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由用户(saw5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必修 知识点 总结
- 资源描述:
-
1、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的概念 A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2、区域的主要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B(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实有虚)。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3、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A 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4、区域的空间分布形式 B农业面状;交通运输线状和网络状
2、;城市和工业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岛状 5、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A 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6、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A第一产业: 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7、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B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8、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及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 A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
3、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人文发展指数(HDI):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9、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A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范围:东部(12个):辽宁省、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 中部(9个):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河南省、安徽省、 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 西部(10个):陕西省、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青海省、甘肃省、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10、不同阶段区域的经济发展特征 B区域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
4、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很少中等高区域产业结构传统农业比重大,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第二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加速第三产业超第二产业,向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升级区域空间结构内部差异小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速度,内部差异大差异逐渐缩小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区域发展状态低水平均衡状态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较高水平的均衡状态1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C东部中、西部自然因素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自然资源短缺,尤其是能源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大陆性、高山气候,自然资源丰富 产业结构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
5、对发达农业经济还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进程快慢工业结构轻型或轻重混合型型产业为主,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 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表现出 过渡性特征,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密度大水平低,城市密度小对外开放程度高低科技、教育和文化水平高、发达水平低、不发达发展机遇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12、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界线、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C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自然条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及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草原草甸常绿阔叶林及热
6、带季雨林土壤黄土、黑土等红壤、砖红壤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以旱地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以水田为主,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工业生产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唐工业区)工业发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工业区)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应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交通运输以铁路、公路运输为主铁路、公路、水运运输都很便利对外开放时间晚,程度低 时间早,程度高 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等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人地关系紧张发展方向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14、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B范围:西部地带的十个省以
7、及内蒙古、广西 意义: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15、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A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16、区域经济合作的含义 A 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是在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也是一定生产领域的长期协作活动。17、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 B(1)对口帮扶成效明显。(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长)(2)合作项目不断增多。(西部引进资金上升,国家加大对西部的政策支持和投资
8、力度)(3) 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东部优秀人才支援内地)(4) 在合作中实现了相互发展。(“双赢”,西部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18、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A 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9、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示意图及意义 B(1)南水北调方案东线方案中线方案西线方案路线从长江下游扬州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北送至京津唐地区从丹江口水库引水,送水到北京、天津 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评价优点有京杭运河可以利用,工程量较小可自流供水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北、华北,可自流供水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
9、抽水北送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很大工程难度大积极意义缓解北方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促进受水区的经济发展;美化受水区的生态环境。 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对环境影响长江径流量减少,影响下游水质、航运,供水区土壤盐碱化等示意图(2)西气东输方案: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铺设管线到上海。意义: 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大气污染。 改善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人民的生活质量。 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改善西部地区当地城市的大气质量。影响:物种资源流失,生态环境退化,加剧环境恶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对文物古迹和雅丹地貌的影响等。示意图:(3)西电东送方案:
10、北路:黄河上游水电,山西、内蒙古火电京津唐地区 中路: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华东地区 南路:珠江上游水电,黔、滇火电广东意义: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为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示意图:20、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B以西部地区煤炭资源的调出为例::对调出地:煤炭资源减少、地面沉降、产业层次偏低等;对调入地:大气污染、废渣处理等环境问题。21、近十年来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及原因 A主要形式: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转移原因:为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成本,降低生产成本和开拓市场。22、产业转移对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