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2019届中考化学考前模拟试题(一)(有答案)(DOC 12页).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广东省东莞市2019届中考化学考前模拟试题(一)(有答案)(DOC 12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东莞市2019届中考化学考前模拟试题一有答案DOC 12页 广东省 东莞市 2019 中考 化学 考前 模拟 试题 答案 DOC 12 下载 _模拟考试_中考专区_化学_初中
- 资源描述:
-
1、广东省东莞市2017届中考化学考前模拟试题(一)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共28分)1、下列成语包含了化学变化的是()A刻舟求剑 B花香四溢 C百炼成钢 D凿壁偷光2、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因此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B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而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C碱中都含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碱D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所以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4、水是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是()A用淘米的水浇花可节约水资源B通过化学变化可以直
2、接将水转变为汽油C水在催化剂和太阳能的共同作用下可分解获得氢能D浓硫酸沾上皮肤,必须先用大量水冲洗5、山林里空气中的自由电子附着在氧分子上形成负氧离子(O2),被称为“空气维生素”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A16 B32 C32 g D336、ZPT常用作洗发液的主要去屑因子,分子式为C10H8N2O2S2Zn,ZPT不溶于水、无异味,具有极强的杀灭真菌作用,下列关于ZPT说法正确的是()AZPT中有25个原子BZPT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CZPT是由五种元素组成的D不溶于水、无异味属于物理性质7、在加热条件下,向装有10gCuO的硬质玻璃管中通入H2一段时间,最终玻璃管中剩余固体8.4g则下列说法
3、正确的是()A该反应中CuO发生氧化反应B反应生成Cu的质量为8.4gC参加反应的CuO占原总质量的80%D反应生成H2O的质量为1.6g8、反应3NO2+H2O2HNO3+X,推断X的化学式为()AN2 BNO CN2O3 DN2O59、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网络图(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说法正确的是()A“C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B“COCO2”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C“CO2CaCO3”的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D“CO2H2CO3”的反应可用酚酞试剂验证10、“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核心是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你认为下列不符合“绿色
4、化学”的是()A不使用任何化学物质B使用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C少排或不排放有害物质D对废气、废水、废渣严格处理11、向氧化铜和锌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反应停止后过滤,再向滤液中插入铁片,铁片无变化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滤液中一定含有铜和锌 B滤液中一定含有Zn2+C滤液中一定含有铜 D滤液中一定含有Cu2+12、t时,向一支盛有0.15g熟石灰的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振荡后静置,烧杯底部仍有未溶解的白色固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升高温度上层清液变为不饱和溶液Bt时,熟石灰的溶解度为0.3gC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小于50.15gD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于0.3%13、建立微观和宏
5、观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温度升高使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因此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B冰和干冰的化学性质存在差异,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C当一铜块的所有原子都被移出之后,该铜块的质量只减少一部分DNaOH和KOH都具有碱性,其原因是在水中均能解离出OH14、如图是某品牌服装标签下列有关错误的是() 面料:羊毛 90% 涤纶 10%里料:涤纶 100%熨烫标准:中温熨烫 不超过150A羊毛属于合成纤维B该服装面料不耐高温C羊毛和涤纶可用燃烧法区别D加入涤纶可增强面料的耐磨性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4分)15、下列事实说明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1)纸张在空气中
6、燃烧_;(2)空气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原料_;(3)酥脆饼干在空气中放置逐渐变软_;(4)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表面上有一层白色物质_。16、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按要求填空:(1)表中3至10号元素位于第二周期,11至18号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分析其规律可知,每一周期元素原子的 相同(2)表中9号和17号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易 (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则钠元素和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3)请在表中五种元素里选出恰当的元素组成一种常见的盐,该盐在农业生产上可用作复合肥料,则该盐的化学式为 17、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旨在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低碳”
7、正成为人们的共识(1)近几十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2)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气体的主要途径是: 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在光的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成葡萄糖(C6H12O6)和氧气;海水的吸收请用符号表达式表示出上述两条消耗CO2的途径 、 (3)科学家正在研究将空气中过多的CO2和H2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成甲烷(CH4)和水,这个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 (4)请举一例你在日常生活中符合“节能减排”的做法 18、当前日本与我国有钓鱼岛之争、菲律宾与我国有南沙之争、越南与我国有西沙之争。这些国家想侵占我国的领土、领海,抢夺这些地区丰富的渔业和油气等资源。试分析:(1)石油属于_(
8、填“纯净物”或“混合物”),是经过数百万年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才能形成的一种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实验室点燃气体之前都要先_。(3)怀化地区有丰富的水力资源,相对用煤作燃料的火力发电,水力发电的优势是(任写一种)_19、2016年8月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成功进行万米级下潜应用,这标志着我国研制无人潜水器能力已进入先进国家行列之中。(1)无人潜水器耐压壳使用的是钛铝合金材料。下列不属于钛铝合金性质的是 (填字母)。a密度大 b硬度大 c抗腐蚀(2)无人潜水器通信传输系统中使用了光导纤维。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则光导纤维属于 (填字
9、母)。a金属材料 b无机非金属材料 c合成材料 d复合材料(3)无人潜水器中的管道通常用聚乙烯为原料生产。此类合成材料还有聚丙烯、涤纶、聚酯、氯纶、聚氯乙烯等。聚乙烯属于 (填字母) a塑料 b合成橡胶 c合成纤维聚乙烯的化学式为(C2H4) n,则聚乙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生活中区分聚乙烯、聚氯乙烯的常用方法是 。三、(本题有2小题,共14分)20、A、B、C、D、E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B为黑色固体,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0,D为无色气体,E为一种可溶性碳酸盐,B、C、D都由两种元素组成,且C中不含B、D中的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
10、,“”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1)C的化学式为 (2分)(2)B转化为D时所需要的一种化合物是 (1分)(3)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分)该反应属于 (1分)(填基本反应类型)21、 现有H、O、Na、Mg、P五种元素,请根据下列要求写出由所给元素组成的物质(写化学式): 属于非金属氧化物的是 (写出两种即可)。(2分) 属于碱的是 。(1分)(2) 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请回答: 对于物质A而言,点P的含义为 。(1分) t3 时,A、B、C三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排列为 。(2分) 若A、B、C三种
11、物质中有一种是易溶于水的气体,则其溶解度曲线是 。(1分) 烧杯中有t2时20%的A溶液50g,要将该溶液变为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至少需向烧杯中加入A物质 克。(1分)四、(实验探究题,共19分)22、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目前使用量最多的金属材料仍然是钢铁(一)铁材料的有关知识1人类使用金属先后经历了“青铜”、“铁器”时代,直到近代才开始大量使用铝材料这也反映出Cu、Fe、Al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1分)2钢铁材料通常分为生铁和钢如图1是我国1997年发行的纪念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的邮票邮票通常密封保存在聚乙烯塑料袋中以上叙述中不涉及到的材料是 (选填序号)(1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