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DOC 14页).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621438
  • 上传时间:2023-04-27
  • 格式:DOC
  • 页数:14
  • 大小:783.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DOC 14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DOC 14页 部编版七 年级 历史 下册 专项 试题 DOC 14 下载 _考试试卷_历史_初中
    资源描述:

    1、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 辨析题 论述题1 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唐代的中兴君主,睿宗的第三子。因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明皇。英武有才略,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开创了唐朝的鼎盛之世。天宝后,宠爱杨杨玉环,封为贵妃,杨玉环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及安禄山反,玄宗出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谓杨国忠通于胡人,而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乃令杀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玄宗避难奔蜀,后肃宗即位于灵武,尊为太上皇。在位四十三年。玄宗喜爱歌舞音乐,曾于梨园教歌舞,所以后世尊其为伶人之祖师爷。死后庙号玄宗。(1)材料中唐玄宗开创了什么治世?

    2、 (2)根据材料提炼一个有关统治者的观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答案】(1)开元盛世(2)观点:统治者对国家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论述:纵观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如果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反之则国家很快就会被推翻。【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2)依据材料的“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开创了唐朝的鼎盛之世。天宝后,宠爱杨杨玉环,封为贵妃,杨玉环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可以提炼的观点是:统治者对国家的发展起推动

    3、或阻碍作用。论述:纵观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如果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反之则国家很快就会被推翻。例如,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出现“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由于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点睛】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开元盛世”。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观点统治者对国家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然后结

    4、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主要强调如果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反之则国家很快就会被推翻。2(l)请写出上图中A、B两点的地名(2)隋朝大运河是哪个皇帝下令开凿的?运河的开凿有何意义?【答案】(1)A洛阳;B涿郡。(2)隋炀帝。意义: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至今仍具有交通运输、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等价值。(答出其中一点即可)【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 A洛阳;B涿郡。(2)第一小问: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南

    5、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隋炀帝。第二小问: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隋朝大运河开凿的意义是: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至今仍具有交通运输、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等价值。(答出其中一点即可)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杜佑通典卷七载:“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斗米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斗米

    6、值二钱。”材料二:武周时期,搜罗人才,曾“十道使人,天下选残明经、进士,及下村教童蒙博士,皆被搜扬,不曾试练,并与美职”。重视农业生产,规定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则予以升奖。摘编自隋唐五代史材料三:(开元时)重用姚崇、宋璟,整顿吏治,裁撤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唐朝谁在位时的政治局面?(2)材料一、三反映的统治局面在历史上分别被称为什么?(3)结合三则材料,谈一谈给你带来哪些有益的启示?【答案】(1)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3)不用承担过重劳役负担;农业收入增多,经

    7、济收入增多;社会稳定,生活安定。【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可知是唐太宗在位时期。结合课本所学,626年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他就是唐太宗;由材料二“武周时期”可知反映的是武则天统治时期。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历史上称武周时期;由材料三“(开元时)重用姚崇、宋璟”可知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时期。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2)依据材料一“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斗米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斗米值二钱。”可知反映的贞观之治

    8、。结合课本所学,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材料三“(开元时)重用姚崇、宋璟,整顿吏治,裁撤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可知反映的是开元盛世。据所学,唐玄宗前期年号“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3)依据三则材料“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田畴垦辟,家有余粮”“整顿吏治,裁撤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由此可知,

    9、生活在唐朝时期,不用承担过重劳役负担;农业收入增多,经济收入增多;社会稳定,生活安定。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完成(1)(3)题:(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于何时?(3)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答案】(1)苏州和湖州,水稻。(2)南宋。(3)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南方经济超过北方。【解析】【分析】【详解】(1)问“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可知,材料一中的“苏湖”指太湖流域。太湖流域地处长江流域,结合地理知识,可知当地最主要的粮食

    10、作物是水稻。(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南宋时,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可知,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于南宋。(3)结合两则材料内容,说明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故“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在财政方面,行省只是充当了朝廷集中财赋的工具,行省还有义务遵照朝廷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赋支出的不足;在军事方

    11、面,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军权掌握在中央的枢密院;在司法方面,朝廷也对行省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典制,不能逾越。材料二: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本地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请回答:(1)材料一叙述了行省制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叙述?(2)材料二中叙述“行省划分”的目的和基本方法是什么?这样划分有何意义?【答案】(1)行省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

    12、牵制与制约。人事权方面、财政方面、军事方面、司法方面。(2)目的:中央军事控制。基本方法是犬牙交错。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行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在财政方面,行省只是充当了朝廷集中财赋的工具,行省还有义务遵照朝廷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赋支出的不足;在军事方面,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军权掌握在中央的枢密院;在司法方面,朝廷也对行省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典制,不能逾越”可知,行省制的最大特

    13、点是,行省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从人事权方面、财政方面、军事方面、司法方面四个方面做了说明。(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可知,行省区划的目的是中央进行军事控制;基本方法是犬牙交错。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点睛】材料一以材料为切入点,考查行省的特点。准确掌握“行省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这一点。6读谚习史谚语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请阅读下面三则谚语,并回答问题。谚

    14、曰:“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范成大吴郡志语曰:“苏常熟,天下足。”陆游集渭南文集谚曰:“湖广熟,天下足。”(明)李釜源地图综要(1)结合所学,归纳“苏湖熟,天下足”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2)“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在南宋文人笔下反复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3)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答案】(1)南方战乱较少,政治相对安定;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劳动力;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引进、推广优良品种。(2)宋代,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3)南方经济持续发展。【解析】【详解】(1)根据“苏湖熟,天下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宋朝时,经济重心南移

    15、最终完成,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等谚语,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南方战乱较少,政治相对安定;中原人为逃避战乱大量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南方的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引进、推广优良品种。(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湖熟,天下足” 在南宋文人笔下反复出现,说明到宋朝时,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苏州、湖州都在太湖流域。(3)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说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超过了北方。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这部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

    16、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人教版统编教材七年级历史材料二 请回答:(1)上述材料是出自我国哪个朝代的哪部科技著作?其作者是谁?(2)这部著作主要对我国古代的哪两个方面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这部书有什么地位?(3)请列举出两部同时期的优秀科技著作及作者。(4)这些科学家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答案】(1)明朝天工开物宋应星(2)农业、手工业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3)本草纲目李时珍农政全书徐光启(4)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执着、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观点正确,意思相近即可)【解析】【详解】(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把各生产部门分为

    17、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明朝的天工开物;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可知,天工开物主要对我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3)依据所学可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也是明代著名的科技著作。(4)开放性题目,严谨求实的

    18、科学态度,执着、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等。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宋太祖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奸邪共济为内患,深可惧也”。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 钱穆国史大纲(1)材料一中的“宋太祖”指的是谁?(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初统治者为什么要“移换屯驻”。(3)材料二、三体现宋代哪一个治国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积极影响?【答案】(1)赵匡胤(2)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控制军队,以此达到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3)重文轻武的政策积极影响:扭转了五

    19、代十国以来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专横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宋太祖”是赵匡胤。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了北宋,取代后周,赵匡胤就是宋太祖。(2)据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定期换防),不使常在一处。”结合所学知识,宋初统治者“移换屯驻”,让军队定期调动,是为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控制军队,以此达到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3)根据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材料三“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可知,材

    20、料二、三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即重视文臣、抑制武将,这一政策的积极影响体现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点睛】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材料二:如下图 (1)材料一中反映的疆域范围指的是我国哪一历史朝代的疆域?(2)材料二的图中反映的是该朝代的哪一政治制度?(3)该朝代对台湾地区和西藏地区的管辖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4)简述该政权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答案】(1)元

    21、(2)行省制(3)澎湖巡检司 宣政院(4)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政权【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可知,这是元代疆域。(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可知,这是元代的行省制。(3)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可知,元代对台湾和西藏采取的管理措施分别是设立澎湖巡检司、宣政院辖地。(4)根据所学可知,元代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政权。1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5世纪,中国皇帝发动了七次大规模的远

    22、洋探险,远航船队历经东南亚、印度、波斯湾和东非的多个港口。(1)材料中所叙述的事件发生于中国哪个朝代哪个皇帝时期?(2)当时率领船队七次远航的是谁?他所率的船队最远到达哪里?(3)请谈谈你对这次远航的认识。【答案】(1)明朝明成祖(2)郑和 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3)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明成祖时期派郑和七次下西洋。(2)根据所学可知,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3)根据所学可知,对郑和远航的进行评价即可,如他是我国也是

    23、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等,言之有理即可。11阅读下列材料: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纠者曰“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若边镦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举刺之事,则有行御史台领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以治请回答:(1)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世祖”指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和监察事务的机构分别是什么?(3)材料中“中书省”是什么机构?管辖什么地方?这一制度影响如何?(4)台湾在

    24、元朝称为什么?它属于哪个行政机构管辖?在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的机构是什么?【答案】(1)行省制度;忽必烈。(2)枢密院;御史台。(3)(最高)行政机构;腹里;在历史上影响深远。(4)琉球;澎湖巡检司;宣政院。【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中“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可知,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源于元朝。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我国省

    25、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2)依据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枢密院主要掌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等事务;战争时设行枢密院,掌一方军政。元代,御史台是监察事务的机构。(3)材料中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其邻近地区。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被称为“腹里”的地区(大都及其邻近地区)。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这就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有利于对全国的管辖,以后各朝基本沿用下来,在历史上影响深远。(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在元朝称为琉球,元世祖灭宋后在澎湖设立巡检司,是管辖澎湖

    26、、台湾地区的行政机构,隶属于福建行省泉州路同安县,是中国在台湾附近岛屿设立正式建制的开始;在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的中央机构是宣政院。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12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重心形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重心是相对稳定的,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国防形势的演变,必然也将寻找更适宜的发展区域,以扩大经济重心的范围乃至迁移。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大

    27、致经历了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历程。最终在东南地区结聚成一个新的经济重心,并取代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重心地位。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南移事件。(1)依据材料,指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重心的位置。(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1)黄河中下游地区(2)观点: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大致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过程。论述: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最早位于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江南地区开始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经济。隋唐时期尤其唐朝中期开始南移,南北经济几无差距。南宋时期,南方超过北方,

    28、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结论:以上说明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历程。【解析】【分析】【详解】(1)由材料“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重心形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可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重心的位置在黄河中下游地区。(2)观点: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大致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过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最早位于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北方多战乱,南方战乱较少,政治环境相对安定;许多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再加上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开始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经济。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中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

    29、南移,南北经济几无差距。南宋时期,南方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以上说明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历程。【点睛】此题注意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内容。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最早位于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江南地区开始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经济。隋唐时期,尤其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北经济几无差距。南宋时期,南方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玄奘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

    30、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深明佛学,五十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十二年尽六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频繁交往,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经过吸收、改造、创新,成为唐文化中色彩绚烂的成分。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在唐三彩及唐诗中骏马、骆驼和胡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化符号,这也是丝绸之路兴盛的具体体现。一一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分别是什么?(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相关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

    31、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1)开明平等、开放。(2)观点1: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能够促进了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论述:唐朝政府鼓励对外开放,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各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使西方近代科学和技术无法传入我国,导致中国全面落后于世界。(观点2:实行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能够促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共同发展。论述:唐朝时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唐和吐蕃和亲,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唐和吐蕃民族关系实现了“和同为一家”。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

    32、频繁交往,吸收、改造、创新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成为唐文化中色彩绚烂的成分。)【解析】(1)根据材料“玄奘西行求佛经”,“鉴真东渡传播佛法”,“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频繁交往,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经过吸收、改造、创新,成为唐文化中色彩绚烂的成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对外政策是平等、开放。(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观点: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能够促进了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因为:唐朝政府鼓励对外开放,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各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使西方近代科学和技术无法传入我国,导致中国全面落后

    33、于世界。14历史事件的考证需要多角度,这样才能准确地认识历史全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1)请正确填写示意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名。A: ;B: ;C: 。(2)观察示意图,其中通济渠连接的两大水系是 和 。材料二:阅读下列评论隋朝大运河的几首古诗(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首诗对大运河的评价比较客观?说一说你的理由。材料三:2014年6月22日,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Grand Canal)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沟通了

    34、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五大水系,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材料四:隋朝时,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摘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4)阅读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说大运河申遗的理由。(至少两条)【答案】(1)A:涿郡;B:洛阳;C:余杭。(2)黄河与淮河。(3)第三首诗更客观。因为前两首诗只是强调了大运河导致隋朝的灭亡,而第三首诗既写了大运河让隋亡,又强调了大运河的重要作

    35、用,比较客观。(言之有理)(4)理由: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大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言之有理,写两条得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为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因此示意图A点是涿郡;B点是洛阳;C点是余杭。(2)根据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其中通济渠连接

    36、了黄河与淮河。(3)材料二中胡曾和宗元鼎对大运河的评价是片面的只看到了开凿大运河的劳役繁重,造成了隋朝的灭亡,没看到大运河的积极影响;材料二中皮日休对大运河的评价是全面的即对大运河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也指出隋炀帝巡游江都的过错。由此可知,第三首诗更客观。因为前两首诗只是强调了大运河导致隋朝的灭亡,而第三首诗既写了大运河让隋亡,又强调了大运河的重要作用,比较客观。(言之有理)(4)根据材料三“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五大水系,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材料四“隋朝时,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可知,大运河申遗的理由是: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37、;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大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言之有理,写两条得分)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是隋朝在历史上的重大贡献之一,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这也是大运河申遗的主要理由。同时大运河的修建也加重了人民的徭役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人民起义,加速了隋朝的灭亡。15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岳飞和秦桧是中国历史上同一时期的两个重要人物。下面是某中学的同学找到的关于两人的资料,请你根据资料完成相关问题的探究。资料一左图为岳飞墓前秦桧跪像。资料二右图为秦桧站

    38、像。雕塑的作者说:“为秦桧夫妇塑站像不是为他平反,而是为了呼吁现代社会要重视人权和女权,因为秦桧夫妇的跪像是过去人权和女权被侵犯的表现。人触犯法律,自然有司法机关追究责任,但谁也无法逼人下跪,或者死后塑个跪像什么的。”(1)为什么几百年来人们一直怀念岳飞、痛恨秦桧?(2)就“让秦桧站起来”这一观点,你支持还是反对?简述你的理由。【答案】(1) 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正义的,也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因此岳飞也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和怀念。(2)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几百年来人们一直怀念岳飞、痛恨秦桧的原因,

    39、在于岳飞的抗金斗争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维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而秦桧陷害忠良,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必然世代为人民所唾骂。(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反对“让秦桧站起来”;因为“让秦桧站起来”就是打着所谓“重视人权和女权”的幌子,替秦桧翻案,这种违背历史、违背正义的行为是疯狂而赤裸裸的对中华几千年文明历史的践踏和篡改,是对历代为中华民族献身的英雄和烈士的羞辱等。点睛:抓住题眼“让秦桧站起来这一观点的态度”,是解题的切入点;秦桧下跪并不是一座雕像那么简单的一件事,它是一种文化传承,具有教育意义,它在告诉后人要明是非,辨忠奸,扬善惩恶,看清历史,铭记历史,不要让历史重演。所以“让秦桧站起来”就是打着所谓“重视人权和女权”的幌子,替秦桧翻案,这种违背历史、违背正义的行为是疯狂而赤裸裸的对中华几千年文明历史的践踏和篡改,是对历代为中华民族献身的英雄和烈士的羞辱等。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DOC 14页).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62143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