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人教版前赤壁赋公开课教案设计.docx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547990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4.9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版前赤壁赋公开课教案设计.docx》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人教版前 赤壁赋 公开 教案设计
    资源描述:

    1、人教版前赤壁赋公开课教案设计导语:前赤壁赋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赋。前赤壁赋教案要怎么写?下面由品才网为大家提供的几篇教学方案,欢迎阅读。人教版前赤壁赋公开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有关情况。2、 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赤壁之战。3、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教学重点1、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2、 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教学过程1、 题解(1)关于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

    2、他们父子为“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2)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

    3、特色,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赤壁赋。2、 写作背景。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牢狱之中。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4、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5、。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放课件):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3、 课文正音。属(Zh) 窈窕(Yo Tio)斗(Du) 冯(Png) 棹(ZHo ) 和(H)愀(Qio) 扁(Pin) 藏(Zng)藉(Ji)

    6、特殊句式(1) 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4、研讨课文问题一:作者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抓文本,请在文中找到相关表示情感的字)乐-悲-喜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第一节,注意体会作者的“乐”的情感。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第一部分(第1自然

    7、段)写作者与客人月夜泛舟的情形和飘飘欲仙的欢乐心情。 问题二:作者在游赤壁时因何而乐?观美景而乐。景具体为:清风、静水、明月、白露、夜游赤壁的美景图:在清风和明月交织、白露与水色辉映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夜景中,作者驾一叶扁舟,轻浮水面,任意东西。景象澄澈、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赛似仙境。试想一下,当背负罪名、双脚带上无形镣铐的苏子来到举目无亲的黄州,在抛却了白日的烦忧后见到如此美妙的夜景图,他自是陶醉其中、快乐无比。正所谓乐极生悲吧,从下文中可见,很快苏子的情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阵阵悲意渐起、渐深、渐浓,一如水中的涟漪正一圈一圈的散开。诵读提示第2节,注意这个乐极生悲的转折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

    8、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一位客人吹起洞箫,悲戚的箫声使大家“乐甚”的心情陡转,一下跌落到情绪的低谷,都随着箫声悲伤、痛苦。诵读时,注意三个阶段:第一,读“乐甚”句,语速要快一些,这样可以表达快乐的心情。第二,“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句,语速可以逐渐放慢,情绪由快乐转为平静。将这句话作为下文“生悲”的过渡。第三,读吹箫客人倚歌和之,传出悲凉曲调时,语速要放得更慢,并且要注重重读的字。如“可读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教师引导: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

    9、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明确:哀怨、思慕、啜泣、倾诉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假如有难度,可结合提示中“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 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了。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

    10、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歌声:“美人”一般认为是君主,自己与君主天各一方,这就写出了苏轼的忠君的殷切,希望君主能重用自己,希望自己能为大宋王朝分忧,然而自己却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所以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便感叹道“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箫声幽怨凄凉:使长期过谪居生活的作者内心惊动。(六个比喻,箫声的悲哀凄凉);(3)学习第3节:写作者内心的苦闷,道出了悲的原因。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

    11、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

    12、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重点字词一词多义(1)固A 固一世之雄也 (本来)B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险固)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使动,使稳固)D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顽固)通假字(1)举匏樽以相属 (通“嘱”,劝酒)(2)山川相缪 (通“缭”)词类活用(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2)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3)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特殊句式(1)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其”:代词,代箫声;然:的样子; 正常语序:其为何然也?翻译:(箫声)为什么这样(悲凉)呢?(2)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安,是宾语,放在谓语“在”的前边了。意思是:到如今在

    13、哪里呢?诵读提示第3节,客人说出“悲”的原因人生短暂,历史无情。比起气势宏大、生命悠长的长江来,人类显得多么渺小、可悲!诵读这一段时,第一,读曹孟德横槊赋诗,周瑜鏖兵赤壁时,要读出英雄当时的气势,同时,也要把对英雄的仰慕之情读出来。可以这样读:“月明星稀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对这两个反问句要诵出他们当年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情感。读“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句,读出当年英雄的气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语速放慢,字字千钧。第二,读出转折。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半句肯定上文,后半句骤转,读成“而今/安在哉”,强调英雄不在了,突出心情的怅惘空虚。第三,读“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4、,羡长江之无穷”这句时,要突出悲哀感叹的心情。1、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而今安在?一世英豪,也终为过眼云烟,何况吾辈小卒,命运不济、仕途坎坷,谈何理想、只顾泛舟、喝酒,令人可悲。2、由江水的浩大、无穷想到人生渺小、短暂 。3、由挟飞仙遨游、抱明月长终不可得想到理想的无法实现,摆脱不了现实的困境。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走出了悲情、走向了超脱。问题四:作者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苏子的自解)(4)学习第4节:通过回答客人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显示出作者的胸怀和洒脱乐观的人生态度。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

    15、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重点字词一词多义(1)适A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B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到)C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女子出嫁)D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适合)E 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 (

    16、刚刚,才)F 适大病,不能行 (适逢)(2)逝A 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 (流逝)B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通“誓”,发誓)C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 (去,消失)D 时不利兮骓不逝 (跑)(3)A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B 曾不知老之将近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4)A 苟非吾之所有 (假如)B 欲苟顺私情 (假如)(5)A 虽一毫而莫取 (即使)B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然)诵读提示第4节,苏轼的一番话表现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诵读时要注意感情的转折,语速要平缓。(5)学习第5节:写主客得到解脱的喜

    17、悦。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第四段,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通过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也让作者自己从悲情中走出。)分析:1、且夫,路标式的词语,分层次的标志。作者认为“而又何羡乎”针对客的“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而来。2、从什么角度阐述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变和不变的角度。变: 不变水:逝者如斯 未尝往也月:盈虚如彼 卒莫消长人:生老病死 代代相传以水、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来说理,寓理于景。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子的影响。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

    18、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3、简言之,客与苏子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 客:(物)无穷 不变 (人)须臾 变化 (片面)苏:物与人既变又不变 (全面)(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4、第二层:从什么角度论述对待外物的态度?取与不取的角度。不取: 非吾之所有取: 清风明月苏子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他为客、也为自己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世事有超然的态度,这种态

    19、度深受庄子人生哲学的影响,不为生死、得失、荣辱、毁誉所累,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以自我排解。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问题五:比较:失意文人寄情山水的心境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并非苏子的专利,东晋的陶渊明就有不为五斗米折腰,归园田,寄情山水之乐,苏子与之相同吗?能否作一比较。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真正地厌烦世俗,醉心于山水之中,忘怀世间的纷扰。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去适应现实,在现在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

    20、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苏子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泽被后世,再次告诉了我们:不仅他懂得释放情怀,寻求精神寄托,而且师法自然,汲取自然的博大、包容之养料,使自己身处困境依然积极有为,奋发前行。问题六:将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我们的年龄、我们的阅历,不可能遇上如此迫害,这等不幸,但在我们生活中不乏升学的压力,生活不如意、亲人的不理解等等的困绕,学习了本文后,我们怎么去面对困境呢?寻找排解、倾诉、心理疏导、关键: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理性地分析问题,以积极乐观之心态对待一切困难。 心中永远相信困难的暂时性,走过风雨过后是彩虹,拥有一盏不灭的心灯。面对困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

    21、些。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豁达的情怀,它能使我们更快地走出人生的低谷。苏轼在精神上占据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地,成为后人所敬仰。苏轼太伟大,也许我们今天学不象,明天学不成,后天还有距离,但只要我们有心,只要我们有不懈追求,那距离不再遥远!5、写作特点(1)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紧密结合。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

    22、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2)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作者写上以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组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组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报表县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3)材料安排上,结构严谨,过渡自然。整篇文章的线索是“乐悲喜”,其间过渡自然,联系紧密,天衣无逢。人教版前赤壁赋公开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感悟作者泛舟赤壁而流露的情怀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2、学习苏轼在人生失意时豁达的心胸。教学重

    23、点品味感悟苏轼“乐”与“悲”矛盾的情感世界,感受苏轼豁达的心胸。教学难点“变“与“不变”的哲理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苏轼在词作赤壁怀古中写道:“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多么壮丽雄奇的图景。面对赤壁,让人心潮如波涛般起伏。那么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心情和感受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前赤壁赋。二、初步感受苏轼泛舟赤壁的情感上节课我们疏通文意后,你觉得作者在赤壁泛舟时的感受如何?情感变化:乐悲乐。三、品读鉴赏,感悟苏轼的精神世界(一)品味美景之“乐”1、作者刚开始时是快乐的,那么快乐的原因是什么? 泛舟时赤壁的景美,让作者

    24、暂时忘却不快。2、鉴赏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1)这些景物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净、平淡、开阔)“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皎洁、幽静、动态美)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朦胧、开阔)“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梦幻神奇、浪漫)(2)这些描写衬托出作者怎样的心理世界和精神追求?快乐的心情,“遗世独立”的追求。(道家追求超脱的思想)(二)感悟人生之“悲”1、作者“悲”又从何而来?从歌词中来:政治失意,理想悠远;从箫声中来:箫声哀怨,倾诉悲苦;从历史中来:人生苦短,功业未成;从自然中来长江无穷,人生短暂。2、所唱的歌表达的是怎么样的情感呢?(反复诵读品味歌词) (联系作者

    25、人生经历,参考导学案)悲中有乐,乐中有悲。“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及时行乐的愉悦;“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美好理想悠远渺茫的惆怅(拓展: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可望不可即的惆怅)。3、诵读第二段描写箫声的语句。箫声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法?特点:凄婉。写法:拟声词“呜呜”和叠词“袅袅”,比喻“不绝如缕”,侧面描写“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衬托出哀怨的箫声感染力之强。4、“如怨如慕”中的“慕”怎么理解?呼应歌词中的那一句? “慕”的理解应为“思慕”,呼应“望美人兮天一方”。(由此可知,“客”是受苏子歌词的影响“倚声而和”, “客”之悲就是苏子之悲)5、引用“月明星稀,

    26、乌鹊南飞”的诗句,并想起了曹操,表达了“客”怎样的心理感受?(补充曹操短歌行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对短暂的生命、无常的人生流露出消极悲观的人生观,认为历史英雄人物终归化为陈迹,世间万物不过是过眼云烟。6、第三段除了由历史人物间接表达出心中的“悲”之外,还直接抒发了自己心中的悲情,请找出并诵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三)领悟胸怀之“乐”1、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对人生哲理的领悟:A.变与不变: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B.取与不取:莫取功名利禄,共适清风明月。2、怎么理解“物与我皆无尽也”?参考:A

    27、.代代相传,永不停息;B.佛家思想:“生死轮回”;C.道家思想:“比形于天地,受气于阴阳”(秋水),人由“气”变成,死后回归自然。D.精神、贡献(成就)无穷无尽,如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3、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喜而笑”,转悲为喜。要像享受清风、明月那样,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达观处世,进退坦然,随遇而安,顺从自然。(四)小结苏轼的心中是悲苦的,但却表现出豁达乐观,这在中国文人身上比比皆是,如以前的李白、杜甫,后来的陆游、辛弃疾等。这种痛苦来自于传统思想中儒道两家的斗争:一方面是兼济天下、建功立业的儒家入世抱负;另一方面是在人生失意时追求精神超脱、遗世独立的道家人格理想。但儒道又有互补的一面,二者相互调和、补充,共同构成了苏轼既心怀苍生兼济天下又善于自我调节、胸怀豁达的伟大人格。五、作业设计1、反复朗诵,争取背诵全文。2、任选一个角度鉴赏本文的写作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人教版前赤壁赋公开课教案设计.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54799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