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社会研究方法复习资料(DOC 52页).docx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643837
  • 上传时间:2023-04-28
  • 格式:DOCX
  • 页数:65
  • 大小:181.9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社会研究方法复习资料(DOC 52页).docx》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资料DOC 52页 社会 研究 方法 复习资料 DOC 52
    资源描述:

    1、社会研究方法复习资料(风笑天版)第二讲:选题与文献回顾 第一步:选择主题 第二步:文献搜索 第三步:论证设计 第四步:文献研究 第五步:文献批评 第六步:完成综述一、研究问题及其来源(一) 研究问题的来源命题 自选课题 命题+自选(二) 研究主题u 研究主题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或问题领域。与研究问题相比,研究主题相对宽泛,也更具一般性。 一个研究主题中可以包含许多个不同的研究问题。而选择研究问题的过程则常常是从宽泛的研究主题开始,逐步缩小的更为集中的研究问题。研究问题和研究主题研究主题研究问题地方政府治理公共服务提升农民工帮扶政府创新公职人员激励中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演变地方政府公共

    2、服务标准化实践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地方政府创新扩散机制职务晋升对基层公务员工作积极性的影响(三) 问题意识的三个层面 第一,要带着问题意识去发现研究问题是如何呈现的; 第二,进入研究领域,探寻研究领域中的问题体系; 第三,提出解决研究问题的路径和方法。二、选题的标准重要性:是指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 创造性可行性:是指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项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 合适性:是指所选择的研究问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 三、研究问题的明确化u 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指的是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已达到将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

    3、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日常生活兴趣向研究问题的转化四、文献回顾u 文献回顾,也称为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是指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地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一) 文献回顾的意义1. 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 2. 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3. 为解释研究成果提供背景资料。(二) 文献回顾的步骤1. 查找相关文献2. 对文献进行选择3. 阅读和分析文

    4、献(三) 对文献的分析与论证1. 论证要具有层次性 2. 围绕中心议题展开 3. 避免判断式的表述 4. 利用图表化的形式第三讲:从理论假设一、理论及其构成要素u 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一) 社会科学理论的特征 1. 理论来自经验的实践; 2. 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系统的认知; 3. 理论的目标是对经验现实作出解释。 (二) 概念(内涵、外延)u 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应。概念反映事物或者现象成为自身并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具有内涵与外延两方面的特性。 u 内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

    5、反映,是对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反映。 u 外延: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具有某种本质属性的对象范围,是指包括在概念中的所有事物。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内涵),其中形成社会的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外延)。 (三) 概念与变量u 变量:是对概念的一种操作化和转化,使得原来抽象的概念能够被观察到并且可以测量。所有的概念都应当可以被赋值。 一个概念可能对应着一个变量;也可能对应着多个变量。 (四) 变量的类型u 自变量: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一般用X来表示。 u 因变量: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一般用Y来表示。 u 中间

    6、变量: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联系中处于二者之间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方式或途径。 中间变量往往是与“可观察变量”相对应,是一种“不经由人类的感官而觉知其质和量的变量”,比如动机、智力、敌意、态度、思想、情绪、习惯、兴趣、需要及价值观等。 (五) 命题和假设u 命题: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u 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假设是命题的特殊形式,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命题中的基本元素是抽象的概念,而假设中的基本元素则是相对具体的变量;二是假设中的变量关系应该是经验可测的,即可以通过经验的观察进行检验。 命题:懂经

    7、济的官员提拔的快。 假设:GDP增速较快地区官员晋升周期较短。 (六) 假设的陈述方式u 条件式陈述:“如果A,则B” u 差异式陈述:“A不同,B也不同(相同)” u 函数式陈述 (七) 抽象理论与操作理论抽象的理论由概念和命题构成,而操作的理论则由变量和假设构成。 抽象水平的理论不需要直接针对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而操作水平的理论所涉及的现象能够从现实世界中观察到。(八) 边界条件所有理论都只能在某些条件下成立,一旦超出这些条件所设定的边界就不再有解释力。因此,研究者在构建理论、或者通过实证手段对理论进行论证时,都需要明确指出该理论的边界条件或者情景限制。 二、理论的功能与层次(一) 理论的功

    8、能1、理论可以合理解释观察到的模式,并且指出更多的可能性。 2、理论提供逻辑解释,可以排除“巧合”与“意外”的情形。 3、理论为经验研究提供基础、背景,为研究提供特定视野和概念框架,指出实证观察可能有所发现的方向。 (二) 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u “开创理论”:经验研究中所获得的哪些“不期而遇、异乎寻常而又有关全局的资料”常常成为某种理论的开创者。 例子:“资本论”的提出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提出 u “重整理论”:实践研究中常常会发现一些新的、原有理论框架和概念系统并未注意的事实,这些事实提出了一些新的变量,迫使研究者把这些变量与一个具体理论相结合,导致原有理论的重整。 例子:“霍桑实验”

    9、“渐进式民主”理论 u “扭转理论”:经验研究中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的运用大大拓展了研究者探索现实、建立理论和检验理论的能力。 例子:“神经元”管理学 u “廓清理论”:经验研究促使概念的澄清,概念是理论的砖石,概念含义的准确清晰,是进行理论建构的基础与前提。 例子:政府绩效评估的系列理论与实践 (三) 不同层次理论的区分u 宏观理论:宏观理论往往以全部社会现象或各种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研究主题诸如社会中经济阶层之间的斗争、国际关系、社会内部主要机构间的互动等u 微观理论:是一组陈述若干概念之间关系、并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一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验。在最简单的意

    10、义上,一个陈述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命题就是一个理论。 u 中观理论(中层理论):中层理论是相对于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而言的。最早由罗伯特默顿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它“既非日常研究中大批涌现的微观而且必要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一个保罗一切、用以解释所有我们可观察到的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的一致性的自成体系的统一理论,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理论。” (四) 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1. 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2. 解释越精确的理论越是好理论; 3. 结构越简练的理论越是好理论。 三、“范式”及“范式革命”u “范式”在科恩看来,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具体地说,范式是科

    11、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科恩认为,范式是使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或成熟标志,也就是把范式看作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对同一事物,通常会有多种解释方式;范式就是构成这些不同的解释或者理论的基础。范式,即我们用来组织观察和推理的基础模型或是参考框架。 u “范式革命”学发展的实际过程是一个进化与革命、积累与飞跃、连续和中断的不断交替的过程,而且科学发展的历史明显地体现了这个过程。 四、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一) 归纳与演绎归纳和演绎是两种不同的逻辑推理方法u 演绎是将笼统的、一般性的原则推衍到具体的事例,演绎导向的理论研究者主要

    12、精力用于回顾以往的理论,从中发现空缺、不一致或者欠缺,以便提出新的概念和命题来弥补这些不足; u 归纳则是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总结,发现一般性的规律或原则。 归纳取向的理论研究者则更加注重系统地搜集数据和分析数据。 (二) “假设演绎法”1. 观察一种现象或一组完整事件 2. 将观察的结果概括形成为某种理论 3. 从概括的理论出发,推衍出某种结论 4. 用具体的材料来检验种种理论 (三) 理论建构1. 第一阶段目标:从观察到概括 将大量的、个别的、具体的现象上升为一般性的经验概括。 2. 第二阶段目标:从概括到理论 试图对某种事物或现象提出一种解释。 (四) 理论检验的步骤1. 详细说明待检验的理

    13、论。 2. 由理论导出一组概念化的命题。 3. 用可检验的命题形式,即假设的形式来重述概念化的命题。 4. 收集有关资料。 5. 分析资料。 6. 评价理论 五、如何实现理论创新(一) 实证贡献与理论贡献评价理论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实证的和理论的。评价实证贡献的主要依据是理论被数据支持的程度,即对理论的检验;而理论贡献则需要参考其他相关理论的关系。 (二) 实现理论创新的四种方式u 深化是指研究者在已有的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成分,使得原来的理论更全面、更具体、更精确和更严谨,从而增加理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例子:“经营性政府”理论的不断发展 u 繁衍就是研究者从其他领域的理论中借鉴某个或某

    14、些思想,将其应用到新领域中的现象上。 例子:周雪光的“地方政府预算软约束” 腐败治理领域的“利益冲突” u 竞争乃是针对某个已经完全建立起来的理论,提出新的理论,与原来的理论做出针锋相对的解释。 例子:科学管理主义有限理性行政国家 u 整合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已经建立起来的理论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新的理论模型。 例子:“公共代理人”监管理论 “地方政府创新”理论 第四讲:研究设计一、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不同,整个社会研究就会在设计的要求、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选择,以及在具体操作程序上都有所不同。 (一) 探索性研究u 探索性研究是一种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

    15、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探索性研究在方法上的要求相对比较简单,经常采用观察和无结构式访问等方法收集资料,研究对象的规模通常比较少。 一项探索性研究所得到的各种结果和结论,都只是有关某种现象或问题的“初步印象”,它难以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提供比较系统、比较肯定和比较满意的答案。探索性研究的结果,往往只是新的、更为系统的,也更加专门的研究的一种背景或起点。(二) 描述性研究u 描述性研究通常是要发现总体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或者说,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收集有关总体分布特征的资料,提供有关总体结构、现象特点等方面的信息。 对社会现象的描述应当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是描述的

    16、准确性;二是描述的概括性。准确性的要求指的是对社会现象的分布状况、基本特征等等,都要作出定量的和精确的描述和说明。概括性的要求则是指研究结果所描述的不应当是个别的或片面的,而应当是能反映出总体及各个组成部分一般状况的普遍现象。许多定性研究的基本目的就是描述。但研究活动并不限于描述,研究者通常还会探讨事物存在的理由及其隐含的意义。 (三) 解释性研究u 解释性研究是指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 解释性研究的目标是回答“为什么”,是解释原因,是说明关系,因而它的理论色彩往往更浓。它通常是从理论假设出发,经过深入实地收集经验材料,并通过

    17、对资料的分析来检验假设,最后达到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论解释的目的。 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对象规模小样本大样本中等样本抽样方法非随机选取简单随机、按比例分层不按比例分层研究方式观察、无结构访谈问卷调查、结构化访谈调查、实验分析方法主观、定性研究定量的描述统计相关与因果分析主要目的形成概念和初步印象描述总体状况和分布特征变量关系和理论检验基本特征设计简单、形式自由内容广泛、规模较大设计复杂、理论性强u 通则式解释在通则式解释中,我们试图找到一些因素来解释既定现象的变化;这种解释模型跟个案式模型刚好相反。在个案是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对个案的完整的、深度的解释。通则式因果关系的三个标准 1.

    18、 变量之间必须相关 2. 原因必须先于结果发生 3. 不是假相关通则式因果关系的错误标准社会科学中的通则式因果关系下,当说一个变量导致另一个变量时,其所指的可以不是完全的原因;这并不意味着存在例外,他们也无需强调这种因果关系适用于多数案例。完全原因 :个案式的解释是相对完全的,而通则式解释则是一个概率性、通常也是不完全的。例外案例 :在通则式解释中,例外并不否定因果关系。 多数案例 :即使因果关系不适用于多数案例,这种因果关系还可以是真实的。 二、研究性质(一) 理论性研究u 理论性研究指那些侧重于发展社会世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 其关注点主要在于探索现象

    19、之间的因果关系,增加对社会现象所具有的内在规律的认识。 要注意把我们这里所讲的理论性研究,与以纯粹思辨和逻辑推理为基础、以对抽象概念和命题的理性分析为主要特征的纯理论研究相区别。 (二) 应用性研究u 应用性研究是指哪些侧重于认识现实社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供特定的社会政策的经验研究。主要类型包括社会状况研究、社会问题研究、社会政策演技、社会影响评估等。 应用性研究通常是描述性的,关注点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迅速地了解现实的社会问题,尽可能广泛地从总体上描述社会现象的状况和特征,并且有针对性地提供政策建议。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可以用来研究同一种社会现象,但两者的关注点不同:理论性研究更关注如何发展出

    20、某种一般性的社会认知;而应用性研究则更关注如何有效地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三、研究方式研究方式子类型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研究的性质调查研究普遍调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自填式问卷结构式访问统计分析定量实验研究实地试验实验室实验自填式问卷结构式访问结构式观察量表测量计算仿真系统统计分析定量实地研究参与观察个案研究无结构观察无结构访问定性分析定性文献研究统计资料分析二次分析内容分析历史比较分析官方统计资料他人原始数据文字声像文献历史文献统计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定性研究方式的选择研究方式的选择与研究问题、研究现象的性质、规模,研究所采用的分析单位、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等紧密相关。对同一个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研

    21、究者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研究方式进行研究。四、分析单位u 分析单位指的是一项社会研究中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一项社会研究中被研究的人或事物作为分析单位,个体被赋予了某种群体成员的特征。 有些研究试图描述或者解释不止一个分析单位;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必须清楚他所得出的结论及其所对应的分析单位。 (一) 分析单位的特征1. 研究收集的资料,直接描述分析单位中的每一个个体。 2. 将这些对个体的描述聚合起来,可以描述由这些个体所组成的群体(研究的样本),以及由这一群体所代表的更大的群体(总体),或者用这种描述的聚合去解释某种社会现象。 (二) 分析单位的分类1. 个人个人是社会研究中最经常用到的分析单位

    22、。 每一个群体都是由个人组成的;在描述性研究中将个人作为分析单位的目的是描述由个人组成的群体;而解释性研究的目的发现群体中的社会关系及其运作的社会动力。2. 群体由若干个人所组成的各种社会群体本身也可以成为社会研究中分析单位。当以社会群体作为分析单位时,它们的特征有时与群体中个人的特征有关;但更多的情况下,这种群体的特征不同于个人的特征。 3. 组织正式的社会组织,比如工厂、公司、机关、学校、商店、医院等等,同样可以成为社会研究中的分析单位。 4. 社区社区作为一定地域中人们的生活共同体,也可以作为研究中的分析单位。 5. 社会产品社会产品,也可称为社会人为事实(social artifact

    23、s),即人类行为或人类行为的产物。 (三) 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错误1. 区群谬误 又称层次谬误或体系错误,指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结论的现象。 类似地,尽管通过对各个变量的观察所得到的模式是真实的,但也有可能对造成该模式的原因做出不正确的假设用关于个体的假设来说明群体。 2. 简化论 即用一组特别的、狭窄的概念来看待和解释所有事物。尽管实事很复杂,但是我们将它“简化”为简单的解释。 例如,社会学家可能只考虑社会学变量(价值、规范、角色);经济学家只考虑经济变量(供给、需求、边际价格);心理学家只考虑心理学变量(人格类型、精神创伤)等。 五、时间

    24、维度(一) 横向研究,又称截面研究、剖面研究,是对一个代表某一时间点的总体或现象的样本或界面的观察。探索性和描述性研究通常都是横向研究。 (二) 纵向研究,又称历时研究,是一种跨时段观察同一现象的研究方法。通过在若干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 1. 趋势研究,是对一般总体内部历时变化的研究。 2. 世代研究,又称同期群研究、人口特征组研究、共同特征组研究等,指的是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3. 同组研究,又称专题群研究、定组研究、追踪研究,它指对同一组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六、研究计划书研究计划书的内容1. 说明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2. 说明研

    25、究的内容3. 说明研究的理论假设4. 说明研究的分析单位和测量方案5. 说明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与分析方法6. 说明研究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与培训安排7. 确定研究的时间进度和经费使用计划第五讲:测量与操作化一、概念化与操作化(一) 科学测量的三类事物1. 可以直接观察的事物 2. 可以间接观察的事物 3. 建构的事物 我们所试图要研究的绝大多数变量,并不是直接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事实上,它们是虚构的,而且它们几乎没有单一的、清楚的意义。 (二) 概念化与概念达成共识的过程被称为“概念化”,达成共识的结果就是概念。 u 概念: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应。概念反映事

    26、物或者现象成为自身并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具有内涵与外延两方面的特性。 尽管不是真实存在的,或者不能够被直接观察,但作为结构的概念跟真实存在、可以观察的事实有明确的关系。从观察通向作为结构的概念的桥梁就是概念化过程,即指出术语具体含义的过程。概念化为研究中的概念指定了明确的、共识性的意义,这个明确化的过程包括了描述指标和概念的不同方面,也就是维度。 如果多个不同的指标或多或少代表了同一个概念,而这个概念既真实又可被观察,代表这些指标的行为就会与代表这个概念的行为一致。 (三) 真实定义、名义定义和操作定义u 真实定义:概括事物的“基本特性”或实体的“基本属性”。对于严格的科学研究而言,

    27、试图指定概念的“真实”意义的努力只会导致困境:将概念结构错当成了真实的实体。 u 名义定义:名义定义是任意的,绝大多数的名义定义都代表了有关如何使用某一特定属于的某种共识,或者惯例。 u 操作定义:明确、精确地规定了如何测量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如何操作。操作定义更接近于名义而非真实定义,但在特定的研究背景下,它使得被研究的概念尽可能地清晰。 (四) 操作化u 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或者说,它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时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 1. 操作化的方法对概念进行操作化处理,就是要给出概念的操作化定义,这种定义即一套程序化的

    28、工具,它告诉研究者如何便是抽象概念所指称的现实世界中的现象。 这种操作化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意识澄清与界定概念;二是发展测量指标。 2. 操作化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a) 变异的范围 在对任何概念进行操作化时,一定要清楚地知道变量的变异范围。 b) 变异的两极 在操作化变量时,第二个要考虑的因素是精确程度。当你们不确定某个测量的精确度要求时,宁可做的精确也不要做的粗疏。 c) 选择合适的维度 d) 变量的“完备性”和“互斥性” (五) 指标选择的多样性有些抽象概念往往很难(甚至不可能)在具体现象中找到其所对应的指标。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一个操作性定义往往不能完全代表一个概念;同时,在对这个抽

    29、象概念进行操作化时,往往在具体方法和测量指标方面,存在多种不同的选择。因此,一项具体社会研究的结果,与它所采用的操作化方式及其所产生的测量指标密切相关。 二、测量的概念与层次 u 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一) 社会现象的测量1. 人同时作为测量的客体与主体,存在主客观矛盾。 2. 容易受到现实生活中的其他事项的影响与干扰。 3. 测量对象复杂,测量的量化程度比较低,可重复性也比较差。 (二) 测量层次1. 定类测量定类测量是一种分类体系,即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 2. 定序测量定序测

    30、量也称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其取值可以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对象排列出具体高低或大小,以确定其等级及次序。 3. 定距测量定距测量也称为等距测量或区间测量,它不仅能够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它们相互之间不同等级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 4. 定比测量定比测量又称等比测量或比例测量。定比测量除了具有上述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之外,还具有一个绝对的零点(有实际意义的零点)。 四种测量层次的数学特性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类别区分 (=、) 有有有有次序区分 (、n)。常用的办法类似于抽签,即把总体的每一个单位都编号,将这些号码写在一张张小纸条上,然后放入一容器(如纸盒、

    31、口袋中),搅拌均匀后从中任意抽取,直到筹够预定的样本数目。对于总体元素很多的情形,一般采用随机数表来进行抽样。(三) 系统抽样系统抽样又称为等距抽样或间隔抽样。它是把总体的单位进行编号排序后,再计算出某种间隔,然后按照这一固定的间隔抽取个体的号码来组成样本的方法。与简单随机抽样一样,需要有完整的抽样框,样本的抽取也是直接从总体中抽取个体。(1) 步骤:给总体中每一个个体按顺序编号,即制定抽样框。计算出抽样间距K=N/n。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在前K个个体中抽取A。在抽样框中自A开始每隔K抽取一个个体。将这n个个体集合起来,就构成了总体的一个样本。(2)注意:注意总体名单中,个体的排列是否具有某种

    32、次序上的先后、等级上的高低的情况。注意总体名单中,个体的排列上有与抽样间隔相对应的周期性分布的情况。(四) 分层抽样分层抽样,又称类型抽样,是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某种特征或标志(如性别、年龄、职业或地域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1)优点:能够在不增加样本规模的前提下降低抽样误差,提高抽样精度。采用分层抽样的最基本目的,在于把异质性较强的总体分成一个个同质性较强的子总体,以便提高抽样的目的,达到更好的抽样效果。非常便于了解总体内不同层次的情况,以及对总体中不同层次进行单独研究或者

    33、进行比较。(2)分层抽样的标准: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变量或相关的变量作为分层的标准;要保证隔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异质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以那些已有明显层次区分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例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等。(3)分层抽样的比例问题:分层抽样可以按比例分层,也可以不按比例分层。按比例分层,可以确保得到一个在某种特征上与总体结构完全一致的样本;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不宜采用这种方法。例如,有时总体中有的类型或层次的单位数目太少,若以按比例分层的方法抽样,则有的层次在样本中个案太少,不便于了解各个层次的情况。若要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时,则需要现对隔层的数据资料进行加权处理

    34、。(4)适用范围当某个总体是由若干个有着自然界限和区分的子群(或类别、层次)组成,同时,不同子群相互之间差别很大,而每个子群内部的差异不大时,则适合于分层抽样的方法。(五) 整群抽样整群抽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出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成样本。整群抽样中对小群体的抽取可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或分层抽样的方法。整群抽样与前几种抽样的最大差别在于,它的抽样单位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成群的个体。(1) 优缺点优点:不仅可以简化抽样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降低收集资料的费用,同时还能相对地扩大抽样的应用范围。缺点:整群抽样也具有样本分布面不广、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较差(2)

    35、适用范围当不同子群相互之间差别不大、而每个子群内部的异质性程度比较大时,则特别适合于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六) 多段抽样多段抽样,由称多级抽样或分段抽样,是按照抽样元素的隶属关系或层次关系,把抽样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进行。在社会研究中,当总体的规模特别大,或者总体分布的范围特别广时,研究者一般采取多段抽样的方法来抽取样本。(1) 步骤先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大群(组),然后再从这几个大群(组)中随机抽取几个小群(组),这样一层层抽下来,直到抽到最基本的抽样元素。(2) 确定每一阶段的抽样单位数目各抽样阶段中的子总体的同质性程度。同质性程度越高的子总体,所抽的规模就应相对小一点;反之,则应大一点。5要

    36、考虑研究者所拥有的人力和经费。(七) 概率抽样局限性尽管在总统竞选民意预测方面已有有了比较成功的经验,但总体而言,把概率理论运用到调查方面的技术并不是十分成熟。抽样分布理论所要求的假定条件在实际中很难得到满足。从样本分布状况也难以直接推导出某个样本的可能性。此外,抽样方法的变异以及非抽样因素,也会进一步地降低结果的准确性。因而,研究人员往往过高的估计了他们进行社会研究时运用概率理论得出推论的精确性。五、 概率抽样的一般程序1、 界定总体界定总体就是在具体抽样前,首先对从中抽取样本的总体范围与界限做明确的界定。如果你改变了总体,必须做出相应的说明。2、 制定抽样框这一步骤的任务就是依据已经明确界

    37、定的总体范围,收集总体中全部抽样单位的名称,并通过对名单进行统一编号来建立起供抽样使用的抽样框。3、 决定抽样方案实际抽取样本的工作就是在上述几个步骤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所选定的抽样方法,从抽样框中抽取一个个的抽样单位,构成样本。4、实际抽取样本在上述几个步骤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所选定的抽样方法,从抽样框中抽取一个个的抽样单位,构成样本。5、评估样本质量所谓样本评估,就是对样本的质量、代表性、偏差等等进行初步的检验和衡量。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由于样本的偏差过大而导致的失误。6、抽样设计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可测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经济性原则六、 非概率抽样社会研究中经常会遇到无法选择概率

    38、样本的情形。有些是因为不存在对你要研究对象的一份“样本清单”,而且编制这样一份清单也是不可能的。有些是因为尽管存在这样一份样本清单,但你无法获得。此外,还有些情况下采用概率抽样的方式可能并不适当。在这些情形下,就需要采用非概率抽样了。(一) 偶遇抽样偶遇抽样,又称作方便抽样、自然抽样、就近抽样等等,是指研究者依据现实情况,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作为对象;或者仅仅选择那些离得最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对象。与随机抽样相比,二者根本的差别在于,偶遇抽样没有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同等的被抽中的概率。偶遇抽样方法的使用具有可行性上的合理性,但是存在极高的风险;根据这类数据做出推论时必须非常小心,而且应该提醒读者注意这种方法的危险性。通常,这样的抽样方法可以作为问卷的前测,但是不应用来代表总体。(二) 判断抽样判断抽样,又称立意抽样或目的抽样,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标、对总体的认识等自己的主观分析来选择和确定研究对象的抽样方法。(1) 适用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社会研究方法复习资料(DOC 52页).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64383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