋时期,为了巩固部团结、打击敌方势力而经常举行的具有制约作用的仪式称为盟誓。带钩是古人腰带上的构件,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后来使用更为普遍,其形状有多种多样。西周中期以来的传统礼制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僭越现象。春秋时期国第一座有明确墓主的陵墓是公一号大墓,对建立考古标型学有重要意义。中国目前所知最早采用失蜡工艺铸造的青铜器出自淅川下寺楚墓群。利簋:西周初期的一件青铜重器,器主为“
12、利”,其铭文记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明确记载了牧野之战日期,是周初记述武王征商的唯一珍贵史料。两周青铜器的断代主要依据铭文、纹饰风格、历史文献以及出土青铜器的考古地层关系。铭文记载某王名或其活动,定为某王时的标准器;铭文记载的人名、事迹与文献记载纪年相符;器物出土地点、铭文容与文献记载对照;用间接取证的方法断代等。饕餮纹是商周青铜器常见兽面纹饰,多以两对称夔龙纹为主要构图容;首先采用这个名称的是宋代宣和博古图;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怪兽,装饰于青铜器的饕餮纹或许具有一定的意义。商代青铜器可分为三期,即商代早期、商代中期和商代晚期,晚期从武丁到帝辛近200年间又分为前、后两段。商代早
13、期:器类有食器、酒器、水器、工具及武器等,食器有鼎、鬲、甗、簋,酒器有爵、觚、罍、瓿等,水器有盘,工具及武器有、凿、戈、镞、钺等。纹饰以兽面纹为主体,线条粗狂,多平雕,都不以雷纹为地;几何纹极简单,铭文极少。商代中期:器类基本同前期。纹饰分两类:一类较细而密集,另一类出现了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的兽面纹。个别器物上铸有做器者本人的族徽。鼎的三足与两耳对称,形成定式。商代晚期前段:新出现方彝、觥、觯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动物纹比较具体,主题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铭文多一两个字;出现分裆鼎及带胡带穿的戈。商代晚期后段:新出现典型器无肩尊和扁体卣,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出现了记
14、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出现了蹄形足鼎。卜辞是商代晚期(武丁至纣)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殷墟出土,约有15万片,计不相重复的单字4500个,对文字学的研究的重大意义,由于其容涉及到商代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理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研究商代社会史和科技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是商代晚期记录占卜的文字,一般认为它是1899年由王懿荣首先发现的。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是收录甲骨拓片最多的一部大型工具书。夏商周断代工程: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学勤等为首席科学家,组织全国为学科200多学者协作攻关,估定公元前841年前的比较准确的年代框架。2000年形成“夏商周年代表”,为古史研究提
15、供相对准确的年代依据。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四鸟绕日”金饰图案出土于金沙遗址。吴城文化在铸铜业方面的主要特点是石铸造。湖熟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江宁湖熟镇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以宁镇山脉为中心的长江两岸;遗址多系突出周围地面的土墩,俗称“台形遗址”;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已有青铜器,器有夹砂和泥质红、泥质灰、原始瓷等。广汉三星堆:发现于广汉(南兴乡)的一处古遗址,80年代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代的房址以及夏商墓葬、城墙、祭祀坑等,特别是两个祭祀坑中出土了大量精美器物,有金杖、金面罩,青铜神树、立人、人面、人头像,玉器,象牙,海贝等。展示了古代蜀人的青铜文化,为研究古蜀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商代墓葬大
16、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主要分布在商城、偃师商城、黄陂盘龙城等遗址,比较分散;后期在殷墟、清江等地均有发现,分布比较集中;实行聚族而葬的制度。墓葬中随葬器物的基本组合是觚、爵、斝。族葬制:商周时期同族或同宗死者葬在同一墓地,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聚族而葬的葬俗就是族葬。按周礼:国人墓地为邦墓,由墓大夫掌管;王室、国君等贵族墓地为公墓,由冢人掌管。他们规划墓围,按宗法等级排定墓位,确定坟高与树数。各以其族。妇好墓:1976年发掘于小屯村,中型无墓道,殉人16个,出土器物1928件,其中铜器468件、玉器755件;据铭文墓主为“司母辛”、“妇好”,为武丁之妇。是殷墟唯一能确定墓主的一座墓。单墓出
17、土玉器最多。晋国侯马盟誓遗址是春秋晋国的一处盟誓遗址,出土大量牛、羊、马的骨架和朱书的石简、玉圭、玉玦。偃师商城为商代早期城址,在今省偃师市;商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大城平面近长方形,城墙四周有5座城门,小城在大城的西南部,且年代早于大城,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城的宫殿建筑群分布于宫城的中、南部。殷墟作为商代晚期的都城(从盘庚迁殷至纣之灭),遗址发现宫殿宗庙建筑,共发掘50多座房址,有用人、狗、牛、羊等奠基、安门、落成的仪式;发现铸铜、制骨的作坊遗址;发现王陵区(无封土)和大批墓葬,大墓有较多殉人;宫殿建筑和王陵区发现大批祭祀坑;发现大批甲骨文;奴隶社会的缩影。中国古代城
18、市的发展主要分为:第一,雏形阶段,包括夏商周时期。偃师商城、商城、黄陂盘龙城等。第二,初期阶段,包括战国汉时期。城设有平民居住区和商业区,如齐临淄、西汉长安、东汉等。第三,发展阶段,包括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出现南北中轴线和对称布局的新格局,如邺城、北城;里坊结构,如隋唐大兴长安城。第四,完善阶段,包括北宋至清。都城皆为重城宫城、城、外城,开发式的街巷制度,如北宋东京城、元大都及明清城等。第五部分 战国汉考古我国最晚在春秋中期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出现了生铁制品。战国汉时期,出现了一部专门的农学著作氾胜之书。铜镜最早出现于齐家文化的墓葬中。由于铜镜表面由磨锡制成,经长年氧化成氧化锡的透明薄膜,乌黑
19、亮泽,素有“黑漆古”的美称。大冶铜绿山矿井结构是用木料支护井巷;井下用木料选矿、目力选矿;用轳辘提升矿石;通风技术、火把照明;碎料、筛分、冶炼。汉代器的纹饰简单,基本上都是素面。随着丧葬习俗的改变,战国晚期开始盛行制作各种明器。战国时期,建筑用的主要容是砖、瓦的生产。建筑用中最富于变化的装饰性构件是瓦当。圆瓦当始见于战国早期,是从半瓦当发展而来的。低温釉出现于西期,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为浓厚的棕黄色和绿色釉,烧成温度在摄氏800度左右,釉中含多量的氧化铅;器物种类有仿铜礼器和生活用器;多见于墓葬,或专供随葬用。釉和瓷器是汉代制业的两大发明,一起代表了汉代制业的最高成就。战国晚期,受木
20、胎裱麻布工艺的启发出现了一种新的漆器类型夹纻胎漆器。战国纺织品的种类主要有麻织物和丝织物。我国迄今发现的战国刺绣实物基本都在楚国地区。汉代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铁制农具改进和普及、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营造的新技术等方面。战国时的铁农具主要有V字形的铁犁;钁;凹字形;钯;一字形臿;耒;六角形锄;铲(镈);镰。汉代将V字形的铁口犁装在铁铧上;出现了犁镜;钁的銎部加固;出现耧铧(东汉);带銎铁镰;半月形锄;铡刀(东汉)。常见农器有犁(铧)、钁、锸、锄、铲、镰等。战国V字形铁犁,夹角较大,西汉时夹角稍小,与铁铧配套使用成为犁冠,出现犁镜(耳)。东汉无大变化。公元前213年,始皇命蒙恬连接、燕三
21、国已有的长城,筑起一条西起临洮、东到鸭绿江岸的万里屏障。直道为始皇时修造,是通向北方边防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全长900余公里,最宽164米,长城以宽6080米,支线宽20米,夯土两侧有5尺高的墙;全封闭,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汉长安城遗址位于西北10公里,渭水以南;地势南高北低;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城墙外护城濠;四边各有3门,每门有3个门道;与城门相对应,城大街由两条排水沟分成3道,中间最宽;城:长乐宫、未央宫、明光宫、桂宫、北宫、东市、西市、武库;居民区(里坊)可能在城东北;城南礼制性建筑;城东南是上林苑;城西有建章宫。关于中轴线问题。战国都城的一般特点是两城(大小)制;宫殿筑于高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