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学科教师基本功大赛试题理论部分(DOC 20页).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小学科学学科教师基本功大赛试题理论部分(DOC 20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科学学科教师基本功大赛试题理论部分DOC 20页 小学 科学 学科 教师 基本功 大赛 试题 理论 部分 DOC 20
- 资源描述:
-
1、实用文案第二部分:学科专业知识(23分)一、填空:(分)、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产生的。2、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水的( 汽化 )现象。3、一颗完整的植物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4、( 脑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 5、糖溶于水属于(物理)变化,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6、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7、物体的冷热程度叫( 温度 )。要精确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 温度计 )。它是根据液体( 热胀冷缩 )的性质制成的。8、热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就形成了( 风 )。二、判断题(分)1、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2、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
2、()3、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4、热在真空中不能传递。()5、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根据其距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木星、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单项选择题:(分)1、解剖白菜花的正确顺序是(A )。A、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B、萼片、花瓣、雌蕊、雄蕊C、萼片、雄蕊、雌蕊、花瓣 D、萼片、雄蕊、花瓣、雌蕊2、世界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动物是(D )。A、鸟类 B、哺乳动物 C、爬行动物 D、昆虫3、下列物体,能溶解于水的是(C )。A、白糖、油 B、食盐、沙 C、氧气、白糖 D、白糖、沙4、我们在灯光下能看到物体,是光的(A )。A、反射现象 B、折
3、射现象 C、辐射现象 D、直射现象5、以下现象,那一种不属于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D)A、燕子的迁徙 B、蛇的冬眠 C、雪兔的换毛 D、鱼的繁殖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论(12分)一、填空:(6分)1、小学儿童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是(.幼稚的)、(天真烂漫的)、(好动的 )、( 好奇的)、( 喜欢模仿的)、(喜欢成功的 )。2、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换 )和(评价)三个过程。3、教育心理学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自然实验法)。4、教学环境包括( 物质环境)和( 社会环境 )两个方面。二、单项选择题:(6分)1、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 A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C、并
4、列结合学习 D、发现学习2、遗传素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 D )A、不起作用 B、起决定作用C、起主导作用 D、起自然(物质)前提作用3、能力是一种( A )A、心理特征 B、行动方式C、行动动力 D、心理过程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 D )A生理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C尊重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5、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9岁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属于( C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6、最早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科学家是( B )A、布鲁纳 B、加德纳C、皮亚杰 D、马斯洛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质竞赛试卷 一、填空题(30分)1、“无心插柳
5、柳成荫”,插柳就是用 茎 进行繁殖的一个最好的例子;甘薯是用 根 繁殖后代的。2、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 蓝鲸 ,最小的鸟是 蜂鸟 。3、浸润液体在细管里升高的现象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里降低的现象,叫做 毛细现象 。4、温度是指物体的 冷热程度 ,通常用 摄氏度 表示。5、磁悬浮列车是利用 相同磁极互相排斥 产生的磁力从而悬浮起来的。6、矿物中硬度最大的是 金刚石 ,硬度最小的是 石墨 。7、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 气体 交换,使 氧气 进入血液,同时排出 二氧化碳 。8、声音的强弱可以用 音量 来描述,它的单位是 分贝 。9、蚕豆的种子由 种皮 和胚构成。胚包括 胚根 、 胚芽 和子叶。10、地震
6、和火山是地球 内部运动 引起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 地壳和地幔 的运动有关。11、科学家在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 的方法。12、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 体积 叫做排开的水量。13、春分时,太阳的直射点在 赤道 上。14、北京处在东八区,纽约处在西五区,当北京是20点时,纽约应该是 7 点。15、煤、石油、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最终都来自 太阳 。16、2007年修订后的教科版科学教材在教学目标上,尤其突出 科学概念 与 科学探究 双螺旋协调发展,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17、中国历史上首位飞上太空的人是 杨利伟 。18、将一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时
7、,它所受浮力为100牛顿,当它有1/5体积露出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为 80 牛顿。当它全部浸在酒精中时,其所受的浮力为 80 牛顿。(酒精的密度为800千克/立方米)二、选择题(20分)1、植物的果实是由雌蕊的( A )发育而来的。 A、子房 B、花柱 C、柱头2、下列岩石遇稀盐酸会冒泡的是( C ) A、砂岩 B、花岗岩 C、石灰岩 3、影响液体流动快慢的因素是( B )。A. 颜色 B.黏稠度 C.形状 4、100毫升水中大约能溶解( B )克食盐。 A、25 B、36 C、505、在我们记录风力的时候,数字“1”表示( B ) A、无风 B、微风 C、大风6、食物中的养分是在( B )中
8、被吸收的。 A、胃 B、小肠 C、大肠7、白纸、黑纸、镜子、红纸四种物体,吸收光的本领从弱到强依次是(C)。A、白纸、黑纸、镜子、红纸B、黑纸、红纸、白纸、镜子 C、镜子、白纸、红纸、黑纸8、如果我们看到堆满了卵石的河床,则可以判断这是河的( B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9、改变右图中电磁铁的南北极最简单的方法是( B )。A、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 B、改变电池连接方法 C、改变电池数量 10、下列不能使水的蒸发速度加快的是( C ) 。A、给水加热 B、用风吹 C、使空气湿润11、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 C )。 A、阳光、土壤 B、肥料、温度 C、水分、温度、空气12、当泡沫块静止
9、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 B )它受到的重力。A、大于 B、等于 C、小于13、相同体积的70的热水和30的冷水相比较,( C )。A、两者一样重 B、热水重 C、冷水重14、相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最轻的是( B )。A、马铃薯 B、清水 C、浓盐水15、300毫升水的滴漏实验中,前10毫升水和最后10毫升水相比较,( A )A、前10毫升水滴得快 B、后10毫升水滴得快 C、滴的速度是一样的 16、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 C )A、头顶正上方 B、北斗星 C、北极星17、能够使光线发散的镜是( B ) A、平面镜 B、凸镜 C、凹镜 D、凸透镜18、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的
10、( C )左右。A、初一 B、初八 C、十五 19、2007年10月24日,我国发射了( C )探月卫星。A、“神舟”一号 B、“神舟”六号 C、“嫦娥”一号 D、“嫦娥”六号20、A、B、C、D四个带电体,已知A排斥B,C吸引A,D排斥C,若D带正电,则带负电的一定是( A ) A、 A和B B、B和C C、 A和C D、A、B、C三、判断题(20分)( )1、气象学家把风速分为12个等级。( )2、赛车速度很快是因为赛车轮胎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很小。( )3、两张纸的抵抗弯曲能力一定比一张纸要强。( )4、现在的水稻是古代的稗草经人类长期培育而来的。( )5、蚕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共蜕皮4次。(
11、 )6、磁铁隔着任何物体都能吸铁。( )7、在研究植物根的作用实验中,在试管中水面上滴些植物油的作用是为了防止水被蒸发到空气中。( )8、水烧开时冒出的白汽就是水蒸气。( )9、完全花一定是两性花,单性花一定是不完全花。( )10、油菜的种子又小又轻,它是依靠风力传播的。( )11、蚕豆的子叶在种子发芽过程中起到了提供养料的作用。( )12、我们可以用指甲、铜钥匙、小钢刀刻划的方法判断矿物的软硬。( )13、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轻重、大小有关。( )14、在水中浮的物体可能在油中沉。( )15、当南半球处于夏季时,北半球正处于冬季。( )16、米饭的味道是有点甜的。( )1
12、7、人进入了月球影子的区域就能看到日食现象。( )18、使用天平时要把被测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 )19、质量不相等的0的水和0的冰,它们的冷热程度是相同的。( )20、在电路中“220V 40W”的灯泡一定比“220V 15W”的灯泡亮。四、连线题(4分)云、雾 水蒸气遇冷凝结在所接触的物体上 露 水蒸气受冷凝结而成的小水滴,飘浮在空中霜、雪 水蒸气在0以下受冷变成的冰晶冰 水在0以下凝固而成 五、填图、画图题(13分)1、将下列名称填写到相应的心脏部位。主动脉 肺动脉 左心房 左心室 右心房 右心室 六、实验题(13分)。1、如下图用一支蜡烛作太阳,用一只小地球仪从西向东绕蜡烛运转
13、。当转到位置时,阳光直射在 赤道 上;当转到位置时,北半球阳光 斜 射,是 冬 季;南半球阳光 直 射,是 夏 季。2、取一个橡皮塞,中间插上一根尖嘴的细玻璃管,在一只烧瓶中加入一些水,塞上这个橡皮塞,并让细玻璃管的下端浸入烧瓶的水里。把烧瓶放到盛有热水的水槽中,奇妙的“喷泉”就产生了。(1)请你用科学知识解释为什么烧瓶放在热水的水槽中,细玻璃管的尖嘴端会喷出水柱来。密闭烧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压力大于瓶外空气,从而把瓶内水通过细玻璃管压出瓶外形成“喷泉”。(2)要使这个“喷泉”喷出的水柱更高些,你有什么办法吗?l 玻璃管可更细一些。l 水槽中的水温可更高一些。小学科学教师考试理论部分参考试题及
14、答案一、填空。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2.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它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3.小学科学的三个分目标是:(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4.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5.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从性质上包括(人)、(物)、(环境)三大资源。6.科学课程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
15、的能力。7.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需带领和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8.科学课程中物体与物质部分经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的观察与探讨,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与(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9.小学科学的生命世界知识取向浅显,但不等于内容选择随意性零散化和琐碎化,它体现了(基础性)、(系统性)与(探究性)等特点。10、小学科学教学除了讲授之外,还有多种活动:(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等。(留五个空,任
16、意填。)二、简答题。1、科学探究式教学有什么特征?答:(1)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2)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论据。(3)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4)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5)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2、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答: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是:一、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即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二、科学方法(探究核心),即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
17、边的问题;三、科学知识(概念核心),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四、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即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3、简述科学探究的实现途径。答:科学探究的实现宜通过三条途径:贯穿与教学、学习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讲授中也要引发、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把科学探究渗透在整个科学课教学的全过程。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在各个主题中有活动建议,渗透和体现探究。4、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答:教学中的引导,主要是指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去经历提问、发现、验
18、证、分析解释、交流等探究过程。如: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多媒体、演示实验引导;通过提问引导;通过有效的结构材料引导;通过一起写下来归类、分析引导;试图解释引导;展示资料引导;鼓励提问引导;鼓励验证引导;赞赏特别办法引导等等。(答题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灵活回答这个问题。)三、案例分析1、对于下述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你有何感想?小学科学课上,老师在介绍木星时,按照教材指出它有13颗卫星。突然,有个学生否定了老师的说法:“不,老师,应该是15颗。”另一位学生马上补充:“不,是16颗。”老师亲切地问第一位学生,“你怎么知道是15颗”,学生答“我在一本科普读物上看到的。”老师接着又问另一位学生,他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