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三篇.docx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545876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2.1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三篇.docx》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后赤壁赋 赤壁赋 教学 设计
    资源描述:

    1、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三篇篇一: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学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

    2、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 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二、推进新课:1.介绍作者: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像(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 (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2.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3、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三、整体感知:1.识读:请学生朗诵课文,辨字形、字音。2.评读:分角朗读第一段,分组朗诵第二段,全班读第三段,勾疑难,疏通文意,“评点” 重点文言字词。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

    4、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

    5、了回声,大风括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

    6、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3. 概括段意:第一自然段: 先写黄泥坂夜游,为游赤壁作铺垫。第二段:复游赤壁的所见所感第三段:叙述夜逢孤鹤和梦会道士两件事。4想象一下,假如让你以课文的内容来画一幅赤壁夜游图你会准备哪些景物?如何运用色彩?明确:?内 容:月、水、风、舟 ?景物 ? 色 彩:淡雅朦胧 ? 外貌、神态 ? 整体效果:人与自 人物 ? 活动 ? 然之间是那样和 ? (体现出来的感情) ? 谐亲近四、作业:读熟课文,试着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 导入新课:1.检查朗读情况,全班朗读课文。2.复习上节课段落大意:第一自然段: 先写黄泥坂夜游,为游赤壁作铺垫。第二段:复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7、第三段:叙述夜逢孤鹤和梦会道士两件事。二、分析课文:(一)分析第一段:1. 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明确:1)苏轼的世界 : 霜露、木叶、人影、明月 (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月白风清 (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2)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超然”的情怀和他旷达的心胸。2.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明确:黄泥坂的初冬月夜,景色清朗,静谧宁馨。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

    8、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二)分析第二段:1. 本段写了哪些场景?明确: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冬夜美景)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2.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含苏轼怎样的情感?明确: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2)对赤壁之景旧颜不再的感叹实际暗含对世事变化无常,年华逝水的无奈盖叹;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3.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1)、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

    9、满目凄凉。4.苏轼独自历险,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你如何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明确:1)、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激烈的激昂之情,仿佛自己就是宇宙的精灵,天地的主宰。2)、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激昂的乐5.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这种情感在前赤壁赋里有体现吗? 明确:与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6.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激昂悲伤后,采取了什么的行动?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

    10、度? 明确: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修焉。”2)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淡泊。三、小结:夜游赤壁情感经历的变化:江山不可复识 无奈、惊叹划然长啸 激昂的乐凛乎不可久留 悲伤、恐惧听其所止而休 随遇而安的淡泊四、作业:背诵课文第一第二段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二、分析课文第三段:作者是如何逢鹤的?你认为作者有否真正逢鹤?提示:孤鹤东来,显然是为文末梦见道士伏笔的,你怎样理解这个梦境?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角度来谈谈。明确:()第三自然段写了江中见鹤,后梦见鹤化道士。()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带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 为作者所偏爱,苏子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

    11、相处来宣发内心弃世的幽情与超脱尘世的情怀。()思想内容方面,作者的处境窘困,心情苦闷,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而且与苏轼前赤壁赋中作者“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一致。艺术手法方面,是大胆新颖的奇思遐想,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三、深入探究:1.与前赤壁赋的写景句子作比较,意境、情感发生什么变化?明确:1)意境:前赤壁赋整个意境恬淡飘渺;而后赤壁赋却奇崛瑰伟,不再“主客同船共游、同饮共乐、同调歌吹”,再游赤壁,无人能从,只有孤独一人。历程:抛弃客人,独自踏上寻幽历险之路登越险境之兴奋无人能从,只有孤独一人顿感“高处不胜寒”渺小与悲哀解缆登舟,随波飘荡,任其所止。2)情感:与前赤

    12、壁赋中“乐悲乐”的情感变化有所不同,后赤壁赋中的情感由平静的乐,到激昂的乐,再转为悲,但最终并没有复归于乐,而是归于一种顺其自然的无奈与淡泊。2.自读比较前后赤壁赋的异同提示:)从游的方式上去比较)从景色描写上去比较 ) 写作重点上去比较 4)从作者心情变化去比较明确:1)前赋 后赋点 限于舟中主要写岸上景 字字秋色 句句冬景重 谈玄说理 亦实亦幻情 调旷达乐观 略为虚无缥缈2)形式、思想:就形式而论之,前赋主客问答,中规中矩之赋也;后赋,散文化,更具“以文为赋”之特质。 就思想而论之,前赋虽然有乐有悲,但存在乐观旷达,变与不变之辨证,清风与明月之所共适;后赋写景叙事中给人一种罹难的惊恐,孤鹤

    13、鸣而掠舟,鹤化而为道士,是梦?“还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的痛苦?是想超尘绝世,还是眷恋人世间?四、小结: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再游赤壁 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 又因景物而生悲愁 之后又归于随遇而安淡泊借梦境表达超脱尘世的态度及“人生如梦”的空幻感。五、作业:背诵课文。篇二: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文中的写景部分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2 、通过前后赤壁赋的对比,体味两赋所体现的不同的感受教学重点:对后赤壁赋写景部分的分析教学难点:体味两赋所体现的苏轼的不同的情感和对人生不同的态度教学过程:导入: 由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入手,通过同学们

    14、学过的这两首词来导入到对苏轼的介绍。苏轼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 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引入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此诗进行简单的解释,然后指出这是苏轼晚年对其一生的概括。问同学:“黄州惠州儋州”这几个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同学回答:是苏轼被贬的地方。问题:那么这几个地方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哪个地方?同学回答:黄州。问题:在黄州苏轼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回答: 念奴娇赤壁怀古、 前赤壁赋、超然台记、方山子传。老师 : 回答得非常好。所谓文人不幸文学兴,正是苏轼几次被贬的遭遇

    15、才铸就了他非凡的文学功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苏轼在黄州时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赋。课文学习:一、听录音,熟悉课文,掌握字词二、课文内容学习1 、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苏轼的世界 :霜露、木叶、人影、明月(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月白风清(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 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超然”的情怀和他旷达的心胸。2 、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

    16、壁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 )、两次赤壁之游的具体地点是否一致?观赏的景致是否相同?观赏点由赤壁之下转移到了赤壁之上;第一次侧重游水、赏月,第二次侧重游山。2 )、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较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前赤壁赋)感受 : (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感受: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3 、仔细阅读前赤壁赋的最后一自然段和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比较一下,在看待人与自然的

    17、关系上,两赋有没有什么不同?前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后赋:“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前赋:将个体融入自然便可得到永恒。后赋:个体的渺小,自然的强大,对自然感到敬畏。那么,在苏轼眼中,面对自然他所能做的是什么呢?“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4 、阅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在这一段中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一种巨大的空幻感油然而生)5 、比较:两赋中的情感变化有没有什么不

    18、同?前赋:乐悲喜后赋:乐悲、恐空(无奈之情)三、作业:写一篇写景的小 散文四、总结附:板书情感变化: 乐超然物外悲、恐敬畏自然空人生如梦篇三: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2、方法与技能:深入文本、联系实际,理解苏轼挣扎的方法及挣扎的结果。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在挣扎中走向成熟、痛苦与乐观并存的积极态度。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2、难点:探讨苏轼如何挣扎及挣扎的结果。三、教学手段本节课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感知、深入阅读文本、回答教师提问、讨论等方法学习。四、学情了解及前期准备本课属于选修本文言

    19、文,学生有一定厌恶心理,提前预习的可能性较小。针对这种情况,已提前用一节课对文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及对课文内容进行疏通,本节课为本课的第二节时。五、教学设计(一)导入:以问题“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导入教学。(本部分由教师提问,学生逐层回答,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黄州、赤壁之于苏轼的意义,及“赤壁三文”的魅力。)(二)朗读全文,思考问题:苏轼真的超脱了吗?(本部分由学生朗读之后感知,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感情。提问个别学生,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三)解读内容1、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本部分由学生列举证据说明苏轼是否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园之中;教师加以讲解,列举东坡志林雪堂问潘

    20、邠老中的故事作进一步的说明)2、后赤壁赋中,苏轼如何挣扎?(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尝试回答,根据学情,学生可能无法答得全面,教师要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讨论。)3、学生分享缓解痛苦妙招(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困难,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并说出此招是否有效。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苏轼摆脱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从而引出下一部分。)4、挣扎的结果(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然后学生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写下来。旨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并由此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评价之后,教师进一步进行讲

    21、解,将本节课引向最终的结论:苏轼的挣扎是不成功的。)(四)对前后赋结尾的讨论(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大家更喜欢前后赋哪个结尾呢?旨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与见解,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五)拓展延伸:苏轼告诉我们(本部分引用苏东坡突围中的语段,旨在让学生静悟,感受苏轼的精神世界。)(六)布置作业:反复诵读课文(作业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完内容之后再返回课文,静静朗读,得出自己的感悟。)六、详细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大家翻开课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内容,今天我们深入地对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苏轼在黄州写下了“赤壁三文”,分别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那么,苏轼为何那么喜欢

    22、赤壁呢?请在“赤壁三文”中,找出相关写景的句子来。1、先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哪些句子是描写赤壁景色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再来看赤壁赋,你找到了哪些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我们再来浏览一下后赤壁赋,你能找出哪些是写赤壁景色的句子吗?“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虽然苏轼游赤壁的时间不一样,但三篇文章中提到了赤壁的景色,你们觉得赤壁的景色美吗?赤壁的风景很优美!2、除此之外,苏轼来这里游玩还有什么原因?三国时候的“赤壁之战”这里是主战场。其实,多数历史学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地方,他们认为,苏轼怀古怀错了地方。但是,我们不从历

    23、史的角度看,而是从文学的角度看苏轼的情怀,那么大文学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这种魅力在于,在黄州、在两次的赤壁游览中,在这三篇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精神上经历了一次洗礼。(二)、朗读全文(配乐)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定风波,他在风吹雨打中非常潇洒地认为:“竹杖芒鞋轻胜马”,所以我们觉得苏轼超脱了,但是经过昨天初步的学习,你们认为,他是真的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不再痛苦了吗?苏轼真的超脱了吗?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朗读一下课文。(三)、解读全文(一)提问个别学生:刚才又朗读了一遍,你的心情怎么样?心情受苏轼的影响,不太快乐;刚开始很快乐,后来不快乐了。为什么?你觉得苏轼还痛苦吗?这是一种感觉

    24、,但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些证据来?哪些语句说明他还想着官场上的那些带给他痛苦的事儿?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能不能找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前赤壁赋呢?能不能找到?“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游赤壁的时候,苏轼想到了周瑜想到了曹操,想到了他们都能成就一番功业,而自己却处于贬谪之中,这辈子恐怕再也没办法有所成就了,于是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落寞油然而生。这其实是一种对入世的渴望。但是我们知道,这种渴望能否得到满足?现实是残酷的,无法面对现实,于是苏轼又想从庄子的思想中去寻求安慰,进行自我

    25、疗伤。所以,他的思想其实是矛盾的。关于自己的这种矛盾,苏轼自己其实是知道的。东坡志林中有一个小短文:雪堂问潘邠老。这个雪堂,我们已经在后赤壁赋中见过了,苏轼在山腰上得到了一个废弃的园子,就修筑了墙围上了它,作为房屋。因为是在大雪中建造的,所以在四面墙上绘制了雪景,然后称之为雪堂。这个小文章讲的是,有一天苏轼在雪堂中散步,有个客人来了,问他说:你是个闲散的人,还是个受束缚的人呢?说你是闲散的隐士你却欲望太多,你是个想做隐士而不得的人,你现在像布袋里的刺猬,时不时的的扭动背部和两肋。苏轼听后无言以答。(二)在矛盾中苦苦挣扎,如何挣扎?正像这位客人所说的,苏轼就像布袋里的刺猬,不时地挣扎,而我们这篇

    26、后赤壁赋所表达的也正是苏轼这个挣扎的过程。苏轼是痛苦的,那么他是如何挣扎,如何试图摆脱这些痛苦的,他做了什么事?请大家阅读课文,回答这个问题。(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回答)挣扎1:苏轼渴望享受世俗,在世俗的享受中忘却内心的凄苦与郁愤。良宵、佳肴、美酒、好友、贤妻,这就是苏轼选择的世俗之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乃至于酒酣兴高,复游于赤壁之下。或许,这就是乐而忘忧。挣扎2:这一次的赤壁之游,与三个月前的那一次有何不同?上一次有没有登上赤壁?没有,只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而这一次却登上了赤壁,为什么要登上赤壁呢?就是渴望融入大自然,以此来忘却现实中的苦闷。而文中有没有写到他登赤壁的过程呢?“予乃摄衣

    27、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看看这几句是什么意思?诗人提起衣襟,登上陡峭的岩石,拨开茂盛的草木,坐在像虎豹般的石头上,登上形如虬龙似的古树。攀上赤壁上鹘的巢穴,俯瞰下面的幽深激流。这哪里是普通的旅游观览呢?他是在以对自己身体的折磨来达到忘却痛苦的目的。而且,他还做了一件我们常人在极度痛苦时也会做的一件事,就是“划然长啸”。之后,他回到了船上,任意飘荡。挣扎3:诗人行文至此,你们觉得赤壁之行结束了吗?(提问个别学生)如果结束了的话,这第三段是不是画蛇添足的多余段呢?在游完了赤壁后,也可以说诗人是心潮澎湃啊,半夜夜阑人静之时,看见一孤鹤从

    28、他的船掠过,之后在梦境中,他遇到了一道士,与道士进行了对话。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么,他梦见了什么,说明必定是日有所思。那么,他为什么要想鹤和道士呢?鹤和道士有何象征意义?(展示鹤的图片),从图中看,鹤形貌出众,高贵优雅。苏轼在放鹤亭记中说:“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如此说来,鹤更是超然物外、自由自在的象征,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那么道士呢?我们在电视或武侠小说中看到的道士有何特征?他们整天到晚都在做一件什么事?炼丹!炼丹实际上就是想成仙,还记得赤壁赋中有一句话讲到想成仙的:“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确实,此时的苏轼处境窘困,

    29、心情苦闷,在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希望能够像在赤壁赋中提到的超脱尘世,遁入仙境。讨论:如果遇到困难,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请座位尾数是X的同学在黑板上写上一条方法,一起分享,然后一起讨论:这些方法有效吗?(三)挣扎的结果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大家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然后把你的评价写下来。注意要有理有据。1、世俗之乐有没有让苏轼忘却痛苦?在赤壁上,诗人看到什么景色,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诗人看见了“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赤壁美景,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叹。诗人从七月到十月隔了三

    30、个月,再游赤壁,这时赤壁的景色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江山的景象也变得难以识别。作者面对这种变化,不禁感叹,这么短的时间内,江山已经更改,那么人生短暂,年华似水,更是充满了变数。所以,眼前的景象与美酒佳肴不但没能让他忘却痛苦,反而是产生了无尽的感叹。2、那么,第2种挣扎,想融入大自然,是否成功了呢?这一段,请一位同学来朗读。提问:这位同学有没有读出作者的感觉?这种感觉应该是怎样的?“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为什么诗人会忽然感到“悲”和“恐”呢?我们暂且不去想这个问题。大家说苏轼是不是一个人去游赤壁的呢?不是,有二客。他们之间关系怎样?从一起喝酒一起行歌作答一起游赤壁,也可以说称得上是知己吧。但

    31、是登上赤壁这两个人有没有一起?没有。“盖二客不能从焉”。为什么?可能是因为攀登的过程太艰险了,他们也无法理解苏轼的行为。而往更深处去想,在乌台诗案的整个过程中苏轼的那些焦灼那些艰难那些担惊受怕郁郁不平,这些东西哪怕是至亲的人都无法真正懂得,更何况只是好朋友。从这一层来讲,苏轼的“悲”传达出来的观点是可能就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人,注定生来孤独。而苏轼的恐又是从何而来?他一门心思地想融入自然,但是大自然又给了他怎样的回应呢?“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自然界用他的凄凉、阴森回应了苏轼,于是他“凛乎其不可留也”。最终,他逃跑了,逃回了船上,这挣扎也宣告失败。3、鹤化道士,他肯定是对人世间的一切都了然于

    32、心,他还来问苏轼:“赤壁之游乐乎”,这很明显有一种嘲笑的意味在里面。而作者自以为洞悉了道士的秘密:“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还“呜呼噫嘻”,颇为得意高兴。但是道士却“俛而不答,顾笑”,最后竟是不见了。由此可见,这鹤这道士也知道苏轼并没有获得超脱。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富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突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轼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不知在哪里了,前方的路又在哪里呢?所以,苏轼迷惘了。(四)、对前后赋结尾的讨论大家还记得前赤壁赋的结尾吗?“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大家更喜欢哪个结尾呢?可以说,后赤壁赋的结尾并不如前赤壁赋那么美好

    33、,前赤壁赋,苏轼暂时得到了解脱,在舟中沉沉睡去。由此可见,大家也是希望苏轼能够得到解脱的。(五)、拓展延伸但我们可能没办法体会到他背后挣扎的痛苦,值得安慰的一点是,在这痛苦的挣扎中,苏轼一步步地走向了成熟。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的选段“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苏轼告诉我们,成熟与年龄没有关系,但却关乎经历。虽然在逆境中的挣扎,并没有使他超然物外,他的内心还是很痛苦的。在黄州四年,苏轼尽管与佛道多有来往,但并没有遁入空门或皈依道教,但是他最终却是以一种现世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迎接生活给他的挑战和磨砺。他的“了悟”就是回到人间,回到人间坚韧而乐观的活着。所以,痛苦与积极并存,告诉我们,一切的挣扎都是值得的。最后,还是送一首小诗给大家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歌,感受一下苏轼的心声吧。(教师与全班同学朗读诗歌。)(六)、布置作业:反复诵读本文这是一篇适合诵读的文章,大家课后多读,或者可以得到更多不一样的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后赤壁赋》教学设计三篇.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54587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