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能力的培养 (2).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动手能力的培养 (2).doc》由用户(saw5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动手能力的培养 2 动手 能力 培养
- 资源描述:
-
1、陶行知论儿童动手能力的培养 索引号: 发布时间: 2007年10月10日 点击: 1656 次 责任编辑: wzd -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熊贤君陶行知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毕生崇尚创造,认为儿童动手能力与创造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如何培养儿童动手能力方面,陶行知有大量精辟的论述。这是中国现代教育理论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对于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行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培养儿童动手能力的意义陶行知是现代教育的杰出代表,对中国传统“贵耳贱手”、“贵知贱行”等教育上的陋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深刻地指出,传统教育是教用脑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的“残
2、废教育”,用脑者因不用手,脑也不能精细;用手者因不用脑,变成一双粗手。读书人成了书呆子,劳苦大众成了工呆子。认为旧教育教人手脑分离,不仅不能促进而且根本损害人的正常发展,使人成为畸形。在教师方面,旧时宽怀广袖,上课将手抄在袖子里,与学生口耳相授;后来改穿西服,手不能抄进袖子,改为插在裤子口袋里。而学生则呆座傻听,“对于小孩子一直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决心为教育的这一痼疾开出一剂良方,使旧教育起死回生,注入新教育的活力。他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中指出:“中国人的手中了旧文化的毒是已经瘫了,看它能否给他打一针,使一双废手变成一双开天辟地的手。我们要看它能否把双料
3、少爷的长指甲剪掉,能否把双料小姐的手镯戒指脱掉,能否把活泼泼的小孩们的传统的几十斤重的手铐卸掉,使八万万只无能的手都变成万能的手。”在人类创造教育史上,较早将动手与创造教育联系起来,认为动手与创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创造教育理论。陶行知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中国传统“亲知”、“闻知”、“见知”思想的影响,重视儿童的躬亲实践,重视儿童的感知与经验,注意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认为这是培养儿童创造精神的第一步阶梯。陶行知将是否重视培养儿童动手能力视作新旧教育的分水岭。他曾说,旧时代之学生的生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死读书”;二是“读死书”;三是“读书死”。新时代的学生虽然也离不了书,
4、但所不同的是“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陶行知说:“活的书只可活用,而不可死读。新时代的学生要用活书去生产,用活书去实验,用活书去建设,用活书去革命,用活书树立一个比现在可爱可敬的社会。”“贵耳贱手”的“君子动口小人动手”的教育,必定与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变相的科举”环环相扣。他针对“一切为了会考”的“应试教育”,撰写了一篇题为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的文章,指出贵耳贱手的教育,“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教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必不教。”教育本应促进人的智力、体力和谐发展,培养手脑并用,劳力与劳心结合的人,而这种教育只注重劳心,不顾及
5、劳力,只重脑,不重手,必然导致教师“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的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学生“一连三个考赶下来,是会肉儿赶跑了,血色赶跑了,有些是把生命赶跑了”。陶行知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不重躬亲动手的教育,“扼杀学生的生机”,培养的是考试的奴隶,它正在“大规模的消灭民族的生存力”。陶行知总结了人类科学发明史上的经验,深邃地发现,具备动手能力与否是创新的关键;动手能力是科学发明的基础之基础。凡科学创造必须有科学逻辑和新的思想观念作指导,然而这新的思想观念从何而来呢?它决不是从教材、从书本、从教师嘴里讲出来的,它一定是来自行动。这从教材、从书本、从教师嘴里讲出来的东西,“好
6、比是一个单极的电路,通不出电流。”因为没有找到那“思想的母亲”。这位“思想的母亲”便是“行动”。陶行知从“行动”出发,提出了科学发明创造的程序与步骤:“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一言以蔽之曰:“懒得动手去做,那里会有正确的思想产生?”他在人生两件宝的诗中,生动形象地阐明了这一道理。诗云:“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知在育才十字诀一文中运用生理学知识对“动手”的作用与意义作了科学的解释,说:“手执行头脑的命令,打猎、捉鱼、务农、做工、战斗而健壮起来,同时是改造着发展着那对他发号施令的头脑,我们要重生原始健壮的双手
7、向前创造。”这一思想,陶行知曾以诗的形式作了形象的概括:“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此诗初由著名作曲家赵元任谱曲,后又由贺渌汀谱曲,并作为育才学校的校歌。足见陶行知对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视。为了防止人们对于“动手”产生误解,陶行知对两个容易产生误解的问题作了解释。中国教育第一个普通的误解是以为“用嘴讲便是教,用耳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他说如果是这样理解,那么“不但是误解了做,也误解了学与教了。我们主张教学做是一件事的三方面: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进退说是学,对别人的影响说是教。做要用手,即学要用手,教要用手。”第
8、二个误解便是一提到教育就联想到笔杆和书本,以为教育便是读书、写字,除了读书、写字之外,便不是教育。陶行知在给朱端琰的信中,对这一误解作了极好的解释,说:“中国的教员、学生,实在太迷信书本了。他们以为书本可以耕田、织布、治国、平天下;他们以为要想耕田、织布、治国、平天下,只要读读书就会了。书本是个重要的工具,但书本以外的工具还多着呢。因为学校专重书本,所以讲书便成为教,读书便成为学,而那用锄头、斧头是一类的东西。”陶行知主张教学“不排斥书本,但决不许书本做狄克推多”更不许它与“动手”脱离关系。“手脑相长”、“在劳力上劳心”旧时有一个“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说法,将劳力的和劳心的人分成两个阶
9、级:劳心的专门在心上下功夫,劳力的专门在苦力上讨生活;劳力的人只管闷起头来干,劳心的人只管闭起眼睛来想;劳力的人便成了无所用心,劳心的人便成了高等游民,愚弄无知。劳力而不劳心,则一切动作都是囿于故常,不能开创新的途径;劳心而不劳力,则一切思想难免玄之又玄,不能印证于经验。陶行知明确指出:“劳力与劳心分家,则一切进步发明都是不可能了。”并鲜明地提出了“我们是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不是主张劳力与劳心并重”的观点。他断言:“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便可无阶级。征服天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是立在同一的哲学基础上的。这个哲学基础便是在劳
10、力上劳心。我们必须把人间的劳心者、劳力者、劳心兼劳力者一齐化为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然后万物之真理都可一一探获,人间之阶级都可一一化除,而我们理想之极乐世界乃有实现之可能。”“在劳力上劳心”是陶行知教学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是他讨论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与出发点。在陶行知看来,教师必须挑起把人间的劳心者、劳力者、劳心兼劳力者一齐化为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的重担,认为“惟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也惟独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他将他的社会理想几乎完全寄托在实施“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上,先要实施“手脑相长”的教育,才能实现其“大同社会”的理想。如何实施“手脑
11、相长”的教育呢?陶行知将“手脑相长”、“手脑并用”的思想贯彻到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设计等,贯彻“手脑相长”思想自不在话下,仅以“微不足道”的校徽设计为例,便足以说明这一问题。陶行知为重庆育才学校设计的三环校徽,据他解释,其中就包含着头脑、双手、机器和教学做合一、工学团等意思。他为育才学校规定的教育原则育才十二要中就有“要手脑并用”一条。陶行知还写了大量的诗歌宣传“手脑相长”的主张。“手脑相长”是陶行知教学原则和方法。为了防止手脑分离所产生的手变为粗手,脑变为呆脑的不良结果。陶行知主张手和脑同步发展,劳力者既有粗壮的手,又要有发达的头脑;劳心者有发达的
12、头脑,也要有粗壮的手。怎样达到这一境界?陶行知要求通过动手来摸问题,找问题,由此而产生新的思想和观念;由脑来寻找手摸来的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再用手去创造。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呼吁“把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我们就要对小孩子的创造力予以适当之培养”。实行“手脑相长”的教育,要解放孩的嘴,准许儿童随心所欲地提出问题,使他们的头脑能够发达起来。通过问题的解答,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所以,陶行知写过一首诗发挥了这个道理:“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在用脑的同时,还要动手。陶行知举例说,爱迪生爱提问题,又酷爱动手
13、,因为爱提问题,被“非常顽固”的教师认为是故意捣乱,遭到开除。他喜欢玩化学药品,母亲将地下室给他做实验,他“得到了母亲的了解,才一步步的把自己造成发明之王”。陶行知受爱迪生成才的启发,“希望护育员或先生跟爱迪生的母亲学,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通过“手脑相长”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中国千千万万的爱迪生。对于这一点,陶行知的学生方与严作了很好的阐述。方与严说:“人若是单用脑而不用手,纵时时抽象的发问,而问题终无解决的可能与希望,还有什么发明?还有什么创造?这种可以说是呆想、梦想、幻想、妄想、空想?若是单用手而不用脑,则陈陈相因而无进步,或无意识的蛮干、笨干,而空费劳力;必要如瓦特等,问沸水汽怎么冲壶
14、盖,即用脑想方法,用手来制蒸汽机,才是手脑并用,才是手脑相长,文明才有进步,世界才有创造,人类才可受益。”他深刻地阐发陶行知“手脑相长”主张,说:“手脑并用,是创造的根苗;手脑相长,是进步的兆征。”陶行知提出“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的教学方法,希冀对于动手的强调,较为妥当地调适体力与智力发展的关系。在他看来,教育本来就应该在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培养手脑并用,劳力与劳心结合的劳动者,彻底纠正过去教用脑的人不用手,用手的人不用脑的“残废的教育”;改变过去加深拓宽手脑分离鸿沟,加剧劳心与劳力对立的“偏颇的教育”。“手脑并用”这一教学方法与“在劳力上劳心”虽无二致,但在教
15、育对象上还是存有一定的区别。“手脑并用”多用于儿童教育,强调儿童在动脑时也要重视动手,以动手促进动脑,以脑指挥手,从而达到手脑并进、手脑同时发达的目标;而“在劳力上劳心”则多用于工人、农民等体力劳动者的教育,希望体力劳动者通过动脑有一个发达的脑子,如果用手不用脑,虽然有健壮的身体,但生活中却难免摆脱贫困交加的厄运。陶行知曾谆谆告诫工人、农民兄弟:“动手不动脑,饭也吃不饱。”要吃饱饭,吃好饭,就要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教学方法论是“教学做合一”,这一教学方法论与杜威“做中学”存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杜威实用主义教学主张,强调通过解决问题的学习来取代教材的死填硬灌。仅从这一点上来看,是
16、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陶行知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在20年代提出了“教学合一”的主张。当时他认为学校教育的“教”是做,“学”也是做,因而未明确地提出“做”的概念,“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他认为“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是教学合一的三种理由”。1927年,陶行知的教学方法论中已经引入了“做”的概念。他在教学做合一的讲演中说:“前年在南开大学演讲时,我仍用教学合一之题。张伯苓先生拟改为学做合一。我于是豁然贯通,直称为教学做合一。”这一教学方法论后来在他所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得到广泛实验,因而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做”是陶行知“教学做
17、合一”的核心内容。他曾为这一教学方法以严谨的定义进行表述:“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又对“做”进行了专门界定:“做既成了教学之中心,便有特殊说明之必要。我们怕人用做当招牌而安于盲行盲动。所以下了一个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他强调“做”是中心,而不是三个步骤的最后一步,也不是三个并列的概念。他在教学做合一中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
18、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陶行知以游泳取譬,说游水是在水里做的事,便须在水里学,在水里教。再如,种稻的讲解,不是为讲解而讲解,乃是为种稻而讲解;关于种稻而看书,不是为看书而看书,乃是为种稻而看书;想把种稻教得好,要讲什么话就讲什么话,要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陶行知在这里强调教师的教是“做”,学生的学也是“做”。陶行知对过去教师唇焦舌敝的讲解教学法,给予了猛烈抨击。他指出,在传统教育中,先生是教
19、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后来,人们觉得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弊端,便改良一下,提出了教学教学生学。这一改良导致另一种倾向,这就是教和学有了师生间的分工,“先生教而不做,学生学而不做”。陶行知撰写了教育的新生一文,阐述教和学、教师和学生的标志,说:“事该怎样做便怎样学,该怎样学便该怎样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又说:“从前是先生教,学生学。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学而不做,不是真学。故教而不做,不是先生。学而不做,不是学生。在做上教,才是真教;在做上学,才是真学。真教,才是先生;真学,才是学生。”
20、这种教学方法论的问世,可视为教学方法的新生,亦可视为教育的新生。为了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陶行知对他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课程安排上,他设计了一套“活动课”以代替传统的“死”的课程。在晓庄师范学校,“全部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陶行知强调“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我们不知道什么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的”。全部活动教学做都是课程。这种教学做的课程分为5个部分,一是“中心小学活动教学做”;二是“分任院务教学做”;三是“征服自然教学做”;四是“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五是“学生自动的教学做”。这5大部分中和每一类都包括具体的教学做,如分任院务教学做中
21、,全校的文书、会计、杂务、卫生等工作,都是由指导员指导学生做的。征服自然教学做包括科学的农业、造林、基本手工、卫生和其他教学做。为了使教师转变观念,不再是过去“动口不动手”的教书匠,陶行知将晓庄师范学校的教师统统改称指导员。指导员不是教书匠,是以做教学生,以做示范,在“做”上教,在“做”时指导。因而指导员和学生都是农民的样子,有时赤着脚,穿着草鞋干。指导员和学生几乎是没有什么差别,陶行知说“他们的界限实在分不清楚的。每个人都是教做,也都是学做。会做的教人,不会做的跟人学”。学生也不像“学生”,不是抱着书本读书。学生从入学考试的一天起,就必须做农事。在晓庄师范学校,扫地、抹桌、烧饭等工作,全部由
22、学生自己干,这些既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做”的一部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做”并不是滥做,无目的、无计划的做。有人对于这一点不甚明了,向陶行知提出疑问说:“教学做合一是要做什么事,才去看什么书,请教什么人。似此则事实与时间上,往往发生因应付不能裕如的困境,而绝端犯了临渴掘井、临时抱佛脚的弊病!未稔何以教之?”陶行知回答说:“临时抱佛脚是可耻的;临渴而掘井,才算那人还不致去讨水或偷水喝,尚不无创造的精神!但是我们凡做一事,须要立定先后缓急的计划,准备充分可用的工具,才能应付裕如;倘使我们按照需要的生活历程去预定计划,自然没有临渴掘井的弊病了。”后来,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的育才学校,仍将“做”作为
23、师生的重要课程和训练项目。据育才学校校友王传义回忆,育才学校的师生生活在一起,劳动在一起,自己动手从事一切力所能及的劳动:轮流到伙房去帮厨,帮助炊事员挑水、烧火、洗菜、磨豆腐;大家吃的粮食,都是师生们从5里路外的嘉陵江边一站又一站地接力背回来的;校园里开辟了菜地,每个组种一块,还养猪、养鸡、养兔,既改善了生活,又减轻了学校经济负担。至于日常的清洁卫生和缝补衣服,都是是学校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集体活动。“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创办的学校得到广泛的实验,通过“做”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治事能力,也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因为学生都动手“做”,学校无须请校工干杂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校的经济压力,在困难时
24、期对学校的办学经费有所补贴,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的毅力。“解放儿童的双手”陶行知多次讲到,人的双手功能极大极广,开发无穷无尽,提出了“双手万能”的口号。他曾列举许多例子说明双手的功能,如人们穿的:先要种棉、纺纱、织布、养蚕、抽丝、织绸缎,养羊子和骆驼,取其毛,织呢绒,然后制成衣、帽、鞋、袜,用以蔽体身御寒,这些事情样样都是用手做出来的;人们吃的:先要耕田,种稻麦,种蔬菜,种桃李,养牲畜,研米煮饭,磨粉做面包,做肴菜,烹调,然后能尝到鲜美的味道,充饭止渴,这些也全都靠手做出来。手既然如此神通广大,手就一定要充分利用,一定要充分发挥手的功能。陶行知不仅在所撰写的文章中,在讲演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