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规划研究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自然保护区规划研究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保护区 规划 研究 课件
- 资源描述:
-
1、1q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q中国珍濒植物濒危等级与保护现状 整体概述概述二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概述一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概述三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3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1 自然保护区的研究现状2 自然保护区的理论基础 3 自然保护区的实践4 自然保护区的新思维411 什么是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自然保护的目的,把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陆地和水体划分出来,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地,也是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手段。自然保护区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然保护
2、区与社区的协调发展。512 国内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1.2.1 成就q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q截止2001年底,全国已建1551个,面积12989万公顷,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2.9%。q中国70%的陆地生态系统、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等植物,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绝大多数都在自然保护区里得到较好的保护。612 国内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1.2.1 成就(续)1993年发布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 14529-93),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和自然遗迹3个类别及9个类型。中国自然保护纲要、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3、行动计划和中国自然保护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年)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7类 别类 型 自然生态系统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型43.62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 野生生物类野生动物类型34.36野生植物类型15.44%自然遗迹类地质遗迹类型古生物遗迹类型我国自然保护区(1551个)的分类812 国内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1.2.2 问题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设计缺乏理论基础 对保护区系统规划重视不够,造成保护区内部功能分区不合理 缺乏顶层设计,没有从区域生态系统高度出发规划保护
4、区,形成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和空白区。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如云南怒江自然保护区10万hm2森林砍伐。9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1.3.1建设1872年,美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启动了人与生物圈(MAB)计划。到2003年7月,已经在97个国家建立了440个生物圈保护区。中国有24个保护区位列其中。10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1.3.2规划与政策生态评价已应用于不同的层次:(1)生物评价;(2)非生物评价;(3)生态敏感度评价 自然保护区的政策,如保护区投资政策、信贷政策、保护政策和资源利用政策 自然保护区
5、系统规划 11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1.3.2规划与政策(续)国际上主要在分类标准、监测、战略和政策等方面研究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问题 IUCN于1978年提出(1994年修订)了保护区分类标准:严格自然保护区/荒野地、国家公园、自然纪念地、生境/物种管理区、保护性陆地、海洋景观区、资源经营管理保护区 保护区监测趋向于网络化和国际化 12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1.3.3理论研究(1)岛屿生物地理学假说q岛屿的特点:地理隔离,生物类群简单。q研究的优势:1)便于重复性研究和统计分析,有利于许多深入而细致的生物学研究。2)为发展和检验自然选择、物种形成及演化,以及生物地理学和生
6、态学诸领域的理论和假说,提供了重要的自然实验室。13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1.3.3理论研究(1)岛屿生物地理学假说(续)q MacArthur 和Wilson(1963,1967)认为,岛屿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完全取决于两个过程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但物种的组成却不断变化和更新,也称为平衡理论。q 面积效应与距离效应:达到平衡状态的物种数主要取决于岛屿的大小和岛屿离种源的距离,物种数随岛屿面积的增加而增加,这是所谓的面积效应;岛屿离陆地和其它岛屿越远,其上的物种数目就越少,这称为距离效应。14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1.3.3理论研究(1)岛屿生物地理学假说在
7、自然保护方面的启发:保护区面积越大,物种灭绝率越小,生境多样性越大,物种丰富度亦越大;隔离程度越高,物种迁入率越小,物种丰富度越低;面积大而隔离度又低的自然保护区具有较高的平衡物种丰富度功能;1.面积小或隔离程度低的生境岛具有较高的物种周转率。15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1.3.3理论研究(1)岛屿生物地理学假说有关原则已被IUCN纳入世界自然保护策略:保护区面积愈大愈好;一个大保护区比具有相同总面积的几个小保护区为好;对某些特殊生境和生物类群,最好设计几个保护区,且相互距离愈近愈好;自然保护区间最好用通道相连,以增加物种迁入率;1.为避免边缘效应,保护区以圆形为佳。1613国外自然
8、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1.3.3理论研究(1)岛屿生物地理学假说岛屿生物地理学假说在自然保护区中的争论 对保护区以圆形为佳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Blouin等检验了33个海洋岛屿上物种丰富与岛屿形状的数据:岛屿形状并不能说明岛屿上物种丰富度的差异。形状不是海洋岛屿保护区设计的主要因素。保护区彼此越接近越好与保护区圆形的准则互相矛盾。1.保护区间的通道:增加种的迁入率,减少局部绝灭度,但传播疾病和扩散干扰源的弊端也不容忽视。17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1.3.3理论研究(1)岛屿生物地理学假说岛屿生物地理学假说在自然保护区中的争论(续)对大保护区建立常会受到社会、经济以及管理方面因素的限
9、制,因此存在“SLOSS之争”。许多研究表明,几个分散的小保护区通常比一个具有相同总面积的大保护区有更多的物种丰富度。因为每个小保护区含有不同的地方性物种、不同的小生境。3.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还没有得到实证,应用于保护区设计是危险的。但该理论对异质环境中种群动态模型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对于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有贡献。18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1.3.3理论研究(2)异质种群理论 Levins(1970)提出了异质种群的思想,其在自然保护方面的要点:空间上有一定距离的生境斑块。同时由于栖息地的破碎而使得一个较大的生物种群被分割成许多小的局域种群。异质种群指在空间上具有一定距离,但彼此间
10、通过扩散个体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小种群或局域种群的集合。19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1.3.3理论研究(2)异质种群理论 异质种群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均是一个生态单元。这些小局域种群呈斑块状分布,很不稳定,经常面临灭绝。异质种群理论着重研究局域种群灭绝、再定居规律及异质种群的生存力,这是近年来保护生物学研究重点的一个重要转移。20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1.3.3理论研究(2)异质种群理论异质种群理论与岛屿生物学假说在自然保护方面的联系:着眼点不同:种群水平vs群落水平SLOSS争论的对立派:认为SS优于SL(岛屿生物学)。保护区设计中的应用性不同:现实意义vs理论意义。异
11、质种群理论将分散的栖息地碎片用廊道连接起来,是异质种群理论在自然保护区设计上所着重强调的,既保护了局域种群之间的独立性,又能实现局域种群之间的再定居。21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1.3.3理论研究(3)种群生存力分析种群生存力分析(PVA)分析计算一定面积或一定大小的种群在一定时间内的存活概率,因此它是自然保护区设计的重要依据。PVA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最小可存活种群(MVP),它是维护保护对象长期安全的重要标志。根据最小可存活种群可确定保护区面积的大小。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只给出保护区越大越好的原则,并不能得出具体的保护区面积;PVA 对于确定保护区有效面积是有用的概念。2213国外自然
12、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1.3.3理论研究(4)景观生态学就生物多样性保护而言,景观生态学注重景观多样性与生物个体行为、功能、群落动态及生态系统不同时空尺度上的作用。按照景观生态学的观点,一个自然保护区即是一个由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景观要素本身在大小、形状、数目、类型和外貌上的变化,影响保护区景观的结构。保护区景观的差异导致了景观功能的差异。因此,按照网络结构和景观功能的原理,在设计保护区时,应使景观组分间的连接度尽可能大,以防止种群的隔离,增加种群内变异和遗传多样性。23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1.3.3理论研究(5)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认为,自然保护区的最佳形状应为一个大的核心区
13、域加上弯曲的边界和狭窄的裂开形延伸,其延伸方向与周围生态流的方向一致。景观规划从景观要素保护出发提出了一些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空间战略,为自然保护区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包括保护核心栖息地,建立缓冲区,构筑廊道,增加景观异质性和引入或恢复栖息地。24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1.3.3理论研究(6)问题和展望自然保护区的设计过分强调濒危物种本身的保护,对生态系统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代表性和维持生态过程方面存在较多问题。自然保护区设计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吸取各种理论的精华,建立保护区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是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252 自然保护区设计的理论基础 21 必
14、要性q 保护区的主要功能即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代表性、生态过程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受到质疑 q 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设计就是从区域生态系统高度,根据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代表性和生态过程的原则及一定的保护目标,提出一个区域内自然保护区网络、保护区各功能区和保护区间廊道的合理布置。262 自然保护区设计的理论基础 21 必要性q 保护区的主要功能即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代表性、生态过程。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设计是综合考虑生态、社会、经济的一种协调设计战略。q 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设计有三个层次:从区域层次研究保护区网络的优化设计;在网络的每个节点(保护区),研究保护区的面积、形状和内部功能分区;研究网
15、络与节点的连接(廊道)。q 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设计涉及的主要理论包括异质种群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和种群生存力分析理论。272 自然保护区设计的理论基础 22异质种群的概念和结构 一个典型的异质种群,一般满足下列四个条件:(1 1)适宜的生境以离散斑块形式存在。(2 2)即使是最大的局域种群也有灭绝风险。否则,异质种群将会形成大陆岛屿型异质种群。(3 3)生境斑块不可过于隔离而阻碍局域种群的重新建立。(4 4)各个局域种群的动态不能完全同步。否则,异质种群不会比灭绝风险最小的局域种群续存更长的时间。282 自然保护区设计的理论基础 22异质种群的概念和结构异质种群的尺度特征:局部尺度:个体在这一
16、尺度内完成取食和繁殖活动;异质种群尺度:扩散个体在不同的斑块生境之间迁移,但并不是所有个体都将迁移,这意味着当一个斑块生境不利于特定个体的取食和繁殖时,该个体将会迁出这个斑块;1.地理尺度:也称为一个物种所占据的整个地理区域上的尺度,个体几乎没有扩散出这个地理区域的可能。292 自然保护区设计的理论基础 22异质种群的概念和结构异质种群的结构特征:(a a)大陆岛屿型异质种群结构:一个斑块(大陆)如此之大,该局域种群实际上不会灭绝,且是迁入剩余小生境斑块的唯一来源,这一结构也称为Boorman-LevittBoorman-Levitt异质种群结构;(c)Levins(c)Levins 结构(1
17、970)1970):所有斑块的面积相同,且非常小以致于所有局域种群都有非常大的灭绝风险;(b)(b)中间型:大部分异质种群结构介于(a a)和(c c)之间。302 自然保护区设计的理论基础 22异质种群的概念和结构异质种群动态模型Levins 模型首先区别了单种群动态与异质种群动态之间的不同。该模型假定有大量的离散生境斑块,它们大小相同,且只分为已被定居和未被定居两种,而局域种群的真实大小则忽略不计。dP/dt=cP(1-P)-eP种群建立的概率与斑块有种群定居的比例。其中,c,e分别为侵占和灭绝参数。1.关键属性:异质种群若要持续生存,局域种群的重建速率必须高到足以补偿灭绝速率,并使异质种
18、群大小在很小时能够增长。312 自然保护区设计的理论基础 22异质种群的概念和结构q若不同局域种群之间相互独立,且局域种群个体数量又不是太小的话,这样的一个异质种群要比一个大局域种群具有更高的生存力。q隔离度对异质种群的生存力至关重要。过分的隔离,无法实现扩散和再侵入;太近,相关性灭绝的概率就大。322 自然保护区设计的理论基础 22异质种群的概念和结构-对自然保护区设计的启示(1)异质种群的长期续存需要维持生境斑块网络。异质种群概念对生活于破碎景观中的各种植物、两栖类、鸟类、哺乳类是合适的(Hanski,1994)。以往生物保护主要是通过维持局部生境质量来减少局部灭绝的速率,但一个物种很难在
19、一个孤立的生境斑块中持续很长时间,保护的重点应从单一生境斑块中某一物种的保护转化为维持这种斑块网络上来。332 自然保护区设计的理论基础 22异质种群的概念和结构-对自然保护区设计的启示(2)适度的隔离有利于异质种群的长期生存 如果斑块之间的距离太远,以致于无法通过迁移和再侵入来拯求种群的灭绝,那么即使有大量的小生境片断也无法保证异质种群长期存活下去。对异质种群长期续存所需的最低斑块密度是一个重要的参数,斑块密度增加有利于侵占,因而对异质种群的长期生存是有益的。理论上讲,一系列连接良好的生境斑块通常比紧密斑块簇更有利于物种的长期生存。342 自然保护区设计的理论基础 22异质种群的概念和结构-
20、对自然保护区设计的启示(3)生境质量在空间上的较高异质性是有益的 提高斑块生境质量的异质性可降低异质种群灭绝的风险。当然实质性地改变斑块内的异质性是不可能做到的,但当有多个备选地点时,被选定生境斑块的质量应当包含或多或少的变化。尽管提高保护区的生境质量很吸引人,但仍有理由保留多种生境类型,这样可以缓冲环境和区域随机性对异质种群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可以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352 自然保护区设计的理论基础 22异质种群的概念和结构-对自然保护区设计的启示(4)边缘效应也有利于异质种群的生存。适度的片段化,使得局域种群单位面积接触到其它类型生境的机会增多,它增加了局域种群个体觅食的机会及躲避自然灾害
21、的能力;异质种群产生了更多交错带,因而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张知彬,1994)。362 自然保护区设计的理论基础 23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概念和结构(1)景观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之一,它对景观的功能与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包括时间异质性(如植被演替)和空间异质性(如植被的镶嵌结构)。空间异质性包括三个方面:空间组成,如生态系统的类型、数量和面积;空间构型,如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空间相关,如生态系统的空间关联程度及尺度。372 自然保护区设计的理论基础 23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概念和结构(2)景观格局景观格局是生态系统或系统属性空间变异程度的具体表现,它决定着资源环境的地理分布,制约着各种生
22、态过程。影响基本生态过程的景观格局参数包括:斑块大小:影响单位面积的生物量、生产力、养分储存、物种多样性,以及内部种的移动和外来种的数量。斑块形状:影响生物种的发育、扩展、收缩和迁移。斑块密度:影响通过景观的“流”的速率。斑块的分布构型:影响干扰的传播和扩散。按结构特征可以划分出4种景观类型,即斑块散布的景观、网络状景观、指状景观和棋盘状景观。382 自然保护区设计的理论基础 23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概念和结构(3)廊道线状或带状斑块,其生态功能取决于其内部生境结构、长度和宽度及目标种的生物学特性等因素。q 为某些物种提供特殊生境或暂息地;q 增加生境斑块的连接性,促进流动,给缺乏空间扩散能力的物
23、种提供一个连续的栖息地网络,增加物种重新迁入机会;q 分割生境斑块,阻断基因或物种流,造成生境破碎化,或引导外来种及天敌的侵入,威胁乡土物种生存。廊道功能上的矛盾,要求谨慎考虑如何使廊道有利于乡土物种的保护。392 自然保护区设计的理论基础 23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概念和结构(4)景观连接度(connectivity)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量度,包括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等。景观连接度是研究同类斑块之间或异类斑块之间在功能和生态过程上的有机联系。402 自然保护区设计的理论基础 23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概念和结构廊道、景观连接度和景观连通性景观连接度不同于景观连通性。景观连通性是指空间结构上的
24、联系,而景观连接度是在功能上和生态上的联系。具有较高的连通性,不一定有较高的景观连接度;连通性差的景观,其景观连接度不一定较小。廊道是景观连接度在空间的具体表现形态,不能反映景观连接度的水平,景观连接度的大小还取决于廊道的质量。斑块之间可以有廊道存在,但其景观连接度也许为零。412 自然保护区设计的理论基础 23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概念和结构(5)等级-尺度理论v 等级理论认为,任何系统皆属于一定的等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v 景观是生态系统组成的空间镶嵌体,同样具有等级特征。景观的性质依其所属的等级不同而异。v 不同等级上的生态系统都是由低一等级的系统所构成,如斑块构成景观,景观又构成区
25、域。某一等级的组分既受其高一级水平上整体的环境约束,又受下一级水平上组分的生物约束。422 自然保护区设计的理论基础 23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概念和结构(6)干扰学说v 干扰是空间上和时间上环境与资源异质性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景观的一种重要生态过程,可分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v 干扰造成景观的异质性,决定斑块的大小、密度和时间频率,改变景观的格局,同时景观对干扰也具有一定的抗性。432 自然保护区设计的理论基础 23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概念和结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q 生物多样性保护可以分为两种途径,即以物种为中心的途径和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途径。q 这两种不同保护途径也体现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以物种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