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系统性能分析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自动控制系统性能分析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动控制系统 性能 分析 课件
- 资源描述:
-
1、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频域分析 概述 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自动控制系统的稳态性分析 自动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 系统分析举例水位控制系统概述 研究任何自动控制系统的首要的工作是建立合理研究任何自动控制系统的首要的工作是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一旦建立了数学模型,就可以进行的数学模型。一旦建立了数学模型,就可以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对控制系统进行分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就是分析控制系统能否满足它所提出来的性析,就是分析控制系统能否满足它所提出来的性能指标要求,分析某些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能指标要求,分析某些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工程上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的主要内
2、容是:响。工程上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的主要内容是:稳定性能、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分析。稳定性能、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分析。其中最重其中最重要的是系统的稳定性能,这是因为工程上所使用要的是系统的稳定性能,这是因为工程上所使用的控制系统必须首先是稳定的系统,不稳定的系的控制系统必须首先是稳定的系统,不稳定的系统是根本无法工作的。因此分析研究系统时,首统是根本无法工作的。因此分析研究系统时,首先要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其次是系统的稳态先要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其次是系统的稳态性能分析,这是因为系统经过长期运行在稳态状性能分析,这是因为系统经过长期运行在稳态状态下,因此其稳态性能直接关系到日常工作的质态下,
3、因此其稳态性能直接关系到日常工作的质量;最后是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这主要是针对量;最后是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这主要是针对那些要求快速且平稳过渡的系统。那些要求快速且平稳过渡的系统。稳定性分析是自动控制系统中最重要的性能分析,这是因为工程上所使用的控制系统首先必须是稳定的系统,不稳定的系统不仅无法工作,也没有其使用的价值。系统的稳定性(Stability)是指自动控制系统在受到扰动作用使平衡状态破坏后,经过调节,能重新达到平衡状态的性能。造成系统不稳定主要有:系统内部参数结构上的原因和外部控制上的客观原因。7.1 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稳定系统与不稳定系统a)不稳定系统 b)稳定系统 造成自
4、动控制系统不稳定的物理原因 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又分绝对稳定性和相对稳定性。系统的绝对稳定性是指系统稳定(或不稳定)的条件。即形成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系统的相对稳定性是指稳定系统的稳定程度。自动控制系统的相对稳定性a)相对稳定性好 b)相对稳定性差 系统稳定区域系统稳定区域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 系统稳定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特征方程的所有系统稳定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特征方程的所有的根的实部都必须是负数。亦即闭环系统的所有的根的实部都必须是负数。亦即闭环系统的所有极点都必须在复平面的左侧。极点都必须在复平面的左侧。系统不稳定区域系统不稳定区域+1系统特征方程的根,或者说其系统的传递函数的极点都在复数平面
5、的左半平面系统特征方程的根,或者说其系统的传递函数的极点有在复数平面的右半平面+j+j控制系统稳定性和特征根(闭环极点)之间的关系n对稳定的系统,若负实根或具有负实部的复根离虚对稳定的系统,若负实根或具有负实部的复根离虚轴轴(Im(Im轴轴)愈远,指数曲线衰减得愈快,则系统的调整愈远,指数曲线衰减得愈快,则系统的调整时间愈短,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就会愈好。时间愈短,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就会愈好。n若系统特征根有多个,那么最靠近虚轴的极点,对若系统特征根有多个,那么最靠近虚轴的极点,对系统稳定性系统稳定性(衰减慢衰减慢)的影响最大,因此通常把最靠近的影响最大,因此通常把最靠近虚轴的闭环极点,称为虚轴的闭
6、环极点,称为闭环主导极点闭环主导极点。奈氏稳定性判据 奈氏奈氏(Nyquist)(Nyquist)稳定判据:奈氏判据说明,如果系稳定判据:奈氏判据说明,如果系统在开环状态下是稳定的,闭环系统稳定的充要统在开环状态下是稳定的,闭环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它的开环幅相频率特性曲线不包围条件是:它的开环幅相频率特性曲线不包围(-1(-1,j0)j0)点。反之,若曲线包围点。反之,若曲线包围(-1(-1,j0)j0)点,则闭环系点,则闭环系统将是不稳定的。若曲线通过统将是不稳定的。若曲线通过(-1(-1,j0)j0)点,则闭点,则闭环系统处于稳定边界。环系统处于稳定边界。对数频率稳定性判据 奈氏判据是在
7、奈氏图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奈氏判据是在奈氏图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在前一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作奈氏图的在前一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作奈氏图的复杂性,所以如果被分析的自动控制系统复杂性,所以如果被分析的自动控制系统是具有最小相位的开环传递函数的最小相是具有最小相位的开环传递函数的最小相位系统的话,那么在工程上我们就可以采位系统的话,那么在工程上我们就可以采用系统的开环对数频率特性(用系统的开环对数频率特性(BodeBode图)来图)来判别该闭环系统的绝对稳定性与相对稳定判别该闭环系统的绝对稳定性与相对稳定性。而这就是所谓的对数频率稳定性判据。性。而这就是所谓的对数频率稳定性判据。对数频率稳定性判据是在奈
8、氏稳定性判据对数频率稳定性判据是在奈氏稳定性判据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它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它实质上是具有实质上是具有最小相位传递函数系统的奈氏稳定性判据最小相位传递函数系统的奈氏稳定性判据在伯德图上的一种表示表示形式。在伯德图上的一种表示表示形式。1 1、奈氏图上以原点为圆心的单位圆对应于伯德图上、奈氏图上以原点为圆心的单位圆对应于伯德图上的的0dB0dB线。线。dBMLM01lg20)(lg20)(,1)(时因为2 2、奈氏图上的负实轴对应于伯德图上的、奈氏图上的负实轴对应于伯德图上的-180-180度的相频度的相频曲线。曲线。180)()(,180)(jMM时因为频率稳定判据在极坐标图
9、和对数坐标图上的对照频率稳定判据在极坐标图和对数坐标图上的对照a)a)奈氏判据奈氏判据 b)b)对数频率判据对数频率判据 若系统开环是稳定的,则闭环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若系统开环是稳定的,则闭环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当当 线过线过0dB0dB线时,线时,在在 线上方线上方(0)(0)。)(L)(1801.1.相位稳定裕量相位稳定裕量(Phase Margin)()(Phase Margin)()的定义:的定义:稳定裕量与系统相对稳定性 稳定裕量稳定裕量(Stability Margin)(Stability Margin)表示自动控制系表示自动控制系统的相对稳定的程度,亦即表示了自动控制系统
10、的相对稳定的程度,亦即表示了自动控制系统的相对稳定性统的相对稳定性(Relative Stability)(Relative Stability)。当当=c=c时,时,我们称奈氏曲线的模等,我们称奈氏曲线的模等于于1 1时所对应频率叫穿越频率时所对应频率叫穿越频率c c,它正好对应对数,它正好对应对数幅频特性上幅频特性上 与与0dB0dB线的交点。此时,奈氏曲线上线的交点。此时,奈氏曲线上该点距离该点距离-轴的角度就是相位稳定裕量轴的角度就是相位稳定裕量 。它与对。它与对数相频特性数相频特性 上的上的 线上的角度相对应。线上的角度相对应。1)(cM)(L)(180且有:且有:若若 0 0,则表
11、明系统是稳定的。而且,则表明系统是稳定的。而且 愈大,愈大,则表示系统离稳定边界则表示系统离稳定边界“距离距离”愈远,系统稳定性愈远,系统稳定性愈好,工作愈可靠。愈好,工作愈可靠。若若 =0=0,则系统处于稳定边界。,则系统处于稳定边界。若若 0 0,则表明系统是不稳定的。,则表明系统是不稳定的。对一般闭环控制系统,通常希望对一般闭环控制系统,通常希望 =(30=(304545)左右。左右。由此,相位稳定裕量由此,相位稳定裕量 在对数相频特性上可定义在对数相频特性上可定义为:为:2.2.相位稳定裕量的求取相位稳定裕量的求取 相位裕量相位裕量 计算方法计算方法(对最小相位系统对最小相位系统)是:
12、由开是:由开环传递函数环传递函数 作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作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一般以渐近线近似代替),从图中得到穿越频(一般以渐近线近似代替),从图中得到穿越频率率 (计算或图解均可),计算出对应于(计算或图解均可),计算出对应于 时时的相位的相位 再由下面的式子求得再由下面的式子求得 。)(jGcc)(c一般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总可以表示为如一般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总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即:下形式,即:代入相位稳定裕量的计算公式,有:代入相位稳定裕量的计算公式,有:即系统可简化成由比例环节即系统可简化成由比例环节K K、个积分环节、个积分环节、个惯性个惯性环节和环节和 个比
13、例微分环节组成的,则其对应于个比例微分环节组成的,则其对应于c c 时时的相位的相位 为:为:vmn)(c式中,式中,为惯性环节时间常数;为惯性环节时间常数;为比例微分环节的为比例微分环节的时间常数。时间常数。jTi由上式可见:由上式可见:系统在前向通路中含有积分环节将使系统在前向通路中含有积分环节将使系统的稳定性严重变差;系统的稳定性严重变差;系统含惯性环节也会使系统的稳定性系统含惯性环节也会使系统的稳定性变差,其惯性时间常数越大,这种影变差,其惯性时间常数越大,这种影响就越显著;响就越显著;微分环节则可改善系统的稳定性。微分环节则可改善系统的稳定性。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举例 图为一典型
14、二阶系统框图。在如图所示的系统框图中,T、K2、K3为系统固有参数,K1为比例调节器放大倍数,是可调的,下面来分析改变K1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以上分析表明:对二阶系统,加大增益,将使系统以上分析表明:对二阶系统,加大增益,将使系统稳定性变差。稳定性变差。三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下面就以三个惯性环节组成的系统为例来分析说下面就以三个惯性环节组成的系统为例来分析说明三阶系统的稳定性。此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明三阶系统的稳定性。此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今设式中今设式中T T1 1 T T2 2T T3 3,由上式可画出此系统的对数频,由上式可画出此系统的对数频率特性率特性(伯德图伯德图)如图所示。如图
15、所示。当K=K1,增益较小,附近 的斜率为-20dB/dec系统稳定,且稳定裕量较大,稳定性较好。c)(L当K=K2,增益较大,附近 的斜率为-40dB/dec系统虽属稳定,但稳定裕量较小,相对稳定性变差。c)(L当K=K3,增益过大,附近 的斜率为-60dB/dec由于 ,故系统已变的不稳定。c)(L0由以上分析可见,对三阶系统,加大增益,将使系统由以上分析可见,对三阶系统,加大增益,将使系统稳定性变差,甚至造成不稳定。由此,伯德提出:稳定性变差,甚至造成不稳定。由此,伯德提出:为为了保证系统有足够的稳定裕量,在设计自动控制系统了保证系统有足够的稳定裕量,在设计自动控制系统时,要使时,要使
16、附近附近(左、右各几个频程左、右各几个频程)的斜率的斜率为为-20dB/dec-20dB/dec(这又称伯德第一定理这又称伯德第一定理)。c)(L【例【例7-17-1】分析如图】分析如图7-117-11所示的随动系统的相位稳定所示的随动系统的相位稳定裕量。裕量。图7-11 位置随动系统结构图 解解:在已知随动系统的系统参数后,可通过计算得在已知随动系统的系统参数后,可通过计算得到该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到该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由上式,可得:由上式,可得:于是,该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如图于是,该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如图5-125-12曲线曲线所所示:示:由图解可得由图解可得 (可以证明,上图中
17、可以证明,上图中 )利用相位稳定裕量的计算公式,可得:利用相位稳定裕量的计算公式,可得:24c241Kc由以上分析可见,由于由以上分析可见,由于 ,显然,该系统不能稳,显然,该系统不能稳定运行。应用定运行。应用MATLABMATLAB软件进行系统仿真,即可得如图软件进行系统仿真,即可得如图7-13a7-13a所示的波形,系统为不稳定的发散状况。所示的波形,系统为不稳定的发散状况。0图图7-137-13(a a)系统稳定性分析举例系统稳定性分析举例 【例7-2】若将上题中的放大器的增益K2降为原先的1/4,即=0.5,重解上题。解:由K2=0.5有K=28.6,于是20lgK=20lg28.6=
18、29.1dB同时由式可得:此时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如图5-13曲线所示。sradKc/1258.281同理由相位裕量计算公式,得:同理由相位裕量计算公式,得:图7-13(b)系统稳定性分析举例此时,系统的相位裕此时,系统的相位裕量量 ,这样系,这样系统成为稳定系统。但统成为稳定系统。但是由于其稳定裕量并是由于其稳定裕量并不大,所以其稳定性不大,所以其稳定性能仍然不好。由图能仍然不好。由图7-7-13b13b可见,系统的最大可见,系统的最大超调量高达超调量高达60%60%。8.15 延迟环节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延迟环节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延迟环节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延迟环节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延迟
19、环节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延迟环节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延迟环节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延迟环节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7.2 自动控制系统的稳态性能分析 稳态误差始终存在于系统的稳态工作状态之中。系统稳态误差的概念暂态响应与稳态响应误差传递函数系统稳态误差与输入信号之间的关系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典型输入信号稳态误差的求取系统型别与给定稳态误差之间的关系系统稳态误差的概念暂态响应与稳态响应 由由电路基础电路基础可知,当电路中存在储能元件时,可知,当电路中存在储能元件时,电路从一种稳定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稳定状态时,电路从一种稳定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稳定状态时,将发生一个中间过程将发生一个中间过程过渡过程,而这一过程过渡
20、过程,而这一过程的特点就是过渡过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的特点就是过渡过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与时间有关过程。个与时间有关过程。引起过渡过程的原因有两个,即内因引起过渡过程的原因有两个,即内因电路中电路中必有储能元件。外因必有储能元件。外因电路的接通或断开,电电路的接通或断开,电源的变化,电路参数的变化或电路的改接等因素,源的变化,电路参数的变化或电路的改接等因素,这些能引起电路或系统发生过渡过程的外部因素这些能引起电路或系统发生过渡过程的外部因素统称为激励统称为激励。而过渡过程发生时所产生的、我们。而过渡过程发生时所产生的、我们关心的结果,如输出电压的变化,系统的运行等,关心的结果,
21、如输出电压的变化,系统的运行等,我们则统称为电路对时间的响应。我们则统称为电路对时间的响应。)()()(tctctcsst其中:为暂态响应,为稳态响应)(tct)(tcss 由过渡过程分析中的三要素法可知,电路对由过渡过程分析中的三要素法可知,电路对时间响应常常分为两个部分:暂态响应和稳时间响应常常分为两个部分:暂态响应和稳态响应。线性电路的时间响应态响应。线性电路的时间响应 通常可以通常可以写成:写成:)(tc为了更好地理解时域响应的概念,我们在这举一个为了更好地理解时域响应的概念,我们在这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图所示为一个在简单的例子。如图所示为一个在电路基础电路基础中就中就学过的一阶学过的
22、一阶RCRC电路,当电路中的开关电路,当电路中的开关S S闭合瞬间,由闭合瞬间,由电路中过渡过程的三要素法,我们知道该电路电容电路中过渡过程的三要素法,我们知道该电路电容上的电压随时间变化的表达式为:上的电压随时间变化的表达式为:RCtssRCtsceUUeUtu/)1()(当当tt时,由上式可以求出:时,由上式可以求出:sRCtsttcUeUtu)1(lim)(/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增加,该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增加,该电路中电容上的电压最终会等于电路中电容上的电压最终会等于UsUs,而其中与时间有关的,并随,而其中与时间有关的,并随时间按指数规律变化的那一部分时间按指数规律变化的那一部分量量
23、 会最终消失掉。会最终消失掉。RCtseU/所以,在控制系统中,暂态响应定义为从所以,在控制系统中,暂态响应定义为从激励(输入激励(输入信号)产生开始信号)产生开始到时间趋于无穷时,输出趋近于零的到时间趋于无穷时,输出趋近于零的那一部分与时间有关的响应。而稳态响应则为暂态响那一部分与时间有关的响应。而稳态响应则为暂态响应消失之后余下的那一部分响应。应消失之后余下的那一部分响应。RCtssRCtsceUUeUu)1(稳态响应稳态响应暂态响应暂态响应因此,所谓系统稳态性分析就是研究系统在暂态响应因此,所谓系统稳态性分析就是研究系统在暂态响应消失后,系统进入稳态响应时的系统特性。消失后,系统进入稳态
24、响应时的系统特性。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对系统的稳态响应进行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对系统的稳态响应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稳态响应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稳态响应的结果表明了系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之结果表明了系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系统输出会停在什么地方。如在数控后,系统输出会停在什么地方。如在数控机床的进刀定位系统中,当我们给进刀电机床的进刀定位系统中,当我们给进刀电机所加的期望进刀位置的参考输入信号停机所加的期望进刀位置的参考输入信号停止之后(稳态响应),刀具实际所在的位止之后(稳态响应),刀具实际所在的位置和期望的进刀位置之间的差值说明了进置和期望的进刀位置之间的差值说明了进刀系统
25、最后的稳态精度。通常,如果输出刀系统最后的稳态精度。通常,如果输出的稳态响应不能和期望值完全一致,则我的稳态响应不能和期望值完全一致,则我们就称系统有稳态误差。们就称系统有稳态误差。从另方面来看,由于自动控制系统稳态误从另方面来看,由于自动控制系统稳态误差是指在给差是指在给稳定系统稳定系统加入期望的参考输入加入期望的参考输入后,经过足够长的过渡时间后(即其暂态后,经过足够长的过渡时间后(即其暂态响应已经衰减到微不足道时),系统稳态响应已经衰减到微不足道时),系统稳态响应响应即系统最终所反映出来的实际结即系统最终所反映出来的实际结果(实际值)与期望参考输入值之间的差果(实际值)与期望参考输入值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