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人体寄生虫学复习笔记.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546589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
  • 页数:56
  • 大小:228.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体寄生虫学复习笔记.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人体 寄生虫 复习 笔记
    资源描述:

    1、人体寄生虫学笔记学习目标:1. 掌握寄生、寄生虫、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寄生虫生活史、感染阶段、感染途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等概念。2. 通过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习,掌握寄生虫的致病机理和实验诊断,了解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机制,了解常见人体寄生虫的种类。3. 掌握华支睾吸虫吸虫的形态特点,生活史一般特征。4. 掌握华支睾吸虫致病机理和病原检查方法,了解临床表现、免疫诊断、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第一篇 总论人体寄生虫学:研究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存繁殖规律,阐明与人体及外界因素相互关系的科学。该学科内容包括医学蠕虫学、医学原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三部分范 畴医学蠕虫学 医学原虫

    2、学 医学节肢动物学十大热带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淋巴、盘尾)、利什曼病、锥虫病(非洲、美洲)麻风、结核、登革热。(展示相关疾病的图片,给同学们做一些病例介绍。)五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钩虫病寄生与寄生关系 共生:两种不同的生物形成的互相依赖,互相联系的共同生活现象。 共栖(commensalism):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结肠内阿米巴)。互利共生(mutulism):双方互相依靠,彼此受益(白蚁与鞭毛虫)。 寄生(parasitism):一方受益,另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受益者称为寄生物,受害者称为宿主。寄生虫生活史与宿主类别(一

    3、)寄生虫生活史(life cycle)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入侵、移行定居及离开)。感染阶段(infective stage)寄生虫生活史过程中具有感染人体能力的发育阶段。 (二)寄生虫类型:专性兼性;体内体外;按照生活史过程中是否需要转换宿主,可将其分为直接型(土源)和间接型(生物源)两类;机会致病寄生虫等根据寄生性质,可分为: 1、专性寄生虫:营寄生生活,如疟原虫。 2、兼性寄生虫:多营自由生活,某种情况下可营寄生生活。 3、机会致病寄生虫: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出现异常增殖并致病。根据寄生部位,可分为: 1、体内寄生虫:寄生于宿主器官或组织细胞内 2、体

    4、外寄生虫:寄生于体表。宿主类别:宿主(host)是指被寄生的受害的生物。终宿主(definitive host)、中间宿主(1st、2nd intermediate host)、保虫宿主(脊椎动物reservoir host )和 转续宿主(幼虫,非适宜transport host)宿主及其类型 宿主(host):被寄生虫所寄生的人或动物。终宿主(definitive host):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储蓄宿主或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来源的受染脊椎动物。转续宿主(tra

    5、nsport host):含有滞育状态寄生虫幼虫的非适宜宿主。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1)夺取营养:夺取营养物质致宿主营养损耗,抵抗力降低。 (2)机械性损伤:造成组织损伤或破坏(移行、吸附、阻塞、压迫等损害) (3)毒性与免疫损伤:分泌物、排泄物及代谢产物引起组织损害或诱发超敏反应。1人体感染寄生虫后,依寄生虫致病力和宿主抵抗力强弱的不同,可表现为驱除或杀灭虫体、带虫状态或寄生虫病等不同的结局。2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存活并可播散病原体,而宿主无临床表现,称之为带虫者。3急性、慢性感染与隐性感染(机会致病)4幼虫移行症:人为非正常宿主、内脏(斯氏狸殖吸虫)与皮肤(犬钩虫)

    6、5异位寄生:常见部位以外发生的寄生现象(鉴别诊断)6多寄生二、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寄生虫病特点: (一)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先天抵抗作用:皮肤、粘膜和胎盘的屏障作用,淋巴系统和补体系统的防御作用(二)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1、消除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既可清除体内寄生虫又能完全抵抗再感染。如皮肤利什曼病。2、非消除性免疫:产生获得性免疫,但体内寄生虫未被完全清除,而仅表现为在一定程度上能抵抗再感染。 带虫免疫-疟疾感染、伴随免疫-血吸虫感染如体内低密度原虫,一定保护性免疫力,对同种疟原虫再感染一定抵抗力,带虫免疫(premunition)。在某些蠕虫如血吸虫感染,所产生的免疫力对体内活

    7、的成虫无明显杀伤效应,但可杀伤再次侵袭的童虫,这种免疫状态称为伴随免疫(concomitant immunity)。(三)免疫逃避:寄生虫逃避宿主免疫力攻击而继续生存的现象。原因主要涉及解剖位置隔离、表面抗原改变、抑制或破坏宿主的免疫应答。(四)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及结局: 1.寄生虫侵入宿主可引起一系列防御反应,机体通过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抑制、杀伤或消灭感染的寄生虫。2.部分清除可抵抗部分再感染。 3.大量繁殖,致病致死。一、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寄生虫病患者、带虫者和保虫宿主 传播途径:感染阶段的寄生虫病原侵入人体的途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 经口感染食物、水 经

    8、皮肤感染水、土壤 经媒介昆虫感染叮咬、吸血 其它:接触、胎盘血、吸入、输血 易感人群: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的人。二、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1、地方性:某种疾病在某一地区经常发生,无需自外地输入。2、季节性:由于温度、湿度、雨量、光照等气候条件对寄生虫及其中间宿主和媒介节肢动物种群数量的消长产生影响,因此寄生虫病的流行往往呈现明显的季节性。3、自然疫源性:有些人体寄生虫病可以在人和动物间自然的传播,这些寄生虫病称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不需要人的参与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具有明显自然疫源性。三、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1)消灭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医学蠕虫学蠕虫(helm

    9、inth)是一类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借身体的肌肉收缩作蠕形运动。蠕虫包括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和棘头动物门所属的各种低等动物。不需要中间宿主的为直接型,土源性蠕虫。需要中间宿主的为间接型,生物源性蠕虫。吸 虫第一节 概 论一、形态特点 1. 成虫 (1)呈叶状或舌状,背腹扁平,仅血吸虫呈长圆柱状。体壁由体被和肌肉层构成。 (2)吸虫无体腔 (3)有口/腹吸盘 (4)消化系统不完整 (5)雌雄同体(除血吸虫),生殖系统发达2. 虫卵 为病原学诊断的主要依据。形状(有无卵盖)、大小、颜色、内容物二、生活史1. 成虫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体内,人是终宿主。2. 虫卵必须入水。3. 吸虫在发育过程中有世代交

    10、替及宿主转换现象,其有性世代(成虫期)多在脊椎动物或人体内进行;无性世代(幼虫期)则在淡水螺体内完成,人和脊椎动物分别为吸虫的终宿主和保虫宿主,淡水螺类、鱼、虾及溪蟹、蝲蛄等则为其中间宿主(第一、第二)。4. 吸虫在发育过程中,其发育期因虫种而异,可包括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童虫及成虫等。尾蚴或囊蚴为其感染期。第二节 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又称肝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形 态成虫:虫体狭长,背腹扁平,半透明,前窄后钝圆,呈葵花子状,雌雄同体。虫卵:黄褐色,上端较窄,后端钝圆,形似芝麻或灯泡状,为体积最

    11、小的蠕虫卵。有明显的卵盖,其周有肩峰,下端有一小逗点状突起,卵内含一毛蚴。生活史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肝胆管感染阶段:囊蚴;感染途径:误食;中间宿主: 豆螺-第一中间宿主 淡水鱼虾(麦穗鱼)-第二中间宿主终末宿主:人、猫、狗。表述: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并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入水后被第一中间宿主(豆、沼、涵螺),吞食后,在消化道内孵出毛蚴,并穿过肠壁向肝脏移行,经胞蚴、雷蚴的无性增殖阶段产生大量尾蚴,尾蚴成熟后自螺体逸出。尾蚴在水中若遇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可侵入其体内发育为囊蚴。囊蚴椭圆形,内含一幼虫,终宿主因食入含有活囊蚴的淡水鱼、虾而受染。囊蚴在

    12、小肠内经消化液的作用,脱囊为童虫,继而从总胆管或穿过肠壁经腹腔进入肝胆管发育为成虫。致 病1.肝脏受损(次级胆管)成虫的机械刺激、分泌物、代谢产物使胆管阻塞,胆汁淤积,致胆管炎、胆囊炎或阻塞性黄疸。重者引起(胆汁型)肝硬化。长期损伤可引起肝胆管上皮癌。2.临床表现:轻者:肝肿大;急性期(重度):过敏反应和消化症状(发热、胃痛、食欲不振、乏力、腹胀、肝区痛等)。慢性期:消化系统的症状为主,疲乏、上腹不适、食欲不振、厌油、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肝区隐痛、头晕、消瘦等。晚期:肝硬化、腹水,甚至消化道大出血、肝昏迷而死亡。儿童:症状重,死亡率高。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浮肿、肝肿大(肝硬化)和发育

    13、障碍(侏儒症)。诊 断1.病原学检查:检获虫卵是确诊依据。涂片法:直接涂片法、 定量透明法 集卵法:漂浮集卵法、沉淀集卵法粪检阴性时,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查虫卵2 .免疫学检查: 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比较理想的方法。流 行1.分布:亚洲2.传染源:病人、带虫者和保虫宿主3.流行因素:粪便污染水源 一、二中间宿主同栖同一水体 食生或不熟淡水鱼虾(最关键因素)防 治防治原则:卫生粪管+灭螺治疗:吡喹酮(首选)、阿苯哒唑第三节 布氏姜片虫学习目标:1掌握布氏姜片吸虫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特点,了解致病、诊断、流行及防治原则2掌握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及虫卵形态、生活史

    14、。掌握致病机理和临床分型,了解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流行及防治原则3掌握日本血吸虫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特点、生活史过程,掌握虫卵肉芽肿形成及其致病作用,了解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流行情况及防治原则。布氏姜片虫简称姜片虫,也叫肠吸虫,是寄生人体小肠中的一种大型吸虫,也是人类最早认识的寄生虫之一。主要分布于亚洲,又称亚洲大型吸虫。形 态1. 成虫:硕大,肉红色,长椭圆形,肥厚,背腹扁平,似姜片。长20-75mm,宽8-20mm。腹吸盘(漏斗状)大于口吸盘4-5倍,肠支呈波浪状,睾丸两个,高度分支,珊瑚状,卵巢分支,子宫盘曲在卵巢和腹吸盘之间。卵黄腺发达,分布于虫体两侧,生殖孔位于腹吸盘前缘。2. 虫卵:

    15、体积最大,长椭圆形,是寄生人体最大的蠕虫卵。淡黄色,卵壳薄而均匀,不明显的小盖,卵内含一个卵细胞或数十个卵黄细胞。生活史1.中间宿主:扁卷螺:第一中间宿主菱角、荸荠、茭白:第二中间宿主2.终宿主: 人、猪(保虫宿主)3.寄生部位:人或猪的小肠4.感染阶段及途径:囊蚴经口误食表述:成虫寄生在人或猪的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并入水,在适宜温度(2632)下,经37周发育孵出毛蚴。毛蚴侵入中间宿主扁卷螺淋巴间隙内,经l2个月发育和无性繁殖,先后形成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及尾蚴。成熟尾蚴自螺逸出,附着在水红菱、荸荠和茭白等水生植物或其他物体的表面,形成囊蚴。囊蚴随宿主生吃的水生植物经口感染,在小肠内消化液

    16、和胆汁的作用下,后尾蚴脱囊而出,经13个月发育为成虫。致 病成虫以其发达的吸盘吸附于肠粘膜,致粘膜坏死、脱落,肠粘膜发生炎症、点状充血、水肿以致形成局部溃疡和脓肿,影响消化、吸收功能。症状:轻度感染者间或有轻度腹痛、腹泻。 中度感染者常出现腹痛、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甚至发生肠梗阻。 重度感染者可出现精神萎靡、低热、消瘦、贫血、腹水,甚至发生衰竭、死亡 儿童还可出现智力减退和发育障碍,甚至出现侏儒症。诊 断病原学检查 : 检查粪便中虫卵是确诊姜片虫感染的主要方法。 一般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法查虫卵。对涂片检查阴性者,再用浓集法检查以提高检出率。流行及防治传染源:患者、带虫者和保虫宿主(猪)原因

    17、:1)粪便污染水体 2)生食含有囊蚴的水生植物而感染预防:加强粪管不食生+不用含活囊蚴的饲料喂猪消灭扁卷螺治疗:吡喹酮(首选药物)第四节 卫氏并殖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是人体并殖吸虫病的重要病原体,在肺部形成囊肿为主要病变,主要症状有烂桃样血痰和咯血。形 态成虫:外形椭圆,虫体肥厚,背侧稍隆起,腹面扁平,活体呈红褐色。口、腹吸盘大小相似,消化器官包括口、咽、食管及两弯曲的肠支。肠支以盲端终。卵巢与子宫并列于腹吸盘之后,两睾丸分支如指状,并列于虫体后13处。虫卵:金黄色,椭圆形,前端稍突,后端稍窄,有扁平卵盖,卵壳厚薄不匀,后端往往增厚,卵内含1个卵细胞和10多个卵黄细胞。生 活 史1. 中间宿主:

    18、 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 第二中间宿主溪蟹、剌蛄2. 终宿主:人、犬、猫、猪、狼等。3. 寄生部位:肺4. 感染阶段及途径:囊蚴、经口食入。表述: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多寄生于人或食肉动物和哺乳动物肺部,产出的卵经气管随痰或随粪便排出,虫卵入水后,约经3周发育即孵出毛蚴,并侵入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体内,经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及尾蚴等无性繁殖阶段的发育,成熟尾蚴(微尾型尾蚴)逸出螺体,侵入第二中间宿主溪蟹或蝲蛄体内发育为囊蚴。当终宿主或保虫宿主生食或半生食入含有囊蚴的溪蟹、石蟹或蝲蛄时,在宿主消化液作用下,囊内幼虫逸出发育为童虫,穿过肠壁进入腹腔,徘徊窜扰于各器官之间及邻近组织,穿过横膈经胸腔进入肺部,发育

    19、成熟,并形成虫囊。本虫除在肺部寄生外,亦可异位寄生在皮下、肝、脑、脊髓等处,但一般不能发育成熟。在肺部,每个虫囊内通常有两个虫体寄生。致 病 危害:童虫在组织器官中移行、窜扰和成虫定居机制:本病主要是由卫氏并殖吸虫的童虫和成虫在器官组织内寄生、移行或窜扰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及其排泄、分泌等代谢产物而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所致。 病理分期:基本病变过程分3期:脓肿期、囊肿期和纤维疤痕期。临床分期:急性期和慢性期1.急性期:食囊蚴后出现。童虫若进入腹腔可引起混浊或血性积液;进入腹壁可致出血性或化脓性肌炎;侵入肝脏,肝表面呈“虫蚀”样(纤维蛋白附着);穿过肝脏时,表面呈针点状小孔;若穿行于横隔、脾,可形成点

    20、状出血、炎症。临床表现:轻者:食欲不振、乏力、腹痛、腹泻、低烧等;重者:全身过敏反应、高热、腹痛、胸痛、咳嗽、气促、肝肿大并伴有荨麻疹。 2.慢性期:虫体进入肺部引起。脓肿期:虫体移行引起组织破坏、出血及继发感染。病变处呈窟穴状或隧道状,内有血液,炎性渗出,病灶四周产生肉芽组织形成薄膜状囊壁囊肿期:渗出性炎症,大量细胞浸润、聚集、死亡、崩解、液化,脓肿内充满赤褐色果酱样液体纤维疤痕期:囊肿内容物通过支气管排出或吸收,肉芽组织充填,纤维化,最后形成疤痕 表现:胸肺型、腹型、皮下包块型、脑脊髓型等胸肺型:最常见。咳嗽、胸痛、咳出果酱样或铁锈色血痰等为主要症状。腹型:虫体穿过肠壁在腹腔及各脏器间游窜

    21、,出现腹痛(隐痛,部位不固定)、腹泻、大便带血等。偶致腹膜炎,出现腹水;肝损害或肿大。诊 断 病原学检查:痰或粪便找到虫卵、摘除的皮下包块中找到虫体可确诊。 免疫学检查:ELISA法普遍使用 X线及CT检查:适用于胸肺型及脑脊髓患者。流 行分布:亚洲、非洲、南美洲,国内26个省、市、自治区传染源:能排出虫卵的人和肉食类哺乳动物流行因素: 生吃或半生吃溪蟹、喇蛄(主要原因) 生饮含囊蚴的水 一、二中间宿主一起栖息于山区、丘陵的小河沟、小山溪中,故本病多见于丘陵或山岳地带 防 治1.宣传教育,不生吃或半生吃溪蟹、?蛄及其制品,不饮生水。2.首选药物:吡喹酮 第五节 日本血吸虫 血吸虫也称裂体吸虫,

    22、寄生于人体的主要有六种:日本血吸虫(S. japonicum)曼氏血吸虫(S. mansoni)埃及血吸虫(S. haematobium)间插、湄公和马来血吸虫在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一种。寄生于人体肠系膜下静脉内,可致血吸虫病形 态成虫:雌雄异体,圆柱形,雌雄虫合抱。 有发达口、腹吸盘,雄虫:粗短,乳白色,背腹扁平,腹吸盘以下形成抱雌沟。 雌虫:细长,前细后粗,呈灰褐色,居抱雌沟内。虫卵:椭圆形,淡黄色,卵壳薄,无卵盖,有一小棘,壳周附残留物。内含毛蚴。毛蚴和卵壳间可见可溶虫卵抗原(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油滴状毛蚴分泌物)。生活史中间宿主:钉螺终宿主:人、牛。寄生部位: 成虫门静脉、肠系膜静脉

    23、 虫卵肝、肠感染阶段及途径:尾蚴经皮肤侵入表述:血吸虫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及童虫7个发育阶段。成虫寄生于人体肠系膜下静脉。雌虫产出虫卵随静脉血回流,部分在肝脏集聚,部分在结肠壁组织内沉积。卵内卵细胞约经11天发育为毛蚴,毛蚴头腺分泌的可溶性虫卵抗原可引起肠壁组织坏死,形成嗜酸性脓肿。含卵坏死组织因肠蠕动、腹内压和血管内压增高以及虫卵的重力等作用,向肠腔内溃破,使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孵出毛蚴(直线运动),毛蚴钻入中间宿主钉螺,并先后发育为母胞蚴、子胞蚴,经再发育和增殖而释放出大量的尾蚴(水面)。当人或其他哺乳动物与尾蚴接触时,尾蚴便藉其穿刺腺分泌物的溶解作用及体部

    24、伸缩、尾部摆动的机械作用,钻入宿主体内,脱去尾部、糖萼转变为童虫。 童虫随血循环经右心到达肺部,经肺静脉、左心进入大循环,再经肠系膜动脉及毛细血管网到达肠系膜静脉,随血流汇集于肝门静脉。经810天的发育后,即从肝内的门静脉分支逆行至肠系膜静脉定居,雌雄合抱,逐渐发育为成虫。24天开始产卵(诊断时间)致病和临床表现血吸虫尾蚴、童虫、成虫及虫卵均可对宿主产生损害,虫卵为最重要的致病阶段。尾蚴和童虫:尾蚴侵入宿主皮肤时,出现尾蚴性皮炎,是型和型变态反应。童虫至肺部时,引起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产生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为肺部炎症及变态反应。成虫:可致静脉内膜炎和静脉周围炎。虫卵:虫卵是血吸虫

    25、的主要致病阶段。成熟卵内毛蚴分泌的蛋白水解酶和糖蛋白等可溶性虫卵抗原可从卵壳微孔渗出。在其刺激下,机体的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聚集在虫卵周围,同时形成虫卵肉芽肿,早期伴有虫卵周围组织的坏死,形成嗜酸性脓肿,随着卵内毛蚴的死亡和组织修复,坏死物质逐步吸收,纤维组织增生,最后引起纤维化。重感染者,门脉周围可出现广泛的纤维化,在肝的切面上,围绕在门静脉周围可见白色长纤维束从不同角度插入肝内,此称干线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状。严重感染时,还可有异位损害,此多见于肺,其次是脑及胃等器官组织。日本血吸虫病分为急、慢性期和晚期3个不同的病期。急性血吸虫病:发热、肝脾肿大、肝区压痛;食欲减

    26、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血便或脓血便等;呼吸系统多表现为干咳,有气促、胸痛。慢性血吸虫病:小量多次感染,机体获得一定的免疫力,隐匿型患者一般无症状;有症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出现间歇性慢性腹泻或慢性痢疾。肝肿大,无压痛。若病程继续发展,肝、肠组织纤维化加重,可出现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巨脾、腹水或上消化道出血等,此称晚期血吸虫病。儿童时期反复大量感染可影响腺垂体功能,生长发育受抑制,临床上表现为侏儒症。还有少数病例,可出现结肠壁明显增厚,甚至发生癌变。另外,可见异位血吸虫病。诊 断1.病原学检查:直接涂片查虫卵重感染病人和急性感染者(检出率低)尼龙袋集卵法:适于大规模普查。毛蚴孵化法和定量透

    27、明法直肠粘膜活组织检查-慢性尤其是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粪便查找虫卵有困难)2 .免疫学检查:皮试、酶标、环卵沉淀等流行与防治1.流行因素: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2.传染源:病人及保虫宿主(病牛治疗病牛可采用精制敌百虫)3.传播途径:含血吸虫卵的粪便污染水源、水体中存在钉螺和人群接触疫水4.疫区类型:平原水网型、江湖洲滩型、山区丘岭型。5.防治: 1)消灭传染源:吡喹酮为首选治疗药物; 2)切断传播途经:消灭钉螺(药物为氯硝柳胺);加强粪便管理;安全供水; 3)保护易感者:加强健康教育,做好个体防护线虫学学习目标:1. 掌握蛔虫成虫与虫卵的形态特征,掌握蛔虫生活史、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了解蛔虫感染

    28、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2. 掌握蛲虫成虫与虫卵的形态特征,掌握蛲虫的生活史特点、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了解蛲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3. 掌握钩虫卵的形态特征及两种钩虫成虫形态鉴别要点,掌握钩虫的生活史特点、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了解钩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第一节概 论线虫隶属于线形动物门的线虫纲,因虫体呈圆柱形而得名,见于水和土壤中,绝大多数营自生生活,少数营寄生生活。可寄生于人体并导致疾病的线虫主要有蛔虫、蛲虫、钩虫、丝虫、旋毛虫等。形 态1.成虫:圆柱状或线状,两侧对称,虫体细长,不分节,雌雄异体,雌虫大于雄虫。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腔隙无上皮细胞,无体腔膜覆盖,称原体腔或假体腔。

    29、腔内充满液体,是物质交换的介质。由于流体静力学原理,对于保护内部器官和虫体的运动、排泄等功能起重要作用。1)体壁 角皮层:由皮下层分泌形成的无细胞结构,在虫体前、后端由角皮增厚形成特殊结构:唇瓣、乳突、皮棘、翼膜以及雄虫交合伞、交合刺等。皮下层:无细胞合胞体组成。在虫体的背、腹面及两侧面向原体腔内增厚、突出,形成四条纵索,分别称背索、腹索和侧索。(分别有神经干和排泄管通过)。纵肌层:由单一纵行排列的肌细胞组成,被纵索分成四个区(两个亚背区和两个亚腹区)。根据肌细胞大小、数量及排列方式 多肌型、少肌型、细肌型。2)消化系统:线虫的消化管完整,由口孔、口腔、咽管、中肠、直肠和肛门组成。3)生殖系统

    30、:细长、弯曲的管状结构。 雄性生殖器官为单管型,由睾丸、输精管、储精囊、射精管组成,通入泄殖腔,泄殖腔背面伸出交合刺12根。 雌性生殖器官是双管型,有两套卵巢、输卵管、受精囊、子宫,两个排卵管汇合通入一个阴道,开口于虫体腹面的阴门。 4)神经系统:咽部神经环是中枢。 5)排泄系统:位于虫体两侧皮下层,各有1条排泄管纵贯虫体,有横管相连,横管中央有一小管通至排泄孔。2.虫卵:一般为卵圆形,无卵盖。卵壳多为黄色、棕黄色或无色。 卵黄膜或受精膜(外层):薄卵壳 壳质层(中层):较厚,抵抗机械压力 脂层或蛔甙层(内层):薄,调节渗透压虫卵从人体排出后,虫卵内细胞的发育程度因种而异:单个或数个卵细胞,胚

    31、胎期幼虫或幼虫。生活史线虫的基本发育过程为: 虫卵 幼虫 成虫虫卵的发育需要适宜的条件;幼虫发育的显著特征是蜕皮(4次)。蜕皮 旧角皮在蜕皮液浸蚀下被溶解,逐渐形成新角皮 土源性:无中间宿主 直接发育型 (在外界环境中,可发育为感染性虫卵或幼虫 如:肠道寄生线虫 钩虫、蛔虫、鞭虫等)生物源性:需中间宿主 间接发育型(必须在中间宿主或媒介昆虫体内才能发育至感染期 如:组织内寄生线虫 丝虫)致 病线虫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虫种、寄生虫数量、发育阶段、寄生部位、虫体的机械和化学刺激以及宿主的营养及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幼虫:幼虫进入宿主体内并在宿主体内移行造成相应的组织或器官损害。(钩、蛔、旋)成虫:在寄

    32、生部位因摄取营养、机械性损害和化学性刺激以及免疫病理反应等可致宿主营养不良、细胞损伤、出血、炎症等病变。第二节 似 蚓 蛔 线 虫 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可引起蛔虫病。形 态成虫:为体型最大的肠道寄生线虫,长圆柱形,似蚯蚓,活体时呈粉红色,死后呈灰白色。头部较尖细,尾部较钝圆。口孔位于虫体顶端,有3个呈品字形排列的唇瓣包绕,内有细齿。雌虫生殖系统双管型,尾端钝圆,雄虫尾端生殖系统为单管型,尾端向腹面卷曲,具交合刺一对。虫卵: 受精卵:宽椭圆,卵壳厚(受精膜、壳质层和蛔甙层)。光镜下仅见厚而均匀的壳质层。卵壳外有一层蛋白质膜,凹凸不平,棕黄色。卵壳内

    33、有大而圆的卵细胞,与卵壳间常见新月形空隙3)未受精蛔虫卵:长椭圆形,棕黄色,蛋白膜与卵壳均较薄,卵内充满卵黄颗粒。生活史蛔虫属土源性线虫,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属直接发育型。 感染阶段:感染性虫卵感染途径:经口误食成虫寄生:小肠 幼虫移行:肺生活史特点 幼虫在人体移行途径 肠腔孵出幼虫侵入肠粘膜和粘膜下层钻入肠壁血管或淋巴管肝右心肺(穿破肺泡毛细血管)进入肺泡(蜕皮2次)支气管、气管咽部食管胃小肠。自感染性虫卵人体雌虫、产卵 约需2个月。成虫寿命 约1年。直接发育型 人是唯一终宿主产卵量大 24万个卵/每条雌虫/日受精卵在外界发育适宜条件:在温暖(2130)、潮湿、荫暗、氧充足的土壤中,约2周

    34、卵内细胞发育为幼虫。1周后卵内幼虫经第一次蜕皮发育为感染性虫卵。致 病幼虫致病:大量幼虫移行,穿破毛细血管入肺泡,导致蛔虫性支气管肺炎,表现为咳嗽、胸闷、哮喘、荨麻疹等。1-2周消失。痰液:嗜酸性粒细胞 幼虫成虫致病:主要致病阶段。 1.掠夺营养和破坏肠粘膜,影响吸收:食欲差、恶心呕吐、间歇性腹痛(脐周围)。儿童有神经精神症状:惊厥、夜惊、磨牙等 2.过敏反应:荨麻疹、瘙痒、结膜炎等 3.常见的并发症(并发症 最严重)胆道蛔虫病(最常见)、蛔虫性肠梗阻、胰腺炎、阑尾炎等,可致肠穿孔。临床表现 突发性右上腹绞痛,向右肩、背部、下腹部放射,间隙性加剧,伴恶心、呕吐 胆汁性腹膜炎 致病机理:蛔虫钻孔

    35、习性 诱因: 胃肠病变 进食辛辣食物 驱虫不当等刺激虫体,钻入胆管、胰管、阑尾等引起并发症蛔虫性肠梗阻好发人群 学龄儿童 大量虫体扭结成团堵塞肠道儿童急性肠梗阻 主要病因临床表现 急性脐周阵发性绞痛,伴有腹胀、呕吐、便秘等.好发部位 回肠患者腹部可触及条索状包块,触之有活动感.肠扭转、肠套叠、肠坏死,肠穿孔,腹膜炎蛔虫性阑尾炎 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呕吐诊断 常用粪便直接涂片法查虫卵或虫体。饱和盐水浮聚法或沉淀法效果更好。流 行 蛔虫的流行与经济条件、生产方式、生活水平以及文化水平和卫生习惯等社会因素有关。尤在温暖、潮湿和卫生条件差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普遍。抵抗力强:荫蔽土壤中可存活数月至1

    36、年,醋、酱油、腌菜等不能将虫卵杀死;由于卵壳蛔甙层的保护作用,10%硫酸、福尔马林、盐酸、硝酸或磷酸,对卵内幼虫发育无影响。对氯仿、乙醚、乙醇和苯等有机溶剂及氰化氢、氨、溴甲烷和一氧化碳等气体很敏感,卵细胞和幼虫皆可被杀死。防治1.进行卫生宣教 :普及卫生知识,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防止食入蛔虫卵,减少感染机会。2.加强粪便管理和无害化处理:改善环境卫生,用无害化处理的粪便施肥。3、消灭苍蝇和蟑螂,切断传播途径4、药物治疗:治疗患者及带虫者,阿苯达唑、甲苯达唑等。急腹症应及时抢救治疗。驱虫治疗:常用药物 阿苯达唑(成人400mgd,顿服) 甲苯咪唑(成人100mgd,顿服) 伊维菌素(成人6

    37、mgd顿服,治愈率100%) 并发症患者,及时处理第三节 蠕形住肠线虫蠕形住肠线虫又称蛲虫,本虫呈世界性分布,儿童感染较为普遍可以引起蛲虫病。形 态成虫:细小,乳白色,线头样,有头翼和咽管球(咽管末端膨大呈球形)。口孔位于顶端,周围有三个小唇瓣。雌虫中部膨大,尾端长而尖细,生殖系统为双管形。雄虫尾部向腹面卷曲,生殖系统为单管型,在交配后即死亡.虫卵:无色透明,长椭圆形,大约50-60 x 20-30 微米,一侧较平,一侧稍凸,卵壳厚,分三层,由外到内为蛋白质膜、壳质层及脂层,内含一卷曲蝌蚪期胚胎幼虫。生 活 史异位寄生:阴道、子宫、尿道、腹腔等。成虫寄生部位:盲肠、结肠及回肠下段感染阶段:感染

    38、性虫卵(肛周皮肤 发 育6小时左右)感染途径: 肛门手口成虫寿命: 1月左右致 病皮肤瘙痒:雌虫在肛周爬行、产卵刺激肛门及会阴部皮肤所致。患者烦躁不安、失眠、食欲减退、夜间磨牙、消瘦。肠粘膜损伤:轻-无症状;重-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异位寄生:蛲虫性阑尾炎、泌尿生殖系统炎症等。实 验 诊 断 虫卵:采用透明胶纸法或棉签拭子法在肛周收集虫卵是最好的实验诊断方法,应在清晨排便前或洗澡前进行。成虫:患儿睡后在肛周附近检获雌虫也可确诊,一般在入睡13小时后进行。流行与防治世界性,城市高于农村 ,集体生活的儿童感染率高。(生活史简单,虫卵发育迅速,感染期虫卵抵抗力强)传染源:有蛲虫感染的人。感染方式:肛门

    39、手口的自体外重复感染 通过虫卵污染玩具、用具间接经口感染 吸入空气尘土上的虫卵而感染。讲究个人公共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烫洗被褥,用碘液清洗玩具1小时常用药物: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噻嘧啶第四节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特征。寄生人体的钩虫主要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成虫寄生于小肠中,以血液为食,造成人体的慢性失血,引起钩虫病。形态成虫虫体细小,长约1cm,活时半透明,肉红色,死后灰白色。前端较细,背侧弯曲,有口囊(内有齿)尾端 雌虫圆锥形,十二指肠钩虫-尾刺 雄虫膨大形成交合伞,内有肌肉性状的辐肋支持。细长可伸缩的

    40、交合刺1对虫卵形态:椭圆形,壳薄 ; 颜色:无色透明;内含物:多个卵细胞,卵壳与细胞间有空隙。幼虫 通称钩蚴,分为杆状蚴和丝状蚴两个阶段 杆状蚴 透明,前端钝园,尾端尖细。有口孔、可摄食。口腔细长,咽管前端较粗,中段较细,后端膨大呈球形。第一期杆状蚴蜕皮后,形成第二期杆状蚴丝状蚴 口孔已封闭,不进食。口腔壁背、腹面有咽管矛。咽管细长,体表覆有鞘膜。二种钩虫 杆状蚴 无明显差异,丝状蚴 有差异 咽管矛、鞘膜横纹等丝状蚴(感染期)特点 聚集性、向温性、向湿性和向上性幼虫可借助体表水膜的表面张力,沿植物茎或草枝向上爬行,最高可达22cm左右。 丝状蚴与人体皮肤接触后,受人体温刺激,活动力,显著增强。

    41、依靠机械性穿刺运动、酶化学作用,经毛囊、汗腺开口或破损皮肤主动侵入人体。生活史感染阶段:丝状蚴(感染期幼虫)成虫寄生:小肠幼虫移行:肺钩蚴的迁延移行:十二指肠钩虫幼虫进入小肠前暂停发育,滞留于组织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入肠腔1、在外界发育虫卵 在外界温暖(25-30)、潮湿、O2充足,第一期杆状蚴 以细菌、有机物为食 第二期杆状蚴(粪便)约1天破壳孵出,48h内进行第1次蜕皮形成继续增长、储存食物, 丝状蚴(感染期),约5-6天,口孔封闭、不摄食, 进行第2次蜕皮, 丝状蚴分布在土壤表层,常呈聚集性,自然界一小块土中,污染重时可有数千条。它可借表面水膜张力沿植物茎或草枝向上爬行。感染期幼虫在土壤

    42、中存活时间与温度有关。2、在人体发育感染期 丝状蚴(感染期蚴) 感染方式 经皮肤主动钻入 主要 经口食入 经胎盘输入丝状蚴(感染期)具向温性,主要经皮肤,约30分钟侵入皮下组织,经小静脉、小淋巴管 右心 肺部,穿过肺泡毛细血管至肺泡 达咽部,随吞咽至胃 小肠,此时发育迅速,在感染后第3-4天第3次蜕皮形成口囊,第13-14天第4次蜕皮发育为成虫。自幼虫成虫 产卵 约5-7周。主要感染方式经皮肤;其它经口、胎盘。致 病幼虫: 1.钩蚴性皮炎(粪毒):丝状蚴侵入皮肤数十分钟,局部出现针刺、烧灼和奇痒感,见充血斑点或血疹,继而见小出血点、丘疹或小疱疹,即钩蚴皮炎。抓破后继发细菌感染,多见于足趾、足背

    43、、手背、手指间的皮肤。2.肺部病变:幼虫移行至肺,穿破微血管进入肺泡时,引起局部出血及炎症病变。患者阵发性咳嗽、血痰及哮喘,甚至大量咯血,畏寒、发热等,重者剧烈干咳和哮喘发作(1-2周)成虫:、贫血:钩虫对人体最主要的危害。慢性失血的原因: 自身吸血,边吸边排 分泌抗凝素,致使粘膜伤口渗血 常更换咬附部位,新旧伤口不断渗血 虫体活动造成组织、血管损伤性质: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特点: 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 由于缺铁,血红蛋白合成慢于红细胞生成。症状:皮肤蜡黄、粘膜苍白、眩晕乏力,心慌气促、贫血性心脏病、劳动能力减弱。妇女停经、流产等。2、消化道病变和异嗜症 (allotriophagy) 少数患者

    44、喜食生米、煤渣、破棉絮等。其原因不明,与缺铁有关。予铁剂补充治疗,现象可消失。消化道症状 上腹部不适、隐痛、腹泻等食欲增加 “好吃懒做”、消化道出血 黑便、柏油样便、大便隐血阳性 易误诊为溃疡、恶性肿瘤3、婴儿钩虫病诊 断1、病原诊断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钩蚴培养法痰液涂片查钩蚴2、免疫诊断流 行1.分布:广泛分布流行 十二:温带型,北方多见 美洲:亚热带及热带型,南方多见 大部分地区混合流行。2.流行因素:传染源:患者和带虫者疫土:存在有感染期幼虫的土壤。人与疫土接触而感染。食生菜、种水稻可致钩虫感染。钩虫感染率最高的是半农半商的菜农。防治 综合措施1.加强个人防护 提倡穿鞋下地手、足涂抹

    45、1.5%左旋咪唑硼酸酒精液或15%噻苯咪唑软膏等预防2.加强粪便管理及无害化处理3.治疗 钩蚴性皮炎 如感染钩蚴在24小时内,15%噻苯咪唑软膏局部涂抹;将感染部位浸入53热水中浸泡20-30分钟,可杀灭停留在皮肤局部幼虫。驱虫治疗 常用药物 甲苯咪唑、阿苯哒唑 联合用药 提高疗效 噻嘧啶、伊维菌素贫血患者 给予铁剂治疗 第五节 丝虫学习目标:1. 掌握班氏及马来微丝蚴的形态特征及鉴别要点。掌握丝虫生活史特点、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了解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分布、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2. 掌握旋毛虫幼虫囊包形态。 掌握旋毛虫生活史特点、致病及旋毛虫病的临床表现。了解旋毛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3. 掌握绦虫一般形态特点。重要丝虫病:班氏丝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人体寄生虫学复习笔记.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54658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