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初中历史世界历史复习资料(DOC 19页).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精编初中历史世界历史复习资料(DOC 19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编初中历史世界历史复习资料DOC 19页 精编 初中历史 世界历史 复习资料 DOC 19
- 资源描述:
-
1、精编初中历史世界历史复习资料第一课 俄国十月革命1、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比较名称时间性质革命任务结果二月革命1917.3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两个政权并存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主要权力)十月革命1917.11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为主席2、十月革命爆发: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列宁,十月革命的中心起义是彼得格勒起义,总指挥部是斯莫尔尼宫。3、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叛乱,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俄国。4、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政权?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
2、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1918年从彼德格勒迁都到莫斯科。三年国内战争(19181920)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5、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第二课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列宁时期1、 新经济政策是实行的背景、目的、时间、领导人、内容、作用(意义)。 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目的: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时间:1
3、921年 领导人:列宁 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意义: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产和生活的水平,维护苏维埃政权,指明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2、 苏联成立:苏联成立的时间是1922年,解体的时间是1991年。苏联的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成立的时候最初加入的共和国有:4个。后来扩大到15个。 苏联成立的时候最初加入的共和国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二、斯大林时期3、苏联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领导人、重点、作用(意义)。时间:1928年-1937年, 领导人:斯大林 重点是:发展重工业。作用:苏联第一、
4、第二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国防力量也加强了。4、 苏联在农业方面实现农业集体化。5、 苏联新宪法时间、内容、作用:时间:1936年 内容: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作用:1936年新宪法,宣告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6、什么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 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模式就是:苏联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2)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3)评价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实现国家工业化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有又严重的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使
5、农业个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国家拿农民的东西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经济发展粗放, 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第11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1、 赫鲁晓夫改革的时间、内容、结果、失败的根本原因。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531964)改革内容: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结果:失败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但并没有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根本改变苏联高度的政治
6、经济体制。2、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时间、内容、结果。 时间:20世纪八十年代 内容: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又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方面。结果:失败。苏联急剧变化,一党制变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国脱离苏联趋势加强。3、 苏联解体的时间、解体的原因和影响。时间:1991年解体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加剧了苏联局势的混乱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和平演变”攻势。八一九事件促使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苏联解体结束了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极格局,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4、 使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的事件是:八一九事件。(1991年、8、19
7、)5、 促使苏联解体的事件是八一九事件。八一九事件后控制全局的人是叶利钦6、 苏联历代领导人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上进行了怎样的探索?中国进行了哪些探索? 苏联:列宁在国内战争结束后,推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经济政治改革。中国:1956年,中共八大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但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第12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一、匈牙利改革1、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中,较为突出的是匈牙利改革。2、匈牙利改革的措施政治:改善党的领导,发扬
8、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经济:针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降低积累率,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废除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国家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指令性计划,改用价格、税收等手段进行调节;在工业方面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3、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进行改革,被苏联镇压。二、东欧剧变1、时间:1989年下半年开始2、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阻碍经济的发展,外债负担沉重,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严重的经济困难引发社会危机;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3、表现: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变化东欧国家名称发生变化南斯拉夫
9、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统一。4、启示:要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和政策;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维护党的领导地位;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比较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会议时间参加国主宰国目的签订条约核心问题确立体系涉及领域最大受益国巴黎和会1919年27个英美法重新瓜分世界凡尔赛和约(对德)、同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一系列条约德国问题凡尔赛体系欧洲西亚非洲英国和法国华盛顿会议1921至19229个英美日协调帝
10、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矛盾九国公约中国问题华盛顿体系东亚太平洋美国二、巴黎和会1、巴黎和会性质战胜的协约国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 巴黎和会三巨头:劳合乔治(英)、威尔逊(美)、克里孟梭(法)。中国参加的身份:战胜国2、凡尔赛体系的作用是: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3、列举凡尔赛和约的内容:1)领土上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2)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人。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地区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3)政治上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4)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的赔款总数。5)殖民
11、地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的名义加以瓜分。4、一战后建立的国际性组织是国际联盟, 建立时间1920年,被英国和法国操纵。美国没参加。二战后建立的国际性组织是 联合国(1945年), 决定成立联合国的会议是雅尔塔会议.三、华盛顿会议1、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矛盾最激烈的两个国家是美国和日本。2、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中共同的主宰国是英国和美国。3、华盛顿体系的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4、 列举九国公约的内容和影响。 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四、为什么毛
12、泽东说:华盛顿会议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九国公约表面上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实际上肯定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便利了美国在中国扩大势力。中国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受害国。五、如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为世界带来了短暂的和平,给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时间。2)但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第四课 经济大危机1、 列举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时间、最先爆发地点、背景、特点、影响。(1)经济大危机时间:19291933, 最先爆发地点:美国(2)背景:1924192
13、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一时”(3)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比较大(4)影响:工人失业,人民生活恶化,资本家销毁商品,破坏社会生产力,社会矛盾加剧。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时间、目的、中心措施、影响。(1)时间:1933年(2)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3)中心措施: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调整。(4)影响: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发展;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管理的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权力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
14、重要意义。第五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一、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1、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德国。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趁势发展壮大。2、建立:1933年,希特勒上台,称为国家元首,建立法西斯统治。3、统治: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解散一切工会,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强化专制机器,加强思想控制。迫害犹太人。二、20世纪二十年代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三、日本法西斯专制的建立1、日本法西斯实力的支持者和集中地是日本军部。2、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标志是1933年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标志是1936年,日本军部法西斯专制建立起来。第七、八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15、爆发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 二战爆发的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本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直接原因)英法等的绥靖政策,助长了德日意法西斯的势力。世界人民在战争初期没有联合。2、 二战的性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3、 二战全面爆发前,先后被德国吞并的国家是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4、将绥靖政策推向顶峰的事件是 慕尼黑阴谋。慕尼黑阴谋发生的时间是1938年,慕尼黑阴谋的参与国是: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慕尼黑阴谋内容: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捷方必须在十天之内从上述领土撤退完毕。慕尼黑阴谋的后果: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增强了德国的法西斯力
16、量;加速了二战全面爆发。5、二战初期,法西斯国家屡屡得手的原因是英法美等主要国家采取绥靖政策,助长法西斯的侵略气焰6、绥靖政策的内容、影响内容:对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影响:影响极其恶劣,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7、 二战的经过二战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二战规模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莫斯科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是二战开始以来德国在欧洲大陆上的第一次大失败,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二战进一步扩大的标志是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珍珠港事件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国际反法西斯
17、联盟的形成标志是1942年,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1942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标志是1944年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一战场指的是苏德战场。二战欧洲战争结束的标志是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 二战结束的标志是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8、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原因(基础)、形成的意义1)原因/基础:法西斯国家给全世界带来了灾难,成为全世界的敌人,也是英美等国的最大威胁。全世界人民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打败法西斯国家。2)意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标志着世界进步力量联合起来,改变了双方的力量对比,成为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有力保
18、证。9、华盛顿会议与雅尔塔会议比较。名称时间地点参加国主要内容华盛顿会议1942.1.1华盛顿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雅尔塔会议1945年雅尔塔美英苏1)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2)成立联合国3)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10、1945年美军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日期是1945年8月15日1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2)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