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山东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填空题一(DOC 14页).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570602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
  • 页数:23
  • 大小:46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山东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填空题一(DOC 14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山东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填空题一DOC 14页 山东 教育学 教育 心理学 试题 答案 填空 DOC 14
    资源描述:

    1、狭义的教育主要指 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 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 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_家庭教育_ 、_社会教育_ 和 _学校教育_。 孟子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里的庠、序、

    2、学、校是 学校名称。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 和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于 1902 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和 1904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 壬寅学制 。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 癸卯学制 。 中国古代学校的“六艺”教育包括 “礼”“乐”“射”“御”“书”“数” 。 中国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统称为 六艺 。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 四书 。 先秦时期,以 墨翟 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3、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 政治学 中。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 亚里士多德 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教育学是一门以 教育现象 为研究对象,探索 教育规律 的科学。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大教学论 。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 夸美纽斯 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大教学论 。 法国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卢梭 ,其代表作是爱弥尔。 法国启蒙主义 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卢梭,其代表作是爱弥尔。 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洛克 。

    4、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洛克 。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赫尔巴特 ,其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 。 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我们称为儿童中心主义 。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在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问题上提出了与前人完全相反的观点,我们将他的观点称为儿童中心主义。 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了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凯洛夫 。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的布鲁纳提出的课程结构理论,和前苏联的 赞

    5、可夫 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的布鲁纳提出的 课程结构 理论,和前苏联的赞可夫的教育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 法律形式 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 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免费学校教育。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2.1)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科学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

    6、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10 -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称为是个体身心发展。(3.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 过程中实现的。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外铄论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曾经说过,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 本质的特征。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

    7、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 上的特点。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 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由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就是成熟 。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外部条件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 。 所谓 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个性亦称人格 ,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立性。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

    8、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 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 ,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 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 相对而言的。 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 、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

    9、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 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 劳动观点和习惯 的教育。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 ,是一种精神状态。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 的人。(5.1)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 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

    10、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 之间的矛盾运动。 .没有活动,没有个体与 环境 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与环境对个体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的主导作用。 从法制角度讲,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 社会权利 。 身心健康权包括保护未成年学生的生命健康 、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 人格尊严权是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 ,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 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我国一系列法律都对此进行了规定。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 ,教师是专业人员。 我国教师承担着

    11、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 要求,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 教育专业 素养。 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 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

    12、式、方法和效率。 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 教师的研究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 教师的 人格特征 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师生关系 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 授受关系 。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 民主平等 的关系。 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 的关系。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 相互促进 的关系。 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

    13、。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6.1)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 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是依据 课程任务 来划分的。 所谓国家课程,是由 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编制和审定的课程。 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 特色课 的形式出现。 课程是随 社会的发展 而演变的。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 对学科的研究 。 我国义务教育的

    14、教学计划具有强制性 、普遍性和基础性三个基本特征。 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 科学的分类 为依据。 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分配包括学科的总时数,每门学科各学年的授课时数和周课时等。 教学大纲又称 学科课程标准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一般是由说明和 本文 两部分构成的。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 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是 教学大纲 的具体化。 课程实施是指把 课程计划 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单元 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 课是教学单元的组成部分,所要

    15、解决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安排 的问题。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项任务或环节。 课程评价 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目标评价模式 是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 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了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 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 。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7.1)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

    16、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所传授的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 所谓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 学生的创造才能主要指他们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

    17、是间接经验。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 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18、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实验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8.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_基本组成部分_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练习。 辅导是_帮助和指导_学生学习的活动。 试

    19、题类型可分为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 供答型试题可分为简答式试题和_陈述式试题两种。 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填空题。 选答型试题可以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和组配式试题三种。 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自测和_自评_的能力。 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_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_。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京师同文馆_。 为了解决班级上课不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病,19世纪末20世纪初,_根组教学_在一些国家开始出现。 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

    20、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和_道尔顿制_。 教学策略的基础特征是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结构化策略在教材的排列方面可分为直线式、_分支平行_、螺旋式和综合式等。 教学策略的类型可分为内容型、_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四种。 形式型策略就是以_教学组织形式_为中心的策略。 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_技术_为中心的策略。 综合型策略是直接从_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策略。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9.1)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_社会德育_等形式。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德育内

    21、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_心理健康教育_。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学习辅导、_生活辅导_和择业指导三个方面。 德育过程是_个体社会化_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通常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_德育内容_和德育方法四个要素构成的。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_学生已有品德水平_之间的矛盾。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德育方法包括了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处分分为警

    22、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 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 班级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10.1)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班级管理的主要管理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实施班级民主管理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二是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

    23、克提出的。 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班主任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权威的、放任的、民主的、 三种。 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较多,一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二是“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教育心理学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1.1)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1)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

    24、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份。 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 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 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学习三类。(3.1)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

    25、的适当的原有知识。 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4.1)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6.1)。 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

    26、说等。 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识信息。 遗忘曲线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负加速趋势。 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7.1)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8.1)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

    27、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生阅读领会.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 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9.1)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与无结构问题。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

    28、倾向性。(10.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11.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

    29、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习惯上,人们用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 焦虑症是一种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12.1)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 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 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

    30、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对所学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 知识领会过程中的转换,即指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师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实习作业等。 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个别化教学等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

    31、情感和动作技能.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和行为标准。 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 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 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来源: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为止。 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 教学策略指教

    32、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 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主张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合作学习概念或原理。 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_人际关系_,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13,1)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_课堂情境_。 课堂管理_始终制约_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功能。 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_持久地_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 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创设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_学习环境_,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_群体规范_、群体气氛以及

    33、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班内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_定型的期望_。他们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 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_共同活动_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_固定的编制_,责任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班级、小组、少先队、团支部等都属于_正式群体_。 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_联合群体_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集体则是群体发展_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_约定俗称_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制约。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

    34、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_软情境_,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_,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 一种课堂气氛形成后,往往能够维持_相当长_的一段时间,而且不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样的课堂气氛所笼罩。 由于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_期望_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_投射_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 处罚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_剥夺学习权利_等手段。 焦

    35、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 只有当教师_焦虑适中_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人们往往相信_大多数人_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他。 个人可能为了避免他人的_非议或排斥_,避免受孤立,因而发生从众现象。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_消极的_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积极的课堂气氛是_恬静与活跃_、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_心不在焉_、反应迟钝为特征。 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_失控的气愤_、学生过度兴奋、各

    36、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_传递信息_,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现象,它以_认知协调_、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 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_人际交往_。 也有的心理学家把问题行为分为:品行性问题_、性格问题行为、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类 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_价值判断_的过程。4.1)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料、_描述并分析_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及做出

    37、决定等步骤。 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_行为与结果_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测验是测量一个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_量化描述_人们心理特征。 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则常常采用_非测验性_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量表以及谈话等。 教师自编测验的主观题包括论文题、_问题解决_题。 教师自编测验的客观题包括_选择题_、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等。 评分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_相对标准_两种。 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

    38、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15.1) 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_诊断学生_学习困难的能力,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在教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他们的_思维的条理性_、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规教育到 (正式而正规) 教育,再到 (正规) 教育的演变过程。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经历了 (前制度化教育) 到 (制度化教育) 和 (非制度化教育)。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 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以及1903年的 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中国近代制

    39、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期的 (废科举,兴学校), 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六艺是指: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四书是指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科举制于 (1905) 年废除。 (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是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教育学是一门以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化的代表作 理想国 中。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 (夸美纽斯)的著作 大教学论。 爱弥尔 是 (卢梭) 的代表作。 “白板说”是 (洛克) 提出的。他的代表作是 教育漫话。 规范教育学的建

    40、立以德国的 (赫尔巴特) 的 普通教育学 为标志。 美国(杜威 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赫尔巴特)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传统教育具有以 (教师) 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和 (课堂) 为中心的特点。 (杜威) 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引发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包含两个因素:一是 (智慧) ,一个是 (探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政治经济制度 决定着教育目的。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的影响 是教育作用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

    41、 初等 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 中等 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 高等 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 高等教育大众化。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和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人力资本理论是 舒尔茨 提出的。 学校教育 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传递和深化文化 与 构成文化本体。 教育与文化是一种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的关系。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 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 和 行为方式 ,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 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校园文化可分为: 学校物质文化、 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 及

    42、各种亚文化。 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代表方式,一是 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 二是 规章制度; 三是 角色规范。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分为四种成分: 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价值成分 和 理想成分。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 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 及 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 (遗传素质)、(成熟)、(环境)、 和 (个

    43、体实践活动) 的影响。 (遗传素质) 是人的身心发展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 (社会) 性规范。 “最近发展区”是 (维果茨基) 提出的。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 (延时) 的价值。 在教育学中,成熟的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 (独立的自我意识)。 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 (个体主观能动性) 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

    44、表现追求独立的倾向。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 (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材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 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 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具有 (导向) 作用、 (激励) 作用和 (评价) 作用。 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 (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 (经济) 和 (文化背景)。 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 (教育理想)。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45、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999年分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重点,造就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经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是面向 (全体学生) 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 (个性发展) 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 (人格特征), 是一种精神状态。 (重视创新能力) 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学生具有发展的

    46、可能性与 (可塑性)。 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 (能动性) 的教育对象。 (受教育) 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对学生身份 的认定是从三个层面进行的:第一层面,中小学是 (国家公民); 第二个层面,中小学生是 (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 第三个层面,中小学生是 (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教师专业素养) 是当代老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老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包括:教师的 (学科专业素养) 和 教师的 (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有别于其他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 (学生主体性的形成),

    47、 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接受)关系。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 (民主平等) 的关系。 (师生关系) 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 师生关系大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 (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教科书)。 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 (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 (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 (社会中心课程)。 (社会)、 (知识)、 (儿童) 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培养目标) 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课程目标) 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特定阶段的学校课所要达到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山东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填空题一(DOC 14页).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57060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