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道德认知的特点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学前儿童道德认知的特点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前 儿童 道德 认知 特点 课件
- 资源描述:
-
1、项目七项目七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学前儿童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获得的年龄特点及发展顺序。2.理解学前儿童性别差异表现及性别差异形成原因。3.了解皮亚杰、柯尔伯格道德认知结构理论,熟悉学前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4.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作用及特点。5.熟悉学前儿童亲社会性行为、反社会行为的内容及特点。目录目录 任务一任务一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任务二任务二 学前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学前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任务三任务三 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任务四任务四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
2、展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任务一任务一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一、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 从社会学习理论角度的解释是:“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模式”。(一)性别同一性的获得(一)性别同一性的获得 1、性别同一性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正确标定,即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2、学前儿童的性别同一性出现的时间是1.51.52 2岁岁。3、性别同一性发展的特点之一是“性别角色刻板性别角色刻板化化”(二)性别稳定性的获得(二)性别稳定性的获得 1、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人的性别不随
3、其年龄、情境等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2、一般在儿童3 34 4岁岁左右获得。3、性别稳定性的理解程度会影响学前儿童对同性榜样的模仿。(三)性别恒常性的获得(三)性别恒常性的获得 1、性别恒常性指一个人外表(如发型、衣着)和活动不管发生什么变化,儿童对其性别始终保持不变的认识。2、学前儿童一般在6 6、7 7岁岁获得性别恒常性。3、对性别稳定性和恒常性的理解水平不仅限制学前儿童性别化行为的灵活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对同伴的选择。上决定着他们对同伴的选择。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差异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差异(一)学前儿童性别差异的表现(一)学前儿童性别差异的表现 1.玩具偏好的
4、差异玩具偏好的差异(1)男女儿童对玩具有着不同的偏好,这是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表现之一。(2)男女儿童都偏爱适合自己性别的玩具,但随年龄的增长,男孩对适合其性别的玩具的偏爱更男孩对适合其性别的玩具的偏爱更为明显,而女孩对玩具的偏爱程度变化不大。为明显,而女孩对玩具的偏爱程度变化不大。2.游戏和玩伴选择的差异游戏和玩伴选择的差异 (1)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会选择同性别的游戏选择同性别的游戏伙伴。伙伴。(2)学前儿童的游戏与玩伴的选择,对于他们相应性别行为的表现起着引发和保持作用。3.3.抚育性方面的差异抚育性方面的差异(1)从总体上说,女孩对婴儿的反应性高于男孩女孩对婴儿的反应性高于男孩。(2
5、)但是个体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二)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二)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 1.生物学理论生物学理论 生物学理论由莫尼等人提出,认为人出生之前的生理发展以及这种生理因素(性激素性激素)对儿童性别化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2.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途径是对成人的模仿对成人的模仿,尤其是对父母和老师行为的模仿。3.3.认知发展理论和性别图式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性别图式理论 (1)性别角色的认知发展理论源于科尔伯格的观点,他认为儿童性别的社会化必须建立在性别角色认同的基础上。(2)性别图式理论强调环境压力和儿童的认知共强调环境压力和儿童的认知共同塑造了性别
6、角色发展同塑造了性别角色发展。关于性别角色认同形成的理论,我们应当整合各家观点,综合考虑生物性因素、社会学习过程、认知发展和性别图式在性别角色认同中的作用。任务二任务二 学前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学前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道德认知的结构一、学前儿童道德认知的结构 学前儿童的道德认知,主要指学前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观念的认识,包括学前儿童对道德概念的掌握和学前儿童道德判断或评儿童对道德概念的掌握和学前儿童道德判断或评价能力的发展价能力的发展。(一)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发
7、展划分为三个有序的阶段:1 1、前道德阶段(出生、前道德阶段(出生3 3岁)岁)(1)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前运算思维时期,以自我为中心。(2)行动容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道德认知不守恒。2 2、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 37 7岁)岁)(1)单方面地尊重权威。(2)对行为的判断根据客观的效果判断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3)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4)赞成来历的惩罚。3 3、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7 71212岁)岁)(1)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发展也进入具体运算
8、具体运算阶段。阶段。(2)道德认知达到了“自律自律”程度,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二)(二)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1 1、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O(O9 9岁岁)儿童的道德观念是外在的道德观念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者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1)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2)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 2习俗水平习俗水平(9(91515岁岁)儿童为了满足社会的期望和要求满足社会的期望和要求,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各种准则。(1)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阶段。(2)第四阶段:法律互为秩序取
9、向阶段。3.3.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15(15岁以后岁以后)达到这一水平的儿童,他们的行为原则已经超出行为原则已经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1)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2)第六阶段,普遍原则取向阶段。二、学前儿童道德认知的特点二、学前儿童道德认知的特点(一)道德概念(一)道德概念 道德概念是学前儿童对社会道德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有以下特点:1.具体形象性具体形象性 学前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总是和具体的事物或行为联系在一起。2.表面性表面性 3.片面性、笼统化和简单化片面性、笼统化和简单化(二)道德判断或评价(二)道德判断或
10、评价 道德判断或评价是指学前儿童应用已有的道德观念来评价和调节他人和自己的道德行为的过程。有以下特点:有以下特点:1.以他律为主,开始向自律发展 2.以片面为主,开始向全面发展 3.以评价效果为主,开始关注评价动机 4.以评价别人为主,开始向评价自己发展 应当指出的是,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还较低,成人对他们的态度和评价将影响它们的道德判断,以致整个人格的发展,因此成人对儿童的评价必须适当。任务三任务三 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心理理论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的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一、心理理论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1、一、心理理论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一)促进儿童理解和协调人际关系(一)促进儿童理解和协调人际关系 拥有良好的心理理论,就可以促进学前儿童诸多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是他们与同伴、父母、兄弟姐妹以及陌生人相处所必需要的。(二)帮助儿童阅读和理解(二)帮助儿童阅读和理解(三)促进儿童元认知能力的发展(三)促进儿童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心理理论研究的经典模式之一的“意外地点意外地点”任任务务。(四)为儿童接受学校教育服务(四)为儿童接受学校教育服务 建构论的学习观认为,儿童的学习是主动构建的过程,要使儿童获得相应的社会理解力,即儿童需要拥有理解信念的能力。二、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特点二、学前儿童心理理论
12、发展特点(一)(一)4岁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岁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A.2岁左右开始,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认知的一些基本能力逐步发展起来 B.B.儿童的心理理论在儿童的心理理论在4 4岁左右开始形成岁左右开始形成 C.具备了心理理论能力的标志:能够对错误信念认知。1.1.区分心理状态和外部现实能力的发展区分心理状态和外部现实能力的发展 大多数3岁左右的儿童已经能够对物理客体和心理客体作出区分。2.2.理解看见和知道之间关系的能力的发展理解看见和知道之间关系的能力的发展 3岁左右的儿童不仅能够区分看见和知道,而且还能够认识到,对于同一物体,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或视角。3.理解外表与真实区别能力的
13、发展理解外表与真实区别能力的发展 4岁以前的儿童,他们通常难以正确区分物体的外表和本质 4.4.对他人行为预测能力的发展对他人行为预测能力的发展 3岁时,儿童就可以依据对他人的欲望的了解来预测他人的行为。(二)(二)4 4岁以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岁以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1.1.从对一级错误信念的理解到对二级错误信念的理解从对一级错误信念的理解到对二级错误信念的理解(1)所谓对“一级错误信念”的理解,即正确地理解他人拥有错误信念,而对“二级错误信念”的理解是指,儿童认识到他人具有关于另一个人的信念的信念。(2)6 6岁左右是儿童二级错误信念发展的关键期岁左右是儿童二级错误信念发展的关键期。2.
14、2.从复制式心理理论到解释性心理理论从复制式心理理论到解释性心理理论(1)如果儿童认识到信念不同的原因在于知觉经验的不同(如对错误信念的理解),他们就拥有了复制式心理理论复制式心理理论。(2)解释性心理理论解释性心理理论就是指,儿童能够认识到不同的个体在知觉信息完全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各自不同的构建、解释而对情境持有不同的信念。(3)儿童在4 4岁左右拥有复制式心理理论,在岁左右拥有复制式心理理论,在6 6、7 7岁左右获得解释性心理理论。岁左右获得解释性心理理论。3.3.从仅包含信念和愿望向具有稳定性的人格从仅包含信念和愿望向具有稳定性的人格 特质的转变特质的转变(1)6岁后,儿童才发展起人格
15、特制的概念。(2)7、8岁后的儿童能逐渐开始使用人格特质描述他人或自己。任务四任务四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社会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物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它在交往中产生,并指向交往中的另一方。一、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一、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一)个体早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一)个体早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分享与助人分享与助人 儿童很早(很早(1818个月)个月)就表现出利他行为,并逐渐确立利他规范。2.2.合作合作 在出生后的第二年,合作行为开始发生并迅速发展,儿童合作行为是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的。3.安慰与保护安慰与保护 儿童早期对他人悲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