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DOC 20页).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DOC 20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DOC 20页 管理心理学 复习资料 DOC 20
- 资源描述:
-
1、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3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A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过程与个性):是管理心理学基础 B工程心理学:密切联系 C社会心理学:密切联系 D组织行为学:界线未定二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形成理论准备:A心理技术学:1903年,德,斯腾提出,最早研究是1912年闵斯脱博格心理学与工业生产率B霍桑实验:梅奥工业心理学的创始人 第一次把工业中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 组织管理学的先驱性研究C群体动力理论:德,勒温,“场”理论,B=f(P、E)D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人
2、的动机理论2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美,黎维特,1958年管理心理学三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1管理心理学的原则:A客观性 B联系性 C发展性2管理心理学的方法:A观察法:情境分为自然观察与控制观察 是否参与分为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B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与现场实验(霍桑实验)优点:研究者主动地位,可以控制无关变量,反复观察 C调查法:分为访谈法与问卷法(是非法,选择法,等级排列法) D测验法 E个案法四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A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B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C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D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一管理学理论1古
3、典管理理论:A早期管理理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财税原理B传统管理理论:巴贝奇发展了斯密的劳动分工学说, 艾末生的管理效率十二原则C科学管理理论:特点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建立管理理论的依据 泰罗:工作定额与标准化原理,科学管理原理法约尔的经营活动六职能,管理活动五职能及十四原则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韦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厄威克:得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原则古利克:管理七职能论2行为科学理论:A人际关系理论:梅奥B行为科学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人性管理理论有麦格雷戈的X(经济人)Y(自我实现人)理论及阿吉里斯的不成熟到成
4、熟理论群体动力理论勒温为代表领导行为理论以坦南鲍姆和施米特为代表的领导连续统一体理论,以利克特为代表的支持关系理论,以布莱克、穆顿为代表的管理方格法。3现代管理理论:A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的系统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B决策理论学派等二心理学基础知识-是一门研究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1心理过程:A认识过程:感性认识如感觉,知觉, 理性认识B情感过程:定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 分类:基本表现形态分为激情,心境,热情。社会性内容分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C意志过程:定义: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特征:1自觉
5、地确立目的,2自觉的能动性,3对行为的调节作用,4对心理的调节作用,5具有坚持的作用。2个性心理:A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理想等 B个性心理性:能力,气质,性格三人性假设理论经济人假设:麦格雷戈社会人假设:梅奥自我实现人假设:马斯洛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 管理心理学三章:个性与管理一个性一般概述:1个性概念及特征:(1)定义: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与心理特征的总和 (2)特征:A独特性B整体性C_稳定性D_倾向性2个性形成及影响:(1)个性形成过程:A婴幼儿期B学生时期C社会时期 (2)影响因素:A先天遗传因素 B家庭因素C文化传统因素D阶级和阶层因素3个性物质论:(1)特质论
6、:阿尔波特:个性是由特性组合而成,特性是可以测量的。 艾森克:个性两个独立向度即情绪稳定神经过敏,内向外向。卡特尔:个性的基本单元是特质。(2)社会学习理论:米勒,达乐等,强调环境、情况对个人行为的性格起决定作用。(3)心理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人的个性是个整体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荣格:个性发展取决于个人为达到自我实现的内在潜力所引导。阿德勒:优胜意识是人行为的内在动力。(4)个性类型论:荣格:内向及外向。后来进一步发展敏感、感情、考虑、想像型。 麦迪:四种个性结构二气质1气质定义与类型(1)气质定义: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2)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2气质
7、在管理中应用(1)气质地位:A:气质类型本身无好坏的区别B: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C:气质对工作性质和效率以及人际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2)气质应用:A: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员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B: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互补性。C:在进行人员培训时,既要注意气质的顺应性,也要注意气质的发展性。三 性格1性格定义: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2性格特征结构:(1)态度特征:(2)意志特征:(3)情绪特征:(4)理智特征:3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1)心理机能分:理智型,情绪型,意志
8、型。2)心理活动倾向分:内向与外向。3)独立性程度分:顺从与独立。4)妮蒂雅的四种气质分:活泼型,力量型,完美型,和平型。4性格在管理中应用:(1)要重视管理者自身性格的锻炼(2)要重视对组织成员性格的了解和把握(3)要重视领导班子及其组织成员的性格互补结构(4)要重视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良好性格的环境四 能力1能力定义:指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或是个人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 2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制约因素:素质,教育,勤奋,兴趣和社会实践。3能力结构:(1)基本能力与综合能力(2)再造能力与创造能力(3)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4能力差异:(1)类型差异(2)水平差异(3)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5
9、能力应用:(1)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对组织成员的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做到人尽其才(2)在招聘人员时,注意职业对能力要求的阈限性,避免要求过高或过低(3)在优化组合时,注意能力类型差异的互补性,以发挥团体的协作作用(4)在人员培训时,注意处理好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关系,以提高培训结果管理心理学四章:知觉与个体行为一、知觉1知觉定义与过程:(1)定义: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知觉与感觉关系:知觉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两个都是感性认识。 知觉与思维关系:知觉是具体,直接的;思维是间接,抽象的。(3)知觉过程:观察,选择,组织,解释与反应。2知觉选择性的影响因素(1)客观因素:A知觉对象本身的
10、特征B对象和背景的差别C对象的组合: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锁原则,连续原则(2)主观因素: A需要和动机B兴趣和爱好C个性特征D过去经验E知识结构二、社会知觉1社会知觉定义:对人的知觉也可称为社会知觉2社会知觉分类:(1)对个人知觉:(2)人际知觉:(3)角色知觉:3社会知觉效应:(1)第一印象效应。(2)晕轮效应。(3)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4)定型效应。三、归因1定义: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的过程。2模式:(1)海德:原因来自于外界力量-情境归因与自身的原因:个人倾向性归因。(2)凯利:三因素即知觉者本人特点,知觉对象特点和知觉的情境。三个标准即前后一贯性,
11、普遍性和差异性。(3)韦纳:四因素即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三维度即内外因,稳定性和可控制性。3归因偏差:(1)观察者与行为者归因偏差。(2)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3)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归因偏差。4归因偏差克服(1) 要引导组织成员学习科学知识,尊重自然规律的特殊性,避免拟人化归因(2) 引导组织成员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克服总是归因外在因素的偏差,以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作用(3) 引导组织成员多从内在的不稳定因素(努力)归因,少从内在的稳定因素(能力)归因,克服总是认为自己能力低的归因偏差,以提高他们的信心。四、自我知觉,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1自我知觉定义:是批一个人通过对
12、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2自我意识(1)定义: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2)构成: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核心)。3自我管理 (1)定义:个体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或约束。 (2)构成:自我思想管理(首要内容),自我心理管理和自我行为管理 (3)自我意识对自我管理意义:为自我管理提供依据,决定了自我管理方向,使自我管理获得了一致性。管理心理学五章:价值观与态度一、价值观1价值观定义:是个人关于事物、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2价值观分类:(1)阿尔波特:理论的,经济的,惟美的,社会的,政治的
13、,宗教的。(2)格雷夫斯:反应型,宗法型,自我中心型,坚持己见型,玩弄权术型,社交中心型,存在主义型等七个层类。3价值观作用:动力作用,标准作用(核心与实质),调节作用,定向作用。4价值观应用:个人、群体、管理者(P107)二、态度1定义:是主体对某种特定对象进行认识、评价并作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心理倾向。2构成:认知要素(基础),评价要素和情感要素(核心),意向要素(最终表现形式)。3特性:对象性,社会性,个体性,内稳性,稳定性,系统性。4作用:(1)态度对人们的判断和选择的影响(2) 态度对学习态度的影响(3)工作效率不是绝对正相关关系。(4)态度对人的忍耐力和相容程度的影响三、态度改变理论
14、:1影响因素:(1)社会环境:(2)团体因素:(3)态度系统特征:(4)个体人格因素:2态度改变理论:(1)参与改变理论勒温提出,分为主动型与被动型(2)认知失调理论弗斯丁格提出,A取决于两因素:B消除认知失调方法: a、在认知失调的两个因素中,选择改变其中一个,使失调趋于协调b、增加新的认识因素,以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系统c、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3)三阶段理论凯尔曼提出:服从,同化,内化。(4)学习理论A弗鲁姆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B英斯科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C社会学习理论观察,模仿(5)沟通改变态度理论沟通者,对象,过程等。管理心理学六章:需要、动机、激励一、需要、动机与激励1需要:(
15、1)定义:是人缺乏某种必需的东西时,在内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具有紧张感的主观状态(2)分类:A起源分:天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B对象分: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C内容分:合理需要与不合理需要;2动机:(1)定义: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主观原因,是个体活动的引发和维持的心理状态(2)分类:A程度差异分:兴趣,意图,愿望等; B信度差异分:真实动机与伪动机 3激励:(1)定义: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问题。(2)分类:A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麦克利兰的成就理论; B过程型激励理论: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
16、论 C状态型激励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挫折理论;二、内容型激励理论: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943年提出,最为著名的一种激励理论(1)内容:需要是有层次的,需要五个层次是逐级上升的,需要是有主导的;(2)评价:贡献A对人类基本需要的层次等级结构的揭示B对人类基本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过程的揭示C对人类基本需要优势需要及其转移性规律的揭示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1)内容:A满意因素(激励因素):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进步等; 不满意因素(保健因素):工资,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等 B激励因素缺乏:导致员工没有满意,保健因素缺乏:导致员工不满意; 激励因素增强:使员工达到满意,保健因素增强:
17、使员工没有不满意;(2)评价:贡献A工作丰富化B工作扩大化C弹性工时3麦克利兰的成就理论:20世纪70年代提出(1) 内容:人的需要有三种:成就的需要;社会交往需要;权力需要,三种需要因人而异,通过 培训等手段可以使人的成就需要得到增强;(2)评价:略三、过程型激励理论:1弗洛姆的期望理论1964年提出(1)公式:激励程度=期望值*效价(2)模式:努力与成绩关系;成绩与奖励关系;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关系;(3)贡献:推进了对组织中个人行为和动机作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B为人类行为的描述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2洛克的目标理论20世纪60年代提出(1)合适目标内容: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易性和目标的可接
18、受性;(2)合适目标设置:A目标具体性与难易性对工作效率的影响B目标难易性与能力的关系C目标可接受性对工作绩效的影响(3)评价:略3斯金纳的强化理论(1)强化类型: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消退;(2)强化程序:A连续强化 B间断强化;a按强化比例变化分为固定比例强化与可变比率强化 b按时间间隔是否固定分固定间隔强化与可变间隔强化 (3)强化原则:A奖励与惩罚结合原则B以奖为主,以罚为辅;C 及时强化 D奖人所需四、状态型激励理论;1亚当斯的公平理论1967年提出(1)公式: (2)消除不公平感方法:A通过自我解释达到自我安慰B改变比较对象或另选比较方式C采取行动改变他人的收支状况D采取行动改
19、变自己的收支状况E放弃工作,重寻新的分配关系(3)实践意义:A在不公平感产生的原因上,应处理好公平分配与正确判断的关系B在解决不公平感的方式上,应处理好制度改革与观念改变的关系C在利益分配的比较方式上,应处理好比较范围与比较标准的关系。2挫折理论(1)什么是挫折: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2)产生挫折原因:A外部原因: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B内部原因:个体生理和个体心理原因(3)挫折反映个体差异:A 个体的抱负水平B个体的忍受力C个体对挫折的经验(4)挫折行为表现:A攻击行为:多拉德的直接攻击与间接攻击B退化性行为:盲目的轻信,固执和
20、逆反C妥协性行为:自我安慰,自我整饰和成因推诿D积极性行为:升华,补偿和改变(5)应对挫折方法:A 正确对待挫折 B改变情境 C适当的精神发泄管理心理学七章:群体概述一 群体一般概述:1群体定义: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二人或二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特定目标,彼此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 2群体特征:(1)各成员之间相互依附,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2) 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有共同的规范,彼此相互影响(3) 各成员具有群体意识(4) 各成员的心理与行为,以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为宗旨3群体构成要素:霍曼斯的三要素论,即活动,相互作用与感情,后来加了规范第四要素。4群体行为:在群体中,个
21、体行为统一于群体目标,而形成组合起来的行为。二 群体分类:1是否实际存在分为假设群体与实际群体2规模大小分为(1)大群体:社会因素比心理因素作用更大。(2)小群体。3个体归属分为实属群体与参照群体。4规范性分为(1)正式群体 (2)非正式群体:分类:A塞利士按其与组织关系分为冷淡型,乖僻型,策略型和保守型B道尔顿按其成员间关系分为a垂直型:共栖型与寄生型B平行型:防卫型与进取型C随意型:C里维斯按成员纽带分友谊型,嗜好型,工作型,自卫型和互利型。D性质分为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和破坏型。三 群体的形成1正式群体形成:为了实现组织赋予的任务而建立的。2非正式群体形成:(1)心理因素(首要因素)A
22、价值观念一致B兴趣爱好一致C性格、脾气相近与互补(2)环境因素:A工作与生活方式B共同的利害关系C亲缘关系、地缘关系及历史关系的影响四 群体功能1正式群体功能:(1)完成组织任务(2)满足其成员的心理需求(3)协调人际关系(4)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与行为2高效率群体特征:(1)成员之间具有良好的沟通联系(2)成员之间有高度的影响力和交互作用。在群体内部易于调整彼此之间的关系(3)共同参与制定政策(4) 群体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较高,乐于接受组织的目标,并且出色完成任务(5)群体的成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充满了自信心和自尊心(6) 群体的成员办事认真,快捷3非正式群体功能(1)对组织发展的主要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