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备课及第一单元教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备课及第一单元教案.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上册 数学 备课 及第 单元 教案 下载 _其他_数学_小学
- 资源描述:
-
1、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备课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认识几时几分,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 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
2、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等于60分,知道珍惜时间。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
3、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4、,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四、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不照搬课本,要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
5、思维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全册教材分析这册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这两部分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
6、法的基础。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这两部分计算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等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直观认识角的概念以及直角、锐角和钝角,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六、全册课时安排(58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7、15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三)、角的初步认识(4课时) (四)、表内乘法(一)(12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5的乘法口诀1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 (五)、观察物体(2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12课时) 7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量一量,比一比1课时左右 (七)、认识时间(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第一单元:
8、长度单位一、教材分析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长度的量化把握离不开长度单位。通过一年级学习的“比长短”,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厘米和米是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认识它们不仅是量化把握物体长度的基础,而且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还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以及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 的作用。 2、在活动中,
9、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 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 整厘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长度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以及它们 之间的进率,会用刻度尺量线段。 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画线段。 教学关键: 给学生充分体验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教具的 演示和学具的操作,使学生在静态和动态中获得感知,形成表象,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
10、破难点。 四、学情分析通过第一学期 比长短 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由于低年级学生生活阅历的缺乏的缘故,使他们对 厘米 、 米 这样常用的长度单位认识模糊,所以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 建立 1厘米 的长度概念,并且会用刻度尺进行简单的测量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就应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用实践突破。五、教法学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六、教具准备学生直尺、米尺、卷尺。七、课时安排 (4课时) 1、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1课时 2
11、、认识米和用米量1课时 3、认识线段1课时 4、整理与复习1课时 南阳市第七小学校“三疑三探”数学教案 二 年级主备人:邱 菊 课 题长度单位 第一 单元第一 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重点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含义。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具学具尺子、图钉、纸条等。教学过程个性修改一、设疑自探 (一)创设情境
1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回忆一下,我们学习过的时间单位有什么?人民币的单位有什么?我们生活中测量的长度也有单位,谁知道长度单位有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板书:长度单位(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预设问题:(1)什么是长度单位? (2)长度单位有哪些?(3)哪些长度单位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的?(4)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呢?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为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请看:(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1、看课本第2页古时候人们用什
13、么测量的? 2、用拃(zha)来测量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3、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4、观察尺子,上面都有什么? 5、一厘米有多长?实际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一厘米? 6、量物体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7、我们的数学作业本和数学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二、解疑合探 (一)小组合探。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板演展示) 围绕以上问题师生交流反馈,提问学困生,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二)全班合探。1、古时候,人们在生活中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例如用庹(两臂伸开的长度),用拃(大拇指和中指伸开的长度),用脚长,用步等。2、同样用拃来测量课桌,量的结果
14、会不一样,引出测量标准不同,测量的结果就会不同,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3、仔细观察尺子上面的刻度,找出1厘米有多长,用自己的手指比划出来。4、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做单位,用cm表示。5、强调测量物体时,必须从尺的刻度0开始量起,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三)练习:测量一下自己橡皮的长度是几厘米,然后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三、质疑再探: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问题预设:(1)尺子上面的刻度0磨掉了,还能用来测量长度吗?(2)尺子太短怎么
15、办?四、运用拓展 (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师巡视指导,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习题。(二)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请看:1、同桌共同选一种物体量出它的长度并互相说一说是怎样量的。 2、每组选一名代表到讲台上演示量课本长和宽,并且边量边口头叙述自己是怎样量的。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判断他说的对不对。3、完成课本第4页“做一做”铅笔长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4、拿出你的尺子,你想测量什么就测量什么
16、,然后把结果记录下来,同桌比一比看谁量的最准确。(三)全课总结1.学生谈学习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四)作业设计。同桌两人为一组,测量自己课桌的宽是多少。板书设计长度单位认识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做单位,用com表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从刻度0开始量起。教学反思成功做法存在问题改进措施南阳市第七小学校“三疑三探”数学教案 二 年级主备人:邱 菊 课 题 认识米 用米量第一 单元第二 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
17、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学重点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用米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具学具米尺、折尺、卷尺。教学过程个性修改一、设疑自探 (一)复习。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宽是1厘米。请学生估计一下课桌的长有多少厘米,宽有多少厘米,再让学生用尺量一量,并把结果告诉大家。(二)导入新课,出示自探提示。教师请一名学生拿着学生尺到讲台前,告诉大家他的尺的长度,再量出黑板的长度,看看量了几次。然后教师拿出米尺,告
18、诉学生这是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你是怎样量的请讲给大家听一听?学生回答后,老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看到这个课题,你聪明的小脑瓜里出现了哪些小问号?问题预设:(1)1米有多长?(2)1米和1厘米哪个长?(3)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教师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细化,形成自探提示。自探提示: (1)拿出米尺或1米长的小棒,比一比,看看1米有多长?(2)把
19、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或小棍比一比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3)想一想,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4)先用米尺量出1米长的绳子。再用30厘米的尺子量这根绳子。想一想,用30厘米的尺子量1米长的绳子,量了几次,又量了多少厘米?(5)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结合自探提示自学课本第4页内容,独立解决以上问题。二、解疑合探 (一)小组合探。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板演展示) 围绕以上问题师生交流反馈,提问学困生,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二)全班合探。1、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做单位,用字母m表示。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2、用米量。教师出示卷尺,告诉学生
20、这是一盘卷尺,用它来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或较长的距离。量的时候,要把卷尺的刻度尺对准被量物体一端,一直到物体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能量得准确。指名两个学生用卷尺去量教室黑板长度是几米几厘米,并告诉全班同学。(练习一第5题)3、你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吗?同桌两人为一组,拿出自己的卷尺,分别给同桌测量一下身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测量的方法。指生汇报,并找出班里有代表性的三名同学(最高的、最矮的、中等个的),分别说一说身高是多少。三、质疑再探: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