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高考地理复习资料(精华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完整word)高考地理复习资料(精华版).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整 word 高考 地理 复习资料 精华版
- 资源描述:
-
1、高考地理复习资料(精华版)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逻辑联系:人口的变化数量变化:人口增长空间变化:人口迁移人口增长过程及地区差异人口增长模式及转变人口迁移过程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的合理容量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1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在农业文明之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农业文明的出现,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人口增长仍是缓慢;产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3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4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5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保持在较低
2、水平,人口增长缓慢。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如:俄罗斯,德国,日本。6二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7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8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出生率高高低死亡率高低低自然增长率低高低分布的国家和地区土著居民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9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过度阶段;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10一个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
3、观念、宗教信仰。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1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12国际人口迁移特点:人口迁移二战前二战后迁移路线非洲美洲欧洲美洲大洋洲 欧洲亚洲北美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因灾害和战争引起的迁移迁移特点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人口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13我国人口迁移特点:古代建国后到8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以后迁移特点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出现三次人口南迁高潮有组织、有计划进行流量增大,流向由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迁移14人口迁移作用: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4、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5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出地:有利: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不利:人才和劳动力流失。迁入地:有利:带来大量劳动力,增加了社会活力; 不利: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带来压力,并带来社会管理治安上的问题。1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17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18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
5、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19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20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6左右。21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2人口问题: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解决措施: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23城市形态:小比例尺地图点;大比例尺地图面。24地形是影响城市
6、形态的主要因素。25城市形态类型:团块状成都;条带状兰州;分散型重庆。26各项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区;功能区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27住宅区: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场所,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28商业区:多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主要为点状或条带状分布。29中心商务区(CBD):多形成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不但是商业活动中心而且还是服务中心外观上表现为建筑物高大稠密。30工业区:城市内部工业相互集聚而形成;主要分布地
7、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区。31城市地域结构: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3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33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付出租金的高低;一般来说,用地的付租能力表现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3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社会因素:工资水平的不同会导致住宅区分化;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由于种族或宗教团体的优势,往往会形成种族聚居区。行政因素:
8、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规划城市,引导或划定不同的功能区。历史因素:早期土地利用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3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展变化早期:功能空间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的自然团聚;达一定规模之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36城市等级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的;一般等级划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37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的三个主要环节:相离的圆形、相切的圆形和嵌套六边形。38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的关键因素:距离远近。39高等级城市
9、数目少,距离远,服务范围广;中等级城市数目较多,距离较远,服务范围较广;低等级城市数目较多,距离近,服务范围较小。40德国南部城市的特点:中小城市发达,分布分散且均匀;荷兰圩田居民点的特点:根据人口的需求量布置相应的功能。41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第三节 城市化42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4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人口迁移动力: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主要包括:乡村地区人口增
10、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受自然灾害等影响,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等。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主要包括:城市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等。44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45城市化的重要意义: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46世界城市化进程主要发生时间开始于工业革命之后。47世界城市化进程主要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中期加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
11、化等问题;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城市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出现逆城市化现象。48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进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大部分处于城市化的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49城市的不断发展,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生物栖息地改变,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大量的工业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设施,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影响降水、径流、蒸发、渗透等环节工业废气等使城市气候出现“热岛效应”。50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等措施,使得环境有利于人民的
12、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能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51过快的城市化就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52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具体实施: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53农业区位的含义: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54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自然因素);市场、政策、交
13、通、劳动力、机械、科技(社会经济因素)。55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56千烟洲农业的区位:降水多、丘陵、红壤(自然特征);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57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58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变迁的主要原因:市场需求、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主要原因:市场、交通运输、科技。59农业地域: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60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动植物的地域分布。61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
14、放牧业、季风水田农业、乳畜业。6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主要分布区: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主要农产品:小麦、羊毛生产结构: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围栏放牧、区划轮牧、改良草场等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程度:较高,世界主要的小麦、畜产品产地6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形成原因:自然条件:气候暖湿、土壤肥沃社会经济条件:早期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市场条件、科技条件等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64季风水田农业:主要作物:水稻主要分布地区:亚洲季风气候区,其中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主要分布区区位优势:气候雨热同期、地形以平原为主(自然条件);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社会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