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ppt课件1_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3 明朝 建立 到清军 入关 ppt 课件 统编 2019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17【】27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7.上海明太祖废丞相2018【】27明代朝贡贸易11浙江7密折制201915.北京明朝的内阁2020【】27明代内阁制7浙江明代的行政机构;7浙江清朝的边疆政策2021【】27明代科举制: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考情分析考情分析(考了什么?)考了什么?)重点:1.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2.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3.明朝面临的倭寇问题和边疆问题、对外关系难点
2、:1.宰相制度与内阁制度的异同2.朝贡贸易学习重难点时空观念明清明清阶段特征明朝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继续巩固,而专制集权社会则渐趋衰落;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表现为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反映了制度走向衰落;经济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文化承古萌新:一方面,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另一方面,市民文化繁荣,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有所
3、质疑和冲击;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1.明朝的建立明朝的建立(1)背景 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起义迅速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2)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3)取代元朝: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2.2.政治制度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宰相制度的废除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历史原因:历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具体原因:废行省,设三司,使丞相权势过重。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
4、权。(1)目的:加强皇权。(2)过程: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事务。)(3)结果: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对以后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加重皇帝政务负担,影响行政效率。(2022浙江模拟预测)皇明祖训 祖训首章:“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有鉴于此,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A设置内阁B设置军机处C废除宰相D实行奏折制度时空观念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兴废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材料:自古三
5、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皇明祖训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相权与君权合二为一,集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于一身。朱元璋精力充沛、断事果决。据吴晗统计,朱元璋平均每天批阅奏折208件,处理事情424件。可能是历史上最忙的皇帝。废宰相后,皇帝政务繁忙,工作压力大。废宰相后,皇帝政务繁忙,工作压力大。一、明朝政治制度的
6、变化3.3.政治制度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内阁制度的建立内阁制度的建立(1)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工作压力成倍增加。(2)过程:明成祖选拔文官到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一个常设的秘书机构形成,称称“内阁内阁”。(3)职责 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批红”。(4)性质: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不能统率六部,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5)发展: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内阁形成与发展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神宗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
7、问,不参与决策奠定基础正式设立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正式确立授予内阁票拟权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发展内阁首辅权力膨胀部权尽归内阁,内阁权侵六部达到全盛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明史明史卷卷7272职官志职官志票拟:票拟:明清内阁代皇帝浏览百官章奏,明清内阁代皇帝浏览百官章奏,草拟处理意见,附本进呈皇帝裁决,草拟处理意见,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称为“票拟票拟”。批红:批红:内阁大臣内阁大臣“票拟票拟”后,皇帝后,皇帝用红字做批示。批红高于票拟。本是用红
8、字做批示。批红高于票拟。本是皇帝职权,后有宦官掌握,导致宦官皇帝职权,后有宦官掌握,导致宦官专权专权“奏章先由大学士看过,拿小签条写奏章先由大学士看过,拿小签条写出意见,送入宫中,称作出意见,送入宫中,称作票票拟。皇帝看过后撕下签条,用红笔抄批,皇帝看过后撕下签条,用红笔抄批,成为正式的谕旨,称为成为正式的谕旨,称为批红批红。”(钱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历史解释1、中国古代丞相与明代内阁首辅的不同 宰相内阁首辅地位权力来源职责任免对皇权的影响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侍从咨询机构、顾问机构宰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一级决策者侍从咨询为主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9、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说明:历史上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丞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2022全国高考真题)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2022江西二模)(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讲了
10、一个宦官对这种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申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皇帝的权威被宦官分割C明朝的礼仪制度曰益规范D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2022内蒙古通辽蒙古族中学三模)下表(如表)对比了中国古代宰相与内阁首辅的不同。据此可知,当时内阁所具有的特点是宰相与内阁首辅对比表A非法定性特点B分权制衡原则C决策的权威性 D严密的制度性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4.4.官官专权的出现官官专权的
11、出现(1)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2)权力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明朝锦衣卫的标配:绣春刀、飞鱼服锦衣卫腰牌及木印魏忠贤明朝的司礼监与厂卫制度:【司礼监】官署名,明置。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始置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掌印太监权势最大,其次为秉笔太监。明中后期由于皇帝长期不理朝政或者年幼继位,代为皇帝“批红”,执掌盖印,司礼监地位逐渐抬升,一定程度也在制约内阁权力,加强皇权专制,但明代的司礼监始
12、终受制于皇权。【厂卫制度厂卫制度】1.1.卫:明太祖设立锦衣卫,官署名。卫:明太祖设立锦衣卫,官署名。(1 1)性质:初为皇帝侍卫,后为特务机构;)性质:初为皇帝侍卫,后为特务机构;(2 2)目的:诛杀功臣,监视百官和缉捕叛逆;目的:诛杀功臣,监视百官和缉捕叛逆;(3 3)作用: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作用: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2.2.厂:明成祖设立东厂,明宪宗时增设西厂厂:明成祖设立东厂,明宪宗时增设西厂 (1 1)性质:皇帝直属,太监主管,特务机构;)性质:皇帝直属,太监主管,特务机构;(2 2)作用:监视群臣和缉捕叛逆、有权施刑等。
13、)作用:监视群臣和缉捕叛逆、有权施刑等。3.3.影响:一定程度加强君主专制,是皇权绝地化的产物;为宦官专权推波助澜,成为专权太监和影响:一定程度加强君主专制,是皇权绝地化的产物;为宦官专权推波助澜,成为专权太监和权臣打击政敌的工具。权臣打击政敌的工具。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万历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讨论:内阁和司礼监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他们的权力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内阁通过票拟控制朝政,司礼监通过批红干预政事,两者之间互相制约。两者权利大小完全是由皇帝与其关系的密切和信任程
14、度来决定的。皇帝信任宦官时,司礼监权力大,出现宦官专权(魏忠贤)皇帝信任内阁时,内阁权力大,出现首辅专权(张居正)但凡出现内阁首辅或宦官权倾朝野,实质上都是考察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明明朝朝政政治治制制度度的的变变化化造成皇权过于集中,皇帝独断,难免决策失误;宦官掌握批红权后容易出现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加强皇权,防止权臣专权;使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社会得以稳定5 5.中央政治制度变化的影响中央政治制度变化的影响(1)废行省,设三司 职能:承宣布政使司负责行政;提刑按察使司负责司法监察;都指挥使司负责军事。特点:“三司”分权,分别只听命于中央号令,互不统辖。评价: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15、,对强化中央集权,稳定地方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三司并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能。6 6.地方政治制度的变化地方政治制度的变化 (2)设立督抚:内容:明中期设立督抚,负责一省的军政,节制三司,加强中央集权;但明代督抚没有辖区,总督和巡抚属于京官,由中央临时派遣。作用:有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兵部尚书赵彦言:得旨:著督(孙承宗)抚(袁可立)镇道各官悉心整顿,毋得因循误事。”明熹宗实录演变:明初置督抚,主要是从中央监察地方,以补“三司”不足的角度出发的,但督抚在行使监察权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干涉地方政务,并日益常态化与制度化,在
16、事实上成为地方“三司”的上级,最终完成了其地方官化。清朝总督、巡抚遂成为总掌地方军政要务的封疆大吏。(2022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一模)巡抚在明初为中央派出协调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官职,其职责为“抚循地方、考察属吏、提督军务”。洪熙宣德时,临时差官开始过度为常驻地方的巡抚官,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由此可知,明代A巡抚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B君主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C政府试图不断完善监察体系D行省制度已无法继续推行(1)五军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和兵部都听命于皇帝,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二者互不统属。6 6.军事制度的变化军事制度的变化(2)卫所制度 明代自京
17、师达于郡县,皆设立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也就是说,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又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划片管辖。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个卫,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明朝中后期该制度趋于废弛。明代的卫所兵制,实乃吸取中国历史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朱元璋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1)科举考试成为定制(2)考试内容: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只能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3)行文格式一律固定为“八股文”。7 7.改革科举制,加强思想控制改革科举制,加强思想控制(2022海南高考真题)儒家学说倡
18、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构图解史明朝中央集权框架示意图(2022浙江高考真题)今天人们有关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外,还有不能不提的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恰是这种变化,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态。下列项中,属于这种变化的是罢除丞相 设立内阁 设司礼监 六部直属皇帝A B C D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1.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1)时间:15世纪前期(14051433年)。(2)概况:明成祖派遣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
19、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1.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3)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政治目的经济目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以武慑之。明史郑和传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1.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4)特点: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时间1405-1433郑和下西洋次数先后七次船数每次航行大小船数200余艘人数每次出海2.7万-2.8万多人海船规模最大海船长44丈宽18丈所到地区郑和曾到达
20、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沿岸。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1.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5)影响:积极方面:A、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B、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消极方面:A、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B、未能开辟海外市场,从而带动社会经济转型与社会变革三宝庙(马来西亚)三宝庙(马来西亚)三宝庙(泰国)三宝庙(泰国)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1.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1)时间:15世纪前期(14051433年)。(2)概况:明成祖派遣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21、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政治目的经济目的)(4)特点: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5)影响:积极方面:A、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B、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消极方面:A、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B、未能开辟海外市场,从而带动社会经济转型与社会变革郑和下西洋后来未能持续的原因郑和下西洋后来未能持续的原因(1 1)“厚往簿来厚往簿来”不计经济效益,违背经济规律。不计经济效益,违背经济规律。(2 2)耗费巨大,国库枯竭。)耗费巨大
22、,国库枯竭。(3 3)明末颁布禁海令,实行闭关政策。)明末颁布禁海令,实行闭关政策。(4 4)明朝国力日益衰退。)明朝国力日益衰退。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因素有哪些?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因素有哪些?1 1、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明朝前期国力强盛;2 2、宋元以来造船业、宋元以来造船业、航海技术的航海技术的发达,发达,特别是指南针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指南针的广泛应用3 3、明朝统治者的支持。、明朝统治者的支持。4 4、郑和吃苦耐劳,英勇无畏,勇于探索等。郑和吃苦耐劳,英勇无畏,勇于探索等。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目的目的性质性质背景背景影响影响消极消极积极积极、掠夺财富;、扩张领土,占有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566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