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理科化学必修1总复习资料(DOC 19页).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考理科化学必修1总复习资料(DOC 19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理科化学必修1总复习资料DOC 19页 高考 理科 化学 必修 复习资料 DOC 19
- 资源描述:
-
1、第一章 从实验到化学教学目的1:1. 巩固学习化学实验中知识,强化训练。2. 重点学习混合物的几种分离和提纯方法及离子的检验方法。3. 树立安全意识。教学课时:2.5课时知识体系 11、化学实验安全(A) 实验室规则 实验室安全守则 药品安全存放药品安全取用实验操作的安全意外事故的处理化学火灾的扑救 如何正确的完成实验操作 常用仪器的使用容器与反应器:能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坩锅、蒸发皿、燃烧匙;需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不能加热的仪器:集气瓶、试剂瓶、启普发生器及常见的计量仪器。例:量筒、容量瓶及滴定管等。计量仪器:温度计、天平、滴定管、量筒、容量瓶(注:量器不可加热和用做反
2、应器。) 酒精灯的使用 试纸的使用 加热方法:直接加热、水浴加热 气体收集及尾气处理气体收集:排水法、排气法尾气处理:吸收式、燃烧式、收集式P4图标的识别2、几种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C) 过滤 原理: 除去液体中的不溶性固体主要仪器: 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铁架台(带铁圈)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一贴: 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 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滤液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 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夹嘴应靠在玻璃棒上;玻璃棒的底端应靠在三层滤纸一边;漏斗颈的末端应靠在烧杯上。滤液仍浑浊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蒸发 原理:加热使溶剂挥发而得
3、到溶质主要仪器: 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坩埚钳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液体的量不得超过蒸发皿容量的2/3。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液体,以免液体局部过热而使液体飞溅。液体近干时,停止加热。注意:何时开始搅拌? 何时转移蒸发皿? 蒸馏原理:利用加热将溶液中不同沸点的组分分离。主要仪器: 蒸馏烧瓶,酒精灯,冷凝管,接受器,铁架台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蒸馏烧瓶保持干燥,加热需垫石棉网。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占总体积的l/3到1/2,最多不超过2/3。温度计感温炮应与支管口相平。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
4、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b5E2RGbCAP 萃取原理: 利用同一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来分离物质。主要仪器: 分液漏斗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检漏 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p1EanqFDPw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两个溶剂互不相溶、存在密度差且不发生化学反应。 静置分层。 分液DXDiTa9E3d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良种液体。3、几种离子的检验(D)SO42- :向待测溶液中加入稀HNO3后,再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RTCrpUDGiT Ba2+ SO42= BaSO4Cl- :向待测溶
5、液中加入稀HNO3 后,再加入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5PCzVD7HxA Ag Cl=AgClCO32- :向待测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盐酸或稀HNO3后,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jLBHrnAILg Ba2+ CO32-= BaCO3 BaCO3 2HNO3 = Ba(NO3)2 CO2H2OxHAQX74J0X4、多种离子共存时,如何逐一除尽,应把握什么原则(B)分离提纯时,先考虑物理方法(一看,二嗅),再考虑化学方法(三实验),后综合考虑。三个必须:加试剂必须过量;过量试剂必须除去;必须最佳实验方案。 四个原则:不增(新杂质); 不减(被提纯物);
6、易分(被提纯物与杂质); 复原(被提纯物)。除杂要注意:为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的操作中便于除去。LDAYtRyKfE基础达标1 1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标志,装运乙醇的包装箱应贴的图标是A B C DZzz6ZB2Ltk2试管是化学实验中最常用的玻璃仪器,对试管加热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试管外壁有水珠不一定要擦干,加热时会自然挥发B应握紧试管夹,大拇指按在短柄上C试管中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D可以使试管的受热部位在火焰上方先上下移动,后集中加热3下列关于使用托盘天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称量前先调节托盘天平的零点B称量时左盘
7、放被称量物,右盘放砝码C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其他固体药品可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称量D用托盘天平可以准确称量至0.01g4提纯含有少量硝酸钡杂质的硝酸钾溶液,可以使用的方法为A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B加入过量碳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C加入过量硫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D加入过量硫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5过滤后的食盐水仍含有可溶性的CaCl2、MgCl2、Na2SO4 等杂质,通过如下几个实验步骤,可制得纯净的食盐水: 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 加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
8、; 加入稍过量的BaCl2 溶液;滴入稀盐酸至无气泡产生; 过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dvzfvkwMI1A B C D6下列仪器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漏斗 试管 蒸馏烧瓶 天平 分液漏斗 研钵A B C D7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称量固体药品时,将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B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结束时,先从水槽中移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C过滤时,漏斗下端紧贴接液烧杯内壁D在由氢氧化铜分解制氧化铜时,要边加热边用玻璃棒搅拌8下列实验操作中叙述正确的是 A萃取操作必须在分液漏斗中进行B振荡试管中液体时,手拿住试管,用手腕甩动C用剩的药品应收集起来放回原试剂瓶中D称量物质时先取小砝码,再依次取较大的
9、砝码9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B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C蒸发结晶时应将溶液蒸干D称量时,称量物放在称量纸上置于托盘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中10某实验小组只领取下列仪器和用品:铁架台、铁夹、铁圈、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漏斗、分液漏斗、酒精灯、玻璃棒、量筒、蒸发皿、圆底烧瓶、火柴。不能进行的实验操作是rqyn14ZNXIA蒸发 B萃取 C过滤 D蒸馏EmxvxOtOco11实验中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用试管取出试剂瓶中的Na2CO3溶液,发现取量过多,为了不浪费,又把过量的试剂倒入试剂瓶中BBa(NO3)2 溶
10、于水,可将含有Ba(NO3)2 的废液倒入水槽中,再用水冲入下水道C用蒸发方法使NaCl 从溶液中析出时,应将蒸发皿中NaCl 溶液全部加热蒸干D用浓硫酸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时,浓硫酸溶于水后,应冷却至室温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12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用规格为10mL的量筒量取6mL的液体用药匙或者纸槽把粉末状药品送入试管的底部C过滤时玻璃棒的末端应轻轻靠在三层的滤纸上D如果没有试管夹,可以临时手持试管给固体或液体加热 13能够用来鉴别BaCl2、 NaCl、 Na2CO3三种物质的试剂是 AAgNO3溶液 B稀硫酸 C稀盐酸 D稀硝酸14下列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中,主要是从溶解性
11、的角度考虑的是 A蒸发 B蒸馏 C过滤 D萃取15蒸发操作中必须用到蒸发皿,下面对蒸发皿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A将蒸发皿放置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直接用酒精灯火焰加热B将蒸发皿放置在铁架台的铁圈上,并加垫石棉网加热C将蒸发皿放置在三脚架上直接用酒精灯火焰加热D在三脚架上放置泥三角,将蒸发皿放置在泥三角上加热16下列各组物质(最后一种过量)加水搅拌充分反应后过滤,滤纸上留下一种不溶物质的是 AFe、Ag、CuSO4 BA12(SO4)3、NaCI、NaOH CNa2SO4、Ba(OH)2、HNO3 DBaCl2、AgNO3、H2SO417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对人体的皮肤和其它的物质有很强烈的腐蚀性,所以盛放
12、硫酸的容器上应贴上的标签是 A B C DSixE2yXPq5参考答案:123456789DCCDBACABCD1011121314151617CDDDBDACDCC课后有感本节复习内容基本是属于了解记忆性的知识,内容较为繁琐,应该在强调记忆的同时,更要融汇贯通,增强常识知识。6ewMyirQFL教学目的2:1. 巩固学习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强化训练。2. 重点学习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教学课时:1.5课时知识体系 25、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n)的单位是摩尔(mol)。把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约6.021023)个粒子的集体定义为1摩尔(1mol)。 阿伏加德罗
13、常数(NA)与物质的量(n)的关系: N = nNA (N:微粒数) 摩尔质量(M)与物质的量(n)的关系: m = nM (m :物质的质量) 气体摩尔体积(Vm):单位物质的量的任何气体在相同条件下占有的体积。单位是L/ mol。kavU42VRUs 单位物质的量的任何气体在相同条件下占有的体积相等。推论1 在标况下,任何气体1mol所占有的体积相等,约为22.4L。推论2 在相同条件下,任何等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相等,但不一定是22.4L。 气体摩尔体积(Vm)与物质的量(n)的关系: V = n Vm (V:气体的体积)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应用定义: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
14、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这就是阿伏加德罗定律。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应用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体积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即V1/V2 = n1/n2同温、定容时,任何气体的压强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即P1/P2 = n1/n2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密度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即1/2= M1/M2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倒数比,即m1/m2=M1/M2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任何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倒数比:V1/V2=M2/M1 物质的量浓度(c) 即 cB = nB / V注意: 物质的量的科学表达,它的计算对象是微观粒子。 概念要清晰,分清楚
15、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注意物理量的单位别混淆。 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是适用于标准状况下的气体。6、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C)配制步骤 a、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b、称量、量取: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c、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约为所配溶液体积的1/6),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y6v3ALoS89d、洗涤(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e、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23
16、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M2ub6vSTnPf、装瓶g、贴签称量 溶解 转移 洗涤转移 定容 摇匀洗涤转移 定容 摇匀0YujCfmUCw误差分析能 引 起 误 差 的 一 些 操 作因变量c (mol/L)m(溶质)V(溶液)托盘天 平1. 天平的砝码沾有其他物质或已生锈增 大偏 大2. 调整天平零点时,游码放在刻度线的右端减 小偏 小3. 药品、砝码左右位置颠倒减 小偏 小4. 称量易潮解的物质(如NaOH)时间过长减 小偏 小5. 用滤纸称易潮解的物质(如NaOH)减 小偏 小6. 溶质含有其他杂质减 小偏 小量筒7. 用量筒量取液体(
17、溶质)时,仰视读数增 大偏 大8. 用量筒量取液体(溶质)时,俯视读数减 小偏 小烧杯及玻璃棒9. 溶解前烧杯内有水无影响10. 搅拌时部分液体溅出减 小偏 小11. 移液后未洗烧杯和玻璃棒减 小偏 小容量瓶12. 为冷却到室温就注入容量瓶定容减 小偏 大13. 向容量瓶转移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流出减 小偏 小14. 定容时,水加多了,用滴管吸出减 小偏 小15. 定容后,经振荡、摇匀、静置,液面下降再加水增 大偏 小16. 定容时,仰视读刻度数减 小偏 大17. 定容时,俯视读刻度数增 大偏 小18. 配好的溶液装入干净的试剂瓶时,不慎溅出部分溶液无影响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请大家自行总结。7溶液
18、的稀释:溶质在稀释前后其物质的量不变。c1V1=c2V2(c1、c2为稀释前后的摩尔浓度,V1、V2为稀释前后溶液的体积)基础达标2 1.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正确的是A80g硝铵含有氮原子数为2NAB1L1molL-1的盐酸溶液中,所含氯化氢分子数为NAC标准状况下,11.2L四氯化碳所含分子数为0.5NAD在铁与氯气的反应中,1mol铁失去的电子数为2NA 2关于2mol二氧化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质量为44g B有4mol原子 C分子数为6.021023 D摩尔质量为44g/moleUts8ZQVRd3关于容量瓶的使用,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使用前要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液用蒸馏水荡洗后必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