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统编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 第二 优质 教案
- 资源描述:
-
1、(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目录第一章 人口第一节 人口分布第二节 人口迁移第三节 人口容量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第二节 城镇化第三节 地城文化与城乡景观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二节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三节 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四章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第一节 人口分布第一章 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
2、7)“内容标准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教材分析】本节以一个“卫星影响世界地图”这一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以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带着问题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本节讲述世界人口分布大势和特点,阐述自然、人文诸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哪儿?为什么?在讲述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时,教材采用了由一般到个别、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本节共有两个标题:“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第一个标题聚焦世界人口的分布。教材先安排图1.2“世界人口的分布(2014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
3、图中发现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接着从纬度、距海岸远近、海拔三个方面,利用数据进一步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在描述人口分布特点之后,本节第二个标题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制约世界人口分布状况的诸多影响因素。这样层层深入,由浅人深,有助于学生掌掘比较完整的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另外,课后还有一个“活动”教学和“自学屋”。【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2.利用资料或图表,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二)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通过本节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人口发展过程中的两大关系:人口与空间的关系
4、、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综合思维:分析人口分布中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并设计一些“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在基本知识讲述过程中,注意区域性的差异,并结合具体区域的情境、案例和活动设计,使学生将基本知识与区域特点结合,深化对区域的认知。地理实践力:通过活动、问题探究教学,让学生亲身参与获取人口地理知识实践中,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人口分布特点。2.难点:结合实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对地理学科并不陌生,但该学科的学习运用到多学科知识,科学性强。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中去。【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归纳与演绎、小组合作、综合分析【教学准备】:师准备挂图、ppt课件;生收集与人口分布相关的资料。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问题提出,导入新课。1.生阅读教材第2页图1.1“卫星影像世界地图”。2.师谈话:如果告诉你,图1.1中圆圈所示范围的人口数量比其他地区的人口总数还多,你会感到惊讶吗?图中圆圈所示范围内人口过亿的国家有7个,总人口超过40亿,占全球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这里居住的人口为什么这么多?地球上的人口分布具有怎样的规律?3.提出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两个问题:世界人口分布的大势和特点是什
6、么?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环节二:生查找资料,自主学习。1.生查找阅读教材p15图文资料,并对资料归类。(1)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分布图(图1.2)、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图1.3)及P13页文字内容。(2)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地广人稀的荒漠地区(图1.4)、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示意(图1.5)、世界不同海拔人口分布(图1.6)及P35页文字内容。2.收集其他资料并归类。环节三:师借助案例分析点拨、启智。1.师出示案例材料一:“从南北半球看世界人口分布”。师借助地图,讲解:从南北半球看,世界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呢?如果从其他角度再看世界人口又有什么特点呢?比如距
7、离海洋远近来看、从海拔来看2.师出示案例材料二:“塔里木盆地绿洲与城镇分布”图。师讲解: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人口较为集中的城镇分布与水源有什么关系?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还有哪些呢?第二课时环节四:生小组合作探究。1.生分小组,利于已收集资料,交流资料,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合作探究问题:世界人口分布的大势和特点是什么?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2.小组间交流与分享探究成果。环节五:师生共同构建知识体系。1.在各组探究交流基础上,各组推荐代表汇报,师指导性讲解。2.师生互动,归纳知识体系。(1)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则人口稀少。(从全
8、球看、从距离海洋远近的距离看、从海拔看、世界人口四大稠密区、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分布不均衡。)(2)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人文因素(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历史)环节六:拓展运用、提升。1.生自主阅读教材第6页内容,参与实践活动:分析芬兰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生运用所学知识阅读教材第7页“自学窗”,谈谈从中的体会。附板书设计 特点:很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则人口稀少。人口分布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人文因素(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历史)第二节人口迁移【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
9、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一个“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让学生在比较熟悉的春运情境中开始本节的学习。讲述回答了人口迁移的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为什么会迁移?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本节共有三个标题:“什么是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总体编排思路是“迁移概念迁移原因迁移特点,即从核心概念出发,分析迁移背后的主要原因,再解释不同类型迁移的时空特点和现实情况,以突出人文地理中的“理及其运用。教材中合理布局案例、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中去。【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运用实例或
10、资料,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说明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人地带来的影响。2.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说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3.利用资料或图表,认识人口迁移的类型,说明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二)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通过本节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人口发展过程中的两大关系:人口与空间的关系、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综合思维:分析人口迁移中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并设计一些“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在基本知识讲述过程中,注意区域性的差异,并结合具体区域的情境、案例和活动设计,使学生将基本知识与区域特点结合,深化对区域
11、的认知。地理实践力:通过活动、问题探究教学,让学生亲身参与获取人口迁移的地理知识实践中,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2.难点:运用人口迁移的相关原理,说明某区域人口迁移的现象。【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对地理学科并不陌生,但该学科的学习运用到多学科知识,科学性强。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中去。【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归纳与演绎、小组合作、综合分析【教学准备】师准备挂图、ppt课件;生收集与人口迁移相关的资料。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问题提出,导入新课。1.生阅读教材第8页图1.10
12、“2017年我国春运场景之一”。2.师谈话:2017年春运期间,我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约27亿人次,真是名副其实的全国人口大规模移动(图1.10)。这种春节期间回乡过年或外出旅行的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吗?人口迁移需要满足哪些条件?3.提出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三个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为什么会迁移?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环节二:生查找资料,自主学习。1.生查找阅读教材p815图文资料,并对资料归类。(1)人口迁移的涵义:P89页文字内容。(2)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示意(图1.12)、主要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图1.13)、教材(图1.15)及P912页文字内容。(
13、3)人口迁移的特点:1519世纪人口向新大陆迁移示意图(图1.1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成为人口净迁入区(图1.19)、20052010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口净迁移率分布(图1.20)及p1315页文字内容。2.收集其他资料并归类。环节三:师借助案例分析示例、点拨、启智。1.师出示案例材料一:“爱尔兰的土豆大饥荒和移民潮”。师借助地图,讲解:这个案例材料反映了人口迁移的哪个原因呢?还有哪些原因可推动人口迁移呢?2.师出示案例材料二:“沙特阿拉伯外籍人口占比超三成”图。师讲解:这个案例材料反映了国际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是什么?国际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还有哪些?第二课时环节四:生小组合作探究。1.生
14、分小组,利于已收集资料,交流资料,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合作探究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会有哪些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有哪些?2.小组间交流与分享探究成果。环节五:师生共同构建知识体系。1.在各组探究交流基础上,各组推荐代表汇报,师指导性讲解。2.师生互动,归纳知识体系。(1)人口迁移的含义及影响:含义:我们把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影响:正面影响、负面影响(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推力因素、拉力因素自然因素(环境、自然灾害等);人文因素(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3)人口迁移
15、的时空特点:人口迁移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和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环节六:拓展运用、提升。生自主阅读教材第9、12、15页内容,参与实践活动: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分析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调查家庭人口迁移情况。附板书设计第一节 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含义及影响:含义:我们把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影响:正面影响、负面影响(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推力因素、拉力因素自然因素(环境、自然灾害等);人文因素(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3)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人口迁移在不同
16、的空间范围和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第三节人口容量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一个“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用以说明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引发学生思考地球上的资源、环境到底可以承载多少人口。本节教材力图揭示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内在联系,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两个概念入手。结合相关资料,分析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因素,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基本含义。引发学生思考地球未来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教学目
17、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并说出二者之间的区别。2.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理解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3.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利用资料,理解我国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二)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通过本节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人口发展过程中的两大关系:人口与空间的关系、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综合思维:分析人口容量中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并设计一些“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在基本知识讲述过程中,注意区域性的差异,并结合
18、具体区域的情境、案例和活动设计,使学生将基本知识与区域特点结合,深化对区域的认知。地理实践力: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和“问题研究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教学重难点1.重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必须采取相应措施。2.难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区别。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归纳与演绎、小组合作、综合分析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对地理学科并不陌生,但该学科的学习运用到多学科知识,科学性强。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中去。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归纳与
19、演绎、小组合作、综合分析教学准备:师准备挂图、ppt课件;生收集与人口容量相关的资料。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问题提出,导入新课。1.生阅读教材第16页图1.21“世界第70亿宝宝”。2.师谈话:照片中这位婴儿是“地球村”的第70亿位居民,于2011年10月31日凌晨诞生(图1.21)。联合国将这一天定为“世界70亿人口日”。随着“第70亿宝宝”的降生,地球正式进入了“后70亿人口”时代。一个问题再次引发世人的关注和讨论:我们的地球家园到底可以承载多少人口?对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有着众多的猜测和估算。你对此有何看法?3.提出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两个问题:什么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
20、力,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受什么因素影响?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怎样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环节二:生查找资料,自主学习。1.生查找阅读教材p1619页图文资料,并对资料归类。(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涵义:P16页文字内容及图1.22“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2)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影响因素:木桶的短板效应(图1.23)、对地球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的不同估计(图1.24)及P1718页文字内容。(3)人口合理容量的涵义:p18页文字内容。(4)保持人口合理容量:p19页文字内容及图1.25“世界人口增长示意”。2.收集其他资料并归类。环节三:师借助案例分析示例、点拨、启智。师出示案例材料:“木桶
21、的短板效应(图1.23)”。师借助图讲解:假如各块木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短板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如果要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自然资源“短板”问题?与人口容量有关的知识还有哪些?第二课时环节四:生小组合作探究。1.生分小组,利于已收集资料,交流资料,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合作探究问题:什么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影响因素有哪些?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怎样保持人口合理容量?2.小组间交流与分享探究成果。环节五:师生共同构建知识体系。1.在各组探究交流基础上,各组推荐代表汇报,师指导性讲解。2.师生互动,归纳知识体系。(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含义:所
22、谓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状况(数量、质量);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人均消费水平。(2)人口合理容量:含义: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社会问题(就业、住房)保持人口合理容量:首先要有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意识。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
23、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就各国、各地区来说,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环节六:拓展运用、提升。生自主阅读教材第19页“活动”内容,参与实践活动,讨论交流我国人口多少才合适:1.收集有关我国人口政策的宣传图片,了解人口政策的调整情况。2.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从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谈谈你对我国人口政策的理解。3.确定我国人口合理容量要考虑哪些因素?附板书设计:第三节 人口容量(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含义:所谓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