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DOC 9页).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厦门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DOC 9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厦门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DOC 9页 厦门市 中考 语文试卷 答案 DOC 下载 _其它版本_语文_小学
- 资源描述:
-
1、2013年厦门市初中毕业及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考试语 文 试 卷(测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姓名: 成绩: 第一部分 口语交际(7分)一、完成第1题(7分)1、根据对话情境,回答问题。(7分) 近期,明星跨界跳水真人秀节目的红火,让人们再次聚焦娱乐与慈善。中国星跳跃录制过程中,明星们伤病层出。每期节目,明星每得1分,浙江卫视就捐出1000元,用于解决西部贫困地区饮水问题。节目一播出就引发了街头巷尾的热议。甲:做慈善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明星们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博取收视率,只是以做慈善为借口来提高自己的曝光率,实在是不合适。乙:慈善为什么不能和娱乐结合?利用明星的影响力,引导公众参与公益
2、慈善,也是不错的。我倒觉得这些明星身上有许多正能量。丙:娱乐加慈善,是创意?是炒作?还是重口味博收视?我认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明星们的努力,让许多人得到帮助。这就足够了。丁:(1)甲、乙、丙争论的焦点是( )(2分)A、明星跳水真人秀节目该不该继续播出。B、怎样看待慈善和娱乐结合。C、怎样制作明星跳水真人秀节目。(2)下列说法与甲的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A、甲喜欢这种有趣的明星跳水真人秀节目。B、甲希望明星们用更合适的方式做慈善。C、甲认为明星参与跳水节目是为了提高曝光率。(3)假如你是丁,你会发表怎样的看法?请将你的理由说清楚。(3分)第二部分 语言积累与运用(35分)二、
3、完成2-5题(35分)2、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13分)(1)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2)国破山河在, 。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3) ,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4)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5)读古文,悟人生。周敦颐爱莲说中的 “ , ”告诉我们不要被环境左右,要在现实生活中坚守高尚的节操。(6)苏轼,一代文学奇才。面对明月,他充满哲思:“ , ,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面对强敌,他豪情满怀:“ ,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面对贬谪,他失意却又达观:“ ? ? ”(记承天寺夜游)。(6分)3、根据文段内容,
4、回答问题。(5分)苦难,对于个人、民族乃至国家来说都不陌生。“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凄楚读来总令人扼腕叹息,“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的情景成为历史画卷上A不可摩灭mi的影像。然而,面对苦难,我们却有“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慷慨淋漓;我们还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B鞠躬尽瘁cu正所谓“多难兴邦”,历代文人用他们的诗句诠释了中华民族C契q而不舍的顽强斗志。(1)文段中ABC三处加点的词语,注音与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2)请仿照划线句,再写一句“面对苦难”的感悟吧。(引用你学过的古诗文)(3分)4、名著阅读(7分)(1)阅读经典,汲取精华。请根据下列评价,
5、写出相应的名著。(3分)一部辛辣讽刺资产阶级的奇幻之作斯威夫特的 一曲母爱、童真、自然的颂歌冰心的 一段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施耐庵的 (2)有人笑评西游记:“唐僧是有本事,没脾气的;悟空是有本事,有脾气的;八戒是没本事,有脾气的;沙僧是没本事,没脾气的”,你同意这些说法吗?请根据原著的相关情节,选择其中一个人物,说说你的理由。(4分)5、综合性学习(10分) 2013年4月,两岸直航五周年之际,厦门某中学迎来了台湾学生交流团。校方举办了“同根同源话清明,一脉相承思传统”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图话清明】(1)右图为小清珍藏的清明节特制纪念邮戳。请仔细观察并按照一定顺序向大家介绍画
6、面内容。(3分)【诗话清明】(2)小明选择了杜牧的清明作为诗会诵读篇目。为帮助他 更好地揣摩诗意,请结合你的理解,描绘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两句诗的画面。(不少于30字)(3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文话清明】(3)台湾和厦门有许多相似的清明民俗文化,如祭祖、踏青、做清明粿、吃薄饼等。但是现在,年轻人更愿意过洋节,“祭祖踏青”输给了“玫瑰巧克力”。在“两岸清明文化论坛”活动中,学生们就此现象谈了各自的看法。参考以下材料,请就“如何推广清明节传统文化”提出你的建议。(至少说两点)(4分)材料一:清明节的习俗丰富有趣。因为清明前一天为“寒
7、食节”,为了防止寒食伤身,就有了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等户外活动。因此,这个节日既有祭祖的伤感,也有踏青的放松。材料二:2013年4月3日,两岸青年清明祭祖联谊会如期举行,两岸百名青年共聚一堂,寻民族根,话中国梦。材料三:“清明时节雨纷纷”两岸学子齐诵经典。可见,关于传统节日的优美诗词早已溶入海内外华人的血液中,成为炎黄子孙世代相传的精神纽带。第三部分 阅读(满分:48分)三、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
8、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苏轼和桃源诗序【注】多过其实:很多都夸大其词。 寿:长
9、寿。 五味:这里指日常的调味品。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无论魏晋:(2)便扶向路:(3)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4)或至百二三十岁:7、找出与甲文“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A、辍耕之垄上B、无丝竹之乱耳C、奉命于危难之间D、属予作文以记之8、翻译下列句子。(4分)(1)不足为外人道也。(2)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9、通读甲乙两文,完成(1)-(2)小题。(6分)(1)甲、乙两文写再寻“桃花源”,各有怎样的结果?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2分)(2)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你对桃花源记有何看法?请简要说说。(4分)四、
10、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4分) 关于读书与治学,章太炎在日本东京对中国留学生作的一次演讲中,打了两个非常有趣的比方。第一,本钱和利息的比喻。他说:“大概看前人已成的书,仿佛是借钱一样。借了来,会做买卖,赢得许多利息,本钱虽则要还债主,赢利是自己所有。若不会做买卖,把借来的钱,死屯在窖子里头,后来钱还是要还债主,自己却没有一个赢余。那么就求了一千年的学,施了一千年的教,一千年后的见解,还是和一千年前一样。终究是向别人借来的,何曾有一分是自己的呢?”第二,写信人和收信人的比喻。章太炎指出,有学问的人,好比是写信的人;向那个人求学的,则是收信人。收信人学成之后,又向别人传授知识,那么,他就成了
11、写信的人。搞学术研究,应当努力争取到写信人的地位,而不是永远都扮演收信人的角色。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学究走夜路,碰到死去的一个朋友,于是一人一鬼,结伴同行。走到半路,有一间破屋子,鬼朋友说:“住在屋子里的人,是个大学者。”老学究很好奇,问道:“你怎么看出来的?”鬼朋友回答说:“凡人白天忙于生计,性灵汩没。惟睡时心神明澈,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窍而出,灿如锦绣此屋上光芒高七八尺,因此可知。”老学究听了,更加好奇,又问:“老夫读了一辈子书了,你帮我看看,我睡觉时,屋顶上的光芒有多高呢?”鬼朋友迟疑了好一阵子,才 a 地说:“昨天,我经过老兄的私塾,老兄正在睡觉。说
12、实话,我只看见屋顶上直冒黑烟,恍若乌云笼罩,没有半点光芒。”老学究听了, b ,气鼓鼓地把鬼朋友赶走了。如此看来,书本上的知识,若能化为己有,灵活运用,自然光芒四射,神采非凡;如果人云亦云,毫无己见,张口闭口,无非 c ,那就只有冒黑烟的份儿。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要想让一个人变傻,最好的办法就是叫他不加思考地读书。读书不动脑筋,难免就会越读越傻。书呆子学究与思想家的区别,换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冒黑烟”与“吐光芒”的区别。那些人云亦云炒冷饭、乃至趋炎附势的所谓“学问”,只会把世界弄得 d ,唯有鲜活的、有创见的、有独特价值的学问,才会给人带来光明与希望。 (有删改)10、结合文意,判断文中a、b
13、、c、d四处应填入的成语分别是( )(2分)A、恼羞成怒、吞吞吐吐、陈词滥调、乌烟瘴气B、陈词滥调、乌烟瘴气、恼羞成怒、吞吞吐吐C、吞吞吐吐、恼羞成怒、陈词滥调、乌烟瘴气D、吞吞吐吐、乌烟瘴气、恼羞成怒、陈词滥调11、阅读全文,完成(1)-(2)小题。(4分) (1)文中的比喻幽默精妙,写信人喻指 ,收信人喻指 。(2分)(2)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名言:“ , ”,和章太炎强调读书治学要独立思考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12、请简要概括文中引用的阅微草堂笔记的故事,并说说这一论据的作用。(4分)13、以下两个标题,你认为哪个更适合作为此文的题目?请结合文意简要阐述理由。(4分)A、
14、 读书的利息B、“冒黑烟”与“吐光芒”五、阅读下文,完成14-16题(18分)母亲的风景 朱成玉母亲的糖尿病越来越严重,导致她的视力迅速下降,多方医治都无济于事。看到我们愁容满面,母亲安慰大家:“就算看不见东西了也没啥,不耽误吃不耽误喝,没啥不好。”为了让她在失明前看看更多美丽的风景,我请了长假陪母亲去旅游。母亲自然是欣喜万分,却忍不住担心:“你这怎么说请假就请了呢,快和妈说说,是不是工作不顺心了?”“再忙也没有陪妈妈重要。”从小就嘴甜的我总能哄她高兴。我们大包小裹地上路了,因为母亲眼神不好,照顾起来十分不便。母亲看我忙里忙外的,很是内疚,在车上尽量不喝水,因为怕上厕所。母亲每到一地,都如饥似
15、渴地睁大已经有些模糊的眼睛使劲地看着,有一种努力要把整个世界都看进眼里的架势。我则不停地为她拍照,母亲在每一个镜头里都笑靥如花。那一刻,我感觉母亲年轻了许多,脸颊上仿佛镀着少女的红晕。每次回到旅店,母亲都要从头开始,一点一点把当天看到的风景在脑海里过一遍。“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她喃喃地说。母亲多容易满足啊,我心生内疚,平日里总是很少陪母亲。A而现在,母亲的眼睛累了,就要关紧这扇窗户了。路走多了,母亲累了。听着我的下一步计划,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这样的奔波实在让母亲有些吃不消。我暗自思忖:这就好比是强行往母亲的脑海里塞一些回忆的碎片,到底有没有意义呢?我也累了,进入梦乡。梦见了小
16、时候,手握着风车,和母亲一起在田野里飞奔。母亲把我高高地托起,转着圈儿。阳光被卷进风车里,像棉花糖,温暖甜蜜得让人晕眩朦胧中感觉到一双手被暖暖地握着。是母亲,安静地坐在我的床边。我把眼睛眯个小缝儿,看见母亲使劲地大睁着眼睛,定定地看我,仿佛要把我整个地印进心里去。想起儿时,母亲也是习惯这样看我的啊。B临睡前,母亲总是到我床边来,总是要认真地看我一会儿,直到我睡着,在梦的波浪里卷起幸福的鼾声。我忍着不让母亲知道我醒来,我喜欢被她的手握着。C这双沟壑丛生、粗糙干硬的手,牵引的却是我柔暖光滑的一生!第二天游览时,我问母亲今天的风景好不好。母亲说:“儿啊,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只要有
17、你在,哪里都是好风景。”是啊,这就是母亲,她看到的哪是什么风景,她看到的全是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母亲,她就算摸索在黑暗的谷底,也会有力地握着孩子的手。这就是母亲,如果我觉得寒冷,她宁可敲碎自己的骨头,为我燃起一堆大火,为我取暖。我知道,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已深深地烙印在母亲的生命里,即便母亲失明了,儿女们也是她时时可以见到的风景。原来,母亲的记忆从来不需要填充,因为孩子早已将那里占得满满,不留一丝缝隙。(有删改)14、精读把握(1)写出文中“风景”的两层含义。(2分)(2)通读全文,说说母亲对我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写出三点即可)(3分)15、品读鉴赏(1)评点是一种个性化鉴赏的阅读方式。请你从
18、划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一处,结合文章进行评点。(提示:可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任选角度)(4分)(2)第段母亲说:“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而第段却说:“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这两句话是否矛盾?请结合选文及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4分)16、拓展延伸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冰心荷叶母亲冰心深情倾诉了对母亲的爱,文中作者在与母亲的交流中更深地理解了母爱。请就一件倾注着母亲(或你最亲的人)对你无尽关怀的生活小事,说说你的感受。(不少于60字)(5分)第四部分 写作(60分)六、完成17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