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三篇.docx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547768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8.1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三篇.docx》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答谢中书书 答谢 中书书 优秀 教案
    资源描述:

    1、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三篇篇一:答谢中书书-优秀公开课教案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

    2、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学情分析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教学目标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3、、导入新课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板书课题 作者)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们 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

    4、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三、齐读学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一)朗读:1.教师范读课文。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其奇者。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3.再次朗读

    5、课文,巩固理解。【解释下列词语】(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全都。(3)歇:消散。 (4)夕日:夕阳。 (5)颓:坠落。 (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7)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8)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9)奇:指奇山异水。【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

    6、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四、理清思路。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根据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教师稍加点拨。)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点拨、讲解:(1)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

    7、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峻峭,水的明丽。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2)其次是缤纷的色彩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3)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

    8、限美好。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提问:想想,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现实归隐之意,等等。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

    9、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七、总结全文: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八、板书设计1、背诵课文;2、完成课后习题;九、课后反思篇二: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八年级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

    10、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文言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讨论、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采用的是集中编排的方式,且多数课文有背诵要求,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疲倦感,因此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必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收获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美好情操是必然。教学内容: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答谢中书书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

    11、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尽情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文言文及古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培养学生查找、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3、赏析景物描写,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4、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提高学生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过程与方法:5、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12、1、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拔法、诵读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及作者情感;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教学难点: 赏析景物描写方法,品味优美语言,体验归隐情趣。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品析法、讨论与点拔相结合法。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查阅关于作者或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激情导入请同学们欣赏美丽的风景。(多媒体出示风景图),然后请描述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些诗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13、,共同去欣赏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二、明确目标,有的放失(多媒体显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三、介绍课题、作家作品关于本课的作家作品,大家一定搜集了不少资料吧,现在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适当补充)。(多媒体显示)1、解题:答/谢中书/书答:回复。谢中书:见课文注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陈:述说) 2、作家和作品介绍: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452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

    14、思想家,医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隐居句曲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粱武帝即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又称之“仙人”。著有陶隐居集。3、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15、。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1)学生先齐读,后请一学生点评。师提示重点字音及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其奇者。(2)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3)学生自由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4)选一学

    16、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5)学生齐读课文。现在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本文的主旨,哪个词最恰当?明确:美2、学生小组活动,理解文章大意和全文主旨。让我们走进文本,看山川之美,美在哪里?()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小组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并向全班质疑问难。()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重点测试)、四时俱备:俱,全都。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y)其奇者:与: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不也没有有能够欣赏到这种奇丽的景色了。()学生准确流畅地同桌互译课文

    17、。(多媒体出示译文)译文: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5)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各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

    18、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请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大家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五、精读探究,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学生自由精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这里有之美,你看”的句式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在四人小组内每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2、师生互动,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让我们走出文本,对照老师找的几幅画面,看山川之美,你领会到了哪些美?()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请一小组再次描

    19、述画面,围绕山川之美评析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请学生归纳赏析,进行文字整理,写成赏析短文。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明确赏析: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

    20、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 - 3 -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第四是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多角度,多层面将动与静巧妙对比映衬,更突出了景色的优美动人。四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4)“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学生齐读后同桌交流)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

    21、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5)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学生找出句子后先齐读再分析)明确:“实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蕴丰。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总结写法: 描写景物,抓住灵魂;调动感官,动静结合;多个视角,抒发真情。六、拓展迁移:鉴赏文学作品-感悟大自然-提高审美情操。1、你还能想起哪些描写山川之美的文章?这些作者又是怎样表现山川之美的呢?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2、背诵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词文章

    22、,看谁积累的多。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先谈师后总结。八、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诗词、对联、歌词等。3、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的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任选其中的一句加以想象扩展)。板书设计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总引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1)山水相映之美绘景色彩配合之美(25)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总写抒怀 实是欲界之仙都(67)教学反思:一、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六朝山水名作。在此教学设计中最突出的亮点是突出了大语文的教学观。1、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我不但设计了语文知识目标和语文技能目标,更强调了学生合作能力目标的设计,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3、目标的设计,还强调了培养大语文的教学观,紧贴了教学大纲和新课改。2、在教学内容上,我不论在课前的预习,还是在课堂上的探讨,还是在课后的作业,都已经延伸到课文文本之外,很好的贯彻了大语文的教学观。3、教学过程多变却又层次清晰,一环扣一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的调动,这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观。4、在教学形式上,情境创设调动了学生兴趣,查找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培养了学生热爱我国悠久的古典文化的兴趣,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很到位,学生的合作学习已经走进了文本中,学生自己去感受文句中的美,再和多媒体出示的画面两厢比较,学生对山川之美不仅有了形象生动的感受,在自己的描述中,学生也对文章的优美意境、

    24、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最后的拓展迁移,又让学生回到大语文中去,在比较中既培养了自己的文言文素养,又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品质,这些都归功于整个课堂上教学方法的多变。二、在设计时我抓住了此文的一个关键词语:“美”,几个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让学生理解“美”、赏析“美”而激趣,多媒体的运用、资料的查找、小组学习的贯彻,无一不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的作用就是成为学生学习的正确引导者。篇三: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理清全文的结构。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掌握变换角度、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的写景技巧,体会景物特点以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情

    25、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教学重点:对写景技巧的分析以及对作者情感的感悟。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教学过程:导语: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北朝时期,在一个日暮黄昏的时候,曲山脚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轻捻胡须,面对群山静静思索,这已经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绝皇帝的召唤了。此刻他想到了当年做帝王之师时的点点滴滴,想到了这些年来国家每有大事皇宫的来信,想到了官场的步步惊心。于是他转身,挥毫画了这样一幅画,画上是两头牛,一头埋头于青草间,惬意自得,一头被戴上了金笼头,让人牵着鼻子走。这幅画隐晦的表

    26、达了他归隐之意,他就是时人谓之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被称为“流动的山水诗”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一、 解读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能够流畅的翻译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合作学习,通过妙用词语、变换角度、动静结合、巧用修辞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以及蕴含于景物中的情感。探究学习,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首先我们进行自主学习,请大家根据课文的注释翻译文章大意,现在开始。二、 疏通文意,理清结构请同学们根据书下注释翻译课文。翻译的比较准确,真正高水平的翻译是能终于作者的语言风格抓住文章的神韵,希望在课后反复的诵读中我们也可以自己试着把它变成一篇风景美文, 趣味

    27、训练一:我们是否可以将课文进行小变形,大家尝试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据内容变成多段。请同学翻译,明确文章结构为(总分总)三、 小组合作探寻景物之美本文主要描写的对象时 山川 那么我们就去看看在作者笔下山川的魅力。2、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 “妙用词语” “动静结合” “角度变换”几个角度来分析景物描写方法,体会景物特点,感受作者蕴含在景物中的特点3、总结景物特点妙用词语 (板书小组合作结果,从词语运用角度来解析分析出景物特点,总结出作者情感) 动静结合 (板书小组合作结果,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视角变换(从颜色的变换、时空的变换、视角的变换体会景物的特点,总结作者情感)能够总体的概括这么景物特点的词是? 美 仙都 奇文章中都是对景物的描绘,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发现作者的影子呢,作者在干吗?”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醉情山水对世俗生活的厌倦。正如刚才同学们所说,在这样的景色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喜爱的愉悦的,甚至是沉醉的, 有没有和他一样的人?四、 探寻作者内心世界探求来信的内容。说明理由。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又有怎样的感情?与高雅之士比肩的快乐。2. 思考谢中书的来信内容开放性交流,可以从不同的猜测中再次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结语:世有渊明,生为菊花无憾也。世有嵇康 ,生为琴弦无憾也 。世有陶弘景 ,山水亦无也 。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三篇.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54776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