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教学设计.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捕蛇者说》教学设计.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捕蛇者说 教学 设计
- 资源描述:
-
1、捕蛇者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运用衬托、对比写法, 突出中心思想:赋敛之毒有甚是蛇。2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3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本文作者是我们熟悉的一位古代文学家,初二我们曾经学习过他的什么作品?从他的那篇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他的情感变化,是什么原因引发他如此大的情感波动?请一个同学介绍他写作小石潭记的背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作者被贬谪到永州时所作的一部作品,从小石潭记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悲己,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作者怜人的情感。二、“说”这一体裁的特点,理解课文题目:我们学过哪些“说
2、”这一体裁的文章的?你能从爱莲说马说等文章中看出说这一体裁有怎样的特点?根据学生生的回答总结:“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或叙事兼议论,或议论兼叙事,将叙事和评论结合起来,以说明一个道理。从课题看本文会写些什么?(说说捕蛇人的事)三、读准课文:1读准字音:(投影出示,指名板演)啮(ni)人 腊(x)之 挛(lun) 踠(wn)瘘(lu) 疠(l) 募(m)有能者 当(dng)其租入嗣(s)为之 几(j)死者数(shu)矣 貌若甚戚(q)者莅(l)事者 汪然出涕(t) 乡邻之生日蹙(c) 殚(dn)其地转徙(x) 顿踣(b) 叫嚣(xio)曩(nng) 隳(hu)突 恂(xn)恂而起其缶(fu)
3、 谨食(s)之 熙(x)熙而乐以俟(s)夫(f)2读准停顿: 先自由读课文,再指名读部分语段,重点出示以下几句注意读准停顿: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而乡邻之生日蹙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3读准文章层次: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为什么这样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第二部分(第24段):通过蒋氏的自诉悲惨遭遇,写出赋敛之毒,揭露苛捐重赋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第三部分(第5段):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本文的主题是通过捕蛇人的诉说来体现的,因此,写蒋氏跟作者的谈话时全文的主要部分。而文章的开头从“永州之野产异蛇”写起,意在交代捕捉异蛇的
4、缘由。文章的末尾一段则是作者听了蒋氏哭诉后的感慨和议论,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结论点明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四、布置作业:课后继续读课文尝试理解文意,将疑问画出。第二课时一、复习分别指名读课文,按上节课的要求。二、读懂课文:1指导学生朗读第1段并疏通文义。(1)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讨。明确“黑质而白章”中“而”表南并列关系。“得而腊之以为饵”中“而”表示承接关系。“以啮人”中的“以”假设连词,如果。“可以已大风”中的“可以”,是“可以用来”,今义“可以”是“能够”的意思,是一个词。“已”是止,这里指治好(病)。 “腊”,干肉,名词,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把肉晾干”。找出写“蛇毒性之
5、剧”的句子。(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找出写“蛇的医疗功效”的句子。(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杀三虫。)(2)提问:蛇毒性如此剧烈,永州人为何“争奔走焉”? 明确:因为“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可以“当其租入”。(3)小结:文章一开始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下文作铺垫。关键是“当其租入”和“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两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税,永州的人才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这就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作者字字都是客观叙述,而全文主旨已寓其中。2指导学生朗读第2、3段,并疏通文意。(1)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讨。(2)这两段内容还比较简单,学生对照书下注释,可自行翻译。重点注意下列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