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资料(DOC 14页).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心理学复习资料(DOC 14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 14页 心理学 复习资料 DOC 14
- 资源描述:
-
1、心理学复习资料一 概述1. 心理现象的发生(唯物主义的理解):认为心理现象是自然发展中高级物质形态的属性, 是身体的特殊部分活动的表现。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结论1: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动物演化史 结论2: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狼孩、鲁滨逊漂流记、刘廉仁 人离开人的社会省会条件和实践,会失去心理的正常发育,也会失 去大脑的正常发育。 人总是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推断未知的事情。 结论3: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加上自己的意志和思想。同一物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二 感觉1. 感觉的特征(1)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
2、感觉能力,或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敏感程度。 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2)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反之亦然。(E=1/R :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3)特征分为两类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最小微弱刺激的能力。E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R 二者成反比,E=1/R 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越小。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二者成反比关系。2. 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定
3、比关系)(名词解释/简答)(尽可能完整)韦伯定律:感觉变化中,虽然差别阈限常因刺激类别和感觉类别而不同,但其差别阈限与作 为比较根据的标准刺激之间,保持一种定比关系。 即:I/I=K I-两刺激间的差异(差别阈限);I标准刺激的强度(原刺激量);K是常数。 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3. 感觉的适应(名词解释)感觉器官因接受刺激时间的长短而使其敏锐程度改变的现象。表现为:a.因刺激过久而变为迟钝。b.因刺激缺乏而变为敏锐。(光适应:快 ; 暗适应:慢)4.感觉阈限和感受性的关系(简答题。先解释这两个词,再说关系)(1)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或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敏感程度。 感受性的
4、高低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2)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反之亦然。(E=1/R 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3)两者之间的关系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最小微弱刺激的能力。E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R 二者成反比,E=1/R 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越小。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二者成反比关系。三知觉1.知觉的基本特性(简答题)(1)选择性两个图形(对象和背景的变化)l
5、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l 作为知觉对象的物体不是固定不变的。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而且互相依赖。(2) 知觉整体性l 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这种知觉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l 知觉的整体性体现着,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辩证的、互相依存的。一方面,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个别(或部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3) 知觉的理解性l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
6、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用一个词表示出来。(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形状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是,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形状的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l 当我们从不同距离观看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有变化的。距离大,它在网膜上成像较小;距离小,它在网膜上成像较大。l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看到的对象大小的变化,并不和网膜映象大小的变化相吻合。而是趋向于原物的实际大小。 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
7、或视亮度保持不变,叫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2.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1)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和事件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及其他客观标志; 有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变化; 生物钟: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变化所引起的外部行为的节律性变化; 各种计时工具。(2)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感觉的类型差异:听觉估计准确性最高、视觉最低。 活动内容的意义:内容丰富容易低估,枯燥容易高估。 时间的持续性长短:长时间容易估计短,短时间容易估计长。 本人的态度和情绪。3. 错觉(1) 错觉的概念错觉:人在特定条
8、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即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知觉)(2) 错觉的特点 是一种歪曲的知觉 只要条件具备,就会产生错觉 是带有固定的倾向性总之,绝大多数人在同样的认知环境下都产生同样的错觉。从某种意义上说,错觉是正常的。(3) 错觉的类型 线条 (长短、方向)错觉 面积大小错觉 不同感觉道相互作用造成的错觉(形重错觉、视听错觉) 倒飞错觉 运动错觉(似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4) 对错觉进行简单的评价四 记忆1. 记忆的特点(按照保持时间长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1)感觉记忆的特点 感觉记忆在瞬间能储存大量信息,进入感受器的信息几乎都被储存。
9、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加工的,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 感觉记忆中的部分信息经过识别而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并在那里赋予它以意义。(2)短时记忆的特点 短时记忆代表心理上的现在。 短时记忆具有明确的意识。 短时记忆具有心理运作功能。(3)长时记忆的特点1)根据记忆内容分类 情景记忆a. 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b. 与个人经历密不可分c. 不够稳定,也不够确定 语义记忆a. 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定时空无关b. 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2) 根据人们的意识性分类 内隐记忆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又称无
10、意识记忆。 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3) 根据记忆的提取方式分类 陈述性记忆a. 指对有关的事实和事件的记忆b. 通过语言传授一次性获得c. 提取需要意识的参与 程序性记忆a. 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b. 包括:对知识、认知和运动技能的记忆c. 多次尝试逐渐获得d. 利用时不需要意识参与2. 记忆恢复涵义: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即时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随年龄增长,现象逐渐消失3.长时记忆储存的条件与方法(如何保持记忆,克服遗忘?)(1)组织有效的复习:促进短时向长时记忆转化 复习要及时 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11、分散复习好于集中复习 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加强中间材料的学习(2) 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笔记、卡片、编提纲(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补充蛋白质4.影响遗忘(记忆)进程的因素(1)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l 熟悉、有意义、多少(2) 学习的程度l 过度学习。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3) 识记者的态度l 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4)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l 系列位置效应:在回忆材料时发生的现象5. 位置效应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6. 在学习中,克服抑制的方法。 注意及时复
12、习 复习时,改变各部分知识的学习顺序,适当进行位置调换。五 注意1. 注意的分类(按照目的和努力进行分类) 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高级形式的注 意,体现了人类意识的能动性。可以通过言语方式来表现。人的情绪、 经验和兴趣以间接的方式影响它。 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有意义注意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高度的稳定性。2.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引起原因 无意注意的引起原因a. 客观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和变化、新异性。b. 主观方面。人本身的状态:人
13、的需要和兴趣、情绪和过去的经验。 有意注意的引起原因a. 对目的和任务的依从性b. 对兴趣的依从性c. 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d. 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e. 对人格的依从性3.如何尽可能保持人的有意注意?(如何引起和保持稳定的有意注意?)(1)在从事某项活动时要加深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理解。(2)以间接兴趣为基础,有意培养直接兴趣。(3)合理地组织活动。 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 围绕问题进行活动。目的明确且不机械。(4)排除外界的干扰,创造习惯的工作条件。排除外界的干扰,创造习惯的工作条件。4.注意的起伏现象(1)指注意间歇性地加强或减弱的周期性变化。(2)产生的原因
14、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l 使对物体的感受性交替而短暂地下降 有机体的节律性活动l 呼吸、血压、神经元等节律活动引起5.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如果要保持注意,应该怎么做?) 刺激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刺激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确定性。 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单调不利于注意的稳定。 了解活动的结果。 当事人的身体状况。六 思维1. 在教学条件下掌握概念的方法 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 正例与反例的运用。 变式与比较。变式:指概念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用准确的言语揭露事物的本质,给概念下定义。 形成概念体系。 将概念运用于实践。2.概念掌握的基本形式 概念同化: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
15、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 念的关键特征,这种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叫概念同化。属接受学习 概念形成:从大量的具体例子出发,从实际经验的概念的肯定例证中以归纳的方式 抽取出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概念的方式。属发现学习3. 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物体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 定势:是由心理操作形成的模式所引起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功能固着 多余刺激的干扰。 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能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 动机。 情绪。 个性。有灵活性、创造性、自信心和进取心的人, 善于解决问题。七 需要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尽可能全面,先述再评。)(1)马斯洛是美国人本
16、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人的动机是以需要为基础。 1954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整体,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这些需要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等级,即需要层次。 五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种需要象金字塔一样排列,哪种需要出现在意识中,取决于更具优势的需要的满 足程度。占优势的需要支配人的意识,一种需要满足,另一种需要就会出现,人是永远有所要求的动物。(2) 理论要点 人类的需要是一种似本能的需要。似本能的基本需要是一种内在的潜能或固有趋势,它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体质或遗传决定的。需要的层次越高,其满足越依赖于外部条件,似本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