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山东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简答题一(DOC 29页).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570496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
  • 页数:50
  • 大小:71.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山东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简答题一(DOC 29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山东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简答题一DOC 29页 山东 教育学 教育 心理学 试题 答案 答题 DOC 29
    资源描述:

    1、试分析古代雅典的教育和斯巴达的教育特点?(1.1)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在教育上,孔子关于“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等的主张,不仅对中国古代影响极深,对现代的中国教育也有积

    2、极的指导意义。 近代教育的特点? 近代教育有如下特点: (1)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 (2)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条件。 (3) 教育的世俗化;与共了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4)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 政治经济制度是如何制约教育的?(

    3、2.1)(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 (2)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生产力是如何决定教育的? (1)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为什么说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尽管生

    4、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但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有两种情况: (1) 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 、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2) 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甚或传统的影响,其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科学技术是如何影响教育的? (1)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观念,(2)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 教育推进科学的

    5、体制化,(3)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 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1)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为什么说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 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程,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2) 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

    6、。 (3) 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关于学校文化的界说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1) 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 (2) 学校文化既可能会给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教育目的的达成; (3)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学校文化具有哪些特征? (1)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 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 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 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1) 学生个人的身心

    7、特征; (2) 同伴群体的影响; (3) 师生的交互作用; (4)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 社区的影响。 简述学生文化的特征。 (1) 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 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 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 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3.1)(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

    8、个高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能夸大的。 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作用。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

    9、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 (1)要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2)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 (3)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 (

    10、4)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哪些作用实现的?(4.1)(1)导向作用。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激励作用。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

    11、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

    12、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可以测量,而目的是不能测量的。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怎样理解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

    13、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普通中学德育有哪些要求? (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 (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

    14、 (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 (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有哪些? (1)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普通中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是什么? (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有哪些要求? (1

    15、)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即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分辨美与丑、文与野、优与劣的能力,具有区分美的程度和种类的能力; (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 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有哪些要求? (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2)结合劳动技术教育,还可以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使学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了解

    16、当地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 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能力,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

    17、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不仅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5.1)(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第一,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第二,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

    18、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对中小学生的身份是如何定位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有关法律的相继颁布,初步明确了教育领域中中小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从有关涉及学生的法律法规看,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是从三个层面进行的:第一个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第二个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第三个层面,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因此,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学生

    19、享有的合法权利包括哪些? ()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受教育权、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学生应尽的义务有哪些? ()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对教师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应从哪几个方面来理解教师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界定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在理解教师这一概念时,必须把教师作为一个集合体,从其

    20、职业的特性、扮演的社会角色、承担的社会职责及与活动对象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考查。 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承担教化任务的是教师,他们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他们的行为品格,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把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素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 ()传道者角色; ()授业、解惑者角色; ()示范者角色; ()管理者角色; ()朋友角色; ()研究者角色。 教

    21、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的内容是什么?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哪些?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学生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的品质各有哪些? 喜欢的前五种品质是: ()热爱、同情、尊重学生; ()知识广博、肯教人; ()耐心温和、容易接近; ()对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 ()教学方法好。 不喜欢的前五种品质是: ()经常骂人、讨厌学生; ()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人看死; ()上课拖延时间、下课不理学生; ()偏爱、不公正

    22、()教学方法枯燥无味 教师的教育能力对教师的语言表达提出了哪些要求? ()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性; ()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 ()要求富有个性,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 ()不仅要善于独白,还要掌握对话艺术; ()在对话过程中,要善于对学生的谈话做出迅速而有针对性的语言反应; ()在对话中,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师生关系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为什么说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授受关系? ()从教育内容的

    23、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为什么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思想和人格上的影响?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教师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 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作出反应,并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 课程的分类是如何划分的?(6.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

    24、课程。 ()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简述基础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注重思维力、判断力等的发展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培养。 (

    25、)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无论哪个学生都要学习。要求很严格,必须有严格的考试。 ()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它随学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简述研究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这类课程可以提供一定的目标,一定的结论,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则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探索、研究,引导他们形成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也可以不提供目标和结论,由学生自己确立目标、得出结论。 ()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简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

    26、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 ()各类型、各科目课程的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 ()从课程目标来说,三者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全力形成一个整体。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课程理论。 课程目标的规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时限性,即课程目标要同特定的教育阶段相互联系,不是

    27、对所有教育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 ()具体性,即课程目标要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 ()预测性,即课程目标所描述的结果是预期性的,不是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发展状态的理想性规划; ()操作性,即课程目标是明确的,可以付诸实现,不是一般性的规划。 教学目标有哪些特征? ()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 ()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 ()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什么是课程设计,其意义如何? ()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

    28、)课程设计的意义:第一,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第二,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有哪些基本特征? ()强制性,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不是普通的教学计划,它是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具体保障,其制定的依据是义务教育法,体现了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因此,具有强制性。 ()普遍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适用范围要比普通的课程计划宽得多,它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是针对全国绝大多数学校、绝大部分地区和绝大部分学生的,既不过高也不过低。 ()基础性,义务教育

    29、课程计划的作用就在于充分保证为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打下好基础。课程门类要齐全,不能重此轻彼,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 教学计划的构成内容有哪些? 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教科书的编排有哪些要求? ()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达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 ()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 ()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 ()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

    30、大小、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 教科书的作用是什么? ()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等。 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哪些原则? ()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注重适用性; (

    31、)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简述课程实施的运行结构。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 ()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 ()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课程评价过程中要解决哪些问题,经历哪些步骤? 要解

    32、决的问题如下: ()评价概念是否合适; ()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适; ()报告评价结果的信息是否合适。 要经历的步骤如下: ()把焦点集中在所在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搜集信息; ()组织材料; ()分析资料; ()报告结果。 什么是教学,包含哪些方面?(7.1)(1)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2)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3) 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4)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作用是什么? (1) 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

    33、 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 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为什么说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1)它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的速度。 (2)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什么是教育任务,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是什么? 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是: (1) 教育目的; (2) 学生年龄特征; (3) 学科的特性; (4)

    34、教学的时空条件。 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 (1)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 培养学生注意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普通中小学传授系统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体指标是什么? (1)能促进青少年学生智、德、体、美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具有一个现代人所具有的素质; (2)能为他们参加现代生产劳动和政治文化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 (3)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进行创造发明奠定初步的基础。 怎样理解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教学任务? (1)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不仅是顺利

    35、地、高质量地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要求,因而这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2)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特别是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现代教学是如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 现代教学非常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36、,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学,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如何? 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间接认识世界。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2)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追

    37、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与完善人格的养成。 (4)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那些?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有什么不同? (1)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 (2)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

    38、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 (3)选择的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的,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让的内在机制。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39、 第三,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1)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2)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3)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40、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4)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5)教师要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经验。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有何区别? 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创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人所制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41、(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来源: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2)讲授要注意启发; (3)讲究语言艺术。 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技巧;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2)用以

    42、演示的对象要有典型性; (3)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 (4)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2)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 (3)严格要求。 运用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材料,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2)重视语言指导及教师示范的作用; (3)要求学生独立操作; (4)及时检查结果,要求学生按规定写出实验报告。 教师应如何备课?(8.1)(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

    43、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教师编写课时计划(教案)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2)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3)考虑课的进行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 (4)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 (5)写出课时计划(教案)。 教师布置作业应注意什么?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度;

    44、(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级体的教学作用。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分组教学存在哪些问题? (1)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2)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 (3)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

    45、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积极性降低。 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综合型。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 (2)可操作性。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着明确具体的内容。 (3)灵活性。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 德育的意义有哪些?(9.1)(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

    46、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是什么? (1)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的性质; (2)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深度和广度; (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牲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内容针对性和有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简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则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山东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简答题一(DOC 29页).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57049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