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件第5讲 人类的社会行为.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社会心理学》课件第5讲 人类的社会行为.ppt》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课件第5讲 人类的社会行为 课件 人类 社会 行为
- 资源描述:
-
1、1第5讲讲 人类的社会行为人类的社会行为21.社会行为的基础:遗传还是环境?在人类行为的发展中,遗传与环境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一直是心理学家及其他行为科学家争论的问题。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起,有关人性及人类行为是由遗传或是由环境决定的争论就一直纠缠着人们。3(1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生物学理论的观点:生物学理论的观点: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自然选择的角度分析了生物遗传因素在有机体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个体由于基因构成的不同而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适应的生存,不适应的则被淘汰。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任何一种心理特质与行为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心理特质与行为层面上,遗传影响的大
2、小不一样。智力的遗传要多一些,50-80%,而一些行为的遗传性则小一些。4(2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家庭是人们接受环境影响的主要场所,个体的人格成长与社会技能的掌握主要是在家庭之中完成的。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极为不同的影响,这一点已经被许多领域的心理学家所证实。文化环境:文化环境:环境影响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层次是文化。与生物进化一样,文化也存在着进化的问题。文化进化是指文化特征由上一代向下一代传递的过程,它往往以社会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5(3 3)遗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遗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遗传建构环境:遗传建构环境:Scarr认为,孩子的遗传特征与他
3、的养育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用遗传特征建构生活环境,建构有三种形式:被动型被动型(Passive kind):父母向孩子提供遗传特质和经验,使遗传与环境不可避免地发生关系,如家里的藏书量和父母对读书的兴趣对孩子的影响。唤起型唤起型(Evocative kind):孩子在遗传基础上作出某种反应后,反应进一步强化了遗传特征,如爱笑的孩子受到的关注比消极的孩子多,而受到关注本身又会强化笑的行为。主动型主动型(Active kind):基于遗传特征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6行为遗传学的证据:行为遗传学的证据:两个前提两个前提:一种心理或行为(比如智力分数),如果在不同的时间及情境下相
4、一致,那它就可以归于遗传;一种心理或行为(攻击行为),如果可以通过持续强化而使之巩固下来并保持稳定,就认为它由环境决定。三种研究思路三种研究思路:家系研究家系研究(Family study):Gottesman发现在亲属当中出现精神分裂症的概率是一般人群的913倍。7双生子研究(双生子研究(Twin studyTwin study)同卵双生子(Monzygotic)和异卵双生子(Dizygotic):前者的遗传信息是后者的两倍,所以可以用定量的方法加以估计:H2=2(Rmz-Rdz),其中H 代表遗传可解释的变异,Rmz和Rdz分别代表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智力相关系数。例如,同卵双生子之间
5、智力相关为0.75,异卵双生子之间智力相关系数为0.50,则H2=2(0.75-0.50)=0.5=50%,也就是说智商差异的50%源于遗传。8收养研究(收养研究(Adoption studyAdoption study)霍恩的一项收养研究发现,从个体的角度看,孩子的智商与生母生母的智商相关更高,因此他认为智力的个体差异由遗传决定;同时也发现,从群体的平均智力来看,却与养父养父母母的更相似。这个结果尤其适用于生身父母智商较低的孩子。从一个条件不好的家庭进入一个好的家庭,孩子的智商IQ可以提高1520分。9侵犯:侵犯: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对侵犯行为的界定要注意三个方面:u 是行为,不是
6、意图,伴随意图u 可以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u 侵犯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性情绪的 谁是真正的侩子手?谁是真正的侩子手?10(1 1)人类的愤怒情绪)人类的愤怒情绪人们为什么会愤怒?人们为什么会愤怒?n遭到他人攻击或烦扰:对待暴力的策略以牙还牙n受到挫折:生活中的挫折来自哪些方面n归因:知觉到的意图有意或者无意11愤怒的人会怎样做?愤怒的人会怎样做?n口头或象征性攻击口头或象征性攻击(82%49%);拒绝或收回某些利益(59%41%);身体攻击(40%10%)。n间接的攻击行为间接的攻击行为:诅咒(42%34%);伤害对冒犯者有重要意义的东西(25%9%)。n替代性攻击替代性攻击:攻击无生
7、命物体(32%28%);攻击另一个人(24%25%)。n非攻击行为非攻击行为:平静活动(60%60%);就此了事不伤害无礼者(59%59%)。括号内前一个数字为侵犯冲动,后一个数字为实际的表现括号内前一个数字为侵犯冲动,后一个数字为实际的表现12(2 2)与侵犯和暴力有关的理论)与侵犯和暴力有关的理论本能理论:本能理论:弗洛伊德和麦独孤等人均认为侵犯和暴力是人的本能体现,战争和暴力不可避免就是因为这一点。他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生之本能,他称之为ErosEros,同样,人也天生具有另一种同样有力的死之本能,称之为ThanatosThanatos:它在每一个生命体内发挥作用,它致力于摧毁生命,并将生命
8、还原至没有生命物质的原始状态。13到目前为止,即找不到支持的证据,也找不到反驳的证据。比如生物学家Zing Yang Kuo(1961)关于猫鼠关系的研究即使证明了猫和老鼠可以成为朋友,但也不能认定猫就没有捕鼠的本能,只能证明在有的条件下猫会抑制自己的行为。14Konrad LorenzKonrad Lorenz(19661966)对丽鱼行为的研究:)对丽鱼行为的研究:雄丽鱼会攻击同种的其他雄鱼,以捍卫自己的地盘。但雄性丽鱼并不攻击雌性丽鱼,也不攻击异种的丽鱼。若将所有同种类的丽鱼从水箱中移走,只剩下一只异种雄性丽鱼,这只雄性丽鱼会攻击异种的雄鱼。此外,如果所有其他雄鱼也被移走吧,雄丽鱼最终会
9、攻击并杀害雌丽鱼。Lore 和 Schultz(1993)指出:动物中普遍的侵犯现象之所以在进化过程中被保留下来,乃因为其具有使动物存活的价值。同时,几乎所有的动物似乎都已演化出一种有力的抑制机制,使他们在最有利的情况下,抑制他们的攻击。15学习理论:学习理论: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暴力和侵犯行为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学习得来的,其中最著名的学习理论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认为,儿童侵犯行为的获得并不一定要以其亲身获得奖励或惩罚为前提,儿童可以通过观察他人从事此类行为之后受到奖励或惩罚而学会这类行为,他把这种学习称为模仿学习。16挫折挫折侵犯理论:侵犯理论: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
10、时,会增加一个人作出侵犯行为的可能性。挫是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侵犯是挫折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对意图的认知的影响,当人们认为别人有意给自己造成挫折的时候,人们才侵犯他人。17(3 3)和侵犯有关的因素)和侵犯有关的因素温度:温度: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暴力事件的发生与温度呈现线性关系。Baron通过研究发生在夏天的城市暴乱与气温的关系,发现其呈现出倒U曲线,在华氏8185度时,暴乱的数量最多,当温度较低或很高时,暴乱发生的数量较少。研究案例:司机在路口的行为研究案例:司机在路口的行为 18兴奋转移:兴奋转移:敌意性的侵犯行为总是伴随着情
11、绪的激起,所以心理学家想知道由于其他刺激所引发的生理激起是否会转移到侵犯性冲动之上。Zillmann等人在研究爱情行为时发现,由其他刺激诱发的情绪性激起会转移到爱的对象之上,他称这一心理过程为兴奋转移。他认为兴奋转移不仅发生于爱情中,也可以解释侵犯行为的发生。启示:不要惩罚那些已经愤怒的人启示:不要惩罚那些已经愤怒的人 19侵犯性线索:侵犯性线索:情境中与侵犯相关的一些线索,如刀、枪、棍等器械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这种现象称为武器效应。比赛中应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比赛中应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20去个体化:去个体化:群体中的个体有时候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使自身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
12、上甚至丧失,从而做出平时不敢做的反社会行为。Zimbardo认为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p个体从群众中所获得不败感,即认为群体是战无不胜的;p个体在群众中具有匿名性,即没有人可以认出自己,因而不必为这些破坏性的行为负责任。对群体事件的处理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心理原理?对群体事件的处理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心理原理?21酒精酒精:激化还是抑制?酒精能使人变得易于被激怒及好斗,许多研究支持这种假设。过量饮酒的人易于被激怒,从而表现出高的侵犯倾向。为什么喝酒能使人们变得好斗呢?一些研究者认为是酒精给侵犯行为提供了直接的生化刺激,使得喝酒的人的激起增加:“酒壮人胆”。大多数的研究大多数的研究则认为酒精降低了人们对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