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初中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DOC 23页).docx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575976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69.2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初中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DOC 23页).docx》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初中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DOC 23页 初中 文言文 阅读 试题 答案 DOC 23
    资源描述:

    1、程 门立雪宋史【原文】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 2 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答: 【参考译文和答案】133、程门立雪【译文】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1.离开 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楚 人养狙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

    2、苦之,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ku )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导读:此篇是一个寓言故事,说明当大众受蒙蔽时,有权势者尚可得逞于一时,一旦大众觉醒,那么蒙蔽大众的人必将被抛弃。注释:养狙以为生:靠养狙来维持生活。狙(j ),猴类。旦日:(每天)早晨。部分:安排。赋什一以自奉:分给它们十分之一用来自己吃。

    3、相与:一起。破栅毁柙:打破栏杆,捣毁笼子。柙(xi ),关兽的木笼。惟其昏而奉觉也:正因为他们还糊涂而没有觉醒。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或不给,则加鞭棰焉( )( ) 2山之果,公所树与( )3狙公卒馁而死( ) 4众狙皆寤( ) 5一旦有开之( )二、翻译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2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_三、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_【参考译文和答案】108楚人养狙 楚国有一个靠养猴来生活的人,楚国的人称他为狙公。每天早晨,狙公一定在院里分派猴子们干活,派老猴率领小猴往山中采摘草木的果实,上交十分之一用来自己吃,有的猴子不给,狙公就用鞭子抽打它。群猴都害怕他,不敢有

    4、违。有一天,有个小猴对众猴说:“山上的果树,是狙公栽种的吗?”大家说:“不对,是天生的。”小猴说:“不是狙公就不能摘取吗?”众猴说:“不对,都可以摘取。”小猴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靠他分派(去采)为他干活呢?”话未说完,众猴都醒悟过来。那天晚上,众猴一起等狙公睡了,打破栏杆,捣毁笼子,拿走了他储存的食物,互相拉着进入树林,不再回来。狙公终于饿死了。郁离子说:“世上有用权术来统治百姓而没有道德准则的人,差不多和狙公一样吧!只是他们还糊涂没有觉醒,一旦有人开导他们,使之明白,那狙公之类的欺诈权术就行不通了。”一、1.有的猴(无定指代词) 鞭子 2种 3终于饿死了 4同“悟”,醒悟 5开导

    5、他们二、1.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倚靠他而被他役使呢? 2世上有用权术来统治百姓而没有道德准则的人,他们像狙公吗?三、被剥削者一旦觉醒过来,造了反,统治者必将术穷而死。床 头捉刀人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导读 :匈奴使者并不知座中的曹操是假的,但慧眼识英雄,决非平凡之才。曹操当机立断派人追杀他,也是防患于未然。注释 :魏武将见匈奴使: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臣。魏武,即魏武帝曹操。匈奴,古代北方一少数民族。雄远国:威震远国。使崔季珪代:(他)让

    6、崔季珪代替他(接见匈奴使臣)。崔季珪,名琰,字季珪,据说长得很有威仪。帝自捉刀立床头:魏武帝自己握着刀在床边侍立。捉刀,握刀。床,古时一种坐具,不是卧具。既毕:指接见完毕。魏王何如:(你看)魏王这人怎样?雅望非常: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一、解释加点的词l.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 2帝自捉刀立床头( )3魏王雅望非常( ) 4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二、填空“魏武将见匈奴使”的“使”,词性为解释为;“使崔季珪代”中的“使”,词性为_,解释为_。三、在匈奴使者眼中崔季珪“雅望非常”,但曹操却是气度非凡。说明曹操虽“形陋”,但英雄气质自然流露,非崔季珪可比。此事世人多认为曹操阴险奸诈,你对曹

    7、操的看法是怎样的?【参考译文和答案】77床头捉刀人曹操将要接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的相貌丑陋,不足以威震远国,便让崔季珪代替,自己握着刀在床边侍立。接见完毕,派间谍问使臣:“魏王这人怎样?”匈奴使臣回答说:“魏王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但是床头握刀的人,这才是一个英雄。”魏武帝听到这些,派人追杀了这位使臣。 一、l.认为 2握 3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 4但是 二、名词 使者 动词 让 三、略答 李几仲书天难生于才,而才者须学问琢磨,以就晚成之器,其不能者,则不得归怨于天也。世实须才,而才者未必用,君子未尝以世不用而废学问;其自废惰欤,则不得归怨于世也。凡为足下道者,皆在中朝时闻天下长者之言,足下以为然

    8、,当继此有进于左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注释这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给一位年轻人的信(摘录)。天难生于才:天才是很难出现的。足下:您,对对方的敬称。中朝:朝廷中。文言知识说“就”。“就”在文言中多作动词用。上文“以就晚成之器”中的“就”,解释为“成”或“成为”。“就学”、“就业”、“就职”中的“就”,均作动词用,意为“走进学校”、“踏上工作岗位”、“走上职务岗位”等。成语“就地取材”,意为靠近当地获得原材料。“事不就”,即事不成。思考与练习1解释:长者_然_2理解:“学问琢磨”是指_3理解:“晚成之器”即成语_4翻译:其自废惰欤_5选择:“当继此有进于左右”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当继

    9、续给你写信;要继承别人的精神才能前进;当接到这信后要跟周围人商量;要继续努力才能超过周围的人。译文19、答李几仲书 天才不是天生的,但才子是需要仔细思考,潜心钻研,以成就相对较晚的大器不能成材的,不能去怨恨上天现实世界需要人才,但是人才未必被任用,可君子不曾因为不被任用就荒废学问;那些自己荒废的人,就不能归咎于现实世界了凡是能够被你称道的人,都是那些在中朝的时候有机会听到了那些年长的有学识与德行的官员的言论的人,你如果也觉得是这样的话,应该借这次机会把他们调到你的身边去帮助你。 答案19、答李几仲书1.德高望重的人对的 2.求学好问与钻研磨炼 3.大器晚成 4.那些自暴自弃与懒惰(的人)。 5

    10、. 穿 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注释: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 ( )2寻向所志,遂迷

    11、,不复得路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危害。【译文及参考答案】 63穿井得人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二、1

    12、.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四、以讹传讹 答 苏迈书辱书勤恳千万,观所自道从学就仕,而知病之所在。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顾既在官,则难得师友,又少读书之光阴,然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居一州一县求师之法。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注释答苏迈书: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给苏迈的回信摘录。苏迈是苏轼的长子。辱书勤恳千万:意为你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受。自道:自己所说。 文言知识说“顾”。“顾”解释为“看”、“回头看”、“拜访”等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它另

    13、外两个义项要特别注意:一、指“只是”、“但”。上文“顾既在官,则难得师友”,意为只是自身已在官府,便难以得到老师和朋友。又,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又,促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上述两例中的“顾”,也解释为“只是”。二、指“反而”、“却”。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思考与练习 1解释:病_窃_学问_ 2理解:“从学就仕”是分别指_与_ 3理解:“取诸鞍乘之间耳”中的“鞍”与“乘”分别指_与_ 4翻译: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_ 5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_是_所说。【译文】16、答苏迈书您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

    14、多求学的感受,看了(您)自己所说的从师学习和做官(的事),就知道(您的)弊病的所在之处了。(我)体察了您学习询问的用意非常美好,只是自身已经在官府,便难以得到老师和朋友,阅读书籍的时间又少,然而人的一生又什么时候能够自由自在,有充分的闲适散淡呢?“三人同行,肯定会有我的老师”,这是担任州官或县官的拜求老师的方法。阅读书籍的时间,也是从骑马乘车(出行)的时间中抽取的罢了。参考答案16、答苏迈书1.苦恼谦词,私下好学求问(指学习态度) 2.求学问; 3.骑马;坐车 4.人生到底何时能自由自在,并有充分的闲散时间呢? 5.论语;孔子。 戴 高帽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

    15、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注释】面:当面。谀:奉承。辄:就。龃龉(jy):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直道:正直的方式。事:对待。欤:呢。句末疑问语气词。颔首:点头。语:告诉。止:通“只”。1文中“高帽”一词的意思是_,其修辞方法是_。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俗以喜人面谀者( )当不至有所龃龉()3.“某备有高帽一百”按现代汉语的正常顺序应该是_。4下

    16、列句中加点词是人称代词的句子有()A.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B.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C.其人云:“某备有高帽一百”D.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E.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5本文就人性的弱点进行了透视。读了以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_【参考译文】128、戴高帽通常把当面奉承让人高兴的话叫做“戴高帽”。有个京官要到外地去任职,离京前去和他的老师告别。他的老师说:“外面的官不容易做,应当谨慎些。”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逢人就送他一顶,应当不至于有关系不融洽的人。”老师生气的说:“我们以正直的原则侍奉上级,给别人做事,为什么要这样呢?”那人说:“天下像老师您

    17、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人呢?”老师点了点头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那个人出来后对别人说:“我有一百顶高帽子,现在只剩九十九顶了。”这个故事说明当局者迷。后用以比喻对人说恭维的话。【参考答案】1281.阿谀奉承比喻2当面抵触、矛盾3某备有一百高帽4D、 E5.略。(示例:人们大多喜欢听顺耳的话,不喜欢听逆耳的话,所以能闻过则喜的人是罕见而伟大的。爱听好话,喜欢奉承是人们的通病) 董叔攀附权贵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诉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得系矣,求援得援矣,欲而得之,又

    18、何请乎?” (选自国语晋语)注释 范氏:晋国正卿范宣子的女儿范祁。叔向:晋国大夫。系援:结交攀附。董祁:范祁嫁给董叔后便称董祁。范献子:范祁的哥哥。纺:吊、悬。文言知识倒置句文言中有好几种倒置旬式。上文“不吾敬”是其中之一。“不吾敬”要按“不敬吾”理解,意为不尊重我。这是一个否定句,有否定词“不”表示(其他否定词如“未”、“莫”、“毋”等),另外它的宾语是代词“吾”(其他代词如“我”、“尔”、“之”等),因为有这两个前提,所以构成动宾倒置的句式。又如“勿之忘”,即“勿忘之”;“未之有”,即“未有之”。思考与练习1解释:他日_执_2翻译:范氏富,盍已乎!_;子盍为我请乎?_;欲而得之,又何请乎?

    19、_【译文】董叔快把范氏娶进门,叔向说:“范氏是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董叔说:“想要结交攀附他们。”往后的某一天,董祁(范氏)向(她的哥哥)范献子哭诉说:“(董叔)不尊重我。”范献子抓起(董叔)把他吊在槐树上。叔向经过董叔处,(董叔)说:“你为什么不替我(向范献子)求情呢?”叔向说:“(你)要结交的已经结交了,要攀附的也已攀附了,(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参考答案】8、董叔攀附权贵1.往后的某一天抓起来 2.范氏是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你为什么不替我(这门亲事)!(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 邴 原戒酒邴原旧能饮酒,自行之后,八九年

    20、间,酒不向口,单步负笈,苦身持力,至陈留则师韩子助,颖川则宗陈仲弓,汝南则交范孟博,涿郡则亲卢子干。临别,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原。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今当远别,因见贶饯,可一饮宴。”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 (选自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注引) 注释邴(bng)原:三国时魏国人。自行:此指出门游学。苦身持力:凭体力支撑着疲乏的身体。陈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内。贶(kung):赐与。 文言知识互文见义。它是一种文字表达方法。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其中“受任”与“奉命”、“际”与“闾”都是同义的词或词组,作者交叉运用,使句子有变化,这就叫“互文见义”。上文“至

    21、陈留则师,颖川则宗,汝南则交,涿郡则亲”,其中“师”与“宗”同义,“交”与“亲”同义,它们也属互文见义。又,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其中“席卷”、“包举”、“囊括”、“并吞”为互文见义,同时,“天下”、“宇内”、“四海”、“八荒”也是互文见义现象。思考与练习1解释:会 耳2翻译:单步负笈 但以荒思废业3“因见贶饯”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因为看见赐与酒席;乘着给我饯行的机会;因为你们赐我钱;乘着这次最后的见面跟大家吃一顿。4理解:文章为什么在最后要强调“终日不醉”?【译文】25邴原戒酒邴原从前很能喝酒,自从出门游学之后,八九年里,酒不沾口,徒步背负着书箱,

    22、面对艰苦一直坚持下来,到了陈留向韩子助学习,到颍川 便师从陈仲弓,在汝南则结交了范孟博,在涿郡则亲近卢子干。分别的时候,师长朋友以为他不会饮酒,拿了米肉来为邴原送行。邴原说道:“我本是会饮酒的,但怕耽误了学习,就戒掉了。今天就要远别了,又是饯行,可以喝上一次。”于是和大家一起饮酒,喝了一天都没醉。启示: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就要勇于并善于战胜自己的弱点。因为能够战胜自己弱点的人,必定能自强。自强是通向成功的阶梯。邴原正是以极大的毅力戒了酒,才最终使自己自强,并走向成功。【参考答案】25邴原戒酒 1聚集了 2背着书箱步行;只怕因此荒废学业。 3 4说明邴在是能喝酒而且喜欢饮酒的人,不喝是强制自己。 蔡

    23、 邕被害太尉马日磾(d)谓允日:“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书后史,为一代大典;而所坐至微,迭之,无乃失人心乎!允日:“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日磾退而告人曰:“王公其无后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邕遂死狱中。 (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注释允:王允。伯喈(ji):即蔡邕,东汉末年人,精通文史历法,屡上书言弊政,为王允所杀。典:典籍。国祚:国运、国福。幼主:指汉灵帝,时年幼。纪:纲纪。文化常识“太尉”及其他。秦以前中央职官较复杂。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中央设丞相(掌握政务)、

    24、太尉(掌管军队)、御史大夫(掌管监察)。汉朝基本上沿袭秦制。上文所说的马日磾,即任太尉,而王允时任司徒(东汉后期改丞相为“大司徒”)。他们均为朝中高官。 思考与练习1解释:逸佞一讪其2翻译:所坐至微,诛之,无乃失人心乎!王公其无后乎【参考译文】58蔡邕被害太尉马日磾对王允说:“蔡邕(伯喈)是旷世奇才,对汉朝的史事典章了解很多,应当让他完成史书,这将是一代大典。而且他所犯的罪是微不足道的,杀了他,岂不让我们失人心吗!”王允说:“从前(汉)武帝不杀司马迁,结果使得他所作的诽谤汉朝的史记流传后世。如今国运衰弱,边境的战火不断,不能让奸佞之臣在年幼的君主身边撰写史书,这既无益于皇帝的圣德,还会使我们这

    25、些人受到(蔡邕)的诽谤和讥讽。”马日磾退出后,对别人说:“王允不会有后代了!善人是国家的楷模,史著是国家的经典。毁灭楷模,废除经典,国家如何能够长久?”于是,蔡邕就死在狱中。【参考答案】 58蔡邕被害1超出 花言巧语 毁谤 难道2所犯的罪极小,要杀他,恐怕要失去人心的吧! 王允大概要断子绝孙了!蔡 邕听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扰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乡邦所宗,主人遽自追

    26、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后汉书蔡邕传)注释吴人有烧桐爨(cun)者:吴地有人用桐木蒸饭。邕(yng):即蔡邕,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且精通经史、音律、天文,是蔡文姬之父。裁:制作。陈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内。将命者:侍从。怃然:惘然的样子。足以当之:足以称为杀心了。文言知识说“向”。“向”是个多义词。一、指“面对”、“朝向”。上文“方向鸣蝉”中的“向”即指“朝向”。二、指“接近”、“临近”。李商隐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向

    27、晚”即临近晚上。又,杜甫诗:“秋天漠漠向昏黑。”“向昏黑”即临近昏暗。三、作为时间副词,表过去,但其含义要随文而定。上文“蔡君向来”及“我向鼓弦”中两个“向”,均应理解为“刚才”;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中的“向”,应理解为“早先”;捕蛇者说中“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中的“向”,应理解为“从前”。思考与练习1解释:名 屏 潜 却 耸然 莞然2翻译:比往而酒已酣焉 邕素为乡邦所宗 邕具以告 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3理解:从“蔡邕听琴”的角度看,这则故事要说明【译文】40蔡邕听琴吴地有个焚烧桐木做饭的人,蔡邕听到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是一段很好的木头,就请人用这个木头做了一张琴,果然弹出

    28、了美妙的音乐,可是木头尾部烧焦了,所以当时把这个琴就叫做“焦尾琴”。起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用酒食招待蔡邕,等到蔡邕去时邻家酒喝得正高兴,有一个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到门口偷偷地听,大惊道:“啊!用音乐来请我却有杀心,是什么原因呢?”就溜回去了。仆人告诉主人说:“蔡君刚才来了,到门口却离开了。”因为蔡邕向来是被同乡所效法的人,主人急忙亲自追上去并且追问他逃离的原因,蔡邕详细把情况告知了他,大家没有不吃惊的。弹琴的人说:“我刚才弹琴时,看见螳螂正爬向一只鸣蝉,蝉儿将要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随着他一进一退。我内心很紧张,只担心螳螂抓不到它啊。这难道就是产生杀心并且在琴声中流露出来的原因吗?”蔡邕

    29、笑着说:“ 这 足以称为杀心了 !”【参考答案】40蔡邕听琴1命名屏风后暗暗地退惊动的样子微笑的样子 2等到(他)去时对方已喝得酒酣耳热了;蔡邕一向为乡里人所推崇;蔡邕一一把全部情况告诉对方;这难道是杀心显露在琴声中吗? 3蔡邕精通音律,善于辨识琴声。曹 司农竹虚言 曹司农竹虚言,其族兄自歙往扬州,途经友人家。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曹强居之。夜半,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纸。入室后,渐开展作人形,乃女子也。曹殊不畏。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曹笑曰:“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忽自摘其首置案上。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也。”鬼

    30、技穷,倏然。及归途再宿,夜半,门隙又蠕蠕,甫露其首,辄唾曰:“又此败兴物耶?”竟不入。导读:俗话说“邪不胜正”,鬼的伎俩在堂堂正正的人面前就无计可施了。鬼是不存在的,但社会上的邪气却是有的。只有发扬正气,邪气才无市场。注释:曹司农竹虚言:曹竹虚司农说。司农,官职名。歙(sh ):县名,在安徽省。殊不畏:一点儿也不害怕。倏(sh )然:很快地。这里指很快地消失不见了。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 1延坐书屋,甚轩爽( ) 2是有魅,夜不可居( ) 3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 ) 4鬼技穷,倏然( )二、翻译1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2.甫露其首,辄唾曰:“又此败兴物耶?”三、请简析此文。

    31、【参考译文和答案】 113曹司农竹虚言 曹竹虚司农说,他的族兄从安徽歙县到扬州,途中经友人家。时值盛夏,请坐书屋,非常宽敞凉爽,晚上就想在这儿睡觉。友人说:“这儿有鬼怪,夜里不可以住。”曹竹虚坚持住这里。半夜,有一东西从门缝慢慢进入,薄如纸张。进屋后,渐渐展开像人形,是一个女子。曹一点儿也不害怕。那鬼怪忽然披散头发吐着舌头作吊死鬼的样子。曹笑着说:“还是这个头发,只是稍稍乱了些;还是这个舌头,只是稍微长了些,有什么值得害怕?”鬼怪忽然摘下自己的头放在桌上。曹又笑说:“有头还不值得害怕,何况无头。”鬼怪本领用尽,很快地消失不见了。等到曹归途再住这里,半夜,门缝又有声响,鬼怪刚露头,曹就唾骂说:“

    32、又是你这个败兴的东西吗!”鬼怪竟不进来。一、1.宽敞凉爽 2鬼怪 3吊死鬼 4本领用尽二、1.还是这个头发,只是稍微乱些;还是这个舌头,只是稍微长些,有什么值得害怕? 2刚刚露出它的头,就唾骂说:“又是你这个败兴的东西吗!”三、不论什么怪物,一旦“技穷”,也就无计可施了。鬼的伎俩也仅此而已,在不怕它的人面前,是无计可施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邪不胜正。 陈 亢问于伯鱼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日曰 “问一得

    33、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选自论语季氏)注释伯鱼: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诗:指诗经。无以言:没什么用来谈论的。文言知识“他日”及其他。上文的“他日”,是指往后有一天;翌日(也作“翼日”)是指明天;“不日”是指往后没几天;“旦日”是指第二天。又,“质明”指天亮;“夜阑”指深夜;“暝”指天黑;“未几”指没多久;“移时”也指没多久;“已而”指不久;“寻”也指不久。思考与练习1解释:对_退_2翻译:无以立_;闻斯二者_;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_ 3“子亦有异闻乎?”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你在老师那里得到与众不同的传授吗?作为儿子,应该有不同的教育吧?你也听到奇异的新闻吗?你近来得到

    34、什么新的消息吗?4理解:“尝独立”前省略了主语_【参考译文】52、陈亢问于伯鱼陈亢问于伯鱼说:“你从老师那里有没有得到特别的教导?” 伯鱼说:“没有呀, 有一次他独自站在那里,我恭敬地轻步走过。他说:你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你就没有话可说。我于是退下来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那里,我又恭敬地轻步走过。他问我:你学习社会行为规范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无法立足于社会。我于是又退下来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我单独听到的就是这两次。” 陈亢退下去后高兴地说:“我问一个问题而得到三个回答,知道了学诗和学习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又还知道了君子对自己的儿子并不特别亲

    35、近。”【参考答案】52陈亢问于伯鱼1回答回去后 2没什么用来立身处事出有的;听到这两件事;又听说君子对儿子采取疏远的态度。 3 4孔子。 陈 太丘与友期行陈大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 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导读:陈元方虽年小,对“无信”“无礼”的人正色批评,令人敬畏。有其子必有其父,从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陈太丘的为人和修养。注释 :期:约定时间。元方: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一、解释加点的词1太丘舍去( ) 2.尊君在

    36、不( )3下车引之( ) 4.元方入门不顾( )二、翻译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过中不至:_去后乃至:_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_【参考译文和答案】 79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时间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那个朋友没有到,太丘不等他就走了。太丘走了以后那朋友才来。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戏耍。那朋友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回答说:“等你很长时间,你不来,已离开了。”那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爸爸约定的是日中,日中您不到,则是没有信用;当着别人的儿子骂他

    37、的父亲,则是没有礼貌。”友人惭愧,走下车来拉他,以示亲近,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一、1.放弃 2同“否” 3拉 4不回头二、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三、那朋友 太丘 那朋友四、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陈 章侯蔑视显贵者陈章侯性诞僻,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笔也。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科头裸体,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 注释诞僻:怪僻。搦(n u):握

    38、。科头:不戴帽子。拂然:甩动(袖子)的样子。 文言知识 说“致”a“致”是个多义词。一、指“送”。上文“人所致金钱随手尽”,意为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面致”即当面送上。二、指“表达”。“致意”、“致谢”中的“致”即是。今人写信,末了常有“此致敬礼”,意为以此表达我的敬意。三、指“招引”。如“致百鸟至”,意为招来数百只鸟。四、指“尽”。成语“专心致志”中的“致”即是。思考与练习1解释:藉 索 虽 既 施2翻译:好游于酒 周其乏 一龌龊显者3上文“笔墨”是指【译文】31陈章侯蔑视显贵者陈章侯性格怪僻,喜欢游玩喝酒。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尤其喜欢为贫穷不得志的人作画,以周济他们的贫困。依靠他而生活的贫寒士人,一共有几十以至几百家之多。如果豪绅贵族等有势力的人向他要画,即使送他千金他也是不会提笔的。有一个人品卑劣的显达者,引诱他进入船内,正在让他鉴赏宋元人的笔墨。船开了以后,就拿出画绢强迫他作画。章侯摘掉帽子,脱掉衣服,大骂不止。那个显达者不听从他的。于是章侯自己从船上跳落入水。显达者非常生气,于是甩袖而去了。后来托了别人代为求画,章侯最终还是没有用一下笔墨。【参考答案】31陈章侯蔑视显贵者1依靠讨取即使已经给 2喜欢跟酒打交道;周济他们的穷困生活;一个品质恶劣的显贵的人。 3字画。 23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初中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DOC 23页).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57597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