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整理(DOC 13页).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621458
  • 上传时间:2023-04-27
  • 格式:DOC
  • 页数:13
  • 大小:103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整理(DOC 13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整理DOC 13页 初中 中考 语文 文化 常识 训练 试题 整理 DOC 13 下载 _二轮专题_中考专区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部编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整理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九年级学生小英想找个微信群,与志趣相投的同龄学友共同探讨一些感兴趣的文学问题。若有以下四个文学爱好者微信群,她选哪个最适合?( ) A.不惑岁月B.豆蔻年华C.而立之年D.弱冠一族【答案】 B 【解析】【分析】A.不惑之年是四十岁。 B.豆蔻年华指十四五的女孩子。 C.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D.弱冠指男子成年二十岁。 故答案为: B【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

    2、淆等。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乡愁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托物寄意,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B.古代文体“记”以记事为主,如小石潭记;“说”则多就事、物、现象抒发感想,常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如爱莲说。C.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D.谈吐可显儒雅之风。问候别人的父亲时,可以用“令堂近来身体可好”;写了文章,想请别人指点一二时,可以用“请不吝赐教”。【答案】 C 【解析】【分析】A

    3、.乡愁是余光中的作品; B . 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铭”; D.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是“令尊”,“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故选C。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识记,注意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3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它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B.“清明时节,烟雨迷茫,杏花掩映,我们可以和多情的花草在一起,无需青箬笠,无需绿蓑衣,就这样栉风沐雨,尽情享受这份闲适。”这句话中加点成语

    4、的运用是正确的。C.古代对于不同的年龄有相应的不同的称呼,如: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弱冠男子二十岁左右,耄耋百岁。D.“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纯朴本色美。”这句话属于条件复句。【答案】 D 【解析】【分析】A“四书”是指论语中庸孟子大学,诗经属于“五经”。 B栉风沐雨: 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此处使用属于望文生义。故使用不正确。 C“耄耋百岁”不正确。耄耋是八九十岁 。D正确。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成语和复句的辨析。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

    5、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如成语类型和复句类型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4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变中见真谛。鲁迅的故乡通过闰土的变化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变化反映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现实。B.成语“温故知新”“扑朔迷离”“水落石出”分别出自论语、北朝民歌木兰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C.古人作品命名形式多样,有的以地域命名,如柳河东集;有的以官职命名,如杜工部集;还有的以字号命名,

    6、如东坡乐府。D.“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如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武等。【答案】 B 【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B “水落石出”不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是出自欧阳修的岳阳楼记。 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多用于书面。B.古人礼貌地称呼别人的女儿一般用“令爱”“令嫒”,称呼别人

    7、的儿子则用“令郎”。C.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D.红楼梦中的潇湘馆是小说中荣国府里大观园院落之一,薛宝钗的住所。【答案】 D 【解析】【分析】“莅临”“令爱”“令嫒”“令郎”都是古语词,到今天仍在使用。“驿路”“驿道”也是古语词,是在古代社会的专有名词。红楼梦、薛宝钗、潇湘馆则是重点掌握的文学常识。 故答案为:D【点评】 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日常学习和阅读中,我们要注意积累和记忆。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原

    8、名舒庆春,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等。B.在我国古代,“始龀”指孩童四五岁,“加冠”指男子十八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C.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作品有飞鸟集新月集等。D.对联,亦称“楹联”,具有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等特征,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答案】 B 【解析】【分析】B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始龀”指孩童七八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 故答案为:B。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7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

    9、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代称男子二十岁;“而立”代称三十岁;“不惑”代称四十岁;“天命”代称五十岁;“耳顺”代称六十岁。B.蒹葭关雎均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鄙人”“寒舍”“贵姓”属于谦辞,“惠顾”“赐教”“家父”属于敬辞。D.“达于汉阴”中“汉阴”指“汉水南面”;“岱宗夫如何”中“岱宗”指泰山,为五岳之首;“千里共婵娟”中“婵娟”指月亮。【答案】 C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C.“贵姓”属于敬称,“家父”属于谦称。 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10、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8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对于不同的年龄有相应的不同的称呼,如: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弱冠男子二十岁左右,花甲六十周岁。B.孟子,名轲,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邹忌讽齐王纳谏周亚夫军细柳两篇课文都是出自于这部史书。D.郦道元三峡中“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转久绝。”所描写的应该是霜降至立冬节气之间的景物。【答案

    11、】 C 【解析】【分析】C项有误,周亚夫军细柳出自司马迁的史记。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比照辨析正误。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他的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重点塑造了夏洛克这个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B.杜甫被誉为“诗圣”,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春望都是他的作品。C.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其笔下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D.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她的作品老王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

    12、知,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答案】 B 【解析】【分析】B表述错误,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故选B。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10我国古代用干支和皇帝的年号纪年,下列选项所用的纪年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一项是( ) A.庆历四年春(岳阳楼记)B.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记承天寺夜游)C.崇祯五年十二月(湖心亭看雪)D.己亥之二月也(满井游记)【答案】 D 【解析】【分析】ABC中的“庆历”“元丰”“崇祯”都属于用皇帝的年号纪年,D“己亥”属于用干支纪年。 故答案为: D【点评

    13、】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1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古人选择度量衡词的基本准则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意思是说古人从周围环境以及自己的身体上选择一些名词用作度量衡的单位。例如大家很熟悉的“寸”字,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意思是说人手后退一寸的脉搏处叫寸口,故谓之“寸”。“寸”的小篆字形为“ ”,“ ”是一只手,“-”是指事符号,来指示寸口的位置,中医把脉的时候就是按寸口这个地方。至于“尺”字,

    14、说文解字里说,“十寸为尺。尺,所以指尺规矩事也。”“尺”的小篆字形为“ ”,像人张开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在测量长度,像极了我们口语中所说的“拃”(读作zh)这个动作,巧的是如果以一指宽为一寸,那么一拃正好是十个手指并拢的长度。(材料二)(1)材料一中对“寸”和“尺”两字的解说有什么作用?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说邹忌“修八尺有余”,隆中对说诸葛亮“身长八尺”,两文中的“八尺”所指的实际长度一样吗?请根据材料二说明理由。 【答案】 (1)举例子,说明古人选择度量衡词“近取诸身”的基本准则。(2)不一样。邹忌是战国时期的人,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人,这两个时代一尺折合的厘米数不同,战国时期是23.1,

    15、三国时期是24.2,所以两文中的“八尺”所指的实际长度不一样。 【解析】【分析】(1)阅读材料一,由“例如”可知,“寸”和“尺”是作者举的例子,所以可以从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入手分析,作用是:具体真实地说明了“古人选择度量衡词的基本准则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中的“近取诸身”,据此即可解答。 (2)阅读材料二,根据材料二的表格中的数据,观察数据找出规律,可以发现,随着朝代的发展,一尺的实际长度越来越长。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文章,隆中对是三国志中的文章,因为战国和三国“尺”的长度是不一样的,战国时期是23.1,三国时期是24.2。 故答案为:举例子,说明古人选择度量衡词“近取诸身”的基本准则。

    16、不一样。邹忌是战国时期的人,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人,这两个时代一尺折合的厘米数不同,战国时期是23.1,三国时期是24.2,所以两文中的“八尺”所指的实际长度不一样。【点评】考生要熟读文段,理解文段的内容和中心。联系上下文内容,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回答。 考生遇到文段中的图表时一定要进行分析,根据图表给与的提示进行比照,就能够发现问题,归纳结论。1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在古代常常用来表示官职的变动,如“左迁”表示升官,“右迁”表示降职。B.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在李公朴追悼会上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C.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

    17、倒金字塔结构”。D.变色龙作者契诃夫,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其代表作有装在套子里的人等。【答案】 A 【解析】【分析】A.这句话理解正好相反, 如“左迁”表示降职,“右迁”表示升官。BC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1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

    18、等。B.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着重叙述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C.“是日更定矣”中的“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D.我国古代的年龄大都有特殊的称谓,例如男子二十岁称“弱冠”,三十岁称“而立”,四十岁称“知命”。【答案】 D 【解析】【分析】D错误,四十岁称“不惑”。 故答案为:D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1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对人

    19、的年龄有特殊的表达,如“黄发垂髫”中“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既加冠”中“加冠”指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表示成年。B.送东阳马生序中“今诸生学于太学”中,“太学”是古代学校名称,一般设在州府所在地,是州府的最高学府。就读于此的学生由朝廷供给粮食。C.“往来无白丁”“臣本布衣”中的“白丁”和“布衣”都是对普通老百姓的特称。除此外,还有“氓”“黎民”“庶人”“黔首”等称呼。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矜”指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不能做事的人。【答案】 B 【解析】【分析】B项,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太

    20、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一般设立在在京师。 故答案为:B【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1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科举制度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秀才或监生应考,考中的就是举人。B.左迁.贬官,降职。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C.春社,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人们拜祭先祖,祈求丰收。D.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

    21、八点左右。【答案】 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有误;春社,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人们拜祭灶神,祈求丰收。 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1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B.

    22、朱自清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我们学过他的背影。C.对联这种传统的文学样式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按照传统的习惯,贴挂时,上联在左,下联在右。D.“角声满天秋色里”“折戟沉沙铁未销”中的“角”“载”都是古代的军中用品。【答案】 C 【解析】【分析】“贴挂时,上联在左,下联在右”错。贴对联时,传统习惯一般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故选C。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17你所在的学校正在举办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

    23、我讲历史】在我国的悠久历史长河里,涌现出了很多君子自强不息的例子,他们或是叱咤风云的武将,或是诗书满腹的文人为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他们的认识,学校开展了“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讲故事比赛,请你以此为主题写一则你所知道的故事,为比赛做好准备,字数在80字以内。 (2)【图片链接】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两幅书法作品,请指出它们各属于什么字体,并说说它们的字体特征。(3)【补写对联】我国有许多鼓励人们自强不息的对联。下面的对联就颂扬了这种精神,请你根据上联,补写出下联。上联:一路风雨兼程磨砺意志下联:_【答案】 (1)岳飞,身怀报国之志,一生精忠报国,以满腔热血挥洒在南宋的大地。勾践卧薪尝胆;司马光用圆

    24、木警枕写资治通鉴;祖逖闻鸡起舞。(2)楷书,字体端庄,匀称工整;行书(行楷),笔画连绵,灵活连贯。(3)半载苦乐同享铸就辉煌 【解析】【分析】开放性试题,所讲的故事要围绕“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来选择,叙述完整,语句通顺即可。这样的故事如,岳飞,身怀报国之志,一生精忠报国,以满腔热血挥洒在南宋的大地。勾践卧薪尝胆;司马光用圆木警枕写资治通鉴;祖逖闻鸡起舞。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图一符合楷体的特点。行楷,也称“汉字行楷手写体字形”,是偏重于楷书书写笔法(法则),比楷书行笔自由,又比行草规正的行书字体。图二符合

    25、行楷的特点。对联讲究字数相等并押韵,所以在做对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字数相等、句式一致、结构相应、内容相关等特点,按照上联“一路(数量词)风雨兼程(主谓短语)磨砺意志(动宾短语)”来分析下联即可,如“半载苦乐同享铸就辉煌”。故答案为:岳飞,身怀报国之志,一生精忠报国,以满腔热血挥洒在南宋的大地。勾践卧薪尝胆;司马光用圆木警枕写资治通鉴;祖逖闻鸡起舞。楷书,字体端庄,匀称工整;行书(行楷),笔画连绵,灵活连贯。半载苦乐同享铸就辉煌【点评】开放性试题,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所讲的故事要围绕“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来选择,叙述完整,语句通顺即可。考查学生对书法的鉴赏能力。楷书,代表人物颜真卿。楷书又称

    26、正书,或称真书。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行书的优点:张怀 书议说:行书非草非真,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草行,在日常生活中最切实用的字体。本题考查的是对联的知识。我们要熟知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即对偶,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义相关,抓住这个特点,即可作答。18班级开展“读名著,品经典”的主题班会,你也参与其中。 (1)【观点论述】改编经典的现象十分普遍:西游记被“大话”,三国演义被“水煮”,内涵丰富的“文学大餐”变成“速食快餐”。然而,阅读这种改编的名著在不少青少年中成了一种时尚,他们说:“那种很正经的文学名著,文字太多,我们没时

    27、间也没兴趣读。而这种书有图画,又搞笑,要有意思得多。”对此,你怎么看?说说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并有明确的结论。 (2)【故事链接】下图与初中教材某一课的内容有关,简要复述这个故事,120字以内。 (3)【拟写对联】我国经典故事中,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请根据上联,拟写出下联。 上联:悟空威震三界显神武下联:_【答案】 (1)我认为,经典还是原汁原味的好。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它的风韵往往尽在骨肉之中,没有肉的骨架,只是一具骷髅。为了迎合某些人的胃口进行的快餐式改编,使得原书的风韵已经荡然无存,呈现出来的只是改编者干瘪的文字。所以,读经典还是应返回原著。(2

    28、)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岁了。苦于大山的阻塞,于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将山移走。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只靠愚公的力量不可能将山移走。愚公有理有据地反驳了他,并坚定不移地移山,最终感动了天帝,天帝就命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移走了两座大山。(3)关羽名扬四海立威风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针对材料发表见解。学生能否抓住文字中的关键点,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这类题的重点是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把握关键点的能力,难点是组织准确有序的语言再表达。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符合了人们浅层次视觉化的审美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文学名著的影响,加快了文学名著的普及,但名著

    29、改编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恶搞名著、任意篡改名著的现象屡见不鲜,使得原书的风韵已经荡然无存,呈现出来的只是改编者干瘪的文字。所以,读经典还是应返回原著。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首先根据对愚公移山的阅读积累,概括故事梗概。愚公移山:愚公门前有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愚公要移走大山遭到智叟的嘲笑,愚公说“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总有一天会把山搬走的。最终感动了天神,搬走了大山。 (3)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要考查对偶的修辞方法及应用。首先,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上联:

    30、悟空威震三界显神武,根据三国战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对出下联:关羽名扬四海立威风。 故答案为:(1)我认为,经典还是原汁原味的好。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它的风韵往往尽在骨肉之中,没有肉的骨架,只是一具骷髅。为了迎合某些人的胃口进行的快餐式改编,使得原书的风韵已经荡然无存,呈现出来的只是改编者干瘪的文字。所以,读经典还是应返回原著。 (2)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岁了。苦于大山的阻塞,于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将山移走。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只靠愚公的力量不可能将山移走。愚公有理有据地反驳了他,并坚定不移地移山,最终感动了天帝,天帝就命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

    31、移走了两座大山。 (3)关羽名扬四海立威风 【点评】(1)本题考查针对材料发表见解。答题时应注意,考查学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需结合材料提取主要内容信息,结合实际情况,说出自己的办法和建议,内容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答题时应注意,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答题时应注意,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

    32、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19“登高社”社员们对“登高”这一活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请结合你的积累,一起来完成吧! 每当登临高处,举目四望,便觉天地悠悠,亘古未变;外物永(hng),历久犹存。而人的生命与之相比,何其短(zn),何其渺小。登高而望远,远处是家乡、是归处,思故乡、安社稷、济苍生“登高”化为文人的一个“情结”,千百年来被反复(yn)咏。(1)请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hngznyn永_短_咏(2)“登高说愁”是古诗中的常见主题,下面是社员们搜集到的部分名句,请帮助填写完整。 【游子怀乡】一上高城万里愁,袭杨柳似汀洲。(许浑咸阳城东

    33、楼)_,_(崔颢黄鹤楼)【壮士悲歌】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3)社员们发现“登高说愁”这一说法也并不绝对:王安石登上飞来峰,以“_,_”一展朝气与信心;杜甫登泰山而小天下,以“_,_”喊出豪情与壮志;而范仲淹则在岳阳楼记中以“_,_”尽显豁达与淡然。 (4)社员们在探究重阳节登高习俗过程中,对“重阳节”这一名称产生了疑问,请从下面“阳”的释义中选择正确的义项来解释。 【答案】 (1)恒;暂;吟(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

    34、选择,因为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两个九刚好相重,所以叫重阳节。 【解析】【分析】两个或几个字相近,会涉及到音、形、义的一项或几项,不仔细分辨它们的不同之处,就会张冠李戴,,把甲字误写成乙字。注意“恒 、暂 、 吟 ”的偏旁部首,和形近字区别开。 一切默写都要依据现行课本,不得多字、少字、错字、别字,标点正确。注意“暮、乡关、 烟波、悠、怆、涕”等字的字形,要正确书写。 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准确书写“畏、浮、遮、望、自缘、会当、凌绝顶 、览、己”等字。 古代阴阳家、方士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一元,初入一元为一百零六岁,有旱灾九年,称为阳九。其余尚有阴九、阴七、阳七、阴五、阳五

    35、、阴三、阳三等。阳为旱灾,阴为水灾。太乙数以四百五十六年为一阳九,二百八十八年为一百六。阳九为奇数,为阳数之穷;百六,偶数,为阴数之穷。因为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两个九刚好相重,所以叫重阳节。 故答案为: 恒 ; 暂 ; 吟 。 日暮乡关何处是 ; 烟波江上使人愁 ;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 不畏浮云遮望眼 ; 自缘身在最高层 ; 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 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 。 选择,因为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两个九刚好相重,所以叫重阳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音、形、义是汉字的三要素,每个汉字一般都有它特定的读音

    36、、形体和意义。根据这三方面表现正确书写。 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答题时应注意,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理解性默写则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答题时应注意,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常见的方法有理解积累,归类积累,联想积累,回环积累,抄读积累。默写的总体要求是书写准确,理解到位。 本题考查理解词义和节日习俗。答题时应注意,结合词义,联系重阳节的相关习俗,准确理解作答。2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按照

    37、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垂髫、弱冠、束发、而立、花甲、知命、古稀等;对官职的升迁也有特定称谓,“谪”“左迁”“放”属于降低官职。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河”指“黄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中“岱宗”指“泰山”,“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三秦”指“关中地区”。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它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D.“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轼既是“三词客”之一,又是“四大家”成员,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调歌头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答案】 B 【解析】【分析】A.从小到大依次是: 垂髫(童年)、束发(男子十五岁)、 而立(三十),知命(五十)、花甲(六十)、古稀 (七十)。 C.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D.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作者是辛弃疾。 B项正确,故选B。 故答案为:B【点评】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整理(DOC 13页).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62145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