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 31页).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 31页).docx》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 31页 土地利用规划 期末 复习资料 DOC 31
- 资源描述:
-
1、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 土地利用规划总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土地概念地球表面扩大至地球表层,平面扩展至立体,形成了土地的立体观。土地的特性: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土地沃度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土地利用:就是指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土地利用途径:一是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二是向土地利用深度挖潜 土地利用规划定义: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
2、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第二章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地租和地价理论意义:1、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应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区的土地规划用做高价用地,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把其他类型用地,如工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段上。对于农用地而言,应把集约经营用地,如果品、蔬菜等产品生产用地,规划在城市近郊区,而将粗放经营用地,如大田作物生产用地等,规划在远离城市的地段上。2、土地利用规划条件是影响土地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土地使用种类与地价高低有密切的
3、关系,通常商业用地的地价最高,农业用地的地价最低。3、另外,不同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土地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规定土地用途对土地价格有着重大的影响。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人地协调理论: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类出现以后地球上就已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第三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1、核心是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它的作用是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 2、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
4、置。3、土地资源配置是指对土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部门之间数量、质量、区位的分布状态。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P461)整体性表现在规划对象、任务、内容、效果等方面都有整体性2)长期性主要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影响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实施具有长期性。 3)战略性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宏观指导性。 4)控制性纵向讲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指导控制;横向讲是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制作用。5、任务有三方面: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6、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供给量预测;土地需求量预测;P48 确定
5、规划目标和任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土地利用分区;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7、程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要经过准备、编制和审批三个阶段。 8、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目标衡量小康的指标体系3个方面12项指标构成: 宏观经济条件方面;生活质量方面;生活效果方面1第四章 土地供给量预测人口预测人口自然增长法 P58它以现有总人口为基数,通过预测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确定预测末期的总人口数, 公式:Pt规划年人口数Pto基期年人口数 t预测年期 K 人口自然增长率 C 规划期内迁入人数 d 规划期内迁出人数 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规划区域的人口数基本上按照一定比例增长,并假定该地区人口今后仍
6、按此平均增长率继续增长下去,这样即可利用几何级数求末项的公式,又称复利公式,推算规划年的人口数。例题:某县1990年有100万人,1996年110万人。如1997-20XX年人口增长速度保持1990-1996年的水平,20XX-20XX年、20XX-20XX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和的水平,机械净增长规模分别控制在1万人和2万人。请计算该县20XX年、20XX年和20XX年总人口。 解答:1990-1996年人口年均增长率:K=P(20XX年)=110(1+) 4 =万人 P(20XX年)=(1+) 5 +1=万人 P(20XX年)=(1+) 4 +2=万人 劳动平衡法P59 此法是建立在按
7、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的基础上,以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三者之间比例关系为依据预测未来人口。此法一般适用于城市和城镇居民点的人口预测。 公式为:例如:若已知某集镇20XX年年底人口数为20XX人,其中基本人口数为1000人,根据该集镇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估计20XX年基本人口将增加800人,服务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被抚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则该集镇20XX年总人口数为:1000800p4000 1城市化水平预测城市化的量度一般可采用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目前描述城市化发展程度的常用指标有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指标。人口比例指标系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土地利用指标系非城市
8、用地转为城市用地的比率。复合指标法系采用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四方面指标即:规划区域的城市人口占其所在区域总人口的百分比;人口密度即单位城市土地面积的人口数;城市的大小;城市之间的平均距离。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目的:通过分析应掌握一下情况: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的效果;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包括土地资源数量分析、土地资源质量分析、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和土地利用效益分析等。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和土地利用综合效果3方
9、面30项指标组成。21.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常用的分析评价指标主要有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土地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地、养殖水面)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 土地建设利用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等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X100; 草原载畜量=各类放牧牲畜头数/草原面积;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X100;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土地总面积,可以分别计算城市和乡村人口密度; 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不包括果园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 建
10、筑密度=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X100; 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X100;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居民点用地总面积/人口总数,可以分别计算城市和乡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 2.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土地产出总值/土地投入总值,此项指标可以按各类用地和按货币、实物、能量分别计算。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总数/人口总数100% 3.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单位土地纯收入=/土地面积,此项指标可按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或乡村土地和城市土地分别计算。土地质量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
11、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等。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途径:1.现有城市人均占地尚有很大潜力;2.调整城市用地布局;3.提高城市用地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4.重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5.生态建筑的推广使用;5.村庄土地整理第五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需求量预测分为:1.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2.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耕地需求量P73耕地需求量包括大田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和特种作物)用地、人工饲料地、蔬菜地需求量。 大田作物用地需求量预测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的内部需求量 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的商品率WV/1P确定各类大田
12、作物的总产量:确定大田作物加权平均单产:YFYF100式中:YF大田作物加权平均单产;F权重,依据大田作物比例结构拟定;Y作物的平均先进单产S1W/YFA;式中:A为复种指数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种植面积: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居民点用地需求量:依据人均用地定额指标计算居民点用地面积:Z2=NJ2式中:Z2居民点规划占地面积 N规划人口数J2人均用地定额 人口用地定额指标法:Z=CXJ1+NXJ23式中:Z居民点规划占地面积 C、N分别是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J1、J2分别为城镇和农村人均用地定额 土地供给平衡分析 P91土地供给系指自然界赋予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 土地需求系指人类从事生
13、产与消费活动对土地的需求。土地供需分析就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第六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1、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2、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可以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即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3、规划原则:切实保护耕地原则;统筹兼顾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三效益统一原则;公众参与原则;4、方案编制方法综合法原理:通过单项用地计算,采取逐项逼近,达到土地面积的综合平衡;期内各类用地面积
14、增加量之和等于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之和。公式如下: A=B 式中:A-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 B-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之和。各类用地面积变动公式:Bt=Bo+C-D式中:Bt-期末用地面积;B0-期初用地面积;C-期内用地增加量;D-期内用地减少量。 依据:土地利现状统计资料和土地需求量预测数据;做法:借助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土地 利用综合平衡表上作业,达到土地面积在数量和空间位置上的平衡。形成4个表格。5、规划期内增加的耕地面积包括新垦荒面积、工矿废弃地、旧废基地重新变为耕地的复垦面积。 6、规划期内减少的耕地面积包括建设占地耕地面积,退耕还牧、还林、还园的耕地面积。 7、土地利用综
15、合平衡表P97 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规划结构对比 P98 要会填下表为某县20XX20XX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单位:hm2,填出期内增加、期内减少和规划面积的数据。类型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居民点矿工 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地 规划面积 期内增加 基期 面积 4120 550 542 210 614 326 1560 185 8107 期内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城镇村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地 减少 60 460 10 20 10 13 573 113 130 20 500 10 26 12 698 198 15 5 180 10 8 10 20 248 68 45 30 18
16、 10 500 12 10 8 633 133 35 20 14 15 8 200 40 6 338 138 25 10 5 10 1500 16 1566 66 10 5 6 10 30 61 31 320 90 42 30 114 126 60 155 937 土地利用类型 耕地 380060 50 80 3990 190 4土地利用结构表用地类型 面积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城镇村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地 土地总面积 4120 550 542 210 614 326 1560 185 8107 基期年 % % % % % % % % % 100% 面积 3990 573 698
17、 248 633 338 1566 61 8107 规划年 % % % % % % % % % 100%常见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8、土地利用分区一般可分为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用地分区按土地主要用途在图纸上划分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城乡居民点、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具体可分为农业用地区、建设用地区和未利用地区。用地分布是指已经形成的土地利用空间形式,是已经实现的现象,通常又称做土地利用现状;用地布局则指土地利用的再分布,是规划中的设想,是有待实现的现象,是实现规划的结果。 用地配置可分为农业用地配置和建设用地配置。9、大
18、田作物用地应满足下列条件: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和水源充足;地形坡度条件便于耕作,一般来讲,45以上的坡地,人的行走已很困难,30以上坡地大牲畜难以活动,15以上不利于拖拉机耕作;土地集中连片,外形规整,以便发挥机械作用和便于其内部规划设计。10、工业用地选址要求:应选择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最小的地点在布局和选址时,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 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11、公路选线的原则:应贯彻工程经济与营运经济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及其各种附属建筑物,在可能得条件下,应尽量结合过境的国家公路;道路与林带结合布置时,为了保证路面的干燥,应把道路设在林带南面、西面或东
19、南面;主干道路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最小平曲线半径在平原微丘区不应小于50cm,山岭、重山区不应小于15m;主干道路应远离人口密集的居民点和大型畜牧场,以保证居民区的安静、卫生条件和牧畜的兽医防疫条件。第七章 居民点用地规划1、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是人们聚居和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资料集中配置的场所。 在我国居民点体系城市城镇乡村三层次组成,每个层次面未统分。城市分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2、城镇分县城和集镇镇)。乡村分中心村、基层村和村落。3、所谓城镇化,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世界居住在大小城市中的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二是集聚程度达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