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知识点梳理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知识点梳理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八 年级 下册 语文 第一 知识点 梳理 课件 下载 _八年级下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第一单元复习第一单元复习第1课 社戏【知识清单】:一、掌握字音、字形1.楫(j)2.蹿(cun)3.踱(du)4.撮(cu)5.凫水(f)6.弥散(m)7.家眷(jun)8.潺潺(chn)9.蕴藻(yn)10.宛转(wn)11.纠葛(ji)12.撺掇(cun duo)13.絮叨(x dao)14.怠慢(di)15.归省(xng)16.行辈(hng)17.作揖(y)二、词语解释1.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2.惮:怕、畏惧。3.絮叨:翻来覆去地说。4.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5.委实:实在。6.踊跃:跳跃。7.依稀:隐隐约约。8.宛转:笛声曲折、动听。9.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1
2、0.弥散:弥漫消散 11.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12.漂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现在写作“缥缈”。13.渴睡:瞌睡。14.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15.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犯,冒犯。上,长辈或尊者。16.宽慰:宽解安慰 17.怠慢:冷淡,招待,接待不周。18.底细:人或事物的根源,内情。19.疏疏朗朗: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文中指人很少,稀稀落落.三、知识点 文学常识: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21年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
3、集朝花夕抬;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呐喊【重点难点】:1.开头写了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等有趣的乡间生活。这一部分与中心情节有什么关系?可否去掉呢?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作了重要的铺垫。如果去掉,后文的情节会显得过于突兀,且显得过于单调。2.作者花费了四个自然段来写月夜行船,你觉得这样写有必要吗?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不仅使景物富有立体感,使
4、读者从各方面都感到了美,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而而且很好地烘托“我”急于想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3作者还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4详略分明,用笔浓淡疏密有致。浓墨重彩地写看社戏,读来令人身临其境,深受感染。详略之间并非简单化,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详写中也间杂略写,如母亲深夜候船;略写也绝不是都作笼统的交代,如放牛钓虾的乡间生活就写得充满情趣。第第2课课 回延安回延安【知识清单】:
5、一、掌握字音、字形一盏灯(zhn)白羊肚(d)油馍(m)脑畔(pn)眼眶(kung)唤(hun):呼唤 糜(mi);糜子 焕(hun):焕发 麋(m):麋鹿二、词语解释登时:立刻。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三、知识点文学常识: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代表作品有歌剧白毛女,抒情短诗回延安毛泽东诗词鉴赏等。贺敬之的诗是时代的颂歌。他总是以敏锐的目光去抓取时代的最重大的事件、最主要的生活内容,而不去吟唱那些与人民无关的眼泪和悲伤。回延安表现了延安的巨大变化,赞颂了延安的历史功绩,指明“延安精神”在
6、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的意义【重点难点】:分析本课诗歌的艺术特点。1夸张手法的运用。诗中写道“一口口的米酒干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手法,叫做夸张。又如“双手搂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搂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儿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3动词的运用很有特色。诗歌第一节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
7、这里表现诗人与延安关系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至于“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出了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4语言的运用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地方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第3课 安塞腰鼓【知识清
8、单】:一、掌握字音、字形1.亢奋(kng)2.晦暗(hu n)3.羁绊(j bn)4.蓦然(m)5.冗杂(rng)6.戛然(ji)7.恬静(tin)8.烧灼(zhu)9.瞳仁(tng)10.闭塞(s)11.束缚(f)12.淋漓(ln)13.磅礴(png b)二、词语解释1.亢奋:极度兴奋。2.晦暗: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3.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羁,约束。4.蓦然:突然,猛然。5.冗杂:繁杂。6.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7.夏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8.淋漓:湿淋淋往下滴;形容畅快。9.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10.恬静:安静,宁静。11.茂腾腾:陕北方言,
9、形容有活力的样子。12.奔突:奋力向前冲,横冲直撞。13.大彻大悟:形容彻底醒悟、彻底明白。彻,明白;悟,领会。三、积累文学常识刘成章,陕西省延安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代表作品羊想云彩安塞腰鼓等。第4课 灯笼【知识清单】:一、掌握字音、字形1.争讼(sng)2.领域(y)3.斡旋(w xun)4.静穆(m)5.思慕(m)6.怅惘(Wng)7.锵然(qing)8.褪色(tu)9.燎原(lio)10.熙熙然(x)11.暖融融(rng)斡(w):斡旋 嚷(rng):吵嚷 燎lio:燎原12 13 14 擀(gn):擀面杖 壤(rng):土壤 缭lio:缭绕二、词语解
10、释幹旋:调停,调解幽悄:幽深寂静。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翠羽流苏:指宫灯上的各种装饰物,翠羽,翠鸟的羽毛,古代多用作饰物。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三、文学常识吴伯箫,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吴伯箫毕生倾注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舌耕笔耘,成果丰硕,一生作品200多篇,主要收在羽书烟尘集黑与红潞安风物北极星出发集忘年等文集。测试卷测试卷一、积累与运用(30分)1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行辈(hn)人情事故怠慢(di)装模装样B家眷(jun)惊心动魄 欺侮(w)气势磅礴C眼眶(kun)张灯结彩 脑畔(pn)垂珠联珑D冗杂(rn
11、)富贵容华 斡旋(w)戛然而止2.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行文至此,作者终于大彻大悟,“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真正进入了忘却自我、超越功利的自由自在的境界。B精彩的演奏戛然而止,起先大厅里鸦雀无声,随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C我们绝对不能因受人撺掇,就去做些违法的事。D这起贪污案分布范围之广、团伙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3文化积累下列关于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戏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B回延安的作者是贺知章,诗歌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C傅雷家书是傅雷
12、及夫人写给两个儿子,主要是写给小儿子傅敏的书信辑录。D吴伯箫,当代散文家、教育家,灯笼选自吴伯箫散文选。4语言运用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通过学校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奠定和谐社会基础,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B近日,贵州一女导游嫌游客购物少,与游客起冲突后将游客赶下车的恶劣行径在网络上热传,很多人看后都不敢再到贵州去旅游了。C昆明南二环高架改造工程将于2018年5月30日前完成施工相关准备工作,确保在2019年春节前完工实现通车,施工时间大约为8个月左右。D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宏观调控、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要求。5语言运用下列各句表达
13、得体的一项是(3分)A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B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C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D介绍信:兹介绍我校张敏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解析:A.“事”应写作“世”;C.“眶”应读作“kun”;D.“容”应写作“荣”。)(解析:D.“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褒义词,用在此处不合语境。)(解析:A.社戏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B.回延安的作者是贺敬之;C.傅雷家书主要是写给大儿子傅聪的书信辑录。)(解析:A.成分
14、残缺,应删去“通过”一词;C.语义重复,“大约”与“左右”任删一个;D.语序不当,“实施宏观调控”应放到“制定经济政策”后。)解析:A.“府上”是对别人的家的尊称,应改为“寒舍”;B“垂念”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应改为“感念”;C.“家严”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应改为“令堂”。(二)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12分)提起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似乎永远离不开吃这个话题。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几乎在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我们都能找到一个代表性的食物,这不由得让人认为,中国的节日就是舌尖上的节日。而事实上,这种节日饮食习俗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文化
15、特征息息相关,概括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二则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首先谈谈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吃是天大的事情。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大学中写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后被演绎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一般的老百姓而言,后两者似乎遥不可及,因此只能做好前面两件事.让每一个家庭成员吃饱吃好则是“齐家”重要的一环。中国人有很强的团圆情结。节日期间的饮食活动,是展示团圆情结的主要方式之一。聚餐时一般喜欢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团圆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桌子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
16、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情感交流的媒介。人们相互敬酒、相互夹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相互尊重、礼证的美德。接下来要说的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只有在节日里,精心烹饪的食物才是主角。从先秦开始,中国的饭菜结构就是以谷物为主。其中饭是主食,而菜的作用是下饭,即助饭下咽。之所以需要菜助饭下咽,是因为主食单调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将它吃下去。这样的饭菜结构便使中国烹饪的首要目标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不断地翻新花色。但是,这种精心的烹饪并非是每一天都有的,一方面是因为食物长久以来较匮乏,直到明清时期马铃薯、番薯得到大规模种植后,人们的温饱问题才得到解决
17、;另一方面是人手不够,当时生产力不高,导致需要下地劳作的人很多。因此把精心烹饪食物放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就显得非常自然。在节日里,每家每户都休养生息,准备一桌好吃的饭菜来犒劳为家庭辛勤劳作的人们。节日里的食物有特殊含义。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与节气时令、气候变化有关。在这些节日,食物进补以及药膳进补被看成是有效且低成本的保健手段。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相信在春节饮椒柏酒和屠苏酒,可以用来预防时疫;同时还吃由葱、蒜等辛辣蔬菜组合而成的五辛盘,用于预防流感。端午节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是因为古人认为五月是恶周,喝雄黄酒可以辟邪、除疫。重阳节喝茱萸酒可以起到御寒的效果。同时,很多传统节日也是祭祀的日子,在
18、这些日子里人们将特色的食物作为贡品祭祀给神灵,表达虔诚的心情;而剩下的食物,则让全家人分享。由于祭品往往都是平时吃不到的,所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往往可以大饱口福。比如月饼最初用于祭祀月亮,后来渐渐成为中秋的传统食品。一种文化的出现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最初表现,中国的节日饮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在这片中华大地上生活方式的表现。传统节日通过杯盏碰撞出我们对团圆的向往,通过食物激活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12请结合文章,具体说说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3分)13第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14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15下面这则材料放在哪一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