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复习资料剖析(DOC 13页).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642734
  • 上传时间:2023-04-28
  • 格式:DOC
  • 页数:24
  • 大小:44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复习资料剖析(DOC 13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复习资料剖析DOC 13页 小学教师 资格证 考试 教育 教学 知识 能力 高频 复习资料 剖析 DOC 13
    资源描述:

    1、2014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指导第一部分:考点一 教学与智育之间的关系考点预测正确反映教学与智育之间关系的命题是()。A教学是智育的唯一途径 B智育是教学的唯一任务C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 D智育是教学的次要任务答案:C考点归纳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学的意义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2)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考点二 小学教学的任务考点预测简答题:简述小学教学的任务。考点归纳小学教学的馁务:(1)引导学生掌

    2、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增强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考点三 教学过程的特点考点预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原理性知识,常常会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中的相关情境或者设置模拟情境,这主要体现的是教学过程中()的特点。A知、情、意的统一 B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C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答案:C考点归纳教学过程的特点主要有:(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和发

    3、展智力相统一;(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考点四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考点预测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 C引起学习动机 D运用知识答案:A考点归纳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引起学习动机一领会知识(中心环节)一巩固知识一运用知识一检查知识。第二部分考点一 小学教学设计的步骤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八个基本要素,具体如下:1教学目标设计(1)教学对象分析: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水平;分析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及认知发展水平;分析社会背景。(2)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该部分内容在整体内容中的地位和

    4、作用;分析本节教学内容的范围与深度、重点与难点;分析蕴含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3)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2教学策略设计(1)运用教学策略:新知导入起点要低;学习新知前要进行旧知识的复习;注意训练的广度、梯度和深度。(2)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设备和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条件等而定。(3)教学媒体的组合运用:教学媒体指传播知识或技能过程中显示信息的手段或工具。合理运用组合媒体,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重要措施。3教学评价设计(1)形成性评价设计:形成性评价属于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一般

    5、有提问、讨论、练习、小测验、M-、观察、个别谈话等。(2)总结性评价设计:总结性评价属于阶段性评价,也是一种目标参照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一般有单元考试、学期考试、学年考试等(给出成绩或等级)。考点二 教案的具体内容具体内容包括十二项:(1)课题(说明本课名称);(2)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3)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4)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5)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6)教学难点(说明本课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7)教学方法(说明采用何种教学方法);(8)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

    6、法步骤);(9)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10)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盼内容);(11)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12)教学反思(教者对该堂课教后的感受及学生的收获、改进方法)。考点三 各类课型教案编写的要点1新授课教案的编写要点(1)设计好复习引课的内容。(2)写明新授内容的逻辑层次。(3)写明有效措施,便于突破难点(4)进行适当的巩固小结。2习题课教案的编写要点(1)设计好设问的问题和时机。(2)写好方法性总结。(3)明确启发引导思维的方向。3复习课教案的编写要点(1)明确目标,提出问题。(2)对症下药,实施补救。4实验课教案的编写要点

    7、(1)写明要求。(2)写清问题及处理方法。第三部分:点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1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2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3课程的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牛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

    8、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3)培植热爱祖国语青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7)具有独立阅渎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

    9、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渎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T: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考点二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1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

    10、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2课程的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课程的设计思路(1)学段划分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

    11、体性,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2)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3)课程内容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

    12、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4课程的总目标通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牛能够:(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考点三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1课程的基本理念(1)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

    13、学生发展的价值;(2)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3)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第四部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一、教学反思概述(一)概念和特征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反思的基本特征:1课堂教学是教学反思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反思把课堂教学作为认识的主体,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的

    14、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使教师、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2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方式是教学反思的着眼点教学反思不是一般地回顾教学过程,而是探究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通过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得以解决。3追求教学环节的最优化是教学反思的不竭动力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进行理性的分析,删繁就简,去粗成精,不断地改进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教中学,学中教,不断提升自身课堂教学水平。4学会教学、学会学习是教学反思的最终目标。教学反思旨在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及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评价、自我纠错、自我发展的

    15、能力,然后再回到教学实践进行新一轮反思,不断循环、不断提高。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在教师主导性充分发挥的同时学生的主体性率先得到发展。教师的教学反思既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二)教学反思的意义教学反思有以下三点重要意义:增强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第五部分: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

    16、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受教学观念、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而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会在后面进行详细介绍。(一)个别教学制 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地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均按教师要求进行复习或作业。个别教学制最显着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在

    17、个别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努力的程度不同即使是同时上学的学生。他们各自的学习进度也会有很大差别。但采用个别教学,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是很有限的。这种个别教学形式在古代学校中普遍推行是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状况相适应的 (二)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按学生能力或学生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按学生能力、成绩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目前,美、英、法、德等国家实行的分组教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

    18、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组。 分组教学最显着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但是,它仍存在一些较严重的问题,一是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三是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高水平组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低水平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分组教学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充分了解学生。对同一年招收编班的学生必须充分调查摸底,不要以片面的主观印象匆忙分组,学生个体之间在道德情感、行为习惯、智力状况、年龄身体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综合分析,观察其发展情况。第二,制订个体

    19、教学计划。为了保证某学科中的“分组教学”有计划地进行,事先要对每个学生确一个较为具体的教学计划,以使在教学中按照各组要求的共同点进行集体教学和各组要求的不同点安排分组学习。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可设置弹性要求,但必须保证基本要求的完成。第三,保证教学井然有序。实施“分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学品质,既要做到爱心和责任心并存,同时又要有过硬的教学技能。例如,备课要面向各类学生,各组活动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思路,因此,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时间分配、教学方法和练习形式上也都要有区别、有讲究。第四,深人钻研教材教法。“分组教学”为了兼顾不同类型的学生,无形中增加了教师教的难度。所以,教师必须深入

    20、研究教材,做到根据教材采取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于191B年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于l920年提出的,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它们的优点在于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但不利于系统知

    21、识的掌握且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第六部分: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直接经验就是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就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如磁带、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22、这是学校教育为小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组成课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率地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客观世界,继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原因在于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是以抽象的文字符号表示的是前人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认识和概括,而不是来自学生的实践与经验。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有的感性认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23、。(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向学生介绍关于归纳、演绎、解决问题等思维方法的知识,就是把心智操作的方式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自己潜在能力使学生在

    24、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认识能力具有普遍的迁移价值它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全的知识。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三)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

    25、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首先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基础。其次。知识学习的本身是艰苦的劳动,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引导他们将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祖国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给学生学习以巨大的推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保

    26、证。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提高。而且还影响系统知识的教学。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教育性必须要经过教师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必须通过启发、激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时,教学的教育性才能得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

    27、用。教师的教学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享教学经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交流思想、情感,实现培养目标。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

    28、学习;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第七部分:一、教学的概念 (一)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 (二)教学的内涵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其特点如下:第一,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通过

    29、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第二,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教师的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第三,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课前准备、上课、作业练习、辅导评定等都属于教学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学既可以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各种直接交往活动进行,也可以通过印刷物、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远距离教学手段开展。教学作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二、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

    30、技能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谓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系统。它是组成一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揭示了学科研究对象的规律性,反映了科学文化发展的现代水平。所谓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而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无论什么时候,进行什么样的改革都要坚持加强双基教学而不应有所削弱,这样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所谓智力,是指个人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

    31、的认知能力系统。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能力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高级形式,而且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决心的体现。只有注意发展性教学,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维操作,进行推理、证明,去解决创造性作业,才能培养学生的智力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人们的智力是先天遗传素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和个人努力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但对小学生来说教学对他们的智力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教学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也要关心学生身心的平衡发展,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增强体质、促进发展。所

    32、谓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教学特别要注意教学卫生,要求学生在坐、立、阅读、书写和其他学习活动中保持正确的姿势,保护学生的视力,防止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使学生有规律有节奏地学习与生活保持旺盛的精神,发展健康的体魄。(四)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通过在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运用艺术、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态度。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小学生的品德、审美情趣和世界观正处在急速发展和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

    33、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在教学中进行的学习和交往。是他们生活中认识世界和进行社会交往的组成部分。他们在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联系实际过程中,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他们在班级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将依据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来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都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提供了坚实基础。教学在强调共性的同时,要关注小学生的个性。个性是生来具有与后天习得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性的稳定特点的综合。它通过需要、兴趣、智力、能力、气质、性格等反映出来。通过教学,激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

    34、念和合作精神。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关于教学过程阶段的划分,教育史上曾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见解。目前,我国教育界对教学过程阶段的划分,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好的学习愿望是进行学习的基本条件和心理起点。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兴趣,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所学的内容及知识本身。如事实、现象、特点、逻辑等,具有吸引力;第二,要强调学生的活动;第三,要依靠教师的引导,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二)领会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

    35、材。第一,感知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和鲜明的观点,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识的基础并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感知的来源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观教具的演示、参观或实验,教师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学生的再造想象以及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第二,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引导学生在感知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的加工,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解教材可以有两种思维途径:一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二是从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三)巩固知识 巩固所学的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巩固知识的必要性在于:第一。学生在

    36、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是间接知识,容易遗忘,必须通过复习来加以巩固,第二,只有掌握与记住知识才能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才能顺利地学习新知识、新材料。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应重视教材的识记与巩固。教学中用一段时间专门复习,定期复习,对巩固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四)运用知识 掌握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在教学中,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如完成各种书面或口头作业、实验等。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形成技能,再从技能发展成为技巧,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此外,运用知识还包括“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等。(五)检查知识 检查知识是指教师通过作业、提问、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查的过

    37、程。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第八部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式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这一层面的整合结果包括:CAl、Webbased、CAl,CMl、校内闭路电视、卫星传输教学节目、电影、幻灯等利用信息媒体展示教学信息而开展教学的模式。 (二)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的整合 这一层面整合结果包括:CAL、CSCL、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的讨论,在线会议,利用视频会议开展网上讨论学习、在线答疑等模式。与(1)不同的是,这一层

    38、面的整合体现了信息技术不只是作为呈示教学信息和抽象知识的载体,它更多的是作为教与学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工具特点。(三)学科教学与学生学习活动的整合 上述(1)、(2)两方面共同构成了目前大多数学者和中小学教师认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同时,“整合”部分显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在国外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两种课程形态由截然分开和彼此对立走向相互融合和趋向统一,熔于一炉,从而形成了以建构主义课程观为基础的“学生本位课程”。结合活动开展学科教学,在我国一些学校也有所实施。(四)教育的信息化信息技术与学科以及实践活动的整合 “ITE与学科整合”显示,信息技术教育(ITE)学科与其

    39、他学科(如语文、数学)以及活动课程的整合它反映了整合后的综合课程的特征又指明了在真实活动或学习共同体中体验性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性。同时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支持这一学习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之间的整合。其结果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真实活动的系统化知识技能的主体学习活动。可是,知识是无穷尽的,就目前情况来看还没有一个理想方法使得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建构结构化的知识。学科技能是有限的可以通过分析学科专家的活动行为使之结构化。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概念和意义 (一)概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

    40、与学的效率。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就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的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去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悉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二)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三)信息技术给学科教学带来的变化 1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主要是声音(教师语

    41、言)、文字和图像,主要通过书、纸的记录和传播。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可以将多种媒体方便、快速地集成,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统整。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技术可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呈现教科书以外的教学内容,这些软件依据学科特点由教师选择、集成在计算机中,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使用。(2)信息技术可提供超文本特性,实现对教学内容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在课程教材建设方面,可开发多媒体电子教材、教学资料,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有机地集成,制作成CDROM等光盘长期、大容量地贮存。(3)信

    42、息技术可提供网络传递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建立教学专用网站,随时更新、补充网上教学资源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2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信息技术可以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信息技术也可以是“学习的辅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研究式。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教育思想和理念。信息技术应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工具,其对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技术可以有助于实现分层次教学、个别化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的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 (2)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

    43、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读、写、算)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评价、收集信息:学生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图表以及汇报研究成果;学生利用虚拟技术模拟研究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案等。(3)信息技术网络特性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协作式学习。例如学生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与同伴、专家及其他读者合作,发布作品并进行交流。利用网络技术的BBS和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并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学生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体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3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师教学方

    44、式与学生学习方式是相对而言的。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变革的同时,教师教学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应从传授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信息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准备教学的重要工具,从备课查找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软件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2)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3)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率。(4)作为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的工具:教师利用工具软件记录、管理教学日志,并定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教

    45、学体会,与其他教师交流。4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师生关系转变的表现,信息技术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信息技术的信息传递具有快速、隐蔽、灵活等特点,可以丰富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使师生之间增加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信息技术对师生互动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一名教师与多个学生的互动,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教师可以实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性的辅导。(2)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师生互动,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跨时空的交流与合作。(3)信息技术强大的管理功能可以提高师生之间评价与反馈的质量与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复习资料剖析(DOC 13页).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64273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