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546999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
  • 页数:55
  • 大小:108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新教材 统编 人教版 高中化学 必修 一全册 优质 教案
    资源描述:

    1、(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配合新课标编写)目录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二节 离子反应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第二节 氯及其化合物第三节 物质的量实验活动1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第三章 铁金属材料第一节 铁及其化合物第二节 金属材料实验活动2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第四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三节 化学键实验活动3 同周期、 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第1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内容,是

    2、完成初高中课程内容衔接的重要载体,其将初中所学的单一、孤立的物质及反应梳理扩展为高中阶段多样、系统的物质反应体系,渗透分类观、物质转化观等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旨在用其发现物质及变化的规律,并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本课以图片导入,共有“物质的分类”和“物质的转化”两部分内容。具体来说,先介绍了物质分类的方法,并从多种分类的角度来认识物质世界;继而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分引入了胶体这一基本概念,补充了初中对混合物体系的认识,然后精选代表物质,探寻了从“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以及“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分别代表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用其指导生产生活实际。

    3、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二、教学目标1、基于分类观,按照元素组成,能对已知物质按不同分类标准进行简单分类,利用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等建立元素与物质的联系。2、学会从微粒大小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理解分散系、胶体等基本概念,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3、基于物质类别探究物质转化的规律,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联系及转化特征。4、能应用分类观及物质转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三、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观察能辨识一定条

    4、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学习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在学习探究中,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学习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的设

    5、想;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通过学习,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兴趣。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1)建立分类观,并能将已有知识进行系统整合。(2)准确理解胶体概念,掌握胶体重要性质。(3)理解物质转化规律并用其解决简单问题。2.难点:(1)建立分类观,并用其探寻物质转化规律。(2)利用物质转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五、学情分析。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典型物质的基本性质,涉及单质、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类别。但学生的知识是单一的,分散的没有进行系统地整合,也就不能更清晰地认识其中所蕴

    6、含的规律。而高中阶段,学生将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物质,而往往是复杂的实际的甚至是陌生的物质体系,更迫切地需要学科思想方法的指导。六、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探究式、问题诱导法七、教学准备:师准备实验器材、课件等。八、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导入新课。1、师结合实例,引入分类法,明确其应用价值。师引导:【引入】展示图书馆或超市分门别类摆放物品的实例,明确分类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列举“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等分类方法。2.生活动:感受分类法的优点,明确分类法需要概括物质共性,确定分类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会有差异。环节二:讲授新课。(一)物质的分类1.实践活动,生应用分类法将物质

    7、进行分类。(1)师引导:将“物质”进行分类,明确各类物质共性(定义),并举例说明。(2)生将物质进行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分类:(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根据物质的性质分类:根据物质的结构、用途分类:2.生小组内交流分享。(二)分散系及其分类1.引入分散系,胶体等概念。(1)师引导:【问题】混合物是否可以再分?回顾溶液、浊液的概念,总结共性,得出分散系概念。依据分散质、分散剂的状态将分散系分类,并举例;依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类,引入胶体的概念,并举例。(2)生活动:回顾溶液、浊液,归纳得出分散系概念。将分散系分类,引出胶体定义,即分散质粒子直径为1-100nm。2.实验探究胶体的性质。(1)师引

    8、导:【演示实验】用激光笔分别照射硫酸铜溶液及新合成的氢氧化铁胶体,观察实验现象,获得胶体性质,列举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2)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获得胶体性质-丁达尔效应,思考理解丁达尔效应产生的原因。3.鉴别、分离提纯胶体。(1)师引导:基于性质,鉴别氯化钠溶液及淀粉胶体,并设计实验,将其混合物进行分离。(2)生活动:【学生实验】依据分散质粒径大小不同,利用半透膜设计实验分离胶体及溶液,并检验是否成功分离环节三:课堂小结,练习巩固。第二课时环节一:复习导入。环节二:讲授新课。 (二)物质的转化1.探究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1)师引导:将初中所学代表性物质进行分类,以Ca、

    9、CaO、Ca(OH)、CaCO为例探究金属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以C、CO、HCO、CaCO为例探究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之间的转化规律。(2)生活动:结合具体实例,归纳总结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完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2.基于已知,总结酸、碱、盐的通性。(1)师引导:结合实例,总结酸、碱、盐的通性。(2)生活动:思考讨论,归纳总结酸、碱、盐的通性、a.酸的通性:使指示剂变色;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与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b.碱的通性:使指示剂变色;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10、与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c.盐的通性:与金属反应生成新的金属和新盐(金属活动性规律);与酸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与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与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符合复分解反应规律)。3.基于以上两点探究,利用“八圈图”,完善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师生活动:共同完成“八圈图”的书写。(三)实验操作。1.师引导:以硫磺为原料,基于物质转化规律,设计实验,制备亚硫酸钠。2.生活动:(1)明确原料及产物物质类别。(2)依据“八圈图”设计反应路径,鼓励设计多条路径完成制备。(3)书写制备过程中涉及的反应方程式。环节三:全课总结。板书设计: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分类物质的分类: 分散系

    11、及其分类 酸碱盐的性质物质的转化: 物质的转化教学反思: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对教科书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师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第2节 离子反应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内容,本节为概念形成课,属于化学理论性知识,是中学化学课程中有关离子最基础的学习内容,是后续学习必备的基础。同时,承接了上节课物质分类思想,对化合物进行再分类,并为后边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承前启后。本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以问题导入,共有“电解质的电离”和“离子反应”两部分内容。具体

    12、来说,先介绍了电解质的概念;继而分析了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性质及原因,然后引出离子、电离概念及电解质电离方程式。最后讲述离子反应。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二、教学目标1.理解电解质的基本概念,能够判断典型的电解质(酸、碱、盐);2.能够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盐的电离方程式,也能够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明确电解质在溶液中以离子状态存在。3.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的将化学反应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三、

    13、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持续对物质进行分类,理解电解质的分类标准。从微观上了解电解质的电离,体系导电的原因。从微观出发,对酸碱进行更加本质的定义和探究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是离子反应。通过实验探究与理论思考建立离子观,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宏观化学现象,进一步发展宏观现象与微观变化之间的联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学习电解质电离及离子反应知识,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电解质电离和离子反应的基本模型。通过该模型从电离的角度出发,对物质进行标准的分类,为后续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实验探究,对物质导

    14、电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电解质的电离和离子反应规律。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通过学习,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兴趣。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念电解质的概念,能够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盐的电离方程式;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的将化学反应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2.难点: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的将化学反应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五、学情分析。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典型物质的基本性质,涉及单质、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

    15、物)、酸、碱、盐等物质类别。但学生的知识是单一的,分散的没有进行系统地整合,也就不能更清晰地认识其中所蕴含的规律。而高中阶段,学生将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物质,而往往是复杂的实际的甚至是陌生的物质体系,更迫切地需要学科思想方法的指导。六、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探究式、问题诱导法七、教学准备:师准备实验器材、课件等。八、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导入新课。1.师谈话:在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中,有许多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那么,酸、碱、盐溶于水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水溶液中这些物质之间的反应有什么特点呢?2.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里边的奥秘。环节二:讲授新课。(一)电解质的电离1

    16、.师引导:生活常识告诉我们,给电器设备通电时,湿手操作容易发生触电事故。这是为什么呢?2.师引导生做实验实验1-2:图1-9试验物质的导电性在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干燥的NaCI固体、KNO3固体和蒸馏水,如图1-9所示连接装置,将石墨电极依次放入三个烧杯中,分别接通电源,观察并记录现象。取上述烧杯中的NaCl固体、KNO,固体各少许,分别加入另外两个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形成溶液。如图1-9所示,将石墨电极依次放入NaCl溶液、KNO,溶液中,分别接通电源,观察并记录现象。3.生得出实验结论:实验表明,干燥的NaCl固体、KNO3固体都不导电,蒸馏水也不导电。但是, N

    17、aCl溶液、KNO,溶液却都能够导电。4.师讲解电解质概念。从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盐酸、NaOH溶液、NaCI溶液等都能导电。不仅如此,如果将NaCl、KNO3、NaOH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它们也都能导电。这种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5.生探究问题:为什么NaCl等电解质,在干燥时不导电,而溶于水或熔化后却能导电呢?(1)生读教材,结合图1-11“NaCl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和形成水合离子示意图”、“1-12“NaCl导电示意图”分析问题。(2)小组内交流问题。(3)师指导性讲解:导电原因。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的本质。6.生思考讨论:(1)请写出N

    18、aOH、Ca(OH)2、Ba(OH)2的电离方程式。(2)请结合电离方程式,并参考酸的本质,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的本质。环节三:课堂总结。第二课时环节一:复习导入新课。环节二:讲授新课。(二)离子反应1.【实验】向盛有2mL Na2SO4稀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mL BaCl2稀溶液,观察现象并进行分析。请同学们互相讨论填写下表。(见教材)2.师讲解:(1)通过上面的实验及其分析结果,我们发现氯化钡和硫酸钠溶液反应的时候,实际上是将四种离子(Na+、SO42-、Ba2+、Cl-)混合,混合后溶液中的SO42-和Ba2+结合为BaSO4沉淀从溶液中析出,溶液中的Na+和Cl-并未参与反应,只是剩

    19、余在溶液中。(2)上述实验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Na2SO4 + BaCl2= BaSO4 + 2NaCl)(3)对于上述的化学反应而言,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实际上发生如下过程:SO42- + Ba2+ = BaSO4。(4)由上,我们可以明确,电解质在溶液中实际是以离子形式发生反应,这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5)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步骤。3.生讨论思考:p17(填表)4.师提问:从上面思考讨论的4个反应中,你得出了什么?(1)生小组内交流感悟。(2)师指导:都是中和反应,虽然4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同,但它们的离子方程式却是相同的。这表明: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是,强酸电离出来的H*与强碱电离

    20、出来的OH结合生成H2O。可以看出,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某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从微观角度看,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就是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即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之-一,反应就能发生。除了以离子互换形式进行的复分解反应,离子反应还有其他类型,如有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等。例如,Zn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Zn+2H*=Zn2+H25.师讲解离子反应的应用。(1)应用方面:离子反应在物质制备和分离、物质提纯和鉴定,以及消除水中污染物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2

    21、)具体例子。(3)生举例。(三)巩固练习。见课后。环节三:全课总结。板书设计:第二节 离子反应一、电解质的电离1、电离酸、碱、盐导电的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2、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3、电离方程式:二、离子反应1.离子反应的概念:2.离子方程式:3.离子反应的类型及条件4.应用教学反思: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第3节 氧化还原反应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内容。氧化还原反

    22、应,是中学化学阶段的核心概念之一,对学生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规律、化学基本原理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辩证统一思想在中学化学中的完美体现。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以问题导入,共有“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剂和还原剂”两部分内容。具体来说,先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继而分析了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特征,然后从微观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最后讲述氧化剂和还原剂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

    23、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二、教学目标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特征和本质;2.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等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3.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作用,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4.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三、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持续认识物质及其变化。从微观上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宏观化学现象,进一步发展宏观现象与微观变化之间的联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学习氧化还原知识,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氧化还原反

    24、应的基本模型。通过该模型从电子的角度出发,理解物质的变化,为后续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实验探究,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进行分析,总结氧化还原反应规律。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通过学习,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兴趣。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特征和本质;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作用,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2.难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五、学情分析。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但学生

    25、的知识是单一的,分散的没有进行系统地整合,也就不能更清晰地认识其中所蕴含的规律。而高中阶段,学生将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物质,而往往是复杂的实际的甚至是陌生的物质体系,更迫切地需要学科思想方法的指导。六、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探究式、问题诱导法七、教学准备:师准备实验器材、课件等。八、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导入新课。1.师谈话:在初中,我们根据反应中物质得到氧或失去氧,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那么,只有得氧(或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吗?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发生的吗?这类反应的本质是什么?2.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里边的奥秘。环节二:讲授新课。(一)氧化还原反

    26、应1.生思考讨论。(1)请根据初中学过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知识,分析以下反应,完成下表。(2)请标出以上反应中各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比较反应前后价态有无变化。(3)讨论:在以上反应中,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与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的升高或降低有什么关系?2.生发现,师指导分析、讲解:(1)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可以发现,在化学反应中,一种物质得到氧发生氧化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必然有一种物质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也就是说,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在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反应前后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3)以Na与Cl的反应,以及H2与Cl2的反应

    27、为例,从微观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什么原因导致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存在着电子转移,有的是电子得失,有的是共用电子对偏移。这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4)电子转移导致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则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物质被氧化;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则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物质被还原。(5)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4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3.生读科学史话: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小组内交流感悟。环节三:课堂小结,巩固练习。第二课时环节一:复习导入。环节二:讲授新课。(二)氧化剂和还原剂1.生阅读教材相关部分,理解氧化剂

    28、和还原剂的联系。2.师以CuO和H2、Na和Cl2的反应为例讲述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特征。还原剂和氧化剂作为反应物共同参加氧化还原反应。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反应时本身被氧化;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反应时本身被还原。3.师讲述:(1)在中学化学中,常用作氧化剂的物质有O2、Cl、浓硫酸、HNO3、KMnO4、 FeCl, 等;常用作还原剂的物质有活泼的金属单质如Al、Zn、Fe, 以及C、H2、CO、KI等。(2)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广泛存在于生产和生活中。例如,金属的冶炼、电镀、燃料的燃烧、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易燃物的自燃、食物的腐败、钢铁的锈蚀等。这说明化学变化

    29、在生产和生活中可能同时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够掌握化学变化的规律,就有可能做到趋利避害,使之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服务。(三)巩固练习。见课后。环节三:全课总结。板书设计: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一、氧化还原反应1、概念2、特征3、本质4、与其它反应的关系二、氧化剂和还原剂1.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特点2.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3.应用教学反思:对于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练习与实践”,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

    30、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1节 钠及其化合物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一节内容。“钠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钠元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学习本节内容对以后其他金属的学习有指导性作用。这节课通过实验探究钠的性质对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这不仅为学生学习以后的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学生在获取相关化学知识和实验研

    31、究技能的同时,可以建立发展物质性质和物质用途关联、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本课以问题导入,共有“活泼的金属单质钠”、“钠的几种化合物”和“焰色试验”三部分内容。具体来说,通过两个实验及一个探究活动介绍钠的性质;继而通过三个实验分析钠的几种化合物性质。最后通过一个实验讲述焰色试验。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归纳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从原子结构上解释钠

    32、的性质,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2.了解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三、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持续认识物质及其变化。从微观上解释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宏观化学现象,进一步发展宏观现象与微观变化之间的联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学习钠及其化合物主要化学性质知识,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钠与非金属单质、钠与水反应的基本模型。通过该模型理解物质的变化,为后续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实验探究,对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进行分析,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养成独立思考

    33、、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通过学习,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兴趣。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归纳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2.难点:探究钠与水反应。五、学情分析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些钠的物理及化学知识。但学生的知识是单一的,分散的没有进行系统地整合,也就不能更清晰地认识其中所蕴含的规律。而高中阶段,学生将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物质,而往往是复杂的实际的甚至是陌生的物质体系,更迫切地需要学科思想方法的指导。六、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探究式、问题诱导法七、教学准备:师准备实验器材、课件等。八、教学课时:2教学过

    34、程第一课时环节一:导入新课。1.师谈话:钠元素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如NaCl、Na2CO3、Na2SO, 等。钠的单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制得。那么,钠和钠的化合物都有哪些性质呢?2.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里边的奥秘。环节二:讲授新课。(一)活泼的金属单质钠1.通过实验观察和结合数据认识钠的物理性质。(1)展示煤油装有钠的试剂瓶,用镊子将煤油中的钠取出来放在滤纸上,用滤纸把金属钠表面的煤油吸干,用小刀切开钠的表面,观察钠的光泽和颜色,并观察钠表面有些什么变化?(2)思考与交流:根据观察结合数据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质软(硬度小)、密度比煤油大、熔点低、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2.通过观察集合前

    35、面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初步认识钠的化学性质。生思考与交流:(1)说一说为什么切开钠后表面会迅速变暗。(2)根据钠表面发生的变化说一说为什么钠有这样的性质?师讲解:我们刚才通过现象初步分析了钠的化学性质,常温下能迅速被空气中氧气氧化变暗生成氧化纳。3.在加热情况下会和氧气发生什么变化,老师演示钠加热的反应,学生观察现象。(1)实验:将一个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切取一块绿豆大的钠,迅速投到热坩埚中。继续加热坩埚片刻,待钠熔化后立即撤掉酒精灯,观察现象。(2)根据老师的演示实验,生总结加热钠的实验现象。可以看到,钠受热后先熔化,然后与氧气剧烈反应,发出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3)师讲解:加热情

    36、况下,钠与氧气反应剧烈钠燃烧,生成的淡黄色固体说明和前面常温生成的产物不一样,这里的淡黄色固体是过氧化钠。(4)生思考:做了上述实验,剩余的钠应该怎么处理才合理呢?通过实验安全、节约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给学生分析比如将钠丢到垃圾桶、放到废弃药品试剂瓶的危害等,说明为什么我们要将用完的钠放回原试剂瓶中。4.【实验探究】钠与水的反应(1)预测:从物质组成及氧化还原反应角度,预测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2)实验验证: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块绿豆大的钠放入水中。(3)观察:从钠在水中的位置、钠的形状的变化、溶液颜色的变化等方面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

    37、4)实验结论:钠的性质非常活泼,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反应时放出热量;反应后得到的溶液显碱性。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 2H2O = 2NaOH+H2(5)思考回顾:实验室里为什么要把钠保存在石蜡油或煤油中?当火灾现场存放有大量活泼金属时,不能用水而需要用干燥的沙土来灭火的原因是什么?环节三:课堂总结。第二课时环节一:复习导入新课。环节二:讲授新课。(二)钠的几种化合物1.氧化钠和过氧化钠(1)生思考与讨论回忆前面做过的实验,描述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颜色、状态。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和氧化钙与水的反应类似,请写出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提出问题:从物质分类的角度来看,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38、都属于氧化物。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什么物质呢?(3)做实验:将12mL水滴入盛有12g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检验生成的气体。用手轻轻触摸试管外壁,有什么感觉?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从实验中发现什么?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2Na2O2+ 2H2O = 4NaOH +O2过氧化钠还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2Na2O2+ 2CO2 = 2Na2CO3+O2因此,过氧化钠可在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作为氧气的来源。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1)做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Na2CO,和NaHCO,(各约1g),完成下列实

    39、验,并将实验现象和相应的结论记录下来。(2)生总结现象:碳酸钠是白色粉末,碳酸氢钠是细小的白色晶体。实验表明,向碳酸钠中加入少量水后,碳酸钠结块变成晶体,并伴随着放热现象。向碳酸氢钠中加入少量水后,碳酸氢钠能溶解,并伴随着吸热现象。(3)作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均显碱性,可用作食用碱或工业用碱。(4)师强调:碳酸钠粉末遇水生成含有结晶水的碳酸钠晶体一水合碳酸钠。碳酸钠晶体在干燥空气里逐渐失去结晶水变成碳酸钠粉末。(5)实验:分别加热Na,CO,和NaHCO,观察现象,比较Na2CO3和NaHCO3的热稳定性。结论:碳酸钠很稳定,受热不易发生分解;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容易分解。2NaHCOz

    40、- = Na2CO3+ H2O+ CO2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加热的方法来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三)焰色试验1.现象:我们在观察钠的燃烧时,发现火焰呈黄色。很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出特征颜色。2.试验验证:把焊在玻璃棒上的铂丝( 或用光洁无锈的铁丝)放在酒精灯(最好用煤气灯)外焰上灼烧,至与原来的火焰颜色相同时为止。用铂丝(或铁丝)蘸取碳酸钠溶液,在外焰上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将铂丝(或铁丝)用盐酸洗净后,在外焰上灼烧至与原来的火焰颜色相同时,再蘸取碳酸钾溶液做同样的实验,此时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的颜色。3.结论及用途:根据火焰呈现的特征颜色,可以判断试样所含的金属元素,

    41、化学上把这样的定性分析操作称为焰色试验。可以用来制作五彩缤纷的烟花。(四)研究与实践:了解纯碱的生产历史。(五)练习巩固。见课后。环节三:全课总结。板书设计: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一、钠1.钠的物理性质2.钠与非金属单质反应3.钠与水反应二、钠的化合物1.氧化钠和过氧化钠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三、焰色试验教学反思: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第2节 氯及其化合物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

    42、和氯第二节内容。“氯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从教材节安排层面来看,学生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完成了“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相比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更为复杂,氯气的氧化性、氯气与水及碱的反应,对氧化还原规律的呈现更为明显;同时次氯酸盐性质的学习和氯离子的检验,对于类别通性、离子反应规律的呈现也更为突出。所以本节教学应该在钠及其化合物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利用认识角度指导物质性质的学习。本课以氯的生活生产应用情景导入,共有“氯气的性质”、“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氯离子的检验”三部分内容。具体来说,先介绍氯气的发现历史、氯原子

    43、的结构及氯气的强氧化性,继而介绍了氯气与金属、非金属单质、水、碱的反应。然后介绍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最后通过一个实验讲述氯离子检验方法及应用。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二、教学目标1.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氯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2.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三、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持续认识物质及其变化。从微观上解释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宏观化学

    44、现象,进一步发展宏观现象与微观变化之间的联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学习氯及其化合物主要化学性质知识,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氯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水、碱的反应基本模型。通过该模型理解物质的变化,为后续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实验探究,对氯及其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进行分析,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通过学习,具有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兴趣。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归

    45、纳氯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氯离子的检验方法。2.难点:基于微粒及微粒转化认识氯水性质。五、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于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较少。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熟悉了常见物质类别的通性,但对于含有不熟悉元素的物质,通过类别通性研究物质性质的能力还偏弱;初步掌握离子反应的发生规律,但对于离子反应中可能存在的干扰尚不够明确;初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规律,但对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观察和分析不够敏锐,对常见氧化剂、还原剂的积累较少。除此之外,学生通过上述认识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主动意识不够,还很难系统地从多个角度综合研究物质性质。六、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探究式、问题诱导法七、教学准备:

    46、师准备实验器材、课件等。八、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导入新课。1.师谈话:氯是一种重要的“成盐元素”,在自然界中除了以NaCl、MgCl2、 CaCl2 等形式大量存在于海水中,还存在于陆地的盐湖和盐矿中。氯的单质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大量用于制造盐酸、有机溶剂、农药、染料和药品等。2.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里边的奥秘。环节二:讲授新课。(一)氯气的性质1.生读氯气发现到氯被确认为一种新的元素的历史。谈谈从中得出的启示,并在小组内交流。2.师引导学生分别从价态、类别、结构的角度预测氯气的性质。3.生活动:分别从价态、类别、结构的角度预测氯气的性质,并综合得出氯气应具有氧化性、还原性,以氧化性为主,能与金属单质等物质发生反应。(1)氯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得到1个电子,使最外电子层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氯气是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强氧化性。(2)观察氯气:教师引导观察一瓶氯气,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生观察氯气,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4.氯气与金属、非金属单质的反应(1)师引导,演示实验1:钠在氯气中燃烧。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生讨论产生黄光的原因,以及白烟的成分;书写反应方程式。(2)师引导,演示实验2: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54699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