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DOC 9页).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DOC 9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DOC 9页 高中地理 必修 鲁教版 知识 复习 归纳 大纲 DOC
- 资源描述:
-
1、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人口增长世界人口增长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从人类出现至产业革命缓慢增长;产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迅速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爆炸性增长(迅猛增长);20世纪70年代以后-增长有所减缓。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现代型)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传统型)传统型(过渡型)特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低高低自然增长率低高较低低人均寿命短继续延长有所延长进一步延长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增长速度减缓零增长或负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土著居民非洲东
2、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众多发展中国家印度、古巴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德、法、英、意、瑞典等发达国家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人口问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014岁少年儿童比重过大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严重带来的影响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人民生活贫困、生态环境恶化造成国家财富减少,人民生活贫困,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影响未来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加大资源、环境、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 劳动力不足,社会赡养费用上升,政府财政压力最大,以及青壮年负担过重等社会问题。对策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生育和推迟退休、接纳移民和外籍劳工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口迁移是永久或长期变更居住地,人
3、口流动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 1. 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最主要因素。2. 古代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土地开垦的吸引、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原因。3. 15世纪末至19世纪因为地理大发现,人口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区流向为开发区。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明显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该时期社会经济因素是促使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新兴城市出现而引发的人口不断涌入。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的人口的迁移。4. 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
4、较: 迁移原因特 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开发地区到未开发地区欧洲、非洲、亚洲迁往美洲和澳大利亚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亚、非、拉迁往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
5、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人口迁入的原因:经济发达 劳力短缺 较好生活条件 较多的就业机会 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 人口迁出的原因:人口增长快 劳力过剩 经济发展慢 生活条件差 环境恶化 对迁出地带来的影响: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利于提高经济收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造成人才外流等对迁入地: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加剧迁
6、入地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人口流动1、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3、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4、我国的人口流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民工流”。5、流动人口增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6、人口流动的作用:(1)增强社会活力。(2)在一定程度上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1、人口移动的动因: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1)最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2)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
7、要影响。2、人口移动的效应:(1)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2)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明显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 促进了经济发展。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世界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衡量指标:人口密度。但两个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却不尽相同。 2、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世界人口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与丘陵地区。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
8、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3、政治文化因素: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我国的人口分布1、我国人口分布的原因及特点(1)原因:由于各地资源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2)特点:最显著的特点是: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不等于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
9、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3、环境人口容量的特性:具有(1)不确定性 (2)相对确定性。4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6亿左右。人口合理容量:89亿,最多10亿,按照美国消费水平最多7亿。5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我们坚定的实施“控
10、制人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城市的起源: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世界城市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2)产业革命以后,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乡差距逐渐扩大。(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11、 2、城市化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通常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4、城市化的新特点: 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问题:环境污染 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 失业人口增多 就业困难 社会秩序混乱措施: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卫星城的作用或意义:分担大城市的职能 缓解大城市的土地和交通压力 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环境 促进城市合理发展 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
12、化特点原 因发达国家起步早工业化早城市化水平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自然因素影响结果原因实例地形平原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节省建设投资我国城市大多在第三级阶梯上高原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巴西利亚山区城市沿河谷谷
13、底或开阔低地分布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汾河、渭河谷地气候气候适宜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湿润区的城市比例高气候恶劣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河流供水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长江沿岸城市运输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货物在此集聚、转运赣州干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宜宾、重庆、武汉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上海、广州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伯尔尼、巴黎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如株洲)、矿产资源(大庆)、旅游资源(桂林)、商
14、业贸易等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深圳)、外交、宗教(拉萨)、军事、科技教育(班加罗尔)等。城市体系1、城市的作用: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域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它既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又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2、城市活动:分两部分,一部分主要是为城市本身服务(如居住、幼儿园、小学等);另一部分主要是为城市本身以外的地区服务(如大学、大型工业基地、国家级研究所等),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3、城市体系的概念: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4、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
15、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中心地等级服务范围数量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提供服务职能的高低高大少远高级低小多近低级作用:被成功运用到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布局等方面。 城市功能区 名称占地比重区位特点其他特征住宅区是城市用地最广泛的形式出现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趋势距母城较远的交通干线上出现卫星城商业区占用城市用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中心商业区特点: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工业区占用城市用地的一部分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交通干线分布。每个工业区的占地面积
16、和人数要适当,工业区的数量要因地制宜与市中心的距离()acbABC5.城市内部功能区区位因素商业区市中心或街道两侧及干线交汇处,符合交通最优、市场最优的原则工业区按生产联系,自然集聚;按城市规划,位于下风向、下游区,并沿交通干线向市外迁移,寻找低价位的厂址用地。 住宅区尽可能方便生产、生活,与工业区有防护带,在上风向、上游区,尽可能少受污染。大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一般在市中心,行政区与各市区都有便利的交通交通区以城市边缘的内外连接为佳旅游区接近自然风景区或名胜古迹6.商业活动区位因素() 商业中心城市:一要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和销售区,二要有便利的交通,利于商品的集散。() 市内商业中心:商业街要符合
17、市场最优和交通最优的原则,以利于商品流通。商业小区位于居民住宅区内,以便民为准则。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1、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一成不变。2、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分化影响显著。由于地理位置、交通通达程度等条件不同,造成土地价格或地租水平的不同。商业、工业、住宅对用地的竞争能力不同,主要表现为支付土地租金的能力,即付租能力差异。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地区中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而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往往形成工业区
18、。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职业、收入水平、民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影响人们对住宅区的选择。7.政策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易错点:我国华中重镇武汉选址的区位类型是:河流的汇合点 城市最基本的功能用地是:住宅区用地土地租金高低取决的主要因素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交通通达度 商业区地租最高的原因是: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 住宅区,原因:既方便上下班,又利于购物工业区布局在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城市外缘地带所考虑的因素是:地价便宜,对市中心环境影响少(或降低地价,保护环境)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农业生产概念: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显著特点:地域性
19、、季节性和周期性。气候(光、热、水)防护林,温室大棚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水源节水,引水土壤改良、培肥地形缓坡梯田自然因素答题时首先要明确此时此地此情景的主导区位因素科技(改造某些不利因素)市场扩大市场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运输改变区位国家政策影响区位(一般说来,距离城市越近,地价越高,应选择单位面积产值较高的生产类型,或不易长距离运输的农产品,如乳肉禽蛋花果菜等)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自然条件可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光照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方法等土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